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诗国文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
1438500000015

第15章 张若虚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作大部散佚,《全唐诗》中仅存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一首乃千古绝唱,有“孤篇压全唐”之美誉,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春江花月夜[1]

【导读】

《春江花月夜》虽然沿用的是陈隋乐府的旧题,但诗人将其扩充为一首长篇歌行,融合了写景诗、爱情诗和哲理诗等传统题材,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创造出丰富而深邃的艺术境界。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通过对春江花月夜幽约静美景色的描绘,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诗人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自然融入美的形象当中,营造出浑然完整的诗歌意境,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这首长诗是由九首七言绝句组成,诗人按照时间的顺序和景物的变化,巧妙地串联起一首首小诗,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性,全诗形成一种婉转悠扬的奇妙韵律,如同小提琴上奏出的优美的小夜曲。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的感觉。

后人评价说:“《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的深远影响。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2],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3],月照花林皆似霰[4]。空里流霜不觉飞[5],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6]。谁家今夜扁舟子[7],何处相思明月楼[8]。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9]。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0]。昨夜闲潭梦落花[11],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2]。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13]。

【注释】

[1]《春江花月夜》: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相传创自陈后主,见《旧唐书·音乐志》。

[2]滟滟:微波荡漾的样子,这里指月光随波荡漾。

[3]芳甸:散发着芬芳的郊野。

[4]霰:小雪粒,这里形容洁白月光照耀下的花朵。

[5]空里流霜:月光皎洁如霜,在空中流荡。

[6]青枫浦:又名双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县境内。此处是泛指水边送别之地。浦:水口,因而古人常用来指分别之地。

[7]扁舟子:驾着小舟的游子。

[8]明月楼:指思妇居住的楼。

[9]“玉户”二句:均指月光,暗指月光引起思妇烦恼,难以排遣。

[10]“鸿雁”二句:上句仰望长空,下句俯视江面,都是写夜景寂寞,望月怀人的心情。说“鸿雁”,说“鱼”,取鱼雁传书之意。

[11]闲潭:幽静的潭水。闲潭梦落花:指春天将尽,暗喻美人迟暮之感。

[12]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潇湘:水名。由湘水和潇水在湖南省零陵县合流,称为潇湘,北入洞庭。这里以碣石潇湘表示一南一北,相距遥远。

[13]“落月”句:落月的余辉洒落在江边的树林中,树影和着离人的情思一起摇漾。

【延伸阅读】

《春江花月夜》——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中国古代有十大名曲,它们分别是《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渔樵问答》、《夕阳箫鼓》、《汉宫秋月》、《梅花三弄》、《阳春白雪》和《胡笳十八拍》。其中《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浔阳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有较大差异,更多的人认为《夕阳箫鼓》的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表现了在鲜花盛开的春夜,皎洁的月光倾洒在江面上,景色安静而柔美的意境。到了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改编自《夕阳箫鼓》的管弦乐曲,更是直接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出身豪富之家,早年性格豪侠,有济世热情。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进士,武后时官至左拾遗,直言陈见,多中时弊。曾随武攸宜出征契丹,后解职归乡,为县令段简所害死于狱中。后世称为陈拾遗。有《陈子昂集》十卷。

感遇其二

【导读】

古代很多诗人会写一种叫做“咏怀”或者“感遇”的组诗,这种组诗未必作于一时一地,作者往往以这种比较随意的形式,来表达自己某段时间的多种感触。魏晋时的阮籍有《咏怀》组诗,甚是有名;初唐的陈子昂学习他写了《感遇》三十八首,以效古为革新,学习和继承了传统的比兴手法和咏史、写景的技巧,托物感怀,借古言今,寄意深远。

《感遇》其二是这组诗中比较含蓄蕴藉的一首,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从屈原的《离骚》开始,中国文人就有借香草美人以自喻的传统,在很多情况下,诗人笔下那些独居幽谷、任年华逝去的美女,那些无人爱赏、自开自落的鲜花,都是郁郁不得志的诗人自身的写照。陈子昂的这首“兰若生春夏”也不例外。诗人借助空谷幽兰的美好形象,寄托了自己孤傲清高的情怀和时不我待的感慨。诗中全用比兴,不加议论,却更显得意味深长,富有情韵。

兰若生春夏[1],芊蔚何青青[2]。幽独空林色[3],朱蕤冒紫茎[4]。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5]。岁华尽摇落[6],芳意竟何成。

【注释】

[1]兰:香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与今所说的兰花不同。若:杜若,又名杜衡,生长在水边的香草。

[2]芊蔚:花叶茂密的样子。青青:“菁菁”的借字,繁盛的样子。

[3]“幽独”句:指兰草和杜若幽独地开放在林中,有着空绝群芳的秀色。

[4]蕤(ruí):本来指花下垂的样子,这里指下垂的花。

[5]袅袅:指微弱细长的样子,《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

[6]岁华:草木一年一度荣枯,故曰岁华。

【延伸阅读】

感遇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1],自有岁寒心[2]。

可以荐嘉客[3],奈何阻重深[4]!

运命唯所遇[5],循环不可寻[6]。

徒言树桃李[7],此木岂无阴?

[注释]

[1]岂:难道。伊:语助词,无实意。

[2]岁寒心:犹言耐寒的特性。《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荐:进奉。

[4]阻重深:被阻隔在深远之地。

[5]遇:遇合。

[6]不可寻:找不出道理。

[7]树:栽种。

[背景提示]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进士,历官校书郎、左拾遗、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等职,后为李林甫所忌,罢免相位,贬官荆州长史。他为唐代名相,亦工诗能文,有《张曲江集》二十卷。

张九龄的这首《感遇》也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作于遭李林甫排挤被贬荆州之后。荆州是楚国之故都,楚人屈原曾写过一首《橘颂》,歌颂其“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品质。张九龄此诗也以岁寒不凋的丹橘自况,以桃李影射专权小人,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情操,在情韵上有屈骚之风。所以清人刘熙载说:“曲江(张九龄)之《感遇》出于《骚》,射洪(陈子昂)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艺概·诗概》)

登幽州台歌[1]

【导读】

记得一本武侠小说中有个武功极高的大侠,给自己取名为“独孤求败”,表达了一种境界达到极高反而无比孤独的情绪。不知为何,每当读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就会想起独孤求败,诗人的情怀与武侠的境界在这里融为一体了。这首诗作于陈子昂随武攸宜军出征途中,由于建议不被采纳,他登台怀想古人求贤的史迹,有感而作此诗。在苍凉辽阔的时空大背景之下,抒发了知遇难求的孤独,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不我待的焦灼。

陈子昂是唐代诗文革新的先驱人物,韩愈曾称赞他:“国朝盛文章,自昂始高蹈。”(《荐士》)他的诗论提倡“汉魏风骨”和“雅兴寄托”,强调诗歌的现实意义,在齐梁诗风弥漫的初唐诗坛,这样的理论无疑是格格不入的。其实,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有勇于开风气之先者的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

【注释】

[1]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作者随军出征,建议不被采纳,登台怀想古人,有感而歌。幽州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于此征召贤士。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

[2]“前不见”二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能招贤纳士的人古代曾有过,以后也应该有,但不及相见。

[3]怆然:感伤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