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川江号子
1450200000014

第14章 乐山民间瑰宝——铜河号子

伍明实 陈 爽

“青藏下来一条河,咳!好多滩就有好多沱,咳!当年邓通炼铜钱,咳!取的名字就叫铜河,咳……”一群纤夫脚穿草鞋,肩负纤绳,口喊号子,手脚并用,亦步亦趋地爬行在铜河岸边的鹅卵石滩上。带领众船工吼号子的是现存铜河号子头杨朝宗老人。高亢悠扬的号子声,久违的旧时木船,纤夫的原始风貌,赢得众多在场群众的阵阵叫好。此时是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川江号子项目组一行,为铜河号子申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摄制场景。船工生动激情的演唱,摄制组忙碌有序的工作使现场高潮不断,不到三小时,申报片就顺利录制完成。大家共同为铜河号子的抢救保护做了一件十分有益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区域及历史渊源

“铜河船工号子”产生和流传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1985年7月正式挂牌),南邻峨边,东接沐川,西靠峨眉,北接乐山市中区。沙湾区地处大渡河下游,因汉武帝时大将邓通在此开矿铸钱(史称邓通币),所以大渡河下游自汉魏以来就称铜河。铜河流域确指今龚嘴库区至乌尤寺以东约100公里域境。沙湾区在铜河上游,辖区面积610.8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1万余人(除汉族外,还有羌、藏、彝、苗等12个少数民族),辖13个乡镇,都在铜河两岸,故铜河流域有“九分山丘一分坝,一条大河绕城过,东低西高倾斜状,亚热带气候旱涝多”之说。沙湾区属亚热带季风区,一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大暴雨集中在夏季尤以夜间为主要特征。自古乐山经济文化的繁荣就与航运息息相关,而乐山的航运主要集中在沙湾区。沙湾区地处大渡河下游,大渡河从西北南来,再向北成“S”形穿越全境。铜河航运可达乐山、宜宾、重庆等地,五通牛华的盐,乐山的生丝,夹江的纸,以及粮食、木柴、白蜡、桐油、药材等土特产品等大宗货物的运输都经过铜河,铜河的船运在历史上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铜河号子就是在铜河航运的空前繁荣发展中逐渐形成的。铜河号子源于劳动,劳动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铜河号子,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劳动方式、民情风俗、语言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又逐渐形成了铜河号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映感情的真诚性和朴实性,形成的完整性和单纯性。绚丽多姿的乐山地区铜河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二、主要内容

铜河船工号子的演唱形式一般是一领众和:一人领唱或两三人轮换领唱,“众和”多为齐唱,也有简单二声部或三声部曲调音乐。唱的内容繁多,唱天唱地,唱古唱今;有四川戏曲戏文唱段或唱本,有传统的自编唱段,有触景生情的即兴演唱,也有无歌词全是劳动吆喝声的演唱。

铜河船工号子生动地反映了铜河人传统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一点装腔作势的感觉都没有,不仅给人强烈的现实真实生活感受,而且让您感觉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展示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厚重性。

铜河号子主要的内容包括:桡号子、橹号子、平水号子、逆水号子、 拉纤号子、数板、幺二三号子、斑鸠号子、驳船号子、交架号子、外倒号子(拉纤)。

三、主要特征及重要价值

1.主要特征

铜河船工号子视水流缓急和滩势平险而定曲调,唱法各异,有川剧高腔、四川清音、山歌、数板(又唱又说)等,主要音乐特点是高亢明亮,宛转悠扬,若有翻山越岭、穿云钻雾之势,有时连带着转调和滑音、甩腔、颤音等,唱起来有一定难度,甚至有些唱音形式用现代音乐语言难以记录。曲调的旋法,行腔的繁简,各有差异。铜河船工号子唱段均由领唱者担任,行腔较自由;“众和”则只是正拍上的“喔左”之类衬词或衬句,配合领唱,呼应一致,起到统一步调、振奋精神的作用。

音阶多为五声羽调式。在五声基础上,也有一些(个别)偏音的曲子,多因唱腔声调临时变化而出现。直接移宫转调的手法常见,以大二度、大小三度居多,用于曲调中途,也常用于曲终,转换自如,十分巧妙。

2.历史价值

铜河船工号子是铜河人至汉以来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文化,是古代铜河人精神文化的一种包涵,也是他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体现,是记录铜河社会发展的典籍,是承载铜河风土人情的载体,是研究铜河人历史和铜河文化的依据。

3.艺术价值

铜河船工号子有较高的音乐价值和文学价值,曲调很有特色。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学者深入乐山沙湾地区收集、整理。后因条件有限、记录难度增大,现存的资料极少。现在能唱的老人很少,许多好的铜河船工号子已失传。

四、号子现状

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是铜河船工号子濒危的主要客观

原因。

1.1952年,运输船、货运船167只,渡船17只,散杂船307只,共计木船、木帆船490只,船工几千人。1956年木船骤降为90只,船工623人。1958年陆运兴旺,木船陡减,到1991年下行至岷江的木船仅十余只。1963年开始机动船逐渐代替木船,至1995年末各类机动船已达482艘,木船基本消失。大渡河下游经济的不断发展,两岸公路交通发展带来的低成本的运输和速度,使古老的木船航运业日益失去其竞争能力和生存空间,依附于木船航运的铜河船工号子也就日益淡出人们的生活舞台。

2.大渡河下游的水能资源开发。1978年,龚嘴电站7台机组并网发电;1982年建成挺心电站;1994年12月铜街子电站4台机组并网发电;1998年大沫电站投产发电;碧山乡政府自办的碧山电站以及区境内红阳水库、高山寺水库、肖店水库的拦水筑坝,再加上红猫埝、沫江埝、山溪埝引水工程的不断治理改造,拦河溢流等促使铜河船工号子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

3.现在能全面演唱铜河船工号子的老船工大都已故,剩下来为数极少的传唱者又年事已高,中青年一代对铜河船工号子缺乏了解、学习热情不高,现代文化娱乐丰富快捷多样,使古老的船工号子日益失去其接受对象。如不及时抢救,演唱号子的传承人即将消失,所以铜河船工号子亟待抢救保护。

五、抢救保护实施计划

2008年期间,四川省音乐舞蹈研究所“川江号子”项目组一行多次赴乐山市沙湾区,与当地文化局、文化馆领导和非遗相关人员一起共同召开座谈会,了解调研乐山市铜河号子现状,研讨抢救、保护铜河号子的具体措施和计划,还多次与沙湾区老船工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收集现存号子的相关音像资料。年底,铜河船工号子成功申报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实施计划:

1.在全面深入普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将铜河船工号子全部资料分类、编目、上架、建档。

2.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保存设备,将铜河船工号子进行系统、真实、全面的妥善保存。

3.以国家、省、市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文件为政策支撑和工作指南,在沙湾区非遗保护领导机构的指导下,健全工作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完善、强化奖惩制度。

4.建立项目责任管理机制。乐山市与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文化站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市、区、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

5.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投入机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配套资金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建立铜河船工号子长效激励机制。

六、传承及发展

铜河船工号子原系铜河之上船工情趣表现的一种形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属自发性传承。沙湾区原有一个航运单位(大航社),撤销后人员分流,目前尚存船工代表性传承人:

杨朝宗 男 1931年

其他传承人:

杨朝明 男 1932年 陈世新 男 1940年

陈世金 男 1944年 杨朝太 男 1942年

陈世华 男 1950年 赵德银 男 1953年

杨作为 男 1963年 张登友 男 1964年

兰文东 男 1972年

1.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铜河船工号子广为传唱,后继有人。在全市范围内开办一定规模的铜河船工号子培训班,请文化专干及音乐老师进行现场培训,在全区乡镇文化专干及中、小学音乐教师中进行铜河船工号子培训。请老船工进行现场口传心授,聘请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辅导、协助、讲授,并将每期学习成果搬上舞台,在全区、全市范围内巡回演出。

2.精心制作铜河号子音带和像带,让号子广泛普及、传承、演唱到全区各中小学校学生和社区群众。利用区、市的各种节庆、节日联合媒体共同进行广泛的群众性宣传,以此来普及铜河船工号子。

3.与沙湾区旅游有机结合,将铜河船工号子进行适度开发与利用。举办区、市“铜河船工号子节”及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演艺活动,编创、上演有关铜河船工号子内容的节目,和旅游演出产业开发紧密结合,使到乐山市沙湾区旅游的国人和外宾每天都能聆听铜河船夫曲的美妙歌声。(1)打造铜河船工号子精品曲目多首。(2)培养铜河船工号子歌王1-2名及数十名号子演唱人员。(3)出版、发行“铜河船工号子”文字、曲目专著一部。

铜河号子是四川乐山铜河船工几百年传承至今的筏子歌,是一种已经开始消亡的劳动群体的活的见证,有其突出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学价值。应抢救、保护、传承好乐山的铜河船工号子,使这一乐山民间瑰宝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