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与文化
1437600000016

第16章 大唐帝国(2)

三、盛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盛唐时期的中国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不仅国内各民族地区的交流十分频繁,跨越国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登上新的高峰。强盛的国势造就文化的自信心,唐朝对于外来的文化抱持积极开放、主动吸纳的姿态,从而缔造出中华文明史上声势磅礴、光彩夺目的华章。

唐代的对外交通比较发达。通往中亚一线,丝绸之路重新开通,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东西文明交流十分频繁。通往印度东南亚一线,有三条路线:一是往西经阿富汗转至印度;二是由川西入西藏,经尼泊尔至印度;三是由云南经缅甸进入印度。通往朝鲜半岛陆路可走辽西走廊至鸭绿江,海路由山东登州经辽东半岛到达。到日本也有南北两条海路。

在发达的交通线上,商人、使者、僧侣往来不绝,相望于道路。唐朝设有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还设有商馆,接待外国商人。朝廷还专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当时,与唐朝通好的国家达到70多个,涉及整个亚洲以及非洲、欧洲部分地区,与东亚、中亚的许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

朝鲜半岛的新罗商人常结队至唐朝贸易,在唐朝长安和登州还设有新罗馆,文登县还设有新罗坊,供新罗商人住宿和交易。新罗派遣大批子弟到长安学习,不少人还参加了唐朝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宾贡制的考试。在来唐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新罗人仿法唐朝改订了自己的礼仪和法律,并相继设置了博士来研究中国的天文、历法、医学、文史和儒家经典。新罗佛教也是传自中国,新罗人圆光和尚在中国研习佛教,回国后杂以儒家政治伦理,传播佛教教义,被尊称为新罗的"圣人"。新罗人喜好唐诗,白居易的诗集在新罗流传很广。朝鲜半岛的高丽乐被传至唐朝,成为唐代十部乐中颇为重要的一部。

日本全面吸纳唐文化,以"唐化"为最高理想。早在公元600年,日本就派出了遣隋使,学习中华文化。自公元630年起,相继派出了十多次遣唐使,每次都达五六百人。成员包括官员、留学生、学问僧及各种技术人才,他们在唐朝一般都要停留一年以上,广泛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佛法、文字、天文历法、音乐、美术、雕刻、手工制作等,回国全面移植唐文化,推动日本社会革新。发生于公元645年的"大化改新"就是在归国留学生高向玄理、南渊清安等人的直接主持或推动下进行的。"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二官、八省、一台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日本都城奈良完全按唐长安城仿制。日本古代曾经用汉字作为表达和记录的工具,后来,从汉字的楷书和草书分别发展成片假名和平假名。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与中国的鉴真和尚是不可忽视的人物。阿倍仲麻吕于开元五年(717)来唐,取汉名晁衡,后历官散骑常侍、镇南都护、潞州大都督。他的汉文修养很高,擅长诗文,与大诗人王维、李白交好。吉备真备留唐达近20年,他在公元734年回国时带去许多重要的典籍和器具。鉴真和尚是唐代著名高僧,律宗南山宗传人。天宝元年(742),鉴真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的邀请,发愿东渡日本传法。经历六次起行、五次失败以至双目失明以后,终于在公元754年到达日本。他在日本除传播佛教外,在传播汉文学、医药、雕塑、绘画及建筑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

唐朝与天竺的贸易往来频繁。今天的孟加拉国及印度南部东西两岸,经常有唐朝的商船往来,天竺商船也常至广州、泉州进行贸易。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丝绢、瓷器、铜钱,进口的主要是胡椒、棉花、砂糖等。天竺的制糖术、音乐、医术传至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唐朝与天竺的文化交流史上,唐代高僧玄奘居功至伟。玄奘俗姓陈,名袆,佛教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剃度出家。前后遍访佛教名师,学习佛法,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繁杂,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离开长安西行,取道中亚,长途跋涉10多万里,到达天竺,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国。据史书记载,他回国之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在此期间,他游历天竺各地,带回天竺佛经600多部,回国后,译出经论75部,计1335卷。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途经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据说,玄奘还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梵文,流传该地。

唐朝与欧洲也存在贸易及文化联系。唐朝的丝绸、瓷器,经过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由南中国海经印度洋到达非洲),转运于东南亚,达到波斯、叙利亚和非洲的埃及等国,很大一部分又转口至欧洲。天宝十年(751),中国的造纸术传入大食,后来又经中亚渐次传入欧洲,结束了欧洲使用质地脆弱的草纸和价格昂贵的羊皮纸的历史,促进了阿拉伯地区和欧洲的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的炼丹术也传入阿拉伯地区和欧洲,欧洲的火药技术和现代化学就是在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朝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之中,也将中华文明推向极致。美国汉学家伊佩霞指出:"与20世纪前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相比,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中国人非常愿意向世界敞开自己,希望得到其他国家优秀的东西。"

四、"安史之乱"与帝国的衰落

当人们还陶醉于大唐盛世时,唐朝开始踏上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旧辙。唐玄宗在位后期,"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宠幸贵妃杨玉环,整天沉迷于声色。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玄宗无心理政,把一切权力委任给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人。

李林甫乃一代奸相。他口蜜腹剑,善于钻营,很能迎合皇帝的旨意,专擅朝政达十六七年之久,使得天下大乱。杨国忠乃杨贵妃远房堂兄,靠裙带关系进入官场,并官至宰相。他本人无德无能,但权倾一时,飞扬跋扈。吏治腐败、社会不治带来严重的后果,最终酿成天下大乱---"安史之乱"。

安禄山是粟特族和突厥族的混血胡人。他虽出生行伍,身为蕃将,但"外若痴直,内实狡黠",很精通升官诀窍,又心怀野心。通过贿赂李林甫,巴结杨贵妃,向朝廷以"忠"献媚,博得了唐玄宗的宠信,很顺利地步步高升。安禄山身高肚大,唐玄宗开玩笑问他:"你这个胡人肚子那么大,装的什么东西啊?"他乘机献媚说:"没有什么杂物,只有忠心而已!"表示只有对唐玄宗的一片赤胆忠心。唐玄宗明知是阿谀奉承,却毫不在意。

安禄山深知杨贵妃很得唐玄宗宠爱,就极尽所能讨杨贵妃欢心,45岁的他竟拜29岁的杨贵妃为养母,进出宫室都以"贵妃儿"自称,使得唐玄宗更加宠信他。安禄山每年都会用重金,甚至奇珍异兽行贿李林甫、户部尚书裴宽等高官,使得他们在唐玄宗面前经常为他说好话,这样,"禄山之宠益固不摇"。

安禄山在天宝元年(742)升为平卢节度使,至天宝十年(751),他已经相继身兼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统帅兵力近20万人,占了唐朝地方兵力的近四成,而当时的中央兵力也不过10万人。而且,他还被封为东平郡王,开了唐朝边将封王的先例。安禄山"凶逆之萌,常在心矣",在掌握地方军政实权后,便伺机反叛。

安禄山与杨国忠在争权夺宠中素有矛盾。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将兵入朝讨杨国忠"为借口,率20万大军在范阳(今北京西南)起兵反叛。玄宗对其叛乱毫无戒备,接到消息后,十分震怒,立即任命封常清、高仙芝领兵东征,平定叛乱。由于准备不足,唐军节节败退,叛军很快攻陷东都洛阳。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与唐室分庭抗礼。

唐玄宗在西逃途中,禁军发动兵变,杀死杨国忠,迫使唐玄宗下令缢死杨贵妃,以谢天下,想以此堵住安禄山之口。但安禄山意不在此,继续举兵强攻。

不久,年迈的唐玄宗逊位,其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命节度使郭子仪、李光弼等主持平叛事宜,暂时稳住局势。此时,叛军内部产生分裂,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其部将史思明不愿奉安庆绪为帝,率军归顺朝廷,唐军乘机收复了长安、洛阳。

公元758年,史思明再次叛乱,与安庆绪遥相呼应,大败唐军,不久,他杀死安庆绪及其部将,势力猛增。公元759年,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并再陷洛阳。公元760年,史思明被其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在洛阳即皇帝位,随即叛军内部自相攻杀,势力锐减。至公元763年,唐室方平定叛乱。

"安史之乱"长达近八年,极大地消耗了唐朝国力,破坏了社会生产,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叛乱平定后,唐朝并未再次兴盛起来,而是陷入了地方割据的局面。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节度使势力壮大,成尾大不掉之势,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有的甚至称王称帝。同时,在中央,宦官势力也开始猛增,形成专权之势,不少皇帝都是由宦官拥立和废弃。此外,官场上官僚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出现了分别以牛僧孺、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争。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给唐朝以致命打击。

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昭宣帝(即唐哀帝),建国号"梁",唐朝正式寿终正寝。此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陷入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中央集权的帝国彻底瓦解,不仅中原地区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统治者都自立为帝(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南方的十国(其中一个在北方)也以皇帝自居,中国又进入了朝代更迭频繁、纷争不断的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