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1452200000038

第38章 東漢碑刻成語研究(2)

【門生故吏】【故吏門生】

○於是海内門生故吏,□□□采嘉石,樹靈碑,鐫茂伐,秘將來。(衛尉衡方碑)

○故吏門生邦人咸曰:令問弗銘[闕]勒,孰睹孰聞?(安平相孫根碑)

○櫬柩旋歸,故吏門生奔送相隨,盈道充塗,如雲如□。(外黃令高彪碑)

“門生故吏”指學生和舊日部屬。又作“故吏門生”。

【卻掃閉門】

○窮則樂善,達則[闕]人,進則延賓分祿,退則卻掃閉門。(冀州刺史王純碑)

卻:止,退。卻掃:不再打掃。“卻掃閉門”意即不再掃地迎客,關閉大門。指謝絕應酬,不與外界交往。

【鷹撮霆擊】【鷹偫電擊】

○初仕郡為督郵,鷹撮霆擊,威德日隆。(冀州從事張表碑)

○[闕]為郡五官掾功曹、司隸中都官從事,虎視眈眈,鷹偫電擊,貴戚肅承,莫不畏憚。(北軍中侯郭仲奇碑)

“鷹撮霆擊”謂像老鷹攫食,雷霆猛擊。形容氣勢威猛。又作“鷹偫電擊”。《隸釋》洪适釋:“郭仲奇為《司隸從事碑》云‘鷹偫電擊’意與此同。”

【滋滋汲汲】

○子孫承緒,履仁好義,耽樂道術,教授經業,雍徒帶眾,滋滋汲汲,誨人不倦,海内稱之曰儒術之宗。(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

“滋滋汲汲”乃勤勉不懈貌。

【去危就安】

○商市□□□□平□□□□□□百姓如願,開[闕]採石,今□□刻石之功,恩及子孫,去危就安,萬世無患。(南安長王君子鄉道碑)

“去危就安”謂離開危險,達到平安。

【草止露宿】

○身冒炎赫火星之熱,至屬縣巡行窮匱,陟降山谷,經營拔涉,草止露宿,扶活養餐千有餘人。(武都太守耿勳碑)

“草止露宿”意為在草地中休止,在露天裏睡覺。形容旅途的艱苦情狀。

【興文偃武】

○興文偃武,脩序畔校。(成皋令任伯嗣碑)

偃:止息,停息。“興文偃武”指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扶弱抑強】

○彬文赳武,扶弱抑強。(校官碑)

抑:抑制、壓制。弱:被欺壓的弱小者。“扶弱抑強”意指幫助弱小者,抑制強暴的勢力。

【蜂聚蛾動】

○爾時蠻□賊胡蘭、李研等,蜂聚蛾動,剝落荆楊。(太尉陳球後碑)

《隸釋》卷第十《陳秋後碑》跋云:“經傳多書蟻作蛾,似亦是省文。《左傳》‘蛾析’,《戴記》‘蛾子時術’,《列子》‘未聚禽獸蟲蛾’,《黃帝紀》‘淳化鳥獸蟲蛾’,《元帝紀》‘白蛾群飛蔽日’,《長楊賦》‘扶服蛾服’,皆讀蛾為蟻。《隸釋·仲秋下旬碑》有‘蛾附’之句,此云蜂,其字有不同,若非假借,則是傳授異也。”“蜂聚蛾動”意即像蜜蜂和螞蟻一樣往一起聚集。形容成群雜亂的聚攏起來。

§§§第二節東漢碑刻成語的形成

方式和語法結構

一、成語的形成方式

所謂成語的形成方式,指的是東漢碑刻中的成語以什麽方式從其語源材料中形成。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截割

指的是成語的構成部件是從其語源材料的句子中不作變動地直接截割有關的部分而形成的。又有整體截割和部分截割兩種方式。

整體截割:其構成部件是從其語源材料的一個比較複雜的長句中完整地截割其中的一個子句而來的,保留了這個子句原有的整體性。共32個。例如:

○絕聖棄知(老子銘)←《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虎視眈眈(北軍中侯郭仲奇碑)←《周易·頤》:“虎視眈眈,其餘逐逐。”

○威而不猛(安平相孫根碑)←《論語·述而》:“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涅而不緇(吉成侯州輔碑)←《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樂天知命(婁壽碑)←《周易·繫辭上》:“樂天知命,故不憂。”

○抱布貿絲(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詩·衛風·氓》:“氓之嗤嗤,抱布貿絲。”

○嗚呼哀哉(金鄉長侯成碑)←《詩經·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

○兢兢業業(衛尉衡方碑)←《尚書·皋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

○夙夜惟寅(平都侯相蔣君碑)←《書·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不可勝數(郎中馬江碑)←《墨子·非攻》:“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

○述而不作(博陵太守孔彪碑)←《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號鼓,竊比於我老彭。”

○日就月將(童子逢盛碑)←《詩經·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

○舍己從人(司隸從事郭究碑)←《尚書·大禹謨》:“稽於眾,舍己從人。”

○慎終追遠(外黃令高彪碑)←《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好學不厭(婁壽碑)←《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遭家不造(趙寬碑)←《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凡百君子(魯峻碑)←《詩·小雅·雨無正》:“凡百君子,各敬爾身。”

○允文允武(漢故執金吾丞武榮碑)←《詩·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明德惟馨(西嶽華山廟碑)←《尚書·君陳》:“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樂以忘憂(婁壽碑)←《論語·述而》:“子曰:‘子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昊天不弔(浚儀令衡立碑)←《左傳·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公誄之曰:‘昊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予一人在位,煢煢予在疚。”

其他還有:“杼柚其空”(巴郡太守张纳碑)出於《詩經·小雅·大東》、“無偏無黨”(博陵太守孔彪碑)出於《書·洪範》、“視民如子”(梁相諱汎碑)出於《左傳·昭公三年》、“道殣相望”(鲜于璜碑)出於《左傳·昭公二年》、“雲行雨施”(西嶽华山廟碑)出於《周易·乾》、“各得其所”(汉安长陈君阁道碑)出於《周易·繫辭下》、“有恥且格”(堂邑令费鳳碑)出於《論語·為政》、“内省不疚”(司隸從事郭究碑)出於《論語·顏淵》、“誨人不倦”(济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出於《論語·述而》、“膚寸而合”(白石神君碑)出於《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無可奈何”(童子逢盛碑)出於《戰國策·燕策三》。

部分截割:成語的構成部件是從其語源材料的句子中截割出一部分或一個句子成分組合而成的,不顧及被截割部分與原句的關係。共有9個。例如:

○存亡繼絕(衛尉衡方碑)←《穀梁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安貧樂道(金鄉長侯成碑)←《文子·上仁》:“聖人安貧樂道,不以欲傷生,不以利累己,故不違義而妄取。”

○昭德塞違(司隸從事郭究碑)←《左傳·桓公二年》:“君人者,將昭德塞違,以臨照百官。”

○有始有卒(堂邑令費鳳碑)←《論語·子張》:“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泥而不滓(費鳳別碑)←《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溫良恭儉(圉令趙君碑)←《論語·學而》:“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多才多藝(趙寬碑)←《尚書·金縢》:“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

○無為而治(綏民校尉熊君碑)←《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2.緊縮

不直接截割成語源材料中的原子句或原結構形式,而是把原材料中的一個或兩個子句乃至一個複句加以緊縮而成四字格成語。緊縮時選擇原句中有代表性的詞語或語素,並把原句的語義濃縮在這個緊縮後的成語裏。

子句的緊縮。語源材料中的原句是一個子句,緊縮時略去其中的次要成分,如連詞,但不改變這個子句原有的框架和主要的意思。共5例。例即:

○聞一知十(童子逢盛碑)←《論語·公冶長》:“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學優則仕(平都侯相蔣君碑)←《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溫故知新(金鄉長侯成碑)←《論語·為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先人後己(淳于長夏承碑)←《禮記·坊記》:“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

○舉直錯枉(巴郡太守樊敏碑)←《論語·為政》:“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跨句的緊縮。由兩個以上的子句緊縮而成。方法是在每一個子句中選取一兩個有代表性的詞語組合為一個四字格成語。共8例。例即:

○興滅繼絕(成陽靈臺碑》←《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生榮死哀(司隸從事郭究碑)←《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五六六七(漢成陽令唐扶頌)←《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令行禁止(荆州刺史度尚碑)←《管子·立政》:“令禁行,禁則止,憲之所及,俗之所被,如百體之從心,政之所期也。”

○素絲羔羊(衛尉衡方碑)←《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用行舍臧(衛尉衡方碑)←《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臧,惟我與爾有是夫!’”

○畏威懷德(荆州從事苑鎮碑)←《國語·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仰高鑽堅(漢故執金吾丞武榮碑)←《論語·子罕》:“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3.改換

在語源材料的原文上稍加改動而造成成語。大多是改換其中個別的字詞,有的是換用同義、近義字,有的是換用假借字,有的是換用相關或相類的字。共11例。例即:

○神怒民怨(殽阬君神祠碑)←《晏子春秋·外篇七》:“不思謗讟,不憚鬼神,神怒民痛,無悛於心。”

○不測之謀(校官碑)←《鬼谷子·本經陰符》:“以不測之智而通心術。”

○與世無爭(婁壽碑)←《戰國策·楚策四》:“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無為之治(漢成陽令唐扶頌)←《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扶老攜息(桐柏淮源廟碑)←《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見機而作(老子銘)←《周易·繫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路不拾遺(博陵太守孔彪碑)←《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發號施憲(博陵太守孔彪碑)←《書·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

○不遠萬里(涼州刺史魏元丕碑)←《孟子·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夙夜匪解(太尉陳球碑)←《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夙宵在公(巴郡太守張納碑)←《詩·召南·采蘩》:“彼之僮僮,夙夜在公。”

4.緊縮改

這種形式是綜合使用緊縮和改換兩種方法而造成一個成語。共7例。例即:

○生榮亡哀(太尉劉寬碑)←《論語·子張》:“其生也榮,其死也哀。”

○三過亡入(嵩高山開母廟石闕銘)←《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

○析薪弗何(魯峻碑)←《左傳·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施將懼其不能任其先人之祿。”

○重義輕利(校官碑)←漢桓寬《鹽鐵論·錯幣》:“文學曰:‘古者貴德而賤利,重義而輕財。’”

○興微繼絕(趙寬碑)←《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路無拾遺(漢故穀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危危累卵(析里橋郙閣頌)←《韓非子·十過》:“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危危累卵”則是通過重疊“危”字緊縮而成。

5.移位

即在原結構的基礎上,通過調換語序而形成成語。共2例。例即:

○風移俗易(漢成陽令唐扶頌)←《禮記·樂記》:“故樂行而倫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上皆寧。”

○眈眈虎視(北軍中侯郭仲奇碑)←《周易·頤》:“虎視眈眈,其餘逐逐。”

6.化合

這種方法是在語源材料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僅利用原文的個別字詞,化用原文的意思而增加新的字詞,從而構成一個新的固定組合。共2例,即“發憤臨川”和“臨川不倦”。例即:

○發憤臨川臨川不倦←《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注:包曰:“逝,往也。言凡往也者,如川之流。”

7.多頭組合

這種方法是指一個成語由兩個語源合併而產生出來。東漢碑刻語料中僅有1例,即“孳孳臨川”。它呈兩兩組合的形式,分成前後兩部分,每一部分各有自己的語源,且兩個語源分處於不同的兩部著作中。例即:

○孳孳臨川(敦煌長史武斑碑)=[孳孳←《孟子·尽心》:“孳孳為善者。”]+[臨川←《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8.概括

這種成語的語源材料往往有比較完整的内容或有比較複雜的情節,有的還包含着一個歷史事件或故事等。這個成語是把整個語源材料的内容加以概括提煉而成。共有2例,即“阿鄭之化”(西陝頌)和“獻善去否”(國三老袁良碑)。

“阿鄭之化”就是概括子奇治東阿而使東阿大化和子產相鄭而使鄭國“内無國中之亂,外無諸侯之患”等歷史事件而形成的。“獻善去否”則由《左傳·昭公二十年》“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又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這個情節提煉而成一個固定組合,意指進獻善者,廢除不可行者。謂對君主進諫,勸善規過。

二、成語的語法結構

成語是詞的固定組合的一種形式,其構成部分的語素之間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語法上的聯繫,構成各種各樣的語法關係。東漢碑刻中成語的構成語素之間的關係比較複雜,絕大多數表現出多層次性的特點。如果根據第一層次詞語間的語法關係來確定整個成語的語法結構的話,基本可以分為主謂、偏正、述補和聯合四種。

1.主謂式

主謂式成語的構成成分的第一層次可以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為主語部分,一部分為謂語部分。其第二層次的組成形式有:

①[主(主謂)+謂(補充)],如:義高秋雲(荆州刺史度尚碑)、行潔冰霜(荆州刺史度尚碑)等。

②[主+謂(支配)],如:恩如浩春(外黃令高彪碑)、各得其所(漢安長陳君閣道碑)等。

③[主+謂(偏正)],如:日不移晷(巴郡太守張納碑)、路不拾遺(博陵太守孔彪碑)等。

④[主(聯合)+謂(偏正)],如:文武備兼(沛相楊統碑)、名實相副(堂邑令費鳳碑)、昊天不弔(浚儀令衡立碑)等。

⑤[主(偏正)+謂(偏正)],如:道殣相望(鮮于璜碑)、明德惟馨(西嶽華山廟碑)等。

⑥[主(數量)+謂(支配)],如:萬里同風(鮮于璜碑)等。

⑦[主(支配)+謂(支配)],如:畫地為獄(仙人唐公房碑)等。

⑧[主(聯合)+謂(支配)],如:鳳皇來儀(樊毅脩華嶽碑)等。

⑨[主(主謂)+謂(疊音詞)],如:虎視眈眈(北軍中侯郭仲奇碑)等。

2.偏正式

偏正式的第二層次的結構關係又有以下五種形式。

①[偏(聯合)+之+中心詞],如:旬月之間(荆州刺史度尚碑)、儋石之蓄(浚儀令衡立碑)、珪璧之質(北海相景君銘)、阿鄭之化(西陝頌)等。

②[偏(偏正)+正(偏正)],如:凡百君子(魯峻碑)、無為而治(綏民校尉熊君碑)、不可勝數(郎中馬江碑)等。

③[主(支配)+正(偏正)],如:臨川不倦(從事武梁碑)、見機而作(老子銘)等。

④[偏(疊音詞)+正(聯合)],如:行行義勇(安平相孫根碑)、司司不解(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眈眈虎視(竹邑侯相張壽碑)等。

⑤[偏(介賓)+正(偏正)],如:與世無爭(婁壽碑)等。

⑥[偏(偏正)+之+中心詞],如:無為之治(漢成陽令唐扶頌)、不測之謀(校官碑)等。

3.述補式

述補式成語的語法結構分為述語和補語兩個部分。述語可以是單純的,既可以是單音詞,也可以是疊音詞。補語可以是數量補語,可以由動詞或形容詞性的成分充當,也可以由名詞性成分充當。第二層次的結構關係有:

①[述(支配)+補],如:視民如子(梁相諱汎碑)、投財如捐(漢成陽令唐扶頌)、移意萬里(仙人唐公房碑)、愛氓如子(析里橋郙閣頌)、誨人不倦(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好學不厭(婁壽碑)、遭家不造(趙寬碑)、發憤臨川(從事武梁碑)等。

②[述(疊音詞)+補],如:孳孳臨川(敦煌長史武斑碑)、危危累卵(析里橋郙閣頌)等。

③[述+補(偏正)],如:樂以忘憂(婁壽碑)等。

4.聯合式

聯合式成語不僅數量最多,所佔比例最大,而且其語法關係和語義結構也複雜多樣。

在語法關係上,如從第二層次的語法關係來看的話,主要有四種形式,即:

①[聯合(支配+支配)],如:興滅繼絕(成陽靈臺碑)、有生有死(北海相景君銘)、消邢瘦臘(梁相孔耽神祠碑)、倍道畔德(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絕聖棄知(老子銘)、商時度世(小黃門譙敏碑)、昭德塞違(司隸從事郭究碑)、告子屬孫(巴郡太守樊敏碑)、盈道充塗(外黃令高彪碑)、優賢颺歷(漢成陽令唐扶頌)等等。

②[聯合(主謂+主謂)],如:本同末異(漢成陽令唐扶頌)、生榮死哀(司隸從事郭究碑)、風移俗易(漢成陽令唐扶頌)、神怒民怨(殽阬君神祠碑)、道富財貧(梁相孔耽神祠碑)、心開意審(童子逢盛碑)、生榮亡哀(太尉劉寬碑)、雲行雨施(博陵太守孔彪碑)、家饒戶富(張公神碑)、民移俗改(三公山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