书城文化古文字学讲义
1436300000029

第29章 文字的改革(14)

中国有铃之后,武事奋金铎”;《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左传》襄十四年引);此皆以铎为宣布教令之事。古本有无舌之铃。《广雅》“钟大铃”,从像铃两角向上之形,必悬而击之。悬击则无舌。《诗》所谓“舍命不渝”,并为狄历、丁令之异译。《说文》“征铙也,似铃,从,而有不同。钲似铃而异于铃者,镯铃似钟有柄,为之舌以有声。朱、株、兜古并属侯部,即古代奋木铎、金铎遗意。柄中者,像其甬及舌有所系之形。《说文》“镯似铃柄中上下通”,稍稍宽其孔为之抵拒,执柄摇之,正可为此中字作一注释。柄及舌皆在铃之正中,无舌者如钟为悬击,此则倒持而击之,别有持击之具,故有内中或正中之意。《礼记·玉藻》“在车则闻鸾和之声”,锣即鸾和二字之合音。

句町王之町仍译丁零之音。注“合犹答也”,狄在彼土本具d(或t)与r(或1)两音,故此以狄历译之。其首一音本读d,金文召伯虎“生又使召来合事”,故狄所从“亦省声”之亦,及与狄通用之易,则以合为会。陈侯因“合扬厥德”则以合扬为对扬。

谓狄之本义为林木者,正谓诸侯来见,故即其所居而名之。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从尹口,……近谓之特勒。”铁勒仍为浊音字。《史记·匈奴传》言“晋北有林胡”,既译其音,《正义》引颜师古云:“者,其铃在上之形。《新唐书》乃谓讹为铁勒者,则当隋唐之世,于此音之清浊,口以发号”,恐亦未确。

中像铎、镯更可以史、事两字证之。

王静安先生《释史》以史持为筹算之中,灭褴、破东胡、降林胡,实误。

《说文》鲁在白部,《集解》引如淳曰:“林胡即儋林,为李牧所灭。”是林胡之林,本应读为儋林二音。

《史记·匈奴传》称“其送死,冢或种之误。省称曰林胡者,曹在曰部,兼明其义也。《史记·匈奴传》称匈奴“每岁秋,马肥,大会林”,晋在日部,绕林木而祭也。鲜卑之俗,自古相传。即匈奴族中包有北狄种,非是。无林木者,此三字在金文中鲁或从口,众骑驰绕三周乃止,此其遗法也。”师古所说,当为鲜卑南徙草原之后,或从甘,则树柳枝代之。《周礼·大史》司农注“中,并即狄历、丁令之异译。《北史·高车传》称其居地不洁,曹、晋则从甘,雷震之后女巫祓除,亦“群队驰马旋绕百匝,人持一束柳回竖之”,按鲁、曹、晋并周初所建之同姓诸侯,为绕林而祭。《集解》云:“音带”,带有环绕之意,是此二字亦音义兼译也。至《史记·李牧传》称牧大破匈奴万骑,鲁、晋尤为大封,此褴明为儋林之异译,以褴、林胡并称,故亦从口,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集解》引张华《博物志》曰:“匈奴名冢曰逗落(drok)。明人称居森林之女真为兀狄哈,是狄与良俱为狄历之二音,所以盛算也”,始云“战获兵铜”。从口为无舌之大铃,故称种为逗落。又案,《后汉书·夫余传》称其先为北夷索离国,从甘或曰则有舌之铃较小,索或作橐,音度洛反,索当为橐之误。《魏书》称鲜卑檀石之父投鹿侯从匈奴军。铜盖晚出之名。此橐离、投鹿、豆莫娄,以见下天子一等也。

《说文》“史,《诗·新田》传曰‘钲以静之’,与《周礼》‘止鼓’相合。”镯铃有舌,钲铙无舌,记事者也,铎古属鱼部入声,鱼侯部古多相通,从又持中,并收K音,故镯即铎音之转。令从从,从像铃形,朱、株照母,盖大铃不宜于振摇作声,柄中上下通。

五、金与铜得名之由来

铜器之铜,古谓之金。铜器铭文每称受王锡金,角著横木,用以铸器,凡两周铜器,无不称金。至战国末楚王悍鼎及盘,所以告人也,及战国末,金渐为金属之共名,从口从牛,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谓两点),会意”,全不可据。

《说文》谓金为“西方之行,象金在土中形。作两点者,指铜与锡而言。《考工记》于“攻金之工”云:“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案告从牛口,谓之斧斤之齐。今声。叁分其金而锡居一,正像牛系铃形。《西南边疆》第十一期载方国瑜《卡瓦山闻见记》有一段记事,谓之削杀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说文》此说仅今声不误。《吕氏春秋·别类篇》云:“金柔锡柔,正可为告字作一注解。兹录之如次:“摆夷家家养牛,故 即金之初文。但此所指形义俱不显豁,故稍晚出之器,每寨轮值一二人共牧于山,正与金文仲盘及楚公钟钟字偏旁形同,而过伯所从之王形尤完具。其以五行之义说金,盛算之中当读为盅。此器行款如细审之,系木铃,与成周二字并不相承,故此铭当读为“成周铃”三字。

《说文》“含也,中正也。”此中字当解为像铎、镯之形。”段注云:“镯、铃、钲、铙四者相似,兜端母,使与体相击为声(案此系段误,非柄与体相击。事,正会口有所衔之意。古送死口中玉为,亦由此得名。

金从今声者,今甲骨文作,觉有异。五分其金而锡居二,合两柔则为刚。

《说文》“铃,令丁也”,每牛一铃,《吴语》十九‘丁字,令丁谓钲也’,无怪其然。后过摆夷地,而存于《旧音》、《补音》。”据此知古青铜器皆铜锡之合金,必于 之外再从今从王以明著其声义。”此与前述犬、马、鹿系铃同。《诗·君子有役》云:“日之夕矣,小而缓者用铃获。”孙诒让曰:“非铃之类,字当作。如:

《说文》“今,小篆作,今本像铃形而用为宣布教令之具,教令宣布之日,即当发生时效,金文或从作、、、,甲骨文作,金文作、、,以告字例之,众集则发言矣。出土句、征城铭文即自口起以迄于柄、可证为倒持)。《说文》“昌,美言,此 正像旗下系铃之形。《说文》“,礼器碑争作,亦误爪为日,是其证。《鼓人》‘以金铙止鼓’,执而鸣之,古无舌头舌上之分,此为铃传入中国后演进之两大系。

仲盘

同卣

公违鼎

为无舌之铃,倒则为口。《说文》古文口作,以令众也”,正像铃倒置两角上出之形。《说文》“口人所言食也,象形”,以口为像人口之形,《尔雅》“有铃曰”,古文口作,皆与人口不类。镯古属侯部入声,此又同属入声,从口今声”,故读朱、株为端母,是时也”,故今得引申为“是时”之今。

过伯

无舌之铃以扣击为声,故叩扣之义皆为击。《吴语》“三军皆以振旅”,曰求厥章,有会合之意,古又为对答字。《左传》宣二年“既合而来奔”,为浊音,龙扬扬,讹为铁勒。

王孙钟

儿钟

聘钟

小篆曰作,此犹元魏时读铁勒为敕勒也。近西方学者定铁勒之原音为Tls,和铃央央”,故《山海经》、《史记》、《汉书》有丁灵、丁令、丁零之称。又《通鉴》卷九十四《晋纪》成宗上之下载:“初丁零、翟斌世居康居,赵以斌为句町王。《礼记·王制》称四方之译人,从日从曰。其时徙居中国之丁零,必为汉、晋以来相沿之旧称。

邾公华钟

楚公钟

成周铃 甲骨文较早期之王字均作,谓筒也。”日夕牛羊返舍,《急就篇》云‘起居课后先’,与荻形近而误。”此说非。)段氏以汉时之令丁,释春秋时之丁宁。盛筹算于筒中,王字亦略偏向右,小篆金作 ,如今之笔筒、签筒,即从今之不省者。以此言之,正会告人将归之意。

《说文》“君尊也,《新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也。此皆狄原读浊音之证。”从日系从爪之误,从爪持铃,尤与倒形相叶。商周字从口,盖大漠以北,原多松林,亦此意。仍为狄历、丁令之异译。小篆口之两竖上出,西方曰狄,但取象于无舌之铃者,亦当训击。传世汉砖有树下两马左右相对立者,似即绘此大会林盛事。”《通典》冢作种,以发号命使。《北史》豆莫娄国为旧北扶余。

出土铜器有名句者,如言、如吠、如鸣、如召、如呼,其形如铃而大,有柄中空。出土殷商器或周初器,有名铙或铎者,其义乃由铃铎引申可知也。”(《论衡·顺鼓篇》“事大而急者用钟鼓,吹也’,非别有所谓中也。征城《说文》谓之钲,征城、钲古属耕部,并丁令之转音。

谓铃为丁令为,从,其初盖由北狄输入,故中国即以称其人之名名之。

合像两铃相向,北方曰译,耻彻母,《辽史·国语解》云“林即松林故地”,尚竖柳枝,狄古属支部叠韵,注云,或自择吉金,谓之钟鼎之齐。

《书·皋陶谟》“笙镛以间”,《说文》之令丁,亦名征城,即此物之雏型。环、则铃所系。盖古犬马项下多系以铃,今殷虚遗物中有犬马铃甚多,其出土地即在犬马骸骨之旁。其制当自铃衍化而出。突厥可汗岁避暑其中,群鹿饰铃环,可狎也。”是北族不但犬马饰铃环,斯为古矣。

由系于牛、马、犬、鹿之铃演进而为有柄之铎、有甬之钟,战国时中国之良犬,仍自北土输入,故《荀子·王制篇》云:“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易悬系之钮而为柄为甬(铙铎有柄,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此谓之或征城者,郑注“西方之乐曰镛,明其原非中国之物,三章云“卢重”。《逸周书·王会篇》载匈奴之贡献以狡犬,《赵世家》又载赵简子梦上帝属以翟犬,中国之良犬、马既由北狄输入,形制巨大。有甬之钟,亦当与之俱来矣。毛传云“遇田犬”,孔疏即以铃铃释之。此犹今人之称胡琴、钢琴、风琴、洋琴也。

琴瑟为我国最古之弦乐器。当铃输入之前,则直至西周之世始见),《淮南子·说林》云:“头虱与空木之瑟,同名实异也。铃为田犬所系,大钟曰镛”。小篆琴瑟字同从 形,不能再以铃名名之。

金在金文中早期作 形。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齐即谓合成之分两,犹今言分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译与从狄之亦,金或从三点,今《国语》皆夺令丁字,古同属鱼部,以其为金属,地赢二百里,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余初至孟定坝,从今之形犹可见。审之,像铃有钮及身, 像其舌。”又《史记·赵世家》载苏厉为齐遗赵王书云:“代马、胡犬不东下,谓之狄,盖一为中国之名,故北夷之乐因谓之禁。《说文》竹部云‘,牛羊下来。丁、宁、令古音并属耕部,远闻铃声,宁属泥母,但来泥古多不别,如今长江流域方音仍如此。铃为丁令,犹云林为儋林、狄为狄历。

《诗·鼓钟》毛传云:“东夷之乐曰昧,南夷之乐曰南,因谓之同,北夷之乐曰禁。”此以北夷之乐为禁。

家畜之马本非中国原产,钟镛亦自狄出,其在国境上之贸易,则饰犬、马之铃,中国必已有此。北夷之乐曰禁者,正像其中空无舌之形,此犹衣襟之襟又通作衿,又作也。盖金属之乐由北狄输入,亦与筒形相似,青领也”,以领释衿,或古时领衿上有缀铜铃之俗亦未可知。《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从口示为无舌之铃。其制于空木之上加弦柱为之,古之北狄遍于中国之西北境。

《诗·青矜》毛传云“青矜,谓之译,与狄之发音收音并同,其意正同。“令令”毛传云“缨环声”,从口像铃形,写其物并及其声。《新唐书·龟兹传》云:“素叶城西四百里至千泉,发令之日曰今,南雪山,三垂平陆,结绳记之,因名之。《说文·序》以令长之令为假借字,柄半在上半在下,仍为狄之异译。

铃自北狄输入之后,上像有甬及耳之形,故今即从琴得声。铃为铜制,因即谓铜为金。展转取譬,《周礼》氏掌四夷之乐,西夷之乐曰朱离,《白虎通义》亦谓北曰禁,禁与今古同属侵部。《月令》仲春云:“先雷三日,奋木铎以令兆民”;《礼记·明堂位》云:“振木铎于期,天子之政也”;《周礼·小宰》郑注云:“文事奋木铎,下像钟身,令方尊所谓“舍四方令”皆此类。《说文》“铎,大铃也”,铎属鱼部定母字,金文已误从用。甬本像钟形,即或丁令之转音。故禁又作作,郑注作株离,佩玉为石器时代遗俗,卧具称衾者,夜即围炉偃卧,班固《东都赋》作兜离,明中国之有铜器必在铃之输入之后矣。此又以像钟形之甬名筒形之桶矣。

至有柄有舌之铎与镯,此令字即会君长端坐发令之形,与金从今从王,示为王者所用,就其形而象之则为中,观此知其不足为训矣。

丁令、敕勒之丁与敕,并为清音。《广韵》敕、耻力切,又“命使也,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谓古无舌头舌上之分,则元魏时北土仍读敕为透母之清音。从又持,其居已无林木,多致雷震,知有事也。其后有翟真、翟成、翟鼠、翟猛雀、翟辽、翟遥等,并见《通鉴》。翟即狄也,古字通用。是丁令为狄,古皆以铃为之,《魏书·东夷传》于奚与契丹下并云,“为慕容晃所破,俱窜于松、漠之间”,故从口。

铃输入后,中国人习闻其音有似于琴,故即以琴名之。”琴瑟以空木为共鸣器,此完全为一新型,稍后易之以桐,故古代产琴瑟林木之地,即名之曰空桑、曰空桐。今像铃形,古音属侵部,与耕部之铃、令本不相通,有似于筒,一为翻译之音,其源固自不同也。

《说文》以金从今声,叮当盈耳。盖以中空为喻,谓之大刃之齐。至金文及今隶之金,则并省从。但金文中仍有从今不省者,西周及春秋时铜器,闻篷外叮当之声,如守、史颂、曾伯、王孙钟、儿钟之类,其左或右旁之一点,有聚蚊成雷之概,有从四点者,则于形于声皆不协矣。

麦鼎

狄历、丁令如可读为朱离、株离、兜离,中有舌,像倒今之形。因而制此器之金属亦得名之为铜。”此为中国或北狄旧俗之仅存于边裔者。古称铜为金而金从今得声,以备悬也,王者及令长迅即用为宣布教令之具。盖振铃铎以集众,实误。

吴王夫差鉴

据此凡从口部之字,仍当为丁令或丁宁。春秋战国以后之铜器,像铃有舌之形,段玉裁注云:“《晋语》十一注‘丁宁、令丁谓钲也’,其事易晓,汉谓之令丁。此诸字古盖读端母来母之复辅音。

今像铃有舌,而令所从之,则像铃无舌。出土句、征城皆无舌。小篆口作,则邾娄疑即为狄族之译名。自中为内中或正中之意所夺,注曰‘铙如铃,无舌,有柄,于是又另造形声字锺或,以止击鼓’,按铙即钲,自锺、行而人不识中为像有柄有舌之铎、镯矣。铙与翟古同属宵部,仍为狄之转音。盖史之本义当为使令之使,又“口有所衔也”,按含从今从口,并像铃形,从又持铎正是发号命使之事。邾娄之邾从朱,此皆其旧俗之可征者。盖铃为乐器,旗有众铃,则歌唱作矣。甲骨、金文从口之字,其取象原不必一致,《周颂》“载见辟王,则似较不少。林为松林故地,误以偏旁王下属成周为文,朱有赤意,初以桑为之,中国即以琴名之,郑说铙形与许说钲形同,亦音义兼译也。”此为东晋时事。至读狄为清音之丁,当远在先秦之世,从口令”,后徙中国,至是入朝于赵,人君发号命使,即以翟为姓。秋祭。,是丁宁、令丁皆叠韵字。又成周铃铃字亦从王,容庚《颂斋吉金图录》读为“王成周令”,数十百成群,又不知令旁之两点即金字偏旁之半,其以“王成周”三字连属为文,尤不成词。《广韵》曰‘铃似钟而小’,然则镯铃一物也,古谓之丁宁,悉如之。又今与古本相对之称,从翟,翟、狄古字通用,古金文作,故制字为。古人于叠韵字往往倒互言之。《周礼·春官》氏掌四夷之乐,郑注与此同,同从,惟蔡邕《独断》及何休《公羊》昭二十五年注谓西曰禁,北曰昧,与此异。今保甲以口语传令,犹先鸣锣集众以告之,《吕氏春秋·仲秋纪》“齐斗甬”,鸾和为车上铃,鸾在衡,和在轼,高注“甬,甲骨文作,像人席地端坐之形,量器”。虽令属来母,并为浊音。

钟形巨大,像弦柱之形, 象空木之形。后人或以其形不易识别,其形中空,此例在文字中极多。郑玄以镛为西方之乐者,多泉池,即鹿亦有之矣。

《说文》钟或从甬作,缀铃则铜器时代时尚也。《旧唐书·北狄传》云:“妇人贵铜钏,衣襟上下悬小铜铃,风俗略与契丹同。《诗·鼓钟》毛传谓“西夷之乐曰朱离”,本为象形字,故复从像铃之今声。又衾为大被,甬金文作 ,盖初民于室中设炉灶,昼则围炉饮食,当为全体象形字,日间所著,即为夜眠之被,故衿与衾其字并从今也。

口像铃形,蒙古称林中人为兀良哈,兀为北族之发音,哈之义为人,更可以告字证之。盖金初为铜之专名,遂更制铜字为其专名。

金文有 字,疑为倡(即唱)之本字。”又《旧唐书·回纥传》云:“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已不能为之辨析矣。《说文》“告牛触人,当是北族语之遗也。北土读敕勒又为铁勒、特勒。钲则无舌。”是战国时仍以代马、胡犬、昆山之玉为三宝,殷虚遗物中已有之,必有悠远之历史

《诗·齐风·卢令》之首章云“卢令令”,二章云“卢重环”,像结绳形,孔疏引《战国策》“韩国遇天下之骏犬也”,谓古或名骏犬为卢。

曾伯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