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1437200000037

第37章 外篇·田子方

原文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①,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②,而回瞠(chēng)若③乎后矣!”

夫子曰:“回,何谓邪?”

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④,无器而民滔乎前⑤,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⑥,万物莫不比方⑦,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⑧。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⑨。吾一受其成形⑩,而不化以待尽。效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规乎其前,丘以是日徂(cú)。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注释①趋:小步疾行。②奔逸:快跑。绝尘:形容跑得极快,好像脚不沾地似的。③瞠若:瞪大眼睛直视的样子。④不比而周:不私相亲近而能周遍。比,私相亲近。周,周遍。⑤器:指权势利禄。滔:聚。⑥极:尽头。⑦比方:言人顺着太阳的方向动作。比,顺。方,方向。⑧“是出”二句: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此,指日。存,有,谓有世事。亡,无,指无世事(王先谦说)。⑨“有待”二句:谓万物也像人类有待于太阳一样,必须依赖于自然之道而生死。⑩受其成形:秉受天赋之形体。不化:不会化作他物。待尽:等待穷尽其天年。无隙:变化日新不息,没有间隙。薰然:形容气自动聚合的样子。知命:知命之人。规:测度。一说通“窥”。日徂:日日与自然之化俱往。徂,往。交一臂而失之:比喻机会极好却当面错过,好像碰一下臂就分开了。成语“失之交臂”本此。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你大概只能看到我的一些现象吧。殆,大概。前“著”,着眼,看到。后“著”,指步、言、趋、辩等现象。彼已尽矣:谓现象已经消失了。彼,指显著有形迹之类,如举动言辩。唐肆:空虚的集市。唐,空。肆,集市。一说指过路亭。服:思念。不忘者:指与化俱往、日日更新的道。

译文颜渊问孔子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先生急走我也急走,先生跑我也跑,先生如脚不沾地似的快速奔跑,那我就只能瞪着眼睛落在后面啦!”

孔子说:“颜回,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呀?”

颜回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意思是先生怎样说,我也跟着怎样说;先生急走,我也急走,意思是先生辩析事理,我也跟着辩析事理;先生跑,我也跑,意思先生讲说大道,我也跟着讲说大道;等到先生好像脚不沾地似的快跑,那我就只能瞪着眼睛落在后面,意思是说先生不用言说而为人信服,不私相亲近而周遍亲附,没有官爵权势而人们都聚集于您跟前,我不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罢了。”

孔子说:“噢!不可不明察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而身死还在其次。太阳从东方出来而入于西天尽头,万物莫不顺从太阳的方向而动作,凡有眼有脚的人,必待日出而后有所作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万物亦是这样,必须依赖于自然之道而生死。我一秉受天赋的形体,就不会转化为他物而等待着穷尽天年。随着外物而运动,日夜没有间断,不知何时是自己生命的终结。元气自动聚合成形体,即使知命的人也不能在气聚合成形之前测度自己将来的命运,所以我只是天天与变化俱往。我终身与你在一起,而你却像交臂而过者一样,不能理解我说的这个道理,可不悲哀吗?你大概只看到我能看到的一些现象吧,而那些东西已经消失殆尽了,你还着意追寻以为实有,这就如同在空虚的市场上求购马一样啊。我对你的存念,你要把它全部忘掉;你对我的思念,我也把它全部忘掉。虽然如此,你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虽然忘了过去的我,我还有不被忘记的东西存在。”

诵读星级★★

原文庄子见鲁哀公①,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②。”

庄子曰:“鲁少儒。”

哀公曰:“举③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yuán)④冠者知天时,履句屦(jù)者知地形⑤,缓佩玦(jué)者事至而断⑥。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⑦;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注释①鲁哀公:春秋末期鲁国国君。庄子为战国中期人,二人相距一百多年,不可能相见。此则故事显然系庄子后学所作。②方:学术,思想。③举:全。④圜:通“圆”。⑤履:作动词,穿。句屦:方鞋。句,方形。屦,葛、麻制成的单底鞋。地形:地理。⑥缓:当为“绶”字,丝带。这里作动词用。佩玦:环状带有缺口的玉饰品。玦,与“决”同音,寓有能决断之义。⑦为其服:穿戴同样的服饰。

译文庄子拜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多儒学之士,很少有学习先生的思想学说的。”

庄子说:“鲁国的儒学之士很少。”

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戴儒者的服饰,怎么说少呢?”

庄子说:“我听说,儒者中戴圆帽的通晓天时,穿方鞋的懂得地理,用五彩丝带穿系玉的临事果毅决断。君子有这种道术的,未必穿戴这样的服饰;穿戴那种服饰的,未必真有道术。您一定以为不是这样,何不号令于国中说:‘不懂此种道术而穿戴此种服饰的,处以死罪!’”

于是哀公发布这个号令,五天以后,鲁国没有敢穿儒服的人,唯独有一位男子,身穿儒服立在哀公门外。哀公随即召见他,以国事相问,千转万变发问也不能难住他。

庄子说:“以鲁国之大只有一个儒者,可以说多吗?”

诵读星级★★

原文宋元君将画图①,众史②皆至,受揖而立③,舐(shì)笔④和墨,在外者半⑤。有一史后至者,(tǎn)然不趋⑥,受揖不立,因之舍⑦。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luǒ)⑧。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注释①宋元君:即宋元公,名佐,春秋末期宋国国君。图:指国中山川土地的图画。②史:指画师。③受揖:接受国君的揖礼。古时臣下晋见国君,臣下先行拜礼,国君行揖礼答谢。揖,拱手。立:古“位”字,此用作动词,就位。④舐笔:用唾液润笔。舐,以舌舔物。⑤在外者半:意谓画师甚多,屋里已满,外面还有一半。⑥儃儃:舒缓闲适的样子。趋:小步疾行。按,“趋”是古代臣下对国君、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应有的礼节,因此“不趋”即表示不礼敬之意。⑦之舍:走回住所。⑧般礴:盘腿而坐,即箕踞,是一种不守礼节的坐姿。臝:通“裸”,光着身子。

译文宋元君要画国中山川土地的图画,众多的画师都来了,接受了国君揖礼后各自就位,以舌濡笔调墨准备着,(来的画师很多,)门外面还有一大半。有一位后到的画师,悠闲自得地慢慢走来,接受了国君的揖礼后也并不就位,随即返回住所。元公派人去察看,见他脱掉上衣赤着上身盘腿而坐。元公说:“行呀,他才是真正的画师呀。”

诵读星级★★

原文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①,引之盈贯②,措杯水其肘上③,发之,适矢复沓(tà)④,方矢复寓⑤。当是时,犹象人也⑥。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⑦,非不射之射也⑧。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⑨能射乎?”

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⑩,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zhòng)也殆矣夫!”

注释①列御寇:即列子。见《逍遥游》和《列御寇》诸篇注。伯昏无人:虚拟的人名,又见《德充符》篇。②引:拉弓。盈贯:指弓拉满。贯,通“弯”。盈贯,即弓已弯尽。③措:放置。肘上可置水杯,形容其持弓的手平直而稳定。④适矢复沓:第一箭射出去后,紧接着又有第二箭搭于弦上。适,往。沓,合。⑤方矢复寓:第二箭刚刚发射出去,又有第三箭搭在弦上。二句形容其一箭接一箭连续发射。寓,寄。⑥象人:木雕泥塑的人。形容其精神高度集中,身体纹丝不动的样子。⑦射之射:有心于射的射法。⑧无射之射:无心之射的射法。⑨若:你。⑩背逡巡:背对深渊却退。逡巡,却退。足二分垂在外:后退至悬崖深渊边,脚下有三分之二悬空于石崖之外,形容惊险至极。垂,悬空。揖:揖请。进:让。踵:脚跟。黄泉:地下的泉水。指地底极深暗处。挥斥:纵放自如。八极:八方。恂目:心惊目眩。志:意念。中:射中。殆:困难。

译文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把弓拉得满满的,放一杯水在左肘上,箭发射出去,刚发射一箭又紧跟着一箭扣在弦上,第二箭发射出去紧跟着第三箭又扣在弦上,连续不停。在那个时候,他就像个木偶一般纹丝不动。

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之射的射法,不是无心之射的射法。我想和你登上高山,踩着险石,面对着百丈深渊,你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就登上高山,脚踩险石,背对着百丈深渊向后却退,直到脚下有三分之二悬空在石外,在那里揖请列御寇退至相同位置。列御寇惊惧得趴在地上,冷汗直流到脚跟。

伯昏无人说:“作为至人,上可探测青天,下可潜察黄泉,纵放自如于四面八方,而神色不变。现在你有惊恐目眩之意,你想要射中就很难了!”

诵读星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