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最爱读国学系列)
1436600000016

第16章 地形篇第十(2)

说罢,鲁肃便来到了诸葛亮住处,诸葛亮一见鲁肃来到,故意装作为难起来,对鲁肃说:子敬(鲁肃的号)呀,您可得救救我啊,三日之内如何能造成十万支箭啊!鲁肃说:这全是先生自取其祸,教我怎能相救呢!诸葛亮说:事到如今,别的事我也不求您了,只求一件事,借给我二十艘船,每艘船配军士三十人,船上一律用青布做成幔帐,各扎稻草千余束,分布于幔帐两边,这样,我包管三天后缴纳十万支箭就是了。只是我的这个要求,请您务必不能告诉都督,不然的话,他又会坏我大事。对于诸葛亮这点微不足道的要求,鲁肃满口答应了,回到周瑜那里真的没有提诸葛亮借船的事,只说孔明根本用不着什么造箭的器材和工匠,一切他自有道理。周瑜听了鲁肃的回报感到十分奇怪,但又想不出怪在哪里,便说:那好吧,看他三天内怎样拿十万支箭来见我!

却说鲁肃按诸葛亮的要求私自拨出二十艘船,每船三十人,以及布幔、稻草束等一一齐备,只等诸葛亮调用。却不料第一天并不见诸葛亮的动静,第二天也还是不见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天时,诸葛亮才秘密邀请鲁肃来到船中。鲁肃问道:您叫我到船上来是为什么呀?诸葛亮说:特地请您一同去取箭呢!兽肃感到奇怪,问道:到哪里去取箭呀?诸葛亮笑着说:这您就不需多问了,等船开到前面您自然会明白的。说罢,命令士卒用长长的绳索把二十艘船连在一起,朝着北岸魏营的方向开去。这天晚上,大雾迷漫,长江之上,更是迎面不辨人影。诸葛亮只是催促船队加速前进,到五更天时,已经靠近曹军水寨了。这时,诸葛亮吩咐军士把船倒过来,头朝西,尾朝东,一线儿摆开,就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吓得不行,说道:先生,你这样大吹大擂,假若曹操听到了,出兵来攻,如何是好?诸葛亮笑着说:不碍事,我料他曹操见到大雾迷漫,不辨虚实,必不敢出兵,我们只管喝酒取乐,等天亮雾散,便回营去。

且说曹操营中,听得江上擂鼓呐喊,水军首领毛玢、于禁慌忙报告曹操。曹操听到报告,下令道:江上重雾,吴军忽至,必有埋伏,切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五千人前去以乱箭射之。说着又派人叫张辽、徐晃也各带陆军弓弩手三千人前往江边助射。这样水陆两军弓弩手合计共约万余人,一齐向江中放起箭来。一霎时,箭如骤雨。过了一阵,诸葛亮又教军士把船再换个方向,头朝东,尾朝西,并且更逼近水寨受箭,一面还继续擂鼓呐喊。就这样,一直闹到日出雾散,诸葛亮才下令向江东返航。这时,二十艘船上的稻草束上已排满箭支,等到曹操发觉派兵来追赶时,诸葛亮的船已经走了二十多里,怎样也追不上了。

在返航的路上,诸葛亮对鲁肃说:我叫士兵大略地算计了一下,每艘船约莫受五千到六千支,不费我们半分之力,已经得了十万余支箭,明日用它来射曹军,这岂不是很合算吗?鲁肃听了这话佩服得五体投地,问道:先生真是神人呀,您怎么会知道今天有大雾呢?诸葛亮回答道:为将者用兵打仗,如果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那岂不是一个庸才?用那样的人带兵是注定要误事的。我在三日前便已算定今日必有大雾,所以才敢在周瑜面前夸下海口,立下军令状呢。说着,船已到岸,周瑜正派五百军士在江边等候搬箭,计数的结果竟计十万有余,周瑜想害死诸葛亮的阴谋又没有得逞。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因为他上通天文,下晓地利,算出有大雾的日期,并估计曹操在"水战"这样的地形上,又逢遇"大雾"的天气,是不会出兵应敌,只会放箭守卫的。这个实例诠释了《地形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结论,作战之战地形势,的确是战争胜利与否的辅助关键。

2.刘裕伐燕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出现了分裂的局面。各个割据政权互相争夺,战乱不已。这些割据政权主要有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大夏、西秦、北魏、南凉、后凉、西凉、北凉等。南燕恭容德原是后燕的范阳王,久镇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公元396年北魏南下,后燕被截割为南北两部。南部的恭容德屡被魏军所困,于公元398年迁往滑台(今河南滑县)建立南燕,又因滑台四面受敌,于次年将都址迁往广固(今山东益都县西北)。在这些割据政权中,比较强大的政权是北魏,与东晋接壤的是南燕和后秦。在不久爆发的孙恩起义、桓玄叛乱中,平民出身的刘裕因镇压起义和平息叛乱而官至车骑将军,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

刘裕当权后,在政治上实行排除异己,强化自己势力的措施;经济上,他迫于农民起义的压力,不得已减轻征调、徭役、田租,以缓和阶级矛盾;军事上以恢复中原为号召,训练军队,积极准备北进。这些措施的实行,使刘裕在东晋政权中的地位得到巩固,东晋的经济实力也逐渐增强。这时,刘裕开始酝酿北伐战争。

公元409年,南燕主慕容超派将军慕容兴宗率骑兵攻陷东晋的宿豫(今江苏宿迁),俘虏豫的阳平太守和济阴(今山东定陶西北)太守而去。不久又派将军公孙归陷济南,俘太守及百姓男女千余人而去。彭城以南的广大民众纷纷筑坞堡自卫,抗击南燕军,刘裕为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提高自己的威望,决定北伐南燕,恢复故地。

刘裕进攻南燕的主张,除得到左仆射孟昶、本骑司马谢裕等少数人的支持外,多数朝臣对灭燕的信心不足。刘裕分析了南燕国土幅员较小,政治腐败及没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等弱点,决心北伐灭燕。刘裕制定了沿途筑城、分兵留守、巩固后方、长驱北进的作战方针。同年四月十一日,刘裕率兵十余万从建康出发,由水路过长江,由淮水至泗水前进。五月,刘裕抵达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留下航船辎重,率步骑向琅琊(今山东临沂北)进发。刘裕在所过之处沿途筑建城堡,分兵留守,以防南燕骑兵的袭击和切断后路。不久,晋军到达南燕境内的琅琊。晋军到达时,南燕已风闻晋国北伐军将至,急忙将莒城(今山东莒县)、梁父(今山东泰安)的守军撤走。晋军继续向前开进,欲从琅琊至广固直捣南燕都城。当时,自琅琊至广固有三条路:一是由琅琊经莒城,越大岘山(今山东沂水北)直奔临朐、广固。这是条捷径,水路运输比较方便。但大岘山很险峻,山高七十丈,周围二十里,其上关口(今穆陵关)仅能通一车,号称"齐南天险"。二是向东北经营城、东武(今山东诸城)入潍水北上,再转而西往广固。这条路比较迂远,劳师费时。三是向北越泗水经梁父,转而向东北达广固。这条路山路过长,不利行军,运输困难。刘裕认为,南燕鲜卑人战前曾利用其骑兵优势两次攻入东晋首都,定是没有远谋的贪婪之徒,现今又弃守莒城、梁父等要地,断定燕军不准备在大岘山以南作战,而意在让晋军主力深入南燕腹地,以便依托临朐、广固等坚城,在平坦地区同晋军作战,以发挥他们的骑兵优势。刘裕通过对南燕的分析,决定走第一条线路。刘裕手下的部将有些疑惑,提出:"如果南燕军据大岘山之险伏击我军,或坚壁清野绝我粮资,我军孤军深入,恐怕不仅无法灭燕,而且还将败无归路。"刘裕向他们解释道:"我已经谨慎考虑过了。鲜卑人贪得无厌,不知深谋远虑,进则专思抢掠,退则吝惜禾苗,他们一定以为我孤军深入,不能持久。他们进不会过临朐,退不会守广固,我敢断定,他们绝不会守险清野。"刘裕的解释,坚定了部将北越大岘山、直捣南燕腹地同燕军作战的决心。

南燕慕容超听说东晋军北上,便召群臣商议与晋军作战的对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向慕容超提出上、中、下三策。他认为,晋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我军不要与之争锋,宜扼守大岘,阻其深入,旷日持久,挫其锐气,然后选精骑沿海南下,绝其粮道,另命兖州(州台梁父)之兵缘山东下,腹背夹击,这是上策。命令各地郡守依险固守,坚壁清野,毁掉田里的庄稼,使晋军无粮可掠,求战不得,旬月之间即可获胜,这是中策。纵敌入岘,然后出城拒战,此为下策。公孙五楼的上策是比较可取的,如采取这一方略,燕军可凭险固守,阻晋军进入南燕腹地,即使退却,也有利于发挥燕军骑兵的作用。这一计策可谓是可攻可守,可以坚持较长时间的作战。但慕容超没有采纳。他认为东晋军远道而来,一定疲弊,势不能久。而自己据五州(南燕设并、幽、徐、兖、青五州)之地,拥富庶之民,铁骑万群,麦禾布野,为何先除苗徙民,使自己受损失呢?慕容超采纳了公孙五楼的下策,不听手下将领的谏阻,调回莒城梁父的守军,修筑广固城池,整顿兵马以待晋军。

六月初,晋军到达东莞,接着兵过大岘山。刘裕见晋军已过险地,高兴地对左右说:"现在我们已顺利过了危险地带,深入敌人腹地,可以拼死作战。原野上到处是成熟的庄稼,我军无缺粮之忧,可以说,胜利离我们不远了。"不久,晋军临近临朐。南燕、东晋军交相争夺水源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晋军以死力争,夺取了水源。于是刘裕布置军队准备与南燕军争夺临朐。六月八日,晋军主力到达临朐城南附近,慕容超出主力骑兵夹击晋军。刘裕针对南燕骑兵在平川作战时所具有的优势,布置晋军以车兵四千名分布在步兵的两翼,以骑兵列于车后机动,组成一个步、骑、车兵相互配合的阵势。这种阵势有效地抵御了南燕军骑兵对晋军步兵主力的冲击,兵车上的长矛还阻碍了骑兵的进攻。双方激战半日,未见胜负。参军胡藩向刘裕建议出奇兵走偏僻的小道去袭击临朐城。刘裕接受他的建议,派兵奇袭临朐。临朐守城兵力薄弱,被晋军一举攻下。慕容超惊慌失措,率领余部逃到了广固城中,晋军首战告捷。

晋军在临朐取胜后,连夜乘胜发起追击,直逼广固城下。广固城四周绝涧,一时难以攻取。刘裕命晋军修筑长墙围困敌军,同时就地取粮,不再从后方运送粮草。慕容超不积极防御,反而一心指望后秦的援兵到来,消极等待援兵。晋军一方面对敌展开了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瓦解敌军;一方面利用敌降将张纲善于制造攻城器具的特长,让他设计出新的攻城器具。公元410年二月初,晋军四面攻城,尚书悦寿开门迎降。慕容超率数十名骑兵突围逃走,后被晋军追获,送建康城斩杀。至此,东晋与南燕之战以晋胜燕亡而告结束。

东晋伐南燕成功,很关键的因素是南燕慕容超放弃了大岘山的天险地形,不能做到《地形篇》所说的"因地制宜,料敌制胜",反而让刘裕大军通过大岘山,深入南燕腹地,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南燕慕容超兵败被杀,正是他不懂地利、不知兵法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