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是人类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则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形态。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各民族经过漫长的历程,共同创造了灿烂多样的文化,融汇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与其他文明古国一样,早期中华文明也是从氏族、部落时代发展而来。根据考古发现,在170万年前,在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的足迹。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现了众多的古人类遗址,结合文字记载的历史传说,可以发现华夏先祖已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史前文明。
一、女娲造人的传说和早期人类
关于人类的起源,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神话传说或者宗教解释。古印度神话认为太初只有水,后孕育了梵天,梵天从金蛋中破壳而出,蛋壳分为两半,变成天与地,然后从其身体各个部位诞生万物。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希腊神话称,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基督教的《圣经》则宣称,上帝创造了人类始祖,即亚当和夏娃。
在中国,则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天和地混沌一片,盘古生于其中。盘古用巨斧劈开天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形成了坚实的大地和浩渺的天空。盘古开天辟地后,大地荒无人烟,天神女娲于是塑泥为人,并为人类建立婚姻关系,生儿育女,繁衍不息。
这些都属于"神创论"的观点。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其学说逐步被广泛接受,人们也承认人类与世间万物一样是由进化而来的。近代以来,经古人类学、考古学的进一步研究,对于人的起源有了较为共同的认识:人类是由类人猿发展而来的。
但研究表明:人类不是从某一种古猿演化而来,而可能是某种类人猿不断分化的结果,所谓"单一起源论"或者"多区起源论"的争论就在这里。分化演进与地理环境紧密相关,非洲和亚洲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人类起源地之一。当然,中国也有可能位列其中。
在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的整体地理位置与今天相差不多,这片热土屹立于欧亚大陆的东方,太平洋的西岸,西部有帕米尔高原,西南则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部是戈壁,东边和东南为海洋所环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广袤的地域空间里,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气候最为适宜,也是中国史前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当时,黄土高原上还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气温也十分温暖,黄河与长江等水系形成了大片的冲积平原,在这里生活的动物和植物的种类十分丰富。相对独立的地理空间与较为优越的生存环境决定了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先发性和本土性,也使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基本走着独立发展的道路。
1936年11月,中国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在北京市西南郊的周口店连续发现了三个古猿人头盖骨,将之命名为"北京人"。在周口店还发现了非常丰富的北京人遗骸和遗物。这一消息在当时震惊了国际学术界,也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关注的中心。
经过综合性的考古鉴定,北京人生活在四五十万年前。其身躯较现代人稍矮,前额稍向后倾,脑容量已接近现代人。北京人的双手经过长期劳动,变得很灵巧,双足完全直立。北京人会制作运用多种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等。北京人已经会用火,在其居住的洞穴里有成堆的灰烬和烧过的石块等。不过,北京人的生活非常艰苦。据对四十多个个体化石年龄的分析,大约有三分之一不到14岁就死了。
1949年后,中国考古学者继续努力,又在各地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化石。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和蓝田人,他们和北京人一起都属于直立人,但是时间更早。
元谋人遗址是1965年在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的。经测定,元谋人属于晚期猿人,距今约有170万年,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
蓝田人遗址是1963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发现的,生活时代较北京人稍早,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其脑容量约为800毫升,前额低平,眉骨粗大,嘴部突出明显。与北京人相比,可以发现北京人已较之进化了很多。
到了距今二三十万年前,人类开始由猿人进入智人阶段。智人分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智人的体质有了显著的进步,脑壳变薄,容量变大,四肢更加灵活,面貌也接近现代人。
早期智人的遗骸和遗迹比猿人丰富得多,代表性的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陕西大荔)、丁村人(山西汾河)、许家窑人(山西大同)、马坝人(广东韶关)等;已知的晚期智人有:柳江人(广西柳江)、资阳人(四川资阳)、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等。从地域上看,遍布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
早期智人的文化形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各地遗址中,均发现了大量的石器和骨器,且种类更多,用途不一,说明早期智人制作工具的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有了提升。早期智人对火的掌握更加熟练,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办法,一般是击石取火。中国古代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正是远古时代人们掌握这一技术的反映。
晚期智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在体质上基本消除了猿人遗留下来的原始性,有了更为丰富的劳动经验和技能。他们发明了弓箭,还会使用球形投掷器和标枪来狩猎。遗物表明,山顶洞人还能在深水中捕捞一米多长的大青鱼。到晚期智人阶段,氏族制度已经完全形成,多实行母系氏族公社制度。
二、文明考古:从渔猎到农耕
约在距今一万年前,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盛时期,也进入到考古学上所说的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更加丰富,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北端的黑龙江流域到南方的海南岛,考古学者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史前文明遗迹。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位于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等地。比磁山文化稍晚的是仰韶文化遗址,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据碳十四测定,仰韶文化年代距今约六千年。与之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址现已发现达一千多处,分布在以关中平原、晋西盆地和豫西沿河地带为中心的广袤区域。
在江南地区,代表性的有1951年在江苏淮安发现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和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其中,河姆渡文化遗址遗物丰富,规模庞大,说明原始社会江南地区的发展并不亚于中原地带。
此外,在江淮以南的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在黑龙江及青海、西藏、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区则发现了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文化,这些都说明中国的史前文化呈现出十分繁荣的状态。在各个地区,虽然自然条件有差异,但各地区又相互联系,大致处于相同的历史进程之中。
这个时期,中国人的先祖在渔猎和采集之外,已经较为普遍地发展了原始农业。由于中国南北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因而农业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中原地区,主要通过刀耕火种的方法,农作物以粟为主。中国是世界上产粟最早的国家之一,粟在中国古代称为稷,耐旱能力较强,适宜在黄河流域种植。
南方因为气候湿润,河流众多,宜于种植水稻。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和骨耜。经过鉴定,发现稻谷是人工种植的籼稻,骨耜是装有木柄的复合农具。中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早的国家之一。与之相对应,还发展出了原始的耕作及灌溉技术。
除粟、稻等主要农作物外,人们还掌握了种植蔬菜的技术。在半坡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白菜和芥菜的种子。在河姆渡文化遗址里,还发现了一个保存很好的葫芦。
人们还饲养狗、猪、羊等家畜,其中以猪的饲养最为普遍。在半坡文化遗址里,发现了许多猪骨。在河姆渡文化遗址里,则发现了水牛的骨骼。畜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是农耕渔猎之外的重要补充。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始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纺织和缝纫技术在这时有了进步,人们已经会用简单的织机穿梭织成麻布,还会编织篾器。这一时期最有特色的手工业是烧制陶器,陶器是代表这一时期的文化标志之一。在许多氏族村落遗址中,都留下有陶窑的遗迹,大多分布在居住地附近,结构还很简单。陶土依土壤及配料不同而存有差异,大多选用黏性适度和质地较细的泥土。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最有特点的是各种风格的彩陶,上面描绘着人像和各种动植物形状的图画,有的则是一些几何图案,呈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半坡文化遗址等处出土的陶钵上,还有些整齐规则的刻画。这些可能是表示不同意义的记事符号,也可能是汉字的起源。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使定居成为常态,各处遗址都发现了适应气候条件的房屋。在半坡文化遗址,房屋大都是圆形的半地空式,中间有灶坑。在江南地区,则是木结构房屋较多。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的木桩和大量木板,说明建筑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每个母系氏族公社都有自己的徽号,形成不同的姓、氏,以资区别。姓是由与祖先的血缘关系确定的,代表一个部落;氏是由姓派生的,代表一个氏族。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中国较为古老的姓大多从"女",如姬、姜、嬴都属此例。这是中国人姓氏的较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