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治蜀要览
1452600000006

第6章 古代吏治(2)

二宋代赵抃对蜀地吏治的整饬

赵抃(1008-1084),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祐元年进士。任州县官员时,以政绩突出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因不畏权势,揭发弹劾贪官奸吏,伸张正义,威震京师,被朝野上下称为“铁面御史”,《宋史》把他与包拯同列一卷,可见其为官之道。赵抃曾先后三次任职蜀中。治蜀期间,他为官清正,生活俭朴,实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蜀地奢靡之风为之好转,以至宋神宗对以后的新任成都知府都要提到赵抃治蜀的成功经验,勉励他们好好地向赵抃学习。

赵抃第一次入川是在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这年他在朝中任殿中侍御史,宋仁宗派其任益州(今四川成都)路转运使。转运使掌管一路财政,有督促地方官吏的权力,还兼管边防、治安和巡察等,是州府以上的行政长官。成都离汴京路途遥远,但赵抃到四川赴任时,仅带了一架琴和一只仙鹤,宋神宗称赞他是“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宋史·赵抃传》。)。后来就用“一琴一鹤”这个成语形容为官清廉的人。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但由于地处边陲,天高皇帝远,吏治久废,各级官员大都目无法纪,放纵无忌,大吃大喝,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当地百姓对此敢怒而不敢言。史载“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饷”(同上。)。赵抃上任后,遍巡辖地,经过多次明察暗访,赵抃了解到,四川吏治腐败首先是挪用公款、官场奢侈之风盛行。在四川各级地方官员中,存在着用公款请客送礼的严重的奢靡之风。逢年过节是共喜,新官上任是接风,归官离任须饯行,州县间有喜事要致贺,出了倒霉事情还要慰问压惊。长官家里的庆寿、婚嫁、丧葬、营宅、置田,属员都得有所表示。这些已成为引起民愤极大的风气。

其次就是克扣百姓。四川各路州县之间,一年中四时八节都要互相馈赠节酒和土特产,派衙前差运送,而且规定要在节前安全送到。为此,官府在摊派这类衙前差时,一般都挑选殷实人家,万一有什么差池,便拿其家产抵押赔偿。不少百姓因运送节礼失误而倾家荡产,甚至被收监入狱。按照当时宋朝的制度,朝廷对酒、茶和盐实行专营,由国家控制,不许随便贩卖私酒。但四川地远民弱,官吏违法乱纪现象严重。造酒场所由官府指定,民间遵照官府指令酿造的酒,当官府来买,便被压低价钱卖出。结果官府要酒越多,酒坊亏损越大,最后,许多酒坊纷纷破产倒闭,官员趁机营私舞弊,互相勾结,鱼肉百姓,使得民怨沸腾。

最后就是行贿受贿严重。四川地区官场中请客送礼,由来已久,已成家常便饭。高官通过这种手段,巴结朝中大臣,为自己日后升迁作铺垫;州官们以此联络感情,为自己建立关系网;而小吏们把这个当做生财之道,敲诈勒索,中饱私囊。

针对当时四川地区的这些现象,赵抃对吏治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饬,从严治吏,自奉甚俭,使蜀中官风为之好转。赵抃上任伊始,即与下属商议整顿吏治事宜,但蜀中部分官员认为川蜀吏治腐败由来已久,非朝夕所能改变,且普遍缺乏信心。赵抃见此,越发坚定他整顿吏治的决心。他信誓旦旦地对大家说,这次他主动向皇上要求来成都,就是要碰一碰各级官员中的腐化问题,为百姓伸张正义。他向手下的各级官员表示:为官清廉,首先就要自身清廉,从自己做起;其次还要职守,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最后要社会形成清廉风气,提倡节俭,反对奢靡。

首先整治行贿受贿。从上任那天起,赵抃就一一谢绝了为他举行的接风宴请,更拒绝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他从严要求自己,同时也要求各级下属必须照此实行,禁绝官员间名目繁多的各种馈赠和酒礼。对于那些胆敢顶风违法的官员,则绳之以法,严惩不贷。随后廉政风暴从成都刮向各地,即使是穷城小邑也不放过。

然而地方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都自古以花色绮丽、做工精致的蜀锦闻名全国,历史上因此又被称为锦官城。成都同时又是版刻业中心,蜀版图书刻写精美,广受欢迎。由此,宋仁宗不断派宫中太监来成都要求为宫中爱妃织造新花样蜀锦,为宫廷版刻新的图书。这些人自恃来自皇上身边,有恃无恐,为所欲为。成都地方官员为讨好他们,每天都在公家所置的酒场里招待他们吃喝。他们在成都一般都要呆上两三个月,影响极坏。

赵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先后给皇帝上了两道奏折。一是奏请禁绝四川官员们的宴请馈赠,以减少公款开支,减轻百姓衙前差等杂役负担;进一步健全制度,保护酿酒人家的正当权益。另一道奏折是请求皇上少派宫中的工作人员来四川。实在需要来四川的,最好对他们在成都的逗留时间作适当限定,一般不要超过十天。赵抃向皇帝一再强调,川中离中原遥远,地处边陲,百姓更需要安定生息。何况川中由于人多地少,赋税负担历来不轻,百姓生活本已不易,倘若无休止地烦扰苛剥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赵抃的两道奏折得到宋仁宗赵祯的肯定,使得四川官员的奢侈作风都有所收敛,蜀民欢喜得奔走相告,盛赞赵抃治蜀有方。经过这样雷厉风行的惩治,正如苏轼在神道碑中说,成都地区一些恶吏悚然,乡亲父老惊喜相慰,蜀风为之一变!为此,朝廷升他为参知政事。离开成都时,他依旧两袖清风,行具简朴。

其次廉洁自律、以身作则。赵抃自律甚严。每天处理完公务,都要反省总结,警醒自己,以提高自身的行政水平。大文豪苏轼平生看得起的人并不很多,能亲自为其树碑立传的更是屈指可数。范仲淹、欧阳修,因个人文品、人品赢得苏轼钦佩,除了范仲淹、欧阳修外,再算下来,大概就是赵抃了。苏轼盛赞赵抃“平生不治赀业”,看到父老乡亲有什么困难,主动伸出援助的手,“施棺给薪,不知其数”,也“从不畜声伎”,生活作风极为严谨。他经常在公务完后,便服游走于成都街头,体察民情。史载“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穷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识使者,抃行不无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宋史·赵抃传》。)。

最后纠正错案。赵抃后来两次入蜀都政绩斐然,深受“蜀民称道”。后赵抃任成都知府,以宽为治。史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过耳。’刑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宋史·赵抃传》。)。在四川地区凡有以妖法惑众的,以前凡遇此类案件,不管参与人数多少,一律处斩,赵抃到任后,又有此类案件发生,他只斩为首者,释放其余人,蜀民大为感激。宋英宗赞誉他说:“赵抃治成都,中和之政也!”

特别是最后一次出任成都太守前,川地边境不宁,朝廷经慎重考虑,决定派一位在当地有威望的官员去,皇帝思前想后,仍认为赵抃最合适。当时赵抃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降为杭州知府,熙宁五年(1072)赵抃再度任成都知府。时“成都以戍卒为忧”,“既至蜀,治益尚宽。有卒长立堂下,呼谕之曰:‘吾与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为天子抚一方。汝亦宜清谨畏戢以率众,比戍远,得余资持归,为室家计可也。’人喜转相告,莫敢为恶,蜀郡晏然”。“剑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为谋逆告,抃不畏狱吏,以意决之,悉从轻比。谤者谓其纵逆党,朝廷取具狱阅之,皆以法合”(同上。)。当时剑州有人纠集民众私造度牒,度人为僧,骗取钱财,被官府以谋逆罪抓捕入狱。听说赵抃要来成都,被抓之人个个心中十分恐慌,认为自己死罪难逃。因为赵抃以前治蜀,向以严格执法著称。赵抃到任后,先一一查清这些人的底细,再认真审阅案卷,认定这一案件只是私造度牒,并不是聚众谋反,决定从宽处置,刑其首恶,余皆释放,使得“蜀民大悦”。不料当地有人告到朝廷,称赵抃包庇叛众,为其开脱罪责。皇上闻知后严令有关官员调查此事,调走该案全部案卷,细细审查,后一致认定赵抃处理得完全正确。时人称他“长厚清修”,“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同上。),所以苏轼说他为官是诚心爱民,时出猛政,也严而不残,为世所称道。

总之,赵抃先后三次入蜀,通过对四川地区吏治的整顿,对澄清吏治,改变官场作风,起到了重要作用,稳固了北宋在四川地区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