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原著回目: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品赏要点:凤姐笑话的寓意。史太君,就是这个姓史的富人的太上老君,贾府的总头目,伪善的贵族老祖宗。服侍她多年的袭人因母死热孝未能来陪她过年,她就说“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鸳鸯是贾母的心腹,对她巴心巴肝。而鸳鸯母亲死了,贾母也不准她回家去守孝。这一笔就揭露了这个大贵族主子的伪善面目。所谓“破陈腐旧套”,破的就是这个“孝”,只准奴隶主讲孝,而不准奴隶们讲孝。人性何在?对贾母,许多学者称赞她仁慈。其实不然。毛泽东曾说:“《红楼梦》里写了两派,一派好,一派不好。贾母、王熙凤、贾政,这是一派,是不好的;贾宝玉、林黛玉,丫环,这是一派,是好的①。”史太君破陈腐旧套,有一层很深的含义,一般的读者可能会忽略。那位“女先儿”说书中的才子佳人故事,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贾母为什么不准她说下去呢?曹雪芹借此批判才子佳人故事的公式化,这是一层意思。而更深层的意思是,如笔者在第三十一章中所揭示的,这位史太夫人的年轻时代,就是一位“风流人物”;她和张道士有极秘密的浪漫艳事。故事触到了她的“痛处”;就像阿Q头上的瘌疮疤,有人说到“光”,阿Q就会“怒目而视”。贾母不准说这类故事,实际上是“欲盖弥彰”,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反证了史太君和张道士在年轻时确有一段风流艳事。这里,还有一件很有力的旁证:贾母说,她年轻时最好喜欢看《西厢记·听琴》、《玉簪记·琴挑》等戏,就是说,她很欣赏崔莺莺偷恋张君瑞,尼姑陈妙常偷恋潘必正。这两个故事都发生在寺院里,是巧合吗?真的是不打自招了。戏彩斑衣,是古书《二十四孝》中的一个孝子的故事:有个名叫老莱子的八十岁男人,是个孝子,为让他的百岁父母双亲不寂寞,他穿上了五彩斑斓的衣服,摇着卜通鼓,在父母亲面前撒娇。贾母听人讲“阿Q怕光”的故事,感觉没趣,王熙凤便用花言巧语来逗她乐,所谓“效戏彩斑衣”是也。“效戏彩斑衣”,如果真的是为了孝顺父母双亲,当然是应当肯定的。可惜,这乃是中国帮闲文人们发明的特有的孝敬上司的拍马术。王熙凤抓住这个时机,用这种高明的拍马术向她的上司拍马屁,这是她的天职本能,也是一切帮闲人物和钻营者们应当效法的。这一回王熙凤讲的笑话:一大家人过年,儿孙满堂,热闹非凡,听起来,下面一定有好笑的,但却出人意料,冷冰冰的结尾:“吃了一夜酒,就散了。”这笑话寓含贾府目今的繁荣,日后的没落。但大家不懂此意,要凤姐继续讲下去。于是凤姐便又讲了“聋子放炮杖”的笑话:再说一个过正月节的。几个人拿着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就偷着拿香点着了。只见‘噗哧’的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捍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湘云道:“难道他本人没听见响?”凤姐儿道:“这本人原是聋子。”众人听说,一回想,不觉一齐失声都大笑起来。这个笑话的寓意最为深刻:首先,凤姐前面的笑话是寓含贾府目今的繁荣,日后的没落。而贾府这般人却不自知,仍在兴高采烈,等于“聋子放炮杖”。这“炮仗”也是暗指元春!此前一年元宵节后,元春作的春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该谜的谜底是爆竹即炮仗。正如贾政看了该谜后心中所思:“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觉得这是不祥之兆。爆竹或炮仗都是元春富贵荣华瞬间即逝的命运写照。笑话中“抬炮仗的人”便是贾府的当家人。因此这个笑话象征着贾府虽有皇亲为靠山而显赫一时,但“一声振得人方恐”之后,即在元春失势之后,就如同“聋子放炮仗”一样,散了。其次,对于当时整个清朝社会,“抬炮仗的人”便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他们像个聋子。王朝这个炮仗并不结实,“没待放就散了”;死亡即将来临,他们却津津有味地宣扬什么“康乾盛世”。再次,对于这次元宵夜而言,也正“对景”,故随后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了,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又说得众人笑得前仰后合——这层意思是表面的。王熙凤的这笑话还有深刻的哲学寓意:其一,世上的许多事物,有聚必有散,乐中常含悲,看起来是火一样热,殊不知冰冷就在后面。而当事人却是“聋子放炮杖”,只是看到眼下,不知后头。其二,危机就在你的眼前,危机就是你自己造成,而你却是“聋子放炮仗”。其三,看问题只看一面,只看现象,就像“聋子放炮仗”,只见“散了”,而听不见炮仗的爆炸声。其四,对愚人说话,对牛弹琴,“聋子放炮仗”,没用。这类事情经常在我们的生活圈子里,甚至就在自己身上发生,可是,耳朵不聋的清醒人,世上又有几个?注:①参见“寻梦文库”网:淮茗:《毛泽东对红学的影响》。
第五十五回原著回目: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品赏要点:探春性格的社会性。一、这回开头凤姐小产,不能理事,王夫人便叫李纨和探春来代理凤姐理事。并特聘了宝钗来做探春的谋士。这个三人领导小组实行民主制,集体办公。这是全书的一大转折。按这回的内容,回目应倒过来:欺幼主刁奴蓄险心,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是说贾府的管家们欺探春是个年轻的主子,不大服气她的领导。刁奴,是指像吴新登媳妇这样的管家婆,不服探春。蓄险心,指这位管家婆为赵国基的死亡费,想从探春那里冒领四十两银子,让探春违犯旧例,犯“以权谋私”的错误。哪知探春识破了阴谋,叫她查旧账,坚持旧例,按制度办事,虽然死者是她亲舅舅,决不徇私。辱亲女,是指探春的母亲赵姨娘,因女儿探春不肯多发兄长的死亡费而大骂亲女。愚妾,即赵姨娘,她是贾政的小老婆,是个又讨厌又可怜的蠢货。争闲气,是说赵姨娘和探春斗气,无原则的胡闹。这回中有管理学,很有现实意义,有这么几点颇值得重视:(一)管理班子的成员要正确选定,李纨、探春和宝钗,这三位人选得好,有优点互补的特色。李纨正直厚道;探春办事公正,有魄力;宝钗富于谋略。王夫人这人虽然平庸歹毒,在看人方面却有其眼光,她选用宝钗当探春的助手,这一点不错。(二)管理者之间应当团结民主,这一点探春三人是做得很好的。(三)管理者不应以权谋私,探春对自己舅舅的死亡费的秉公办事说明了这点。(四)管理者应有一定的权威,权威从何来?一是手中有权,二是要有才德。王熙凤是凭借皮鞭,其权威多虚假;探春是凭借秉公办事,照顾小人物的利益,其权威多实。(五)管理者应有上层人物的支持。平儿是凤姐层的人物,她对探春的具体支持,对树立探春的权威有重要作用。这几条极为重要。笔者曾有《红楼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论文,专论这个问题。《红楼梦》确实是可以当作百科全书来读的。二、这回和下回都是写贾探春的管理和“兴利除弊”,人们称之为“探春大观园改革”。这事在下回笔者要论一论的。这里只说一下贾探春这个人物的性格评价问题。贾探春的确是一位有才能的大家闺秀,她在管理中表现出来的气魄和能力,远在王熙凤之上。然而,这个人物,如果按照毛泽东的“两派论”观点,她是应当划在贾政、贾母这一派的(见上回)。她的管理和改革,是从维护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利益出发的,是为了“补天”。在她的性格中,封建正统思想最严重,最顽固。顽固到连自己的亲生母亲也不认。她本是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却从不认赵姨娘是自己的母亲。在这一回中,她的亲舅舅的死亡费,她依照制度办事,从维护贾府的根本利益来看,固然没错。但她板着一副正统的冷酷的面孔,把自己的亲生母亲当作下人来教训,否认自己的亲舅舅,把王夫人当作母亲,这未免太不近人情,太势利了一点。五四时期有学者季新对此事评论说:“观其(指探春)对赵姨娘论赵基事,陈义何尝不正?而辞气之间凌厉锋利,绝灭天性,真令人发指①(见一粟《红楼梦卷》第一册,第313页)。”探春不认自己的亲生娘,除了严重的封建正统思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极端自私的权力意识。在荣国府,直接操纵家政大权的是王夫人,幕后当然还有贾政和贾母。当权者需要一位具体管理家政的人,男人贾琏太窝囊,只好选了王熙凤。
按照常理来说,贾探春是贾政的女儿,有才能,有魄力,完全可以担任管理荣国府家政的重任。但为什么不选用她呢?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王熙凤的善于献殷勤,有大后台贾母庇护她,是王夫人的侄女,等等。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探春是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所生,是庶出,这一点,探春自己是最清楚明白的。季新说:“探春一生大恨,是不在王夫人肚里爬出来,却在赵姨娘肚里爬出来。但既已如此,却也无法,只可拿定主意,爬在王夫人身边,而与赵姨娘断绝关系②(同上)。”这一次因王熙凤小产,而叫探春暂时代理家政的管理职务,更使探春意识到自己出身的重要性,必须用行动来强化自己立场的根本改变,让人们首先是当权者们深信,她贾探春早已和赵姨娘这样的贱妾级人物划清了界线,早已坚决地站到了正统的立场上来了。为此,她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认亲生娘,不认亲娘舅;可以泯灭着良心,厚颜无耻地称王夫人才是她的娘,王子腾才是她的舅。为了能够加入王夫人一党,为了自己能够在荣国府获得应有的地位,为了使这一次的代理家政管理能够长期下去,而对自己的亲生娘如此冷酷无情,真的连起码的人性也不讲了。一个连自己的亲生娘亲都不认的人,她的其他方面再出色,也实在难以令人喜欢她。这里附带说一下赵姨娘。这个人确实令人讨厌,她庸俗自私,行动委琐,言语粗俗,下愚不移;但她再坏,也坏不过王熙凤啊。她身为人妾,在王夫人、凤姐这样的主子管辖之下,也有她的受气之处。她生养女儿探春,十月怀胎,也受了苦。贾探春这样冷酷无情地对待自己的亲生母,又是那样坚决地站到王夫人这一边,认王夫人为母亲,那么王夫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比起赵姨娘来,王夫人可以说要坏十倍。前人涂瀛评王夫人说:“人不可以有才,有才而自恃其才,则杀人必多。人尤不可以无才,无才而妄用其才,则杀人愈多,王夫人是也。夫人情偏性执,信谗任奸,一怒而死金钏,再怒而死晴雯,死司棋,出芳官等于家,为稽其罪,盖浮于凤焉。是杀人多矣③(同上书,第133页)!”季新则说:“王夫人者,愚、暗、险人也④(同上)。”——愚蠢、昏庸、阴险歹毒之人。王夫人的无才、情偏性执、愚蠢、昏庸,以及她的“但知听宵小之言,遂纷召乖戾之气”等恶习,赵姨娘和她或有相似之处;而她的信谗任奸、阴险之恶德,赵姨娘则少或无;至于“妄用其才,杀人愈多”之罪恶,赵姨娘更无。而贾探春却如此这般亲近王夫人,无非是王夫人是荣国府的实权派而已。呜呼,贾探春为人之势利,从这可知矣!总之,贾探春的轻亲生母而亲王夫人,比起王熙凤的拍贾母马屁,其动机相似,其手段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完全是出于她的极端的封建正统观念:妾就是奴婢,就是下贱;妾生的儿女也是下贱的。探春要和为妾的母亲划清尊卑界限,站到尊贵的主子一边,以表示她的正统立场的坚定,以保住自己的地位。现实中遇到这等人,好可怕啊!然而,如果这样来评价贾探春,似也并不全面公正。在那个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里,庶出的子女是低人一等的。是被社会看不起的。社会对这群人的看法,充满了歧视和辱没。凤姐曾说,好个三姑娘!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又说,庶出的女儿,有的男人择婚是不要的。就连仆人兴儿也说,这三姑娘是从老鸹窝里出来的凤凰 。再说,这是为“政治”所逼。探春要参政,就必须改变立场。一个心高志远,想有一番作为的强姑娘贾探春,为了尽力的洗脱自己身上的“庶出”烙印,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和下贱的亲生娘划清界限。探春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罪恶所逼,是作者对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的一种抗议。探春的不认亲生娘,乃是时代的悲哀,也是大写的“人”的悲哀。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其性格是立体的,复杂的,甚至是二律相悖的。贾探春的性格,也是多方面的;笔者在这虽然然批评了她,但她主要的性格倾向,还是让读者喜欢、敬慕或叹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