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资治通鉴(最爱读国学系列)
1436500000038

第38章 魏徵进谏

原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初,洗(xiǎn)马①魏徵②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早从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③。……

……

注释

①洗马:又名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在唐代还掌管书籍图册。②魏徵:字玄成,唐初名臣,以敢于直谏而著称于史。③詹事主簿:官名,詹事指詹事府,掌管皇后、太子家族事务的机构;詹事主簿是其中的一个官职,负责文书方面事宜。

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当初,太子洗马魏徵经常劝说太子李建成及早除去秦王,李建成事败以后,李世民便传召魏徵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的关系呢?"大家都为他担心,魏徵却举止如常地回答说:"如果已故的太子早些听从我的进言,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李世民素来器重他的才能,便改变态度,对他以礼相待,引荐他担任了詹事主薄。……

原文

……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入卧内,访以得失;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①,封德彝(yí)奏:"中男②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chì)③出,魏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④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bū)负⑤官物,悉令蠲(juān)免⑥。"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⑦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⑧,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金瓮(wèng)⑨一。

……

注释

①点兵:征集士兵。②中男:未成年的男子。③敕:圣旨,皇帝的诏书。④让:责备。⑤逋负:拖欠。⑥蠲免:除去、免除。⑦给复:免除赋税徭役。⑧守宰:地方官。⑨瓮:用于盛水或酒的容器,多为陶制。

译文

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徵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徵固执己见,加以反对,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里面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呢,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徵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朕怎么失信了?"魏徵答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征点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等到征集兵员时,却又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又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啊!"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徵一只金瓮。

原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春,正月。上问魏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①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gǔn)、欢兜②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③;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④;隋炀帝偏信虞(yú)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⑤。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注释

①尧:与后文的舜,并称"尧舜",相传是中国上古时期的帝王,后成为"圣人"的代名词。②有苗、共、鲧、欢兜:中国上古时期传说中的四凶,有苗是尧舜时期中国南方的一个部落,欢兜是其首领;共指共工,传说中的邪恶水神,撞断不周山使得洪水大发;鲧受尧的命令治水,九年未成,最后由其儿子大禹完成治水的任务。③望夷之祸: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与宦官赵高、丞相李斯勾结害死兄长扶苏,夺得皇位,望夷宫是秦二世的住所,秦末起义军将要攻进都城,赵高派人进攻望夷宫,秦二世自杀。④台城之辱:南北朝时期南梁的皇帝萧衍,宠幸朱异,朱异也时常阿谀奉承;怂恿梁武帝接纳西魏叛臣侯景,后来侯景在南梁作乱,把梁武帝囚禁在台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梁武帝被饿死。⑤彭城阁之变:隋炀帝杨广,是隋代第二个皇帝,在位期间不听谏言,虞世基也只知道一味奉承皇帝,最后隋末爆发农民起义,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杀死在彭城阁。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春一月,太宗问魏徵:"君主如何做才是明,如何做称为暗?"魏徵答道:"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是明,偏听偏信,就是暗。从前尧帝体恤下情,详细询问民间疾苦,所以能够知道有苗的恶行;舜帝耳聪目明,能视听四方,所以共工、鲧、欢兜不能掩匿罪过。秦二世偏信赵高,造成望夷宫的灾祸;梁武帝偏信朱异,招来台城的羞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彭城阁的变故。所以君主善于听取各方面意见,则亲贵大臣就无法阻塞言路,下情也就得以上达。"太宗说:"非常对!"

原文

……十月,状貌不逾中人①,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jì)威②。尝谒告上冢(zhǒng)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chēn)④,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yào),自臂之,望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注释

①中人:常人,一般人。②霁威:平息怒气。③上冢:扫墓。④嗔:不满,生气。⑤鹞:一种凶猛的鸟,样子像鹰,比鹰小。

译文

……十月,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挽回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的时候,他也能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收敛。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不去了,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停止了。"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正将它置于臂膀上逗玩时,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立刻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徵上奏朝政大事,时间拖得很长,鹞鹰最后竟死在太宗的怀里。

原文

(唐太宗贞观三年)闰十二月,房玄龄、王①掌内外官考②,治书侍御史万年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③推④之。魏谏曰:"玄龄、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既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⑤,非敢苟私二臣。"上乃释不问。

注释

①珪:王珪字叔玠,唐初名臣。②内外官考:京官和地方官的考核。③侯君集:唐初名将,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的岳父。④推:推究,考察。⑤治体:国家政体。

译文

(公元629年)闰十二月,房玄龄、王珪掌管朝廷内外官吏的考核,治书侍御史、万年人权万纪上奏称有不公平之处,太宗命侯君集重新考察。魏徵劝谏道:"房玄龄、王珪都是朝中老臣,素以忠诚正直为陛下所信任,所考核的官员过多,中间怎么可能没有一两个人考核失当呢!考察其中的实情,绝不是因为偏私。假如找到失当之处,那就不可信,怎么能重新担当重任呢!而且权万纪近来一直在考堂叙职,并没有任何驳正,等到自己没得到好的考核结果,才开始陈述意见。这正是想激怒陛下,并非竭诚为国。假如推问后得到考核失当的实情,于朝廷没有什么好处;如果本来就虚妄,白白失去陛下委任大臣的一片心意。我真正关心的是国家政体,不敢袒护房、王二人。"太宗于是放下此事不再过问。

原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一月)文武官复请封禅①,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yì)安②,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昔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③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邪!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封数尺之土,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犹请之不已,上亦欲从之,魏独以为不可。上曰:"公不欲朕封禅者,以功未高邪?"曰:"高矣!""德未厚邪?"曰:"厚矣!""中国未安邪?"曰:"安矣!""四夷④未服邪?"曰:"服矣!""年谷未丰邪?"曰:"丰矣!""符瑞未至邪?"曰:"至矣!""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六者,然承隋末大乱之后,户口未复,仓廪尚虚,而车驾东巡,千乘万骑,其供顿劳费,未易任也。且陛下封禅,则万国咸集,远夷君长,皆当扈从;今自伊、洛⑤以东至于海、岱⑥,烟火⑦尚希,灌莽极目,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也。况赏赍(jī)不赀(zī),未厌⑧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注释

①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因古人认为泰山是最接近上天的地方,所以封禅都在泰山举行,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山地祭地)。②乂安:安定。③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的四子,汉朝第三个皇帝(公元前180-157年在位),在位期间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开创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④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⑤伊、洛:伊水、洛水,今河南省境内的伊河、洛河。⑥海、岱:大海,泰山。⑦烟火:指人烟,人口。⑧厌:满足。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一月)文武百官又请行封禅大礼,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从前秦始皇行封禅礼,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代岂能认为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吗!再说侍奉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泰山之顶,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诚心敬意呢!"群臣还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唯独魏徵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朕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徵答道:"够高了!""德行不厚吗?"答道:"很厚了!""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四方夷族未归服吗?"答道:"归服了"。"年成没丰收吗?"答道:"丰收了!""符瑞没有到吗?"答道:"到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六点理由,然而经历隋亡大乱之后,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陛下的车驾东去泰山,大量的骑兵车辇,其劳顿耗费,必然难以承担。而且陛下封禅泰山,则各国君主咸集,远方夷族首领跟从,如今从伊水、洛水东到大海、泰山,人烟稀少,满目草木丛生,这是引戎狄进入大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这个时候正赶上黄河南北地区数州县发大水,于是就停止了封禅这件事。

原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①将出降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③。魏谏曰;"昔汉明帝④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⑤。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⑥(qì)闻陛下称重魏,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曲承恩礼,每言必先候颜色,不敢轻犯威严;况以人臣之疏远,乃能抗言如是,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⑦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注释

①长乐公主:李丽质,太宗的第五女,长孙皇后所生,嫁给长孙冲(长孙无忌的儿子)。②出降:特指帝王之女出嫁。③永嘉长公主:太宗的妹妹,长公主是皇帝的姐妹才授予的封号。④汉明帝:东汉第二个皇帝,汉光武帝之子。⑤楚、淮阳:东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淮阳王刘延。⑥亟:屡次。⑦中使:宦官。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三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太宗因为她是皇后亲生,所以特别疼爱,下令给长乐公主陪送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徵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分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呢?"只分给他们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大小。如今公主的陪送,比长公主多一倍,岂不是与汉明帝的意思相差太远吗?"太宗觉得有理,进宫告知皇后,皇后感慨道:"我屡次听得陛下称赞魏徵,不知是什么缘故,如今见他引征礼义来抑制君王的私情,才知道他真是辅佑陛下的栋梁大臣呀!我与陛下是多年的结发夫妻,多蒙恩宠礼遇,每次讲话还都要察言观色,不敢轻易冒犯您的威严。何况大臣与陛下较为疏远,还能如此直言强谏,陛下不能不听从其意见啊。"于是皇后请求太宗派宦官去魏徵家中,赏赐魏徵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十分正直,今日得以亲见,所以赏赐这些。希望您经常秉持此忠心,不要有所更改。"有一次太宗曾罢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以后找机会一定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惹怒陛下,太宗说:"魏徵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内,太宗惊奇地问这是何故。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这才转怒为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