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1454500000055

第55章 五十一十首怀古诗迷试猜(4)

诗的第二句“温柔一旦付东洋”:袭人对宝玉原是极尽温柔和顺的。但由于她在背后“袭击”了茜雪、晴雯,她的所谓“温柔”也就渐渐消失了;尤其是后来当贾府败落,宝玉落难之际,袭人竟然抛弃了宝玉,嫁人去了。这汗巾也随袭人而去。真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了。 诗的第三句“只因遗得风流迹”,其含义须要作点解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得了琪官所赠的这件大红汗巾后,夜里和袭人交换汗巾,曾有一番温柔风流之事。雪芹生前友人明义,在他的《题红楼梦诗》第九首中说:红罗绣缬束纤腰,一夜春眠魂梦娇。晓起自惊还自笑,被他偷换绿云绡。明义这诗第一句写睡着的袭人腰上束着绣了花的大红汗巾。第二句是写宝玉和袭人的温存缠绵。“魂梦娇”三字写尽儿女情态。第三、四句写袭人早晨起来后,发现自己身上的绿汗巾已被宝玉偷换成大红汗巾了,而当时自己竟然未曾觉察,因而自惊又自笑。这两句诗也是意味深长的。腰上系的汗巾被人解下又重新换上一条,这当中是有解汗巾和系汗巾的动作的,所接触的部位又是很敏感的腰部,即使睡得正熟,也会被惊醒或有所觉察的,怎会一点儿也不知呢?联系诗中第二句的文字,个中原因是不难弄明白的。在这里,袭人和宝玉,是一对天真的恋人,是第六回两人风流艳情的继续②(参看祝秉权《论明本红楼梦·上篇》)。这种艳事是在偷换汗巾中进行的。

“只因遗得风流迹”,其意不言而喻矣。怀古诗末句:“此日衣衾尚有香”,此日,可指袭人离宝玉而去之后的日子。衣衾,指宝玉的衣服和床铺。宝玉既与袭人在偷换汗巾时有缠绵之事,衣上、床上留香,也是必然的。这里有个问题:《马嵬怀古》诗,是咏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杨贵妃之死是唐明皇迫于形势,为了爱江山而牺牲美人,赐贵妃自缢于马嵬坡。杨贵妃其人其事和花袭人似不甚相干。怎样来解释这个问题呢?凡谜语的构思,很多是用“譬喻”和“类比”的手法;这十首怀古诗谜用的,多是这种手法。而“譬喻”和“类比”,是跛脚的。任何“譬喻”和“类比”,只是取其“本体(思想的事物)”和“喻体(另外的事物)”之间的某种类似点,而不及其余的。杨贵妃是唐明皇的宠妃。而花袭人,也曾长期充当大观园“女儿国”国王贾宝玉的“宠妃”。在这一点上,颇有某种相类似之处。杨贵妃是被赐死的,是用汗巾缢死的。汗巾和杨贵妃,生死相关。花袭人是带了宝玉赠给她的大红汗巾离开贾府嫁给琪官的,那汗巾,又通过她再次回到琪官处。这汗巾和她真的也是相依为命了。就这个方面来说,二者也有某种相似之处。在第十九回中,曹雪芹已经把花袭人比作杨贵妃了。“情切切良宵花解语”,这“花解语”的典故就是从唐明皇赞美杨贵妃来的。可参看本书第十九章。其实,这些还是无关紧要的。如上所述,这诗的谜面和谜底是能契合的。这就行了。九、《蒲东寺怀古》的寓意和谜底:晴雯和她的耳坠子。原诗: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这首诗说的是《西厢记》中的红娘,为促成莺莺和张生的恋爱而受到崔氏夫人责难的故事。诗的谜底说它是戴在女人耳朵上的耳坠子,已经是很像的了。而更准确地说,应是怡红院的丫环晴雯所戴的耳坠子更为妥帖。

《红楼梦》中女人,都戴有耳坠子。明义《题红楼梦诗》第十首:入户愁惊座上人,悄来阶下慢逡巡。分明窗纸两珰影,笑语纷絮听不真。这“分明窗纸两珰影”,就是房窗白纸上的灯光,映着一双耳坠子的影子,经笔者研究,这戴耳坠子的人是宝钗。但这《蒲东寺怀古》诗的谜底耳坠子,不是宝钗所戴的,而是晴雯的。第七十八回《芙蓉女儿诔》中,晴雯做了芙蓉花神后,遨游长空时的妆饰:“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珰。”这“镂明月以为珰”,就是《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耳着明月珰”,就是雕刻着明月绘画的耳坠子。晴雯生前戴的就是这类耳坠子。耳坠子既是戴在耳朵上的,当然是最轻的。它的材料有多种,金的,银的,铜的,骨的。贵族主子和小姐们,当然是披金戴银的,而丫环(可以通称小红)戴的耳坠子应是比较便宜的铜、骨之类。晴雯的耳坠子可能是骨制的,所以说它“小红骨贱最身轻”。也可能是象牙所制。说贱,是因为晴雯的身份。耳坠子戴上耳朵的全过程,是“私掖偷携强撮成”的过程。戴耳饬,首先得穿耳孔。私掖偷携,是指耳朵穿孔所用的过程和方法。这是戴耳坠子第一步。旧时女人,在十岁左右就要穿耳。穿耳前,操作人用拇指和食指将女孩耳朵的“耳垂”部位捏住,不断地掖捻,使被穿部位略具麻木,目的是减少穿孔时的疼痛,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无痛穿耳法”。然后,用一根穿有棉线或粗丝线的缝衣针,用“乘其不备”的袭击快速法,在耳垂处针刺而过,然后引出针上的线,将线拴牢在耳垂下方,也有用细木条穿在耳孔中的。待数日后,耳孔伤处痊愈,取去棉线或细木条,然后方可戴上耳饰。在穿耳时,一般的女孩子多不愿意,怕疼;要采取某种劝告并带有“偷袭”性和强制性的方法,所以叫“私掖偷携强撮成”。笔者孩童时期,曾目睹女孩子们的这种穿耳过程。联想到这诗谜的谜面,和谜底穿耳过程的合榫无缝,不禁拍案叫绝。薛宝琴因有这种亲身体验,所作的诗谜才会这么“自然新巧”。第三句“虽被夫人时吊起”,意思明白。夫人,这里可以代指女人,耳坠子自然是吊在女人耳朵上的。第四句“已经勾引彼同行”,这“勾引”一词真妙。耳坠子和耳朵已经合二而一同行了。这诗的谜底就一般的耳坠子来说,已经很像了。前面说过,《红楼梦》这部名著是一个有机整体,即使诗谜的谜底,也应是整个作品的有机构成部分,是和作品的思想、人物有联系的。所以,此谜底应是丫环晴雯所戴的耳坠子。此诗也巧妙地暗示了晴雯的身份,以及她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第一句是说她的奴隶丫环地位,在王夫人的眼中,她是“骨贱身轻”的。第二句是说她和宝玉的爱情,她被王夫人迫害成病,宝玉去看她,她对宝玉的爱情表白,很像莺莺和张生,全是“私掖偷携强撮成”的。第三句是说,晴雯是被王夫人挂了号的,被监视,被警告,被损害着的。这就是“吊”字的含义。虽然王夫人已经对晴雯进行了监视和警告,然而,正如王夫人所说:“好好的宝玉,倘或叫这蹄子勾引坏了,那还了得!”晴雯和宝玉的爱情已经在相互勾引同行之中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一击两鸣”、“一声两歌”的艺术手法,即使在诗谜的制作中,也绝妙地体现了出来。十、《梅花观怀古》寓意及谜底:宝钗的爱情命运之象征——纨扇。原诗: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诗是咏《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梦中情人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从谜语来看,前人学者给出的答案,多数是扇子。这个答案是对的。但准确一点说,是书中薛宝钗用来扑蝶的那把纨扇。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宝钗扑蝶”的情节。按照曹雪芹的原著,“宝钗扑蝶”的故事与今本(程本和脂本)略有不同。先看新校注本(脂本)对这事的描写:(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近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程高本有个别文字不同,内容全同)再看明义的《题红楼梦诗》第四首:追随小蝶过墙来,忽见丛花无数开。尽力一头还两把,扇纨遗却在苍苔。明义是看过曹雪芹的原著才写出《题红楼梦诗》的。因此,明义这诗所反映的“宝钗扑蝶”的情节,应是曹氏原著的情节。将明义诗和今本书中这段描写相比较,内容虽然基本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其一,宝钗用来扑蝶的扇子,明义诗说的是纨扇(吴世昌注:因平仄改为扇纨),而今本写的向袖中取出的扇子,当然是折扇。其二,明义诗有“遗扇在苍苔”之事,今本则无③。注意到这两件事是很必要的。据此再来看这个谜语:第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是说在严寒的梅开时节,是不用扇子的;当绿柳成荫,初夏来临之际,人们才会想起它。“宝钗扑蝶”正是在“芒种”节的初夏时节。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既是说这扇子是画有美人的团扇,“谁拾”二字又点明了“扇纨遗却在苍苔”的事。这句诗还含有盼望宝玉来爱自己的意思。第三句“团圆莫忆春香到”,最有味,有三层意思。其一,“团圆”,是指圆形的扇子的使用。闺阁千金或夫人们用扇,常有丫环代劳,但自己玩扇,如用它来扑蝶之类,则无需丫环代替,所以有“莫忆春香到”之语。在“宝钗扑蝶”之时,她不希望莺儿等丫头在身边,一个人玩更有意思。其二,这“莫忆春香到”在当时的情节中,还有一层这样的意思:正当宝钗兴高采烈的尽情扑蝶之时,忽然前面滴翠亭中出现了红玉和坠儿两个丫头在说隐私话。这是宝钗没有意(忆)料到的,所以叫“莫忆”。其三,这句诗,对于宝钗的爱情命运来说,是一句谶言:她追求贾宝玉的爱情,终于如愿以偿,结婚了,看来是“团圆”了;然而,婚后的爱情并没有来到。“春香”,在这又可作“春天的鸟语花香”,喻爱情的幸福快乐。末一句“一别西风又一年”,也是双层意思:一是说冬天去了,盛夏来了,才用扇子;一是说,丈夫贾宝玉出走了,转眼又是一年,这守活寡的苦日子何时才完啊!宝钗和丽娘的爱情命运,追求时相似,结局相反。这首《梅花观怀古》的谜面和谜底,二者的结合,确实是“自然新巧”!它真的是薛宝钗命运的悲歌。注:①见(明)李贽《史纲评要》卷十六《隋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