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意 释
以往已经得到“一”者情况如下:天得到“一”清明,地得到“一”宁静,神得到“一”灵妙,深谷得到“一”充满,万物得到“一”有生机,侯王得到“一”天下得以安定。
进一步推论,可以说天不能清明将要坠裂;地不能宁静将要塌陷;占卜不能灵验将被抛弃;深谷不能盈满将干枯;万物没有生机将灭绝;侯王不能安定天下将垮台。
由上可见,高贵的是靠低贱的支撑起,上面的以底下的为根基。侯王们自称 “孤”、“寡”、“不谷”(无德)难道不是以臣民为其本基吗?怎么能不是呢?所以最高品位的车是看不到精巧零件和华美纹饰的车。侯王们不应追求像玉那样的华丽,而应喜欢坚硬的石头。石头朴实无华,却能成为牢固的根基。
致 用
“一”为何?“道”也。“道”是什么?万物的激活者。它能够开掘万物的潜能,为万物提供运行的轨道有了“道”,事业之泉永远喷涌。所以,一个人的事业无论多么辉煌,都要建立在“道”的基础上。但“道”是软件,是隐性的、柔性的、平淡的,容易被忽略“道”之外的具体事物是瑰丽多彩的,引人注目的。一个人没有平静、谦虚、敬畏的心态就不可能把注意力放在“道”上。要像老子所说的侯王那样,用“孤”“寡”、“不谷”之类的谦辞警醒自己,加强自身的修炼永不偏离 “道”。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 释
曲折性就是“道”运动的轨道。伸缩形变是“道”起作用时的方式。“天下万物生于有”是指无数具体物由整体性(“有”)来激活;“有生于无”指整体性的生命力渊源于无形的机制——“道”。
致 用
领导者在工作中,除原则问题外应尽可能做到无可无不可。只要不违反原则,可以退让,可以走弯路可以委曲求全。另外,众人的职责是以做成事情为主领导者应以激活众人潜能和积极性为主,不应刻意追求做事的能力长于众人。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咲之。不咲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善。
意 释
上等身份的士(生活在上层,不了解基层情况)听说了“道”,以为简单,赶紧推行,务求立即成功;中等身份的士听说了“道”(因其对上层下层都是一知半解),对“道”的认识模糊不清,不知所措;下等身份的士听说了“道”不由得哈哈大笑(因为下等身份的士发现,“道”就是通过平凡之事来表现,没有什么神奇的)。不哈哈大笑说明没有弄清楚“道”,也就不能行“道”。所以老话说过:明亮的“道”就体现在暗昧之中;前进的“道”就体现在曲折的运动中;平坦的“道”就体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中;完满的“德”就体现在有缺失的“德”中;白亮之色就体现在浊杂之色中;广大的“德”就体现在每一个有局限性的“德”中;刚健的“德”就体现在每一个舒缓的“德”中;纯真之质就体现在有杂质的事物中;棱角就体现在圆滚的表现形式中;绝对优秀的器物只能经过长期打造,一步步去追求。巨大的声音靠寂静才能衬托出;最大的物象是超出一切有形之物的无形;“道”隐藏在万物之中因其所隐之物的名称为名称,其自身无名。只有“道”善于激活万物(“贷”,激活也),才能成功。
致 用为“道”者须注意:第一,无限通过有限表现出来。“道”不能单独存在,只能载于万物之中。所以为“道”者切忌鄙薄具体事、小事、小人物。在它们当中体会出的“道”才是真切的“道”。第二,为“道”者要有激活万物的意识,而不能有代替万物运行的意识。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意 释
“一”是指整体。“道生一”是说“道”使宇宙成为一个整体,使之有了内在的机制,宇宙被激活了。“一生二”,“二”是指部分。宇宙有了整体性,各个部分才能被激活。“一生二”是说整体性激活了各个局部。“二生三”,“三”是指各个部分组合出的具体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活生生的。“三生万物”是指具体的活生生的统一体把无数琐碎的具体事物纳入其中,激活了无数琐碎的具体事物。
(“道”虽只是柔顺的 “一”,但它能激活万物产生巨大的力量。所以不要看不起柔顺的“一”。)人们一般不喜欢“孤”、“寡”、“不谷”等表示柔顺的称号,而企图成为激活者的王公们却喜欢以之自称。
所以人们做事情常常是流动变幻,没有固定形态起点减少终点却反而增加,起点增加终点却反而减少别人用来教给我的我也用来教其他人。但我跟教我的人有区别。强悍而不能灵活变化者不得好死,这是我施教的根本。
致 用
做激活他人的工作,往往表现出柔弱、无形迹,使人感到寂寞无声誉。但是,领导者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调动起下属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如果领导者处处争强,好自我炫耀,好显示自己无所不能,下属的潜能和积极性会遭受压抑摧折,整体工作必遭失败。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意 释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驰骋。无形的东西能够穿透无缝隙的东西。我由此知道无为的好处。无声教育的威力,无形之作为的好处,天下很少有能比得上的。
致 用
柔顺之“道”是软件,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思路机制、氛围、情感等无形之物。软件能激活有形之硬件。硬件是有形的人力和物力。
柔顺并非软弱无能,而是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张弛进退,形态万变。面对矛盾,除不得已外,捏拿搓揉,力求达到和合、双赢。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 释
名声与生命谁与你最贴近?生命与财货谁对你更重要?得到名声和财货而丧失生命,哪一个为大害?
过分追逐名声必耗费太多的精力;过多地贪贮财货必遭受惨重的损失。
所以知足者不会遭到羞辱,知适可而止者不会危险加身,总之事业可以长久。
致 用
名声财货是引人偏离“道”、丧失生命的最危险的诱因。老子并非是让人绝弃名声财货,而是让人对之“知足”、“知止”。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意 释
最成功的东西看似都有缺失,但其功用永不消退盈满的东西看似都有不足,但其功能用之不竭。最直的东西仍有一定弯曲,最灵巧的技术仍有一定钝拙,最善辩言者仍有一些不善言之处。安稳是躁动的归宿,冷寒是暑热的归宿,寂定才是天下之根基所在。
致 用
为“道”者对事物不能只看眼前是否百分之百的美好、充足、强大。真正有生命力的事物都有一定的缺陷。缺陷从反面为之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也从反面衬托出它的美好。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就抓不住事物发展的主流,总是在细节上纠缠不休。能够抓住事物发展主流的人心态才是稳定的。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 释
天下政局和平安定,战马也被送回农田种地。天下政局大乱,牝马也被拉上战场,许多小马驹就出生在郊野。罪恶最大的是刺激欲望的东西,祸害最大的就是不知足,过错最大在于贪得无厌。所以知足所得到的满足感是最能够长久存在的满足感。
致 用
为“道”者要以得“道”为足,绝不贪图“道”之外的好处。“道”平淡、无形,不像瑰丽的宝器引人注目,使人感官愉适,产生强烈的追求欲。以得“道”为满足,就必须修炼出澹泊名利、不为物欲所动的安适心境。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意 释
不出门就能测知天下之事;不观望窗外,就能领悟出天道。人出门是为了奔竞名利地位,出门越远,越利令智昏,对天下之事和天道的了解就越不真切。所以圣人的境界应当是,坐在屋中保持冷静,心态平和,领悟深刻,观物中正。所以不出行,却能测知,不观看却能透视,不亲自做却能成功。
致 用
老子这里绝非是说自我封闭不接触外界就能遍知天下之事理,而是告诫世人如何领悟“道”。为了领悟深刻的“道”,要防止陷溺在充满个人好恶、个人偏见个人私欲的具体事物中,要持续做静心修炼功夫。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 释
对知识的学习应一天比一天丰富,对“道”的掌握应简而又简,以至于无所执。“道”是软件,只是激活具体工作而不介入具体工作。不介入具体工作,故表现为“无为”。激活各项具体工作,使之自动运行,故称其 “无不为”。
致 用
领导者对所掌握的丰富知识,应不厌其烦地概括提炼,务求得到最简要最深刻最具有生命力的“道”。从事于“道”,应该明了荀子的箴言:“明主好要,而暗主好详;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荀子·王霸》)汲汲于具体工作即便是个工作狂,所能做的工作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道”,才能激活万物,带动各方全面发展。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意 释
圣人的精神没有自己个人的固定形态,而是根据百姓的心愿确定形态。与人为善的人我善待之,不与人为善的人我也善待之,因为善待他人就是我的品德;讲信用者我对他讲信用,不讲信用者我也对他讲信用,因为讲信用是我的品德。圣人治理天下,小心谨慎,只以淳朴之心待天下。百姓都以耳目关注圣人,圣人像孩子一样以童心对待他们。
致 用
领导者在下属面前应有一种高层次的老实、淳朴幼稚。切忌耍小聪明。很多国人在国外看到古板地遵守规章的德国人、美国人、日本人,以为他们单纯、幼稚、傻乎乎。关于如何对待“善者”、“不善者”、“信者”、“不信者”,松下幸之助说过,一个人你对他善他就是善人,你对他恶,他就是恶人。即便是“恶人”只要你真诚对待,除个别人外,绝大多数还是能够受到感化的。反之,若一味与他们斗气耍心眼,恶人会越斗越恶,越斗越多,整个社会的风气会越斗越坏。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 释
人的一生由生到死。在整个社会,生命力处上升阶段的人占三成;生命力走下坡路的人占三成;生命力处上升阶段却活动于死亡境地的人占三成。这后三成的人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享受过度。据说善于把握生命力的人,行路不会遇到犀牛、老虎之类的野兽,作战不会受甲兵的伤害。因为犀牛之角无所顶,老虎的利爪无所施,刀剑无所刺。这又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善于随时避开死亡的境地。
致 用
“无死地”是相对的,只是说遭遇危险性的几率比较小。有两种“无死地”。第一种是消极的“无死地”即把自己的需求降到一个社会的最低水平。有口饭吃就行,行路溜边走,遇迎面者就让。第二种是积极的“无死地”。在事业发展中守法、讲道德、目光长远、与人为善。处理矛盾考虑各方,尽可能做到双赢。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 释
“道”激活万物,“德”养育万物,“物”使具体的万物禀形, “势”推动万物的形成。所以万物都要尊“道”贵“德”。“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在于它们不发命令,因任万物之自然。所以,“道”激活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育、走向成熟、养长护育。激活万物而不将其据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居功;为万物之根基而不主宰之。这就叫做玄妙的“德”。
致 用
为“道”者主体应处于随时激活万物、为之创造生存条件的主体状态,但不可拘泥于具体物。拘泥于具体事物就会详于一方,略于其他;偏于眼前,看不到日新。领导者之所以容易产生拘泥于具体事物的毛病,是因为总是将眼前事物的成功视为自己个人的政绩,体现的是自己个人的价值,由此产生个人自我实现的快感于是容易滞留在自己的这些政绩之中,拘泥而不能自拔。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意 释
天下每一物都有开端,此开端为天下每一物之根得到每一物之根便可得知每一物。既知每一物,守住每一物之根,每一物终身就没有危险。为了把关注点集中在根上,需要堵塞住刺激人们旁骛的感官孔窍,使人始终定静。如果打开孔窍,旁骛嗜欲之事,养成坏习惯就终身不能改正。能察见细微的东西才叫聪明,能守住柔弱的才叫坚强。随时用“道”的光明,使迷失的自己重新聪明起来,不给自己留下灾难,这才是要长期因循的法则。
致 用
领导者初上任时用心纯正,尚能把握住自我,遵守客观规律。但随着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赞誉日益增加一些人开始骄傲自大,忘乎所以。随之而来的是面对刺激耳目感官之欲的诱惑,丧失抵御能力,偏离为官初衷,甚至任意妄为。所以,领导者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正确认识自己,控制住耳目感官,抗击诱惑,不改初衷。另外,必然性规律性显现于事物几微之变中,领导者须能做到识微(即“见小”)明察。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意 释
假使我稍微有点智慧,就会行于大道,生怕滑向斜路。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却连这点智慧也没有。大道特别平展,人们却老想抄近道,因而滑向斜路(在政治生活中,斜路就是邪路)。其突出表现在:公室——朝堂败颓,土地荒芜,国库空虚;私人——贵族服饰美丽佩带利剑,宴饮无度,财货暴积。这是强盗头子横行的世界,不是“道”的世界。
致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