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1453600000040

第40章 卷十二東游草(2)

奇數休爭李廣侯[17],孝廉船穩在中流[18]。勳名早爲斯人信,甲第能無爾輩羞。過眼煙花消受盡,賞心風月等閑收。此行五馬看馳驟,度隴應須快壯游[19]。

一洗從前范叔寒[20],頌無張老措辭難[21]。問心獨苦吟匏葉[22],到尾猶甜是蔗竿[23]。白水好盟心坦蕩[24],青天撥去霧迷漫。蒼生屬君當□出,預卜他年是謝安[25]。

【校注】

[1] 抄本眉批:此首可笑作。倒押:一般詩人和詩時是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這裏的倒押,其押韻次序剛好與所和之詩的韻相反,即從後往前押。

[2] 一行作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廢,安能舍其所樂,而從其所懼哉!”乘時:乘機,趁勢。

[3] 發軔:拿掉支住車輪的木頭,使車前進。借指發迹。軔(rèn),用來阻止車輪滾動的木頭。

[4] 德星:古以景星、歲星等爲德星,認爲國有道有福或有賢人出現,則德星現。

[5] 勞燕:比喻別離。參見卷三《友人有以古美人詠者,隨意拈得戲作數絕》注[8]。

[6] 懊惱歌:即“懊儂歌”。樂府吳聲歌曲名,產生于東晉和南朝吳地民間。內容皆爲抒寫男女愛情受到挫折的苦惱。現存歌詞十四首。

[7] “毛遂”句:言毛遂有幸欣逢平原君,得以展示才華。暗示著作者自己不遇之感歎。毛遂事參見卷十一《客邸有樓可以眺遠興之所寄偶得四句》注[4]。趙勝,平原君名。

[8] 馬周:唐清河茌平人。少孤貧,好學落拓,不爲州里所重。至長安,客中郎將何常家。貞觀五年(631)詔百官言時政得失,何武不涉學,周爲條陳便宜二十餘事。太宗怪其能,問何,知是周爲之。召周與語,大悅,拜監察使,官至中書令。

[9] “鶯能”句:謂黃鶯飛出山谷升居高樹。喻登第、喻升官。

[10]“鯉已”句:《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莫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爲龍。”魚化爲龍,以喻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11]“自古”句:意謂祇有在艱難險阻面前,纔能考驗一個人的真正才能。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中:“諺有‘巧息婦做不得沒面飥’與‘遠井不救近渴’之語。陳無己用以爲詩云:‘巧手莫爲無面餅,誰能救渴需遠井。’遂不知爲俗語。”此反用其典。

[12]“塞翁”句:意謂自古禍福相倚,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淮南子·人間訓》:“夫禍福之轉而相生,其變難見也。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爲禍,禍之爲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13]“官可”句:謂無論是作官或是作爲一介寒儒,都可作爲生存之計。硯耕,指依靠筆墨維持生計。

[14]黃粱:指黃粱夢。詳見卷三《何原卿明府以中秋近作見示,時有西安之行即次其韻贈別》注[2]。

[15]“五度”句:指廖魚牧已經五次進京參加會試,均不得志。春明,明清會試均在春季舉行,故以此代指。

[16]“終軍”句:意謂大丈夫當確立遠大志向,投身邊塞,建立功勳,不復以小事爲計。終軍繻,參見卷三《冬夜與李沙河二尹清話》注[6]。班超筆,參見卷二《登岳陽樓》注[3]。

[17]奇數:謂命運不好,遇事多不利。典出李廣,其屢立戰功橫掃匈奴,卻不得封侯。《漢書·李廣列傳》:“大將軍陰受上指,以爲李廣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

[18]孝廉:明清兩代對舉人的稱呼。此指廖魚牧。

[19]度隴:指廖魚牧將往甘肅。隴,山名。綿延于甘肅、陝西交界的地方。

[20]范叔:戰國魏人范雎,字叔。嘗從魏中大夫須賈使齊。既歸,須賈以雎有通齊之嫌告魏相。魏相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折齒,雎佯死得免。乃伏匿,更姓名曰張祿。後隨秦使王稽赴秦,以遠交近攻、加強王權之策說秦昭王,昭王大悅,用以爲相,封應侯。范雎相秦,秦號曰張祿,而魏不知。魏聞秦將伐韓魏,使須賈赴秦。范雎布衣微行,至客館見須賈。須賈大驚,曰:“范叔固無恙乎?”又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賜之。須賈旋知秦相張祿即范雎,乃肉袒膝行趨前請罪。范雎數其罪有三,然以綈袍之贈,尚有故人之意,赦而釋之。

[21]張老:春秋晉大夫張孟之別稱。獻文子築室成,張老因其華侈,歌以諷之。

[22]瓠葉:《詩經·小雅》篇名。《詩》序謂爲思念古人“不以微薄廢禮”之詩。

[23]“到尾”句:《晉書·文苑傳·顧愷之》:“愷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後因以“蔗尾”喻先苦後樂,有後福。

[24]白水:《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楊伯峻注:“‘有如白水 ’即‘有如河’,意謂河神鑒之,《晉世家》譯作‘河伯視之’是也。”後遂用作誓詞,表示信守不移。

[25]謝安:晉陽夏人。字安石。尚之從弟。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賞,必攜妓以從。年四十,方有仕宦意,桓溫請爲司馬。簡文帝死,桓溫欲篡晉,以勢劫安,安不爲所動,溫謀終不成。後爲尚書僕射,領吏部,加後將軍,一心輔晉,威懷外著,時人比之王導。太元八年(383)苻秦攻晉,加安征討大都督。安遣侄玄等大破苻堅于肥水,以總統功,拜太保。卒贈太傅,《晉書》有傳。

出城口占

出自西關汗漫游[1],鵲華山色曉煙浮。濟南風景江南似,依樣城門號石頭。西門邊署石頭城三字。

小車過處響咿啞,乘興何妨坐小車。勝似西湖跨黑衛[2],荷塘一帶柳陰遮。

洪爐製造欲通神[3],因地因時局面新。幾柱濃煙齊放氣,每逢子午放工人。此間亦有製造局。

麥秋事了種高粱,青遍原田尚自忙[4]。聞說河流今順軌,不愁淹沒慶豐穰[5]。

【校注】

[1] 汗漫游:世外之游。形容漫游之遠。

[2] 黑衛:馬名。爲俠女聶隱娘座騎。元陶宗儀《說郛·聶隱娘傳》:“帥能神筭,已知其來,召牙將令曰:‘早至城北,候一丈夫一女子各跨白黑衛至門,遇有鵲來噪,丈夫以弓彈之不中,妻奪夫彈一丸而斃鵲,揖之曰吾欲相見,祗迎也。’牙將受約束,遇之。隠娘夫妻云:‘劉僕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動召也。’”

[3] 洪爐:大火爐。此指隨洋務運動而建立的製造厰。

[4] 原田:原野上的田地。語本《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

[5] 豐穰(ráng):猶豐熟穰。穰,黍莖去皮後的柔軟部分。泛指莊稼豐收。

過德州晤同邑黃遜齋三尹喜而賦此[1]

【題解】黃遜齋爲作者鄉人,爲人作幕于德州。共同的身世境遇使二人共同自勉。

浮雲有聚散,流水分西東。況復遠游人,半在風塵中。離家廿年矣,飄飄如飛蓬[2]。今夏出德州,意外忽遇公。小試佐一州,新硎將成風[3]。回憶在家時,彼此皆兒童。轉瞬逾中年,寒暑逼成翁。久別暫相見,雞黍禮意豐[4]。堂前見二子,酒後據寸衷。自云吾兩人,異曲偏同工。胡爲不家食[5],出門交有功。相期各努力,晚景夕陽紅。君言猶未已,我心如發蒙[6]。芒鞋已踏遍[7],對鏡羞青銅[8]。幡然曷變計[9],軒舉學飛鴻[10]。安知無奇遇,徑絕風雲通。他日還鄉里,遂初將毋同[11]。使君與操耳[12],戲語嗤英雄。

【校注】

[1] 德州:今山東省德州市。黃遜齋:廣西荔浦人,餘不詳。三尹:低級吏目的別稱。其職責主要爲掌文書,或佐理刑獄及官署事務。

[2] 飛蓬:蓬,一種野生植物。枯後常在近根處折斷,遇風飛旋,故稱飛蓬。此作者以飛蓬自喻。

[3] “小試”二句:言治佐理一州,對黃遜齋是件輕而易舉之事。新硎,即新發于硎。謂刀剛從磨刀石上磨好。形容刀刃鋒利。硎,磨刀石。語出《莊子·養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比喻初露鋒芒。

[4] 雞黍:指餉客的飯菜。語本《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爲黍而食之。”

[5] 家食:賦閑,不食公家俸祿。

[6] 發蒙:使盲人眼睛復明。喻啟發蒙昧、開拓眼界。

[7] “芒鞋”句:比喻人生歷盡困難,花費極大的力氣。芒鞋,用芒莖外皮編織成的鞋。亦泛指草鞋。

[8] 青銅:青銅鏡。唐羅隱《傷華髮》詩:“青銅不自見,祇擬老他人。”明徐復祚《投梭記·逼娼》:“顧影自悲憐,嚴親喪家道顛連,青銅怯照芙蓉面。”

[9] 幡然:劇變貌。曷:代詞,表示疑問。相當于“何”、“什麼”。

[10]軒舉:高揚飛舉。

[11]遂初:早先,以前。

[12]使君與操:《三國志·蜀書二》:“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意謂天下英雄不出你我之間。此爲相勉之詞。

在濟南復遇遜齋臨行賦贈

顛倒人間小試纔,一生清福自修來。居官卻有居家樂,羨煞先生吏隱才[1]。君新補德州吏目。

荔江漁者鬲津官[2],世事如塵倦眼看。記否少年騎竹馬[3],北門城外有潘安[4]。

六千里外卅年事,競是他鄉遇故人。前在署齋今歷下[5],重逢豈但說鄉親。

贈言勿又倒芳樽,暫別難將後會論。倘是鱗鴻托毫素[6],標題山谷有詩孫[7]。君有山谷詩孫小印。

【校注】

[1] 吏隱:謂不以利祿縈心,雖居官而猶如隱者。

[2] “荔江”句:言黃遜齋生于荔浦卻遠在德州爲官。荔江,水名。流經廣西荔浦縣,荔浦因處荔江之湄而得名,黃遜齋爲廣西荔浦人,故云荔江漁者。鬲津,古水名。即《書·禹貢》所謂古黃河下游“九河”之一。故道在今山東省德州市附近,東流經商河及河北鹽山、山東無棣諸縣境入海(參見《爾雅·釋水》、《漢書·溝洫志》)。

[3] 竹馬:兒童游戲時當馬騎的竹竿。《後漢書·郭伋傳》:“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

[4] 潘安:晉潘岳。岳字安仁,故省稱“潘安”。此爲詩人自指。

[5] 歷下:參見本卷《歷下亭》注[1]。

[6] 鱗鴻:魚雁。指書信。毫素:毛筆和寫字作畫用的白色細絹。後泛稱紙筆。

[7] 山谷:黃庭堅,號山谷道人。詩孫:蘇東坡《庚辰歲人日作》:“老去仍栖隔海村,夢中時見作詩孫。”

泰安道中[1]

擬從蜀世得奇觀,新展輪蹄認泰安。望岳有心曾憶杜[2],閑居無賦不著潘[3]。諸峰羅列山爭出,一雨纏綿路未乾。漢柏秦松猶在否,應留陳迹與人看。

【校注】

[1] 泰安:縣名。屬山東省。唐乾封初改爲乾封縣,宋爲奉符縣,明省縣入州。清改名泰安縣。

[2] 憶杜:杜甫曾登泰山,作《望岳》詩,故云。

[3] “閑居”句:潘岳曾作《閑居賦》。以此潘乃光自指。

登泰山

【題解】泰山,也稱岱宗、岱山、岱岳、泰岱。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北。古代認爲泰山在五岳中最高,爲五岳之長。故歷代帝王常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孟子·盡心》:“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此後登泰山成爲文人抒發個人胸懷心志之地點,篇中亦云“碑版認無數”,可見其題詠之盛。

我家在百粵[1],開闢多洞天。生長山水窟,習見都不鮮。孤車出東道,岱宗瞻在前[2]。未敢交臂失,詎無覿面緣[3]。山亦猶是耳,胡弗陟其巔。古木翳白日[4],怪石雜飛泉。勇行不知倦,曲折淩蒼煙。盤磴忽十八[5],陟級逾七千。天門已歷盡,懶用鐵鏈牽。碑版認無數[6],向來隨意鐫。名重物望歸,眾口同聲傳。位居五岳長,祀崇三代前[7]。豈必天下小,品題經前賢[8]。絕頂隔塵世,雲氣蒸蒸然。磨崖竟完好[9],留自開元年[10]。有碑忽沒字,斯篆亦不全[11]。明神不呵護,靈異何有焉。嚴嚴自今古,或者多神仙。窮覽已薄暮,下山腳如懸。急雨復傾注,方晴新月娟。清氣入心脾,詩情莽無邊。街鼓二更矣,倦枕當穩眠。醒來猶追憶,補成游山篇。光緒丙戌夏[12],塵縱此周旋。有志事竟成,後游何時便。

【校注】

[1] 百粵:也作“百越”。我國古代南方越人的總稱。分布在今浙、閩、粵、桂等地,因部落眾多,故總稱百越。作者爲廣西人,故云“我家在百粵”。

[2] 岱宗:即泰山。泰山舊謂居五岳之首,爲諸山所宗,故稱。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3] 覿(dí)面:見面,相見。

[4] 翳(yì):遮蔽,隱藏,隱沒。屈原《離騷》:“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5] 盤磴:盤曲而上的石級。泰山險峻彎曲,有泰山十八盤之喻。明謝肇淛《登泰山》:“明珠簾噴雪三千尺,石磴懸空十八盤。”又明邊貢《登泰山》:“青雲迥隔三千里,白日平臨十八盤。”

[6] 碑版:碑碣上所刻的志傳文字,泛指碑碣。

[7] “祀崇”句: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據傳夏、商、周三代即有七十二個君主來此禱祠,自秦始皇以下始見記載。

[8] “豈必”二句:《孟子·盡心》:“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語本此。前賢,即指孔子。

[9] 磨崖:山崖石壁上鐫刻的文字。

[10]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2)。

[11]斯篆:用篆體字書寫的銘刻。

[12]丙戌:光緒十二年(1886)。

五大夫松歌

【題解】五大夫松,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禪泰山,風雨暴至,避于樹下,因此樹護駕有功,按秦官爵封爲五大夫(《史記·秦始皇本紀》)。

千年萬年青不改,祖龍往矣大夫在[1]。大夫尚自襲秦封,登岱之半窺真容。霜皮溜雨鱗甲裂[2],雲濤吟風蒼翠濃。一朝化龍去其二[3],是耶非邪訑奇事[4]。三松縱非秦漢留,碩果要是乾坤寄。獨立前頭有處士[5],落落毋乃自標異。上有處士松稱爲獨立大夫。古來多少不凡材,利在逢時生得地。泰山憑藉何其高,高視闊步仍下交。從大夫後數有萬,上有萬松巖。不見經傳嗤兒曹[6]。

【校注】

[1] 祖龍:指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集解》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服虔曰:“龍,人之先象也,言王亦人之先也。”應劭曰:“祖,人之先。龍,君之象。”

[2] “霜皮”句:形容松樹蒼老,樹皮斑剝,如裂開的魚鱗。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3] “一朝”句:五大夫松爲秦官爵九級,後世有人不明“五大夫”爲秦官,而附會爲五株松。原樹已被山洪衝失,今之三株爲清雍正八年(1730)補植。作者所見僅餘三株,故云“一朝化龍去其二”。後句“是耶非邪訑奇事”亦指此。

[4] 訑(tuǒ):欺詐。《戰國策·燕策》:“寡人甚不喜訑者言也。”

[5] 處士:猶處士松,西山坡有古松一株,徑數圍,狀若傘蓋,一長枝下垂,似招手迎人,故名望人松,亦稱迎客松,傳爲秦時古松。

[6] 不見經傳:經傳上沒有記載。比喻沒有來歷或沒有名氣。兒曹:猶兒輩。

無字碑[1]

歷代曾傳封禪祠[2],秦皇漢武遞相師[3]。近來金石都銷泐[4],不及當頭無字碑。

【校注】

[1] 無字碑:即漢石表,在泰山之頂。明王世貞《游泰山記》:“北上數百武爲絶頂曰玉皇祠,祠之前有石柱,方而色黄,理亦細,可丈許,所謂秦皇無字碑也。”

[2] 封禪: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築土爲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

[3] “秦皇”句:秦始皇漢武帝在位期間都在泰山舉行了盛大的封禪活動,成爲一時況典,故云“遞相師”。

[4] 銷泐:熔融和碎裂。

磨崖碑[1]

寶光四溢風骨遒,石質光瑩蘚不留。莫道唐碑輸漢隸[2],此碑摩拓壽千秋[3]。

【校注】

[1] 磨崖碑:即紀泰山銘碑,在泰山岱頂大觀峰。

[2] 莫道唐碑句:紀泰山銘碑,乃削壁爲碑,高133米,寬53米,凡九百九十六字,爲唐開元十四年(726)玄宗東封泰山時所書。字體俊逸雄渾,開書法“唐隸”一格。古人評論:“書法遒勁,若怒猊渴驥,羈束安閑,不慚漢碑。”

[3] 摩拓(tà):摹印碑石或器物上的文字。

碧霞元君廟[1]

石華觸起泰山雲,若有神兮羽葆紛[2]。我亦進香從俗例,岳神未禱禮元君[3]。

【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