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1452200000004

第4章 東漢碑刻複音詞構詞研究(1)

研究東漢碑刻複音詞,首先要將複音詞切割出來。在切詞的過程中,最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複音詞的認定,也就是說,一個多音節的語言形式是複音詞還是由幾個單音詞構成的詞組呢?說到底,就是詞和詞組的區別標準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古代漢語研究領域乃至現代漢語界都至今難以解決的問題。好在前脩時賢進行了不少可貴的探索,總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判別標準。就古代漢語研究而言,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有不少。其中如馬真先生的“五標準”,他認為判別古漢語複音詞,可依據五條標準:

(一)兩個成分結合後,構成新義,各成分的原義融化在新的整體意義之中,這樣的複音組合是詞,不是詞組。如“先生”。

(二)兩個同義或近義成分結合,意義互補,凝結成一個更概括的意義,這樣的複音組合是詞,不是詞組。如“恭敬”。

(三)兩個成分結合後,其中一個的意義消失了,衹保留一個成分的意義,這樣的複音組合是詞,不是詞組。如“市井”。

(四)重疊的複音組合,如果重疊後不是意義的簡單重復,而是在原義的基礎上增加某種附加意義,這樣的重疊式是詞,不是詞組。如“滔滔”。

(五)兩個結合的成分,其中一個是沒有具體詞彙意義的附加成分,這樣的複音組合是詞,不是詞組。如“率爾”。馬文最後指出:“總之,我們認為,劃分先秦的複音詞,主要應從詞彙意義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即考察複音詞組合的結合程度是否緊密,它們是否已經成為具有完整意義的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最可行的辦法,其他方面的標誌都衹能作為參考。”(馬真《先秦複音詞初探》,《北京大學學報》(哲社),1980年第5期、1981年第1期。)

周生亞先生則提出“四標準”,他主張把意義和形式的分析結合起來,具體提出了四條標準:

(一)看意義變化。詞一經形成,總有它的特定意義,絕不等於詞素意義的簡單相加。例如“百姓”。

(二)看結合緊密。詞形成之後,一般說來構成詞的成分之間的結合總是比較緊的。正因為如此,它的使用頻率一般說來也是高的。例如“領袖”。

(三)看結構對比。有些組合形式,究竟是不是詞,有時從上下文的結構對比中可以斷定下來。

(四)看結合關係。詞總是有其語法特點的,句子中詞與詞的結合都不是任意的,總是為一定的語法關係所制約。據此,也可以判定詞與詞組的區別(周生亞《世說新語中的複音詞》,《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2年第2期。)。吳曉露先生在研究戰國時期的複音詞時,則“把能否擴展,語音能否停頓,使用頻率的高低以及有無專門意義等綜合起來,作為劃分詞和詞組的重要標準”(吳曉露《從〈論語〉〈孟子〉看戰國時期的雙音詞》,《南京大學學報》(哲社),1984年第2期。)。

本書在分離複音詞的過程中,自然注意吸收了上述觀點和方法,具體做法是:

首先注重利用形式標準將複音詞中的非複合詞切分出來。這樣的複音詞諸如附加式複音詞、疊音詞和單純複音詞等。這些詞相對於複合詞而言,大多有形式上的標誌,並且其數量相對有限,可以在窮盡封閉狀態下進行比較鑒別,逐個“驗明正身”。這部分複音詞解決了,接下來最複雜的,也是麻煩最大的就是複合詞了。因為這部分複音詞缺乏明顯的外化的結構形式標誌,同時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各類詞的内部結構也很複雜,再加上東漢處於秦漢向中古演變的過渡階段,漢語詞彙出現了明顯的複音化特別是雙音化的傾向,這一特點在東漢碑刻語料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就是在雙音化這一大勢的推動下,一部分在先秦西漢還是短語的結構逐漸凝固成詞,也有一部分詞則處於由詞組向詞演變的過渡狀態。這些情況都給複合式複音詞和短語的劃定籠罩上了一層煙雲,增加了難度。我們在確定這部分複合詞時,主要憑藉意義標準,其次結合形式標準。

1. 所謂意義標準,諸如:

(1)意義的融鑄性。即一個雙音組合如果不是其構成成分義的簡單相加,而是經過整合後產生出了一個新的意義,那麽,這個組合是詞而非詞組。如“社稷”,本分指土地神和穀神,合成後指國家。“稻粱”,由分指而變成穀物的總稱。“閭閻”,由指里巷的門而泛指民間。而“括統”、“徂逝”、“充肥”、“測度”等在意義上同義連言。“災燀”、“器用”、“土田”等在概念上具有包含關係。“國家”、“圃疇”等表現出某一構成成分的意義喪失,衹保留另半部分的意義。還有一些組合,一部分限制、脩飾另一部分後,共生出一個新的意義,如“船人”指撐船之人,即船夫。“卜擇”則顯示出一種選擇的方式。

(2)意義的脩辭性。指某一雙音組合通過使用某種脩辭的方式而在意義上變得密不可分。如“爪牙”本來分別指動物身上的鋒利的爪子和牙齒,通過比喻整合後指得力的助手。“喉舌”本指人體兩個重要的器官,合成後喻指掌握機要、出納王命的重臣或親信。“鬢白”則以特徵代指年長者。

(3)意義的典源性。指某個雙音組合的意義濃縮了某一歷史典故的寓意,其組合後的意義與其構成部分的字面意義無關,那麽,這樣的組合是詞而非詞組。如“託六”出於《論語·泰伯》:“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業,君子人與?君子人也。’”其組合義指能擔當大任和值得信賴。“憖遺”出自《詩·小雅·十月之交》:“擇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擇有車馬,以居徂向。”其組合義並非其字面義——願意留下,而是整合為“哀悼逝者”之義。

2. 所謂形式標準,諸如:

(1)結構類同。指一連串組合,組合方式雷同,具有相同的組合模式,如果其中一個或幾個可以肯定為詞的組合,那麽,剩餘的其他組合也可類推為詞。

○其辭曰:清和穆鑠,寔惟乾坤。(酸棗令劉熊碑)

○華殿清閒,肅雍顯相。(白石神君碑)

○清潔皦爾,泥而不滓。(費鳳别碑)

○地致石墠,其下清涼,可舞八□以□大章。(成陽靈臺碑)

○委辭召貢,保此清妙。(郭泰碑)

○至趙國府君,在官五載,蒞政清平,有甘棠之化,年五,卒於官。(趙相雍勸闕碑)

○清眇冠乎群彥,德能簡乎聖心。(郎中鄭固碑)

○平□□□□□□□□□□季文之清約。(平都侯相蔣君碑)

○君體性慈仁,常容□□,忠公清白,好善博愛。(嚴訢碑)

○又少入金氏門,承清儉之後。(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

○督司京師,穆然清邈,當□緄職,為國之榷。(魯峻碑)

○其思辯論□□文章爛[下闕]孝廉亢弘名於三署,揚清厲於海内,除倉龍司馬,詔[下闕]試經第一。(議郎元賓碑)

○察廉除茲,初厲清肅。(校官碑)

○膺姿菅、蘇,靖供衛上,方平不阿,嚴而不[闕],清介之□,皦然發越。(荆州從事苑鎮碑)

○典曆三城,居官清惠,遺愛在民。(綏民校尉熊君碑)

○其辭曰:兩儀剖判,清濁始分。(樊毅脩華嶽碑)

○清虛澹泊,後嗣式序。(綏民校尉熊君碑)

○□馬,□者清明尊賢□,□□□來□。(武氏石室祥瑞圖題字)

○[上闕]盈,王者清廉則出。(武氏石室祥瑞圖題字)

○□□□其清靜,九域尐其脩治。(嵩高山開母廟石闕銘)

以上句子中有:清和、清閒、清潔、清涼、清妙、清平、清眇、清約、清白、清儉、清邈、清厲、清肅、清介、清惠、清濁、清虛、清明、清廉、清靜等總共20個雙音組合。這些組合形式上有相同的特點,都是前加共有成分“清”,後加形容詞性成分,構成[清·形容詞性成分]的組合模式。處於這個組合模式中的“清白”、“清平”、“清儉”、“清涼”等幾個組合可以確定為詞無疑,那麽,其餘的組合就可因格式雷同而類推為詞了。

(2)同素異序。指某些雙音組合的構成成分相同而僅僅其順序不同,並且其意義也完全相同,這樣的組合是詞而非詞組。如“恭恪”與“恪恭”、“贏縮”與“縮贏”、“輯寧”與“寧輯”、“恭肅”與“肅恭”、“艾康”與“康艾”、“簡易”與“易簡”等等。當然,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並非將意義標準和形式標準截然分開,衹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以何者為主、以何者為輔罷了,相反地,我們在區分詞和詞組時,更注重將意義標準和形式標準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我們也注意結合考察其在東漢同期文獻(如《潛夫論》、《太平經》、《風俗通義》、《吳越春秋》、《論衡》、鄭玄注釋語料、東漢佛經語料等)和後世典籍中的使用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東漢詞彙正處於一個由單音詞向複音節詞急劇變動的階段,確實存在一些組合處於或詞組或詞的兩可的狀態。對於這類組合,我們採取從寬的標準,因為這樣有利於語詞的溯源,更有利於漢語複音詞的歷時研究。“作為一般複音詞(連綿詞、專名除外),它的形成大都經歷了由短語向詞的轉化過程。這一過程,可以說,在其構成成分最初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這類複音組合(說它是短語也罷,說它是詞或過渡詞也罷)是複音詞歷史發展的遺跡。如果每一部專書的語言研究都能把這類組合提供出來,人們將能據以劃出每一複音詞形成發展的歷史軌跡。”(見殷國光《呂氏春秋詞類研究》第10頁,華夏出版社1997年。引文中的着重號為筆者所加。)

根據上述原則,我們從東漢碑刻語料中切分出複音詞5167個。為便於比較,本數字不包括人的姓名、表字、職官名、方國名、部族名、地名、星宿名、年號、干支、書篇名等。

§§§第一節聯合式複音詞

這裏我們僅討論雙音節的複音詞,三音節以上的複音詞將在後面展開專門論述。東漢碑刻(為行文簡便,以下簡稱《碑刻》)的雙音節聯合式複音詞1971個,約佔全書複音詞總數的38.14%,是最重要的複音詞結構方式。其中名詞735個,動詞636個,形容詞581個,其他詞類如數詞、副詞等較少,共19個。

一、聯合式複音詞的形態結構

《碑刻》聯合式複音詞數量較大,而其形態結構也比較複雜。“要瞭解一個合成詞的意義,單就詞的整體去理解它還不夠,還必須把這個詞的構成部分(一般是兩個字)拆開來解釋,然後合起來解釋其整體,才算真正徹底理解這個詞的意義了。”(見王力《實用解字組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王力先生既強調研究複合詞時要從整體上把握,同時也指出應將複合詞分解開來研究,研究其語素意義的相互關係和相互作用。下面我們就從語義、形类構成和詞序三個方面對其構成特點加以描寫和分析。

1.語義構成

根據構成語素之間的意義關係,可分為同義語素聯合、類義語素聯合和反義語素聯合三種。

1.1同義語素聯合

指構成複合詞的兩個語素的意義是相同或相近的,即兩個語素的某個義項相同或相近。《碑刻》中共946個,是聯合式複音詞最主要的語義構成方式。從詞性分佈來看,基本上為名詞、動詞和形容詞,還有少數幾個副詞。

名詞例,如:

○故吏戴條等,迫在三之分,感秦人之哀,願從贖其無由,庶考斯之頌儀,鐫石立碑,勒銘鴻烈,光於億載,俾永不滅。(沛相楊統碑)

○轉拜郃陽令,收合餘燼,芟夷殘進,絕其本根。(曹全碑)

○冒突鋒刃,收藏屍死,郡縣殘破,吏民流散,乃徙(家)馮翊。(趙寬碑)

○靈魂審有知,福祚遺子[闕]。(嚴訢碑)

○乾坤蓋載,八十有長,年壽未究,而遭禍央。(故民吳仲山碑)

○凡百昔悲□□□□舜化比屋之餘慶,隨[闕]棺柩車哀以而逆之,祖載已畢訖,還返其故鄉。(堂邑令費鳳碑)

○年穀屢登,倉庾惟億,百姓有蓄,粟麥五錢。(西陝頌)

○其事上也,貞固密慎,矜矜戰戰,作主股肱,助國視聽,外職不誣,内言不泄,為近臣楷模。(中常侍樊安碑)

○邦后珍瑋,以為儲舉,先屈計掾,奉我□貢。(郎中鄭固碑)

○自亡新已來,其祀墮廢,阬稍堙塞,堤防沮潰,漂沒田疇,浸敗亭市。(殽阬君神祠碑)

○臣以建寧元年到官,行秋饗,飲酒畔宮,畢,復禮孔子宅,拜謁神坐,仰瞻榱桷,俯視几筵,靈所馮依,肅肅猶存。(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

○季本平生素以奴婢田地分與季子雍直,各有丘域。(金廣延母徐氏紀產碑)

○好是正直,旻穹不弔,降茲[闕]氛,年卅有八,延熹四年五月辛酉遭命而終。(封丘令王元賓碑)

○積和感暢,歲為豊穰,賦稅不煩。(酸棗令劉熊碑)

○悲哀思慕,不離塚側,草廬宔容,負土成墳,徐養淩柏,朝莫祭祠,甘珍滋味,嗛設隨時,進納省定,若生時。(山東嘉祥出土東漢永壽三年畫像石題記)

○兄弟三人,居其中央,事長接幼,出入敖詳。(故民吳仲山碑)

○才亞後橐,當為師楷。(童子逢盛碑)

其他如:文學(敦煌長史武斑碑)、秘隩(成陽靈臺碑)、塗陸(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風俗(稾長蔡湛頌)、裔胄(帝堯碑)、食糧(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文字(西嶽華山廟碑)、法度(老子銘)、榮華(楚相孫叔敖碑)、患害(綏民校尉熊君碑)、典憲(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燔燎(西嶽華山廟碑)、土地(老子銘)、時期(楚相孫叔敖碑)、文章(山東嘉祥出土東漢永壽三年畫像石題記)、季末(楚相孫叔敖碑)、穢瑕(張公神碑)、昆嗣(先生郭輔碑)、貨稙(西陝頌)、英哲(富春丞張君碑)、魂靈(□通封記)、聲譽(慎令劉脩碑)等等。

動詞例,如:

○於是儒林眾俊,惟想邢景,乃樹立銘石,以揚淑美。(金鄉長侯成碑)

○凡百昔悲□□□□舜化比屋之餘慶,隨[闕]棺柩車哀以而逆之,祖載已畢訖,還返其故鄉。(堂邑令費鳳碑)

○市庭佑渠,飲食空虧。(故民吳仲山碑)

○辟司空府北軍軍中侯,擢拜尚書、尚書仆射,七政管轄,佐輔鬥樞,功冠帝庭,懿德逴優。(山陽太守祝睦後碑)

○督郵周紘,承會表問,君常懷色斯,舍無宿儲,遂用高逝,老弱相攜,攀援持車,千人以上。(竹邑侯相張壽碑)

○授命如毛,諾則不宿,美之至也,莫不歸服。(博陵太守孔彪碑)

○胤此陰陽,變化四時。(□通封記)

○騎馬擔負,水弱得過。(青衣尉趙孟麟羊竇道碑)

○永初六年,青衣尉南安趙孟麟更易由此道,濱江平澤無盜賊,差近廿里。(青衣尉趙孟麟羊竇道碑)

○栗蕭什兮藂鋪陳,新美萌兮香苾芬。(張公神碑)

○王心感動覺悟,問孟,孟具列對。(楚相孫叔敖碑)

○吾殺。行數十步,念獨吾死可,空復令他人見之死為。因埋掩其刑。(楚相孫叔敖碑)

○於時陳相邊韶,典國之禮,材薄恩淺,不能測度至人,辯是與非,案據書籍,以為老子生於周之末世。(老子銘)

○在漢中葉,建設宇堂。(西嶽華山廟碑)

○小弟升高,游荒畜積,道富財貧,君引井居餘年,雖賕舛如義合,故天應厥證,木生連理,成體一焉。(梁相孔耽神祠碑)

○遠鄰附就,戶口增前。(稾長蔡湛頌)

○百川鍾集,充崖滿谷。(殽阬君神祠碑)

○初魯遭亡新之際,苗胄析離,始定茲者,從叔陽以來。(梁相孔耽神祠碑)

其他:徂逝(敦煌長史武斑碑)、旌表(白石神君碑)、輯寧(敦煌長史武斑碑)、扶助(白石神君碑)、霑洽(白石神君碑)、開拓(白石神君碑)、周旋(桂陽太守周憬功勳銘)、湧溢(殽阬君神祠碑)、恢崇(魯相史晨奏祀孔子廟碑)、拜謁(史晨饗孔廟後碑)、銘勒(西嶽華山廟碑)、漸潤(樊毅復華下民租田口算碑)、副稱(無極山碑)、敷列(濟陰太守孟郁脩堯廟碑)、諏詢(酸棗令劉熊碑)、去離(許阿瞿畫像石左方墓誌)、馳驅(南安長王君子鄉道碑)、頓躓(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探綜(郭泰碑)、薦祀(倉頡廟碑)等等。

形容詞例,如:

○季世不祥,米巫凶虐,續蠢青羌,奸狡並起,陷附者眾。(巴郡太守樊敏碑)

○公之□性也果而能□□□□□,弘裕凱弟,無竟伊人。(太尉劉寬碑)

○嗚呼哀哉,[闕]何棠所宰臨十城,布化垂光明。(嚴訢碑)

○其後強大,遂有齊土。(太尉陳球碑)

○府縣請召,未曾窺城,守鮮貧苦,不豫輝榮。(故民吳仲山碑)

○少以文塞,敦厖允元,長以欽明,耽《詩》悅《書》。(衛尉衡方碑)

○功曹周憐,前將放濫,君徹澄清,憐顧愆悔過。(竹邑侯相張壽碑)

○君下車崇尚儉節,躬自菲薄,儲偫非法,悉無所留。(竹邑侯相張壽碑)

○加有聰明叡哲之才,博五經之滋味,覽群書之要[下闕]圖藉擒翰著作,人莫能豫。(議郎元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