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正说孙子兵法(大众阅读系列)
1438200000034

第34章 千里杀将——正说《九地篇》(2)

但是战争是最具有或然性的活动,随机性、变化性是它的根本特点,战术上的“常法”不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战场形势,如果一味拘泥以往的经验,迷恋于作战的成规,那么就等于胶柱而鼓瑟,非打败仗不可,即所谓“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因此,用兵打仗,在尊重“常法”的同时,更要注重战术的灵活变化,随机创新,因为,后者才是真正的用兵艺术魅力之所在,才是兵学原则不断丰富、不断升华的不竭动力。这正如何去非所说的那样:“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若夫离法而合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主张在战略进攻中,坚定不移地贯彻“践墨随敌”,因敌变化的战术原则,实在是切中了要害,识破了玄机。

其四,大胆坚决地深入重地,把战争指向敌人的腹心地区。战略纵深是敌人的腹心,对它的打击效果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往往能起到大伤元气、动摇根本的作用。所以,孙子主张以坚决果断的行动,迅速快捷地将重兵插入敌人的心脏地带,“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来确保战略突袭行动取得成功。为达到这一目的,他要求在敌国浅近纵深的“轻地”要迅速通过,不作纠缠,即便是敌之战略前哨的“争地”,也要巧妙迂回,决不旁骛,“地有所不争,城有所不攻,军有所不击”,免得干扰和牵制自己的战略主攻行动。同时,要实行脱离后勤保障的无后方作战,依靠对敌国的劫掠来补充自己军队的粮草,“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孙子这一深入重地、击敌腹心的作战指导原则,在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之战中有非常精彩的印证:战争伊始,美英联军即迅速突入伊拉克境内,兵锋直指伊首都巴格达。为此,美英联军置卡尔巴拉、纳西里耶、纳杰夫等城市、要点于不顾,全速开进,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推进四五百公里,基本上形成了对巴格达的战略合围之势,并很快将这座象征着萨达姆政权力量的城市加以攻克,为这场战争主要作战活动画上一个句号。这种直插腹心、占敌重地的做法,是战略进攻的最佳选择,古今战争史上均无例外。

综上所述,孙子关于战略突袭的指导思想是:以优势的兵力,多变的战术,出敌不意的时间、方向,深入敌之重地,给敌以毁灭性的打击。在战术上,收到“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的效果;在战略上,达到“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目的。

孙子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进攻突袭作战的普遍规律,曾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孙子亲自参与指挥的破楚入郢之战,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实战体现。

这次影响春秋晚期战略格局的重大战争,以吴军五战入郢、大获全胜而告终。而吴军之所以取胜,除了其政治清明,具备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善于“伐交”争取与国之外,关键在于其作战指导的高明,而这种高明,集中体现为吴军正确遵循了孙子的战略突袭原则。一是“顺详敌之意”,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二是正确把握进攻时机,明智选择主攻方向,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突袭,迫使楚军在十分被动的形势下仓促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真正做到了“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顺利实现了“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的战略目标。

3.正确认识和运用军事心理学知识,激励士气,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

仗是靠人来打的,将军手下没有兵,便成了光杆司令;最好的武器没人去用,便成了一堆废铜烂铁。离开了人,什么仗都打不成。

然而人又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到了尸横遍野的战场,面对彼此杀红了眼的同类,是扑上去拼个你死我活,还是掉转头撒腿逃跑,往往是一念之差,不是让恐惧吓破肝胆,就是让勇敢战胜恐惧,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心理状态,这表明将士们精神面貌的好坏,参战意识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筹码。因此,重视人的心理因素,激励官兵士气,发挥部队的战斗力,乃是战争指导者在管理部队、指导战争时必须优先要解决的问题。

孙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系统阐述军事心理学的兵学大师,军事心理思想是他兵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篇中,他对军事心理学作了最原始的考察,提出了在正确认识部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激励士气,鼓舞斗志,夺取胜利的主要原则和具体方法。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孙子对“人情”的体会也是如此,认为“人情之理,不可不察”。基于这样的观念,他对部队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反应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他从作战区域的远近角度阐述了军心士气的凝聚或涣散问题。指出:凡是越境进攻作战,越是深入到敌方的重地,就越是能使军心稳固,使士气振奋,牢牢立于不败之地:“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接着,孙子探讨了导致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认为这是由部队的心理状态所决定的:在本土作战,免不得想到家中的父母妻儿,惦记着那一亩三分地、两间破草屋,七思八想,斗志就涣散了,瞅准机会就开溜,这样的军队如何能有战斗力?反之,如果远离乡土,深入到敌国的腹地,家里的事鞭长莫及,想也没用,自然开不了小差(到了陌生地方,不认得回家的路)。相反,死亡的威胁则是始终包围着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只好排除各种杂念,鼓起全身勇气,去同敌人拼命,以求死里逃生,这叫做“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孙子进而论述了部队作战中更为普遍的心理活动规律,这就是“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指出要想让部队官兵肯卖命杀敌,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安置到无路可走的“绝境”上去,这样,全军上下就会在求生意识的驱使下,奋不顾身去战斗了。孙子强调,这是军队作战心理的一般共性:“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了解军事心理的目的,是为了在战争中加以运用,为此,孙子系统提出了如何巧妙利用部队作战心理的具体方法,其宗旨是因势利导,处心积虑,使官兵们深陷危险窘迫的环境之中,诱逼其为生存而死战。具体地说,就是“塞其阙”,“示之以不活”,“投之亡地”,“陷之死地”,等等。

该如何来做到这一点呢?孙子也替大家想出了高招:推行“愚兵”之术,把士兵们当作懵懂无知的“羊群”来看待,该怎么折腾他们便怎么折腾,“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让士卒成为一群没有头脑,任凭将帅驱使的战争工具。这样,将帅在利用部队心理“投之无所往”的时候,便可以轻松愉快、得心应手了。士卒们的战斗潜能也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了(不管是自愿还是不自愿),便可以造成“携手若使一人”的“理想”局面,舒舒服服地圆自己的胜利之梦!

应该说,孙子的军事心理思想透露着冷酷残忍的血腥味儿,反映了古代上层统治者与普通士兵之间的阶级对立的本质属性。孙子的“道”,是让民众去服从君主的意志,“令民与上同意也”,而不是让统治者去迁就民众的利益,“令上与民同意也”。所以,他在谈到运用部队作战心理时,考虑的只是将帅的利益,而视士兵生命为草芥,在这样的立场之下,他的招数越高明,对士兵所造成的痛苦也就越深重。这一点我们在今天是要有清醒的认识的,切不可把孙子当作普济众生的“和平主义”、“爱兵如子”的好好先生来看待。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贪生怕死,乃是人的本能,所谓“蝼蚁尚且惜命,而况人乎!”“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商君书·算地》。)没有一些绝招是无法让人在战场上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奋不顾身,殊死拼搏的。虽然不同的阶级在这方面所使用的手段会不尽相同,但最终所要收到的效果却是完全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孙子掌握和运用军队心理的原则和方法虽然阴损,虽然可恶,但是却非常实用,非常有效,“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们大可不必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对它大加鞭挞。

历史上借鉴汲取孙子军事心理思想,用以指导战争实践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其中尤以秦汉之际韩信背水列阵大破赵军最为典型。在这次战役中。韩信根据己方兵力寡少、军心不固以及深入重地等实情,并且针对赵军主帅陈余本人“不用诈谋奇计”的迂腐性格,遵循孙子“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作战原则,“众陷于害”,背水列阵,激发起汉军将士人人死战、个个拼命的昂扬斗志。抑制住了赵军如潮般的攻势,同时出动奇兵袭占赵军大营,使赵军腹背受敌,阵脚大乱。韩信乘机发动反击,终于阵斩陈余,大获全胜,一举灭赵,实现了断楚之右臂的战略目的。

但是,“投之亡地然后存”的作战心理原则,如同孙子其他兵学原则一样,固然是制胜之法宝,却并非用兵之教条。换句话说,实践这一原则,要有一定的条件,如将帅足智多谋,敌将蠢笨如牛,及时出动奇兵策应,等等。总之是要灵活运用,因敌变化,而不能生搬硬套,死守拘泥。同样以韩信背水布阵大破赵军一事为例。如果当时赵军主帅陈余不那么刚愎自用,迂腐疏阔,而能听取部下李左车的意见,自己率主力深沟高垒,持重相峙,派奇兵摧毁汉军的辎重,切断汉军的粮道,那么,韩信再是高明,也玩不成这场心理大战的游戏,而且还很有可能如李左车所估计的那样,沦为赵军的阶下囚。可见,是陈余的无能,造就了韩信的功名。历史上就有因死啃教条,不能灵活掌握这一原则而导致失败、贻笑天下的,如三国时期马谡不讲条件侈谈“陷之死地然后生”原则,舍水上山,放弃要冲,最终惨遭失败,痛失街亭,就是这方面的明显例子。由此可见,要正确发挥孙子军事心理思想的巨大威力,必须辅之以具体的条件,实施高明的指导,用孙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兵无常势,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

在军事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的因素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丝毫的减弱。因此,正确运用军事心理学理论管理部队,指导战争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美军是目前世界上武器装备最为先进的军队,可它却非常重视掌握、运用军事心理学理论,积极摸索利用人的心理因素以达到克敌制胜目的的途径。如它主张内部的团结,其心理训练计划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是“维护部队内部的团结”。又如它也十分注重对敌人从事心理战,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伊拉克战争中,通过散发传单、电台广播、寄送电子邮件等方法,开展铺天盖地、强大持续的政治、军事攻心,动摇对手的抵抗意志,瓦解对手的军心士气,收到了相当理想的效果,为夺取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军成功的做法,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在现代高科技战争条件下,军事心理学活动的舞台不但不见萎缩,恰恰相反,它是更见广阔,大有可为。而《九地篇》所反映的军事心理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可以为我们从事军队建设,指导未来可能爆发的战争,提供有益的借鉴,发挥应有的作用。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1],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2]。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3]。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4]。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5]。诸侯之地三属[6],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7]。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8]。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9]。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10]。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11]。是故散地则无战[12],轻地则无止[13],争地则无攻[14],交地则无绝[15],衢地则合交[16],重地则掠[17],圮地则行[18],围地则谋[19],死地则战[20]。

【注释】

[1]有衢地: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尔雅·释宫》:“四达谓之衢。”

[2]诸侯自战之地,为散地:指在本土作战,士卒近家,危急时容易逃散的地区。曹操注:“士卒恋土,道近易散。”又李筌注:“卒恃土怀妻子,急则散,是为散地也。”散,离散。

[3]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指军队在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作战,士卒离本土不远,情况危急时易于轻返,是谓“轻地”。张预注:“始入敌境,士卒思还,是轻返之地也。”

[4]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指我军占领有利,敌军占领也有利的地区。杜佑注:“谓山水厄口,有险固之利,两敌所争。”又梅尧臣注:“无我无彼,先得则利。”

[5]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交地,指道路纵横、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地区。交,纵横交叉。陈皞注:“交,错也。言其道路交横,彼我可以来往。”

[6]诸侯之地三属:三,泛指众多。属,连接、毗邻。三属,多方毗连,盖指敌我与多方诸侯国相毗邻。

[7]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谁先到达就可以得到四周诸侯的援助,这样的地方叫做“衢地”。杜牧注:“我须先至其冲,据其形势,结其旁国。”

[8]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进入敌境已远,隔着很多敌国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梅尧臣注:“过城已多,津要绝塞,故曰重难之地。”

[9]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凡是山林、险要隘路、水网湖沼这类难以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圮,《说文》“圮,毁也”。

[10]围地:入口狭隘、归路迂远、敌人能够以少兵胜我多众的地区,叫做“围地”。何延锡注:“围地,入则险隘,归则迂回,进退无从,虽众何用。”

[11]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地势险恶,只有奋勇作战才能生存,不迅速力战就难免覆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张预注:“山川险隘,进退不能,粮绝于中,敌临于外,当此之际,励士决战而不可缓也。”

[12]散地则无战:在散地上不宜作战。梅尧臣注:“我兵在国,安土怀生,陈则不坚,斗则不胜,是不可以战也。”

[13]轻地则无止:止,停留、逗留。意为军队在“轻地”上不宜停留。梅尧臣注:“始入敌境,未背险阻,士心不专,无以战为。勿近名城,勿由通路,以速进为利。”

[14]争地则无攻:遇到争地,我方应该先行占据;如果敌人已先期占领,则不要去强攻争夺。梅尧臣注:“形胜之地,先据乎利。敌若已得其处,则不可攻。”

[15]交地则无绝:绝,隔绝、断绝。此句意为在“交地”要做到军队部署上能够首尾连贯,互相策应。曹操注:“相及属也。”杜牧注:“川广地平,四面交战,须车骑部伍首尾联属,不可使之断绝,恐敌人因而乘我。”

[16]衢地则合交:合交,结交。曹操注:“结诸侯也。”意谓在衢地上要加强外交活动,结交诸侯盟友,以为己援。王皙注:“四通之境,非交援不强。”

[17]重地则掠:指深入敌方腹地,后方接济困难,要“因粮于敌”,就地解决部队的补给问题。梅尧臣注:“去国既远,多背城邑,粮道必绝,则掠畜积以继食。”掠,掠取、抢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