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约一千二百字,几占令书总篇幅的五分之一。它内容丰富,思想精辟,说理透彻,文采斐然,富有极其深刻的战争哲理。
所谓“九地”,是指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不同的战略地理。通观全篇,可知孙子立足于战略地理学的高度,放眼战争全局,围绕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新的特点和需要,深刻地论述了军队在九种不同战略地理条件下进行作战的基本指导原则,特别强调了要根据不同作战地区官兵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确保赢得战争的胜利。其中对战略进攻中如何实施突然袭击问题的论述,是为全篇的精华所在。
首先,孙子从战略态势上,概括了九种不同兵要地理的特点及其对官兵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其次,孙子提倡深入敌境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士兵无所畏惧等多种优点。最后孙子进一步强调了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作战原则,如做到隐蔽突然,快速灵活,迅猛、机动,善于寻找敌人弱点,争取主动,避实击虚,迅速行动,集中兵力等等,并把它们同地理条件的特点结合起来。在本篇中,孙子还提出了某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治军主张,如强调带兵要做到法令严明,禁止迷信和谣言,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和战斗力,为克敌制胜创造充分的条件。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美国立国时间短,文化积淀薄,美国人急功近利,崇尚有形的技术,忽略无形的思想,认为“美国人所代表的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民族,缺乏远大眼光,常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毛病”(钮先钟:《现代战略思潮》,24页,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9。)。甚至一位我素来十分敬重的当代中国著名战略学家,也曾断言:“美国的战略文化缺少悠久的历史哲学传统。”(李际均:《军事战略思维》(增订本),254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但是,我不得不遗憾地说,这样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美国立国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它的思想文化之丰厚博大,一点也不逊色于其他国家,而且充满生机,与时进取,绝对有它的重大价值和鲜明特色,崇尚技术固是事实,重视思想更是真相,至少在军事理论领域是这样。你只需看看马汉的《海权论》、柯林斯的《大战略》,再看看海湾战争中的“鲍威尔战法”、伊拉克战争中的“拉姆斯菲尔德战法”,便可以发现,无论是战略思想,还是战法原则,在当代世界里,美国都是了不起的领先者与引导者之一,说美国人文化平庸,思想浅薄,那可真的是隔靴搔痒,不着边际了。
在多如过江之鲫的美国军事学家当中,柯林斯是非常杰出的一位,作为现代最著名的战略学家之一,柯林斯著有不朽的军事学名著——《大战略》。我们对它发生兴趣,倒不仅仅是其书本身的重大价值,而是看到了它的许多观点,与中国的古老兵书《孙子兵法》不乏异曲同工之处,庄子说“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东西方军事文化从本质上讲底蕴相同,血脉相通,那种貌似有据把东西方军事文化的特点对立起来的做法,纯属浅薄无知。
在《大战略》一书中,柯林斯将主要的作战原则归纳为十二条,这就是,(1)目的;(2)主动权;(3)灵活性;(4)集中;(5)节约;(6)机动;(7)突然性;(8)扩张战果;(9)安全;(10)简明;(11)统一指挥;(12)士气。如果拿它们同《孙子兵法·九地篇》对照着解读,你会欣喜地看到这十二项作战原则之基本要素,在本篇中都已经或多或少的包含了,这说明孙子不愧为世界上深谙作战基本原理的第一人,《九地篇》也无疑是整个孙子兵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九地篇》的文字有一千多言,在十三篇中篇幅之大,首屈一指,文字多意味着内容丰富,内容丰富则往往导致思想深刻。本篇的情况正是如此,它的兵学理论之全面、独到、精深是毋庸置疑的,这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考察不同类型的兵要地理,根据具体的地理条件制定适宜可行的作战行动方案
所谓“兵要地理”,其实就是军事战略地理,按现代术语表示,军事战略地理“是在军事领域内,从战略的高度研究与军事有关的地理环境,对军事战略的影响,为决策者进行安全环境分析,选择战略目标,拟定战略方针,制定武装部队建设规划和建立一个有利的战略态势服务”(雷杰:《战略地理学概论》,2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孙子本篇所谈到的“兵要地理”问题,其概念似乎没有这般拗口与复杂,但主要精神是相通的,特别是在“建立一个有利的战略态势”方面,古今战略地理学的出发点和努力方向可谓高度一致,所以“何妨古今一线牵”,用现代战略地理学的一些原理,来对照和认识孙子兵要地理说的价值与意义。
毫无疑义,对兵要地理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孙子是高度重视的,他曾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战略地理环境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中国人素有数字崇拜的嗜好,尤其对“九”这个数字情有独钟,理由是它为阳之尊,数之极(所以皇帝老儿称为“九五之尊”,凡事有一圆满归宿则叫做“九九归一”)。孙子是食人间烟火的,故亦不能免俗,下意识地把兵要地理区分为九个大类: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其实它们可以概括地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自己国土内的“散地”,一是敌人国土内的“重地”。
兵要地理既然如此复杂多样,那么战争指挥者就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战略地理条件,采取正确适宜的作战方针,以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孙子认为,在不同类型兵要地理上展开军事行动,有其一般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就是军队在不同环境之下,其心理状态与战斗潜能发挥的可能态势。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针对各种兵要地理的作战要领,“良工授之以法,高手度人金针”,让人们窥知并掌握认识、运用兵要地理因素的窍门。例如,在散地上要统一部队的意志,稳定军心,同时尽可能避免作战;在争地上,不可贸然发起进攻,而要注意后续部队迅速跟进,以便相互策应;在四通八达的衢地之上,应该广泛结交诸侯,引为外援,至少也要让其保持中立,不来趟这潭浑水;等等。九类情况,九种解套的方法。孙子都替战争指挥者预先设想安排好了,用心可谓良苦。
孙子的兵要地理思想是对无数战争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产物,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显著的成效性,也经受住了历史长河之水的洗礼,而被证明屡试不爽,俱有应验。作战的成败,大多可以从是否遵循这些原理寻找到内在的原因。比如,北宋末年浙江的方腊,“食菜事魔”,啸聚山林,揭竿起事,曾先后攻陷多座城池,占据六州五十二县的地盘,人们争相附从,其众最盛时曾发展到百万人以上,几乎成就一番气候。可是好景不长,最后还是让朝廷大军赶回其“帮源洞”老巢,一一剿灭了。这中间原因虽然很多,但方腊本人在关键时刻不能驾驭全局,及时把战火烧向北宋王朝的统治腹心,反而退守“散地”,导致其部属信众怀土恋家,斗志涣散,战斗力下降,当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又如明末农民军首领高迎祥、李自成(在朝廷的眼睛里,他们当然是不折不扣、罪无可逭的“流寇”)统率部队南征北战,谁知稍不注意,落进了官军的包围,在明军总督陈奇瑜的围攻下,不得不退入车箱峡,陷入围地。眼见覆灭在即,李自成“设计运谋”,献宝诈降,居然骗过了陈奇瑜,诱使官军网开一面,乘机突出围地,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可以说是与孙子“围地则谋”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时至今天,孙子本篇的兵要地理理论中,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是关于“衢地”和“争地”的论述,特别是“衢地”,从战略地理的角度看,更能显示出其重要性。
关于“衢地”,孙子反复强调这是四通八达的要害地域,而且非本国所有,因此,他主张事先从外交上争取这一要地所在国的同情而加以控制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大国所从事的“衢地”争夺,在西太平洋地区,主要是控制日本。美国从自身的战略利益着眼,一直重视日本列岛这块战略要地,以抗衡苏联,以求在全球争霸斗争中赢得主动优势的地位。因为日本北海道的宗谷海峡和根室海峡,中部的轻津海峡,西南部的对马海峡,都是控制从日本海进入太平洋的通道,是名副其实的“衢地”,而苏联的远东地区海军基地海参崴,正处于日本海的西岸。美国控制了日本,就等于把苏联的远东海军力量困死在日本海的彼岸,不能再有大的作为。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二战后美国舍得花大本钱在日本的身上,以求长久保持日本这一战略“衢地”。反观苏联,也通过占领北方四岛而控制了根室海峡,以它作为自己进入浩瀚太平洋的通道。即便是这些年来世界风云变幻,苏联解体,实力急剧下降,俄罗斯也不愿放弃北方四岛。这中间的主要原因,也在于俄罗斯充分认识到北方四岛对于控制战略“衢地”的重要意义,因此宁可放弃同日本签订和平协议的机会,不要经济援助也毫不让步。
从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略“衢地”看,地中海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地区。地中海有三条通路,恰如本篇所说的“衢地”一样。它们分别是西边为英国所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东边为埃及所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北边为土耳其所控制的达达尼尔海峡。环绕在地中海的周围,星罗棋布分布着数以十计的国家,属于世界上战略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中东地区的石油,北非地区的矿产,更直接关系着各国的经济、军事命脉。因此,它长期以来成为诸大国瞩目的焦点,而要控制地中海,从战略地理看,就必须首先控制出入地中海的三条通道。于是多年来,各大国始终在为实现“据其要津”的战略目标而努力。至于其手段,便是联络与国,订立同盟,寻求立足之点,扩大势力范围,“重币轻使,约和旁国,交亲结恩”(《吴王孙武问对》,见杜佑:《通典》卷一百五十九。)。可以这么说,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上空的风风雨雨,都是同大国为控制这一战略“衢地”而进行的斗争密切不可分的。
近些年来,国际战略大格局又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然而,大国之间为争夺世界战略“衢地”的较量仍在延续,看不出有停止的任何迹象,这一现实表明,孙子有关兵要地理问题的论述,其价值依然存在,其启迪依然可贵。
2.结合兵要地理用兵原则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一整套精辟深刻的战略突袭的理论及方法
为了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达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目的,孙子提倡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来展开战略进攻行动,主张纵深突袭,似尖刀直插敌人的心脏,一举战胜敌人。
首先,战前秘密决策,隐蔽准备。为了确保突然袭击能出敌不意,攻敌无备,孙子主张在战前做出秘密决策,“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保证军事机密不致泄露,即所谓“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这一是要“夷关折符”,封锁关口,销毁通行凭证,防止敌方间谍潜入侦察。二是要“无通其使”,既不接受敌方新派使臣来访,以防其高明的间谍见微知著,察觉我方的战略意图;也不允许敌方留居人员离境,防范消息的走漏。总之,巧妙地加以伪装,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暴露弱点,“始如处女,敌人开户”。
其次,及时把握进攻的时机,正确选择主攻的方向。孙子强调,优秀的作战指挥者应该善于捕捉战机,一旦发现敌人呈示弱点,有机可乘,就不必同敌人讲客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发起攻击,“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如神兵从天而降,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找不着北,“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而作为军事指挥员,则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顺详敌之意”,“运兵计谋,为不可测”等方法,来催化有利进攻时机的形成,而不要站在一旁无所事事睁着眼干等待。关于选择主攻方向的问题,孙子反对采取撒胡椒粉、平均使用力量的打法,主张在实施战略突袭的时候,做到攥紧拳头,“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先其所爱”,等等。即集中优势的兵力,以最快的速度,打击敌人既是要害而又虚弱的地方,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事半功倍地结束战斗。
其三,巧妙灵活地变换战术,刚柔兼济,因敌变化。一旦做出了战斗的决心,决定了进攻的时机,选定了主攻的方向,做好了打击的准备,那么,在战役战斗中,灵活用兵,巧妙指挥也就成为实现战略突袭目标的主要环节了。孙子对战略进攻中的战术运用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提出了有关的原则和方法。其中心内容是“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即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决定自己的战术运用。诸如,隐蔽自己的作战企图,示形于敌,瞒天过海,调动对手,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易其事,革其谋”、“易其居,迂其途”;布列阵势要如同常山之蛇一般,灵活自如,反应敏捷,善于策应,“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等等。其宗旨就是强调灵活的指挥,多变的战术,反对墨守成规,避免贻误战机,陷入被动。
这里,孙子实际上触及了战术运用上的最深层次命题,即战术理论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问题,这用哲学范畴来表述,就是“常”与“变”的对立与统一。所谓“常”,是指事物的稳定性、永恒性,大经大法,这在儒家那里,便是“经”,“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所谓“变”,是指事物的变化性、适时性,通权达变,这在儒家那里,便是“权”。这两者既是对立的,“男女授受不亲”,但又是统一的,“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孟子·离娄上》。)。
就兵学而言,“常”与“变”的统一尤为重要,因为战争本身就是必然性与盖然性的有机统一。成型的战术原则,是千百万人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自然有它的合理性和通用性,对它自然应该予以最大的尊重,这一点孙子心里非常清楚,他一再强调“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坚决提倡“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就充分说明他对既定的战术原则是何等的信赖,何等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