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与文化
1437600000018

第18章 盛唐气象(2)

杜甫至今流传下来了一千四百多首诗,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评述时政的诗篇有《洗兵马》、《有感》、《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往在》、《草堂》等;战争题材诗《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反映了杜甫对朝廷穷兵黩武政策的反感和对国运的担忧;《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则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三吏"、"三别"表达了诗人对稗政的痛恨和对人民的同情;《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杜甫作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其中流传后世的名句比比皆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辛辣讽刺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显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知识分子情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诉说战乱中征夫的无奈;"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字字珠玑,把春雨描写得出神入化;"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春光明媚,桃花盛开,一派生机盎然。

杜诗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因其艺术成就之高,杜甫又被称为"诗圣"。

"古文运动"所提倡的散文,在唐之后得到继承、发展,并被超越。但唐代诗歌却是空前绝后,到宋代,词成为主流。

三、书法、绘画与乐舞

唐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在书法、绘画、雕刻、乐舞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许多彪炳千古、空前绝后的成就。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在唐代"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盛赞唐代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书法是汉字文化的独特艺术,自秦以后各代均有名家名品,但汉字书法至唐代"始以为学","群星熠熠",楷书、草书、行书、篆书、隶书等各种书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产生了众多神采和气质、内容和形式高度协调统一的书法精品,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辉煌图卷。

初唐盛行东晋"书圣"王羲之书法的瘦劲俊俏。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十分推崇王羲之,曾亲自为之作传,并把王羲之的不朽名作《兰亭序》作为殉葬品。初唐著名的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与王羲之都有师承关系,并把他的书法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后人练习书法,多从楷书开始,楷书以欧体、颜体、柳体最具代表性。欧体为欧阳询所创,其书看似平稳,庄重森严,细察则变化多端,静中有动,别有情趣。中唐时的颜真卿精习自王羲之以来的各派书法,并把楷、草、行、篆、隶等书体融为一体,自成风格,形式敦厚丰实,笔法雄健浑厚,端庄严整,气势宽博,一展盛唐气象,人称"颜体"。柳公权博采众家之长,其书法笔锋遒劲,结构刚劲峭拔,自成一体,人称"柳体",与"颜体"合称"颜筋柳骨",成为后人习字的模范。

唐代也有不少草书大家,最出名的是张旭和怀素。张旭的草书"变化无穷,若有神助",人称"草圣"。僧人怀素的草书奔放流畅,变化自如,时称"狂草",他与张旭齐名,被称为"颠张狂素"。

唐代辉煌的书法艺术还传到了东邻日本、朝鲜。特别是在日本,形成了与"茶道"、"花道"并立的"书道",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唐代绘画艺术十分发达。据被誉为"画史之祖"的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当时绘画艺术全面繁荣,产生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鬼神画等众多门类,还有佛寺、陵墓、石窟等处的各种壁画。唐代涌现了大量绘画人才,大师林立,流派纷呈,至今留有遗墨的就有四百多人。

初唐的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皆精于人物肖像,尤其是阎立本,"驰誉丹青",其画能传神寓意,代表作《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乃千古名作,前者现存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描绘了13个帝王的像,把开国者画得威武英明,把亡国者画得软弱颓废;后者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求婚使者的画面,以精练挺拔的线条十分逼真地刻画了唐太宗威严而雍容的神态。

吴道子(约680-759),一生"穷丹青之妙",擅长画山水、人物、菩萨、鬼神、龙,被誉为"百代画圣"。据记载,吴道子有不少名作,但至今流传的无一件真品,都是后世摹本。他也刻绘了不少寺院与石窟的壁画,用轻快飘逸的线条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千姿百态,衣飘如动,后人有"吴带当风"的美誉。

李思训(651-718),开创"金碧山水"画之先声,其画"笔格遒劲","格品高奇,山水绝妙,鸟兽草木,皆穷其态",堪称唐代山水画第一高手。唐太宗称其画能使人听得到水声,乃"通神之佳手"。李思训为中国画北派之祖,时人称他及其子李昭道为"大小李将军"。

诗人王维(701-761),也是著名画家,首创了水墨山水画,为文人画宗师,其画"笔迹劲爽",富有诗情画意,苏轼称赞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中国画南派之祖。

中国古代乐舞在唐代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中外各民族乐舞大融合,共同造就了唐代乐舞的繁荣。唐代盛行雅乐和俗乐。雅乐称为"先王之音",是古代宫廷用于祭祀和仪典的音乐。唐初,太常少卿祖孝孙修订雅乐,调和南北之音,参以古代之音,制定"十二和"雅乐,后经历代帝王修改,形成一套庞大的音乐体系,即"大唐雅乐"。

俗乐,又称燕乐,"宴乐",比雅乐更流行,是举行宴会时所用的音乐。唐太宗时,在隋"九部乐"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少数民族和异域音乐,形成了"十部乐",即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只有前两部是汉族传统音乐,其余都是来自边疆或异域。唐高宗以后,进一步吸收外来乐曲,逐渐形成了"坐部伎"和"立部伎"两大类,"十部乐"渐趋废亡。在吸收、改造异域乐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唐玄宗,他"洞晓音律","雅好度曲",作曲无数。他把来自印度的佛曲《婆罗门曲》,用中国传统的清商乐进行改编,形成了唐乐舞的杰作《霓裳羽衣曲》。

唐代乐舞不分,乐曲多为舞曲。唐代舞蹈也很盛行,有文舞和武舞,健舞和软舞之分。根据乐曲编排舞蹈,杨贵妃贡献突出,她根据《霓裳羽衣曲》编排的《霓裳羽衣舞》,兼采健舞和软舞风格,是唐代舞蹈的经典之作,著名诗人白居易观看之后,赞叹"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唐代非常流行来自西域的"胡舞"。有一种源自西域的"胡旋舞",轻快活泼,风靡宫廷和民间,使得唐人痴迷。白居易曾赋诗赞叹:"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杨贵妃和安禄山都擅长此道。

唐朝的雕塑、手工技艺也很发达。佛门石窟的众多佛像,很多都是成于唐代。陵墓石雕和墓俑雕塑也有很高艺术水准。金银器、铜镜和陶瓷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唐三彩举世闻名。

四、唐代的科技成就

唐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要得益于唐帝国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强盛的国势。当然,也有人认为,大唐帝国重人文的倾向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指出:"对于科学史家来说,唐代却不如后来的宋代那么有意义。这两个朝代的气氛完全不同。唐代是人文主义的,而宋代则较着重于科学技术方面。"即便如此,科学技术在唐朝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为在宋朝达到顶峰奠定了基础。

在天文历法方面,唐代设置太史局,内设天文博士和历法博士,负责天文和制定历法事宜。唐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僧一行(683-727),他俗名张遂,"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僧一行参考印度历法,经过缜密的实地观测,在开元十五年(727)编制了闻名中外的《大衍历》,较准确地掌握了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快慢规律,精确地划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该历法在中国沿用了八百余年,直到晚明吸收西方历法后才有所改变,并传到日本,对日本历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僧一行还与梁令瓒合作,改进浑天仪制造技术,制成了铜浑天仪和黄道游仪,既能显示天体运动轨迹,又能指示时间,是天文钟的前身,提高了观测天象的能力。他重新测定了150余颗恒星的位置,并明确判定恒星并非永恒不动,而是缓慢移动,这比欧洲提出类似看法要早近千年。据英国人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星图,上面标有1350颗星,是现存最古老、绘星最多的星图,表明了唐代观测天象的成就。此图现存英国大英博物馆。

唐代还在世界上第一次测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唐玄宗派人在全国13个点测量北极高度和太阳在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的影子长度,僧一行根据这次实测的结果,发明并运用不等间距的二次内插公式进行运算,不仅完全推翻了过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的说法,而且算出南北相距131.11公里,北极高度则相差1度,这实际上算出了地球子午线1度的长度。这一数字虽有一些误差,但比西方测算地球子午线早90年。

唐代在国子监设置算学馆,置有算学博士,在科举考试中设有明算科,各级学校开设有算学课程。代表唐代算数最高成就的是王孝通著的《缉古算经》,第一次提出了三次方程的正根解法。

唐代医药学有很大发展。唐代医药制度比较完善,在门下省下设有尚药局,负责宫廷医药事务,太常寺下设太医署,掌管国家医政和教育事务。太医署设置有医博士、助教,教授医学,招收学生,最多时达300多人。太医署还设置药学部,招收学生,学习药物的栽培、采集、炮制、制剂、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唐代医学已有分科,分为基础医学和应用医学,应用医学又分为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等科。此外,还有针科和按摩科,针科主要是运用各种针法,通过刺激人体的经脉穴位来治疗各种疾病,按摩科主要是通过推拿按摩之术治疗风、寒、湿、饥、饿、劳、逸等"八疾"和跌打损伤造成的骨头错位。

唐代还对医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修订,最突出的是唐高宗时,苏敬等鉴于以往《本草》多有错误,花两年多时间重新修成了《唐本草》,共54卷,收载了近850种药物,其中,修改了以往记载错误的有400余种,新增114种。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最早的药典《佛罗伦萨药典》要早800多年,影响中国药物学甚久。

在唐代涌现了众多医药学家,最著名的是初唐的孙思邈(约581-682)。他多次拒绝高官厚禄,一生献身医学,深入民间治病救人,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甚高,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留下了两本医学巨著《千金方》和《千金翼方》,收集到了7000多个医方,涉及妇科、儿科、五官科、内科、外科等各个方面。他特别重视医生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操守,"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救人应不分贵贱贫富,要一视同仁。因此,他被后人尊为"药王"。

此外,唐代的丝绸瓷器制作技术、雕版印刷术、造纸术、织染以及造船技术都十分高超,所制的青瓷、白瓷和绫罗绸缎美轮美奂,举世闻名。农学也较发达,广泛推广水车,提高了农田灌溉技术。陆羽的《茶经》是世界现存第一部专门讨论茶道的著作。而且,在社会风行的求仙炼丹活动中,不知不觉中萌生了制造火药的技术,催生了火药的面世,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