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1454700000013

第13章 《朱子語類》俗語詞研究(6)

又,“審擇”此義宋前已見,如周晏嬰《晏子春秋》卷三《內篇問上》:“對曰:‘審擇左右。左右善,則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惡分。’”又《漢書》卷七二《王吉傳》:“行發於近,必見於遠,故謹選左右,審擇所使;左右所以正身也,所使所以宣德也。”《漢語大詞典》釋“審擇”為“審察選擇”,未及此義。

【剔出】

共2見,有兩個義項:

①挑選,挑出。1見:

“潜雖伏矣,亦孔之昭!”詩人言語,只是大綱説。子思又就裏面剔出這話来教人,又較緊密。寓。(卷62,頁1503)

另如宋趙時庚《金漳蘭譜》卷中《堅性封植》:“或者於此時分一盆吳蘭,吝其盆之端正,則不忍擊碎,因剔出而根已傷,暨三年培植始能暢茂。”又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四《劉氏女》:“衆為尋索,得之户外。履幇帛已裂,剔出紙一片,濶三寸許,有天字滿行。”又明楊士奇《東里續集》卷一六《禮記集說二集》:“《大學》、《中庸》剔出,合《語》、《孟》為四書,《投壺》、《奔喪》二篇歸之《儀禮》。”

按:“剔”,義即“挑選”,《朱子語類》文例中言子思從“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一語中挑出“慎獨”一詞來教人。

②去除,去掉。1見:

又問:“孟子言性,與伊川如何?”曰:“不同。孟子是剔出而言性之本,伊川是兼氣質而言,要之不可離也,所以程子云:‘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道夫。(卷4,頁67)

按:《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可見,孟子只言“天命之性”,異于“伊川是兼氣質而言”,故文例中說“孟子是剔出而言性之本”。顯而易見,“剔出”義即“去除,去掉”。此詞此義宋文獻中不乏用例,如宋陸佃《埤雅》卷三《釋獸·麝》:“蓋麝絕愛其香,毎為人所迫逐,勢且急即自投髙巖,舉爪剔出其香。”其中,“剔出其香”謂麝情急之中去除身體臍部的香線。又宋宋祁《王勃傳·糾謬》:“張氏貴公子,多食客,何以謬誤至此。剔出以不誤觀者。”又明方以智《一貫問答》:“世自遁世則不落有無,唯聖者能之。此乃剔出聖體,與人着眼。”

【統要】

統領,要領。3見:

或問讀書未知統要。曰:“統要如何便會知得?近來學者,有一種則舍去冊子,却欲於一言半句上便要見道理;又有一種,則一向汎濫不知歸着處,此皆非知學者。須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間,自然見個道理四停八當,而所謂統要者自在其中矣。”履孫。(卷11,頁182)

另如宋蘇軾《孟軻論》:“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要。若《孟子》,可謂深於《詩》而長於《春秋》者矣。”又宋釋曉瑩《羅湖野録》卷三:“至於宗門統要機緣,無不明之以頌。古今名僧行實,無不著之以傳。”又宋蔡襄《端明集》卷一《右尹師魯》:“刃迎縷析解統要,其間大意可得詳。”

按:以上文例中“統要”義即“事物的統領,要領”。此詞此義宋前有見,如後周竇儼《上治道事宜疏》:“乃三緘於統要之司,獨善於兼濟之職。”

【閑說話】

憑空說。2見:

如今士大夫,但說據我逐時恁地做,也做得事業;說道學,說正心、修身,都是閑說話,我自不消得用此。賀孫。(卷108,頁2686)

若是有志樸實頭讀書,真箇逐些理會將去,所疑直是疑,亦有可答。不然,彼己無益,只是一場閑說話爾,濟得甚事!謙。(卷121,頁2940)

此詞此義宋及以後文獻中屢見,如宋陳起《江湖小集》卷四《遣懷》詩:“只知閑說話,但覺旅懷開。”又宋邵雍《擊壤集》卷七《每度過東街》詩:“只知閑說話,那覺太開懐。”又宋陸九淵《象山集》卷六《與包詳道》:“某但與敏道說此,皆是閑説話,皆緣不自就身已著實做工夫,所以一向好閑議論。”又明王陽明《傳習錄》卷上:“今若知得宗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只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事?只是閑說話。”

按:“閑”,義即“憑空地,漫無邊際地”,如六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章句》:“據事似閑,在用實切。”詹鍈義證引牟世金曰:“閑,空,指沒有實際意義。”文例中“閑說話”,義為憑空說。

【羨文】

即“衍文”。謂因說解、傳寫等原因多出來的字。1見:

問:“先生說鄭漁仲以‘東為北江入於海’為羨文,是否?”曰:“然。今考之,不見北江所在。”廣。(卷79,頁2027)

按:“羨文”為訓詁術語,謂因說解、傳寫等原因而出現多出文字的現象。宋代重經學研究,此詞此義屢見於宋文獻,如宋胡瑗《周易口義》卷四《上經·臨》:“《象》曰:‘未順命也’者,此‘未’字當爲羨文。”又宋王柏《魯齋集》卷一一《跋沙隨易雜記贈賈師父》:“念是書考核之精,辨析之詳,疏其羨文缺字之相承,訂其分章絶句之或異。”又宋晁公遡《嵩山集》卷四五《答陳震秀才論易書》:“‘履霜堅冰,隂始凝雲’者,‘堅冰’蓋為羨文,足下不此之疑,而疑‘髙墉之射’,何者?”又,“羨文”亦作“衍文”,如《朱子語類》卷四七:“‘性習遠近’與‘上智下愚’本是一章。‘子曰’二字,衍文也。”宋後沿用此義,例不贅。

【養衛】

調養,養護。1見:

吳公濟云:“逐日應接事物之中,須得一時辰寧靜,以養衛精神。要使事愈繁而心愈暇,彼不足而我有餘。”其言雖出於異說,然試之亦略有驗,豈周夫子所謂主靜者邪!道夫。(卷12,頁220)

按:吳公濟是朱熹好友,朱熹《晦庵集》卷四三《答吳公濟》一文中就“夫子專言人事生理,而佛氏則兼人鬼生死而言之”之說與之進行了討論。《朱子語類》卷一一三:“向見吳公濟為此學,時方授徒,終日在裏默坐。諸生在外,都不成模樣,蓋一向如此不得。”可見,吳公濟主張調養元氣,持靜守默以修身,文例中所言“養衛精神”,就是指要調養精神元氣。此詞此義宋前已見,如南朝宋釋惠琳《武丘法綱法師誄并序》:“慈姑經營,託是養衛。爰逮三五,聰韻特挺。”

【銀朱】

本謂朱砂樣紅色顏料,亦借指蘸寫朱砂樣紅色顏料的書畫筆。1見:

某二十年前得《上蔡語錄》觀之,初用銀朱畫出合處;及再觀,則不同矣,乃用粉筆;三觀,則又用墨筆。數過之後,則全與元看時不同矣。大雅。(卷104,頁2614)

按:文例中“銀朱”與“粉筆”、“墨筆”相對而言,謂蘸寫朱砂樣紅色顏料的書畫筆。關於“銀朱”的製作方法和流程,宋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七《銀朱》:“桂人燒水銀為銀朱,以鐵為上下釜,下釜如盤盂,中置水銀,上釜如蓋,頂施竅管,其管上屈,曲垂於外。二釜函蓋相得,固臍既密,則别以水浸曲管之口,以火灼下釜之底,水銀得火則飛,遇水則止。火熯體乾,白變而丹矣。其上曰頭朱,次曰次朱,次者不免雜以黃丹也。”同時,因“銀朱”這種化學物質色紅,故可作為書畫所用,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四:“銀朱方用得二百餘年,古畫皆以朱色别,畫之久近可以此辨。”《漢語大詞典》義項②釋為“即硫化汞。無機化合物,分子式Hgs,鮮紅色的粉末,有毒。由汞和硫混合加熱昇華而得。用作顏料和藥品”,未釋其借代義;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三·銀朱》為首例,偏晚。

【劄脚】

立脚,站住脚。1見:

“主忠信”是劄脚處,“徙義”是進步處。漸漸進去,則德自崇矣。方子。(卷42,頁1086)

除《朱子語類》外,另如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二五《炎興下帙二十五》:“以主上天資英睿,春秋鼎盛,尚劄腳未得,敵營近在江北,太后抱負聴朝,將來秋深,事當何如?”又宋李光《莊簡集》卷一四《與程伯寓書》:“若未到任,便劄脚與朝廷理會錢糧,則是建康又産一光世也。”又宋李曾伯《可齋續藁》後卷五《同洪漕乞修潭州城奏》:“臣等深惟國慮,且為民憂,既無劄脚以為保聚之規,莫知下手以圖備御之畫。”查考文獻,此詞宋後基本未見。

【摘撮】

抽取,選取。1見: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須是逐一段、一句理會。賀孫。(卷10,頁167)

按:“摘撮”乃同義複合,皆有“摘取,選取”義。“摘”,本指採摘,《說文·手部》:“摘,拓果樹實也。”《廣雅·釋詁一》:“摘,取也。”在此基礎上,引申指“選取,抽取”。“撮”亦有此義,如《史記·太史公自序》:“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摘撮”此義屢見於宋及以後文獻,如宋劉弇《龍雲集》卷二八《策問中》:“又有西晉之杜預者,彼范寧幾矣。其失顧多,在於摘撮衆家而寡所自負。然則求不畔於經者,獨誰乎?”又宋王栢《魯齋集》卷八《答葉通齋》:“南軒類聚言仁,此却是摘撮看文字,朱子病之。”又元史伯璿《四書管窺》卷一《大學》:“後面一‘在’字與三綱領三個‘在’字各有所指,何嘗相應而通?不顧組文,摘撮附會,惑人甚矣。”

【走脚】

走形,走樣。1見:

遁詞是既離後走脚底話。如楊氏本自不“拔一毛而利天下”,却說天下非一毛所能利;夷子本說“愛無差等”,却說“施由親始”;佛氏本無父母,却說《父母經》,皆是遁辭。人傑。(卷52,頁1272)

按:“遁詞”一說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其中,“遁詞”指用以搪塞支吾的話,正因如此,故往往容易出現前後矛盾、詞不達意等情況,義即走形、走樣。“走脚”此義早見於後蜀何光遠《鑒誡錄》卷二《鬼傳書》:“其塊即趙畚相公墳也,年代深遠,碑文磨滅,走脚損缺,肖字存焉。”其中,“走脚損缺”是說碑文因年代久遠而走形變樣,破損殘缺。《漢語大詞典》釋“走脚”為“跑腿”。未及此義。

【轉調】

謂行文的筆法、風格等發生變換。2見:

莊子是箇轉調底。老子列子又細似莊子。(卷125,頁2991)

莊子比老子便不同。莊子又轉調了精神,發出來粗。列子比莊子又較細膩。僩。(卷125,頁2996)

按:參同卷賀孫錄:“又云:‘莊子文章只信口流出,煞高。’蔡云:‘列子亦好。’曰:‘列子固好,但說得困弱,不如莊子。’問:‘老子如何?’曰:‘老子又較深厚。’蔡云:‘看莊周傳說,似乎莊子師於列子。云先有作者如此,恐是指列子。’”此文段所錄是關於莊子、老子、列子行文方面的比較分析,說明其不同的筆法和風格。另如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一〇二《送丁琰序》:“篇中所見逺,而其行文轉調處似不免樸遬紆蹇之病,故不英爽。”《漢語大詞典》收列兩個義項:①填詞術語。即增損舊腔,轉入新調。②音樂術語。在某調樂曲的中途臨時轉入他調。轉調是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法之一,能豐富樂曲的表現力。也叫變調或移調。未及此義。

【轉關處】

謂事物或事理的關鍵所在。3見:

格物是夢覺關。誠意是善惡關。……又曰:“誠意是轉關處。”又曰:“誠意是人鬼關!”誠得來是人,誠不得是鬼。夔孫。(卷15,頁298)

如橫渠說釋氏有“兩末之學”,兩末,兩頭也,卻是那中間事物轉關處都不理會。賀孫問:“如何是轉關處?”曰:“如致知、格物,便是就事上理會道理。理會上面底,却棄置事物為陳迹,便只说箇無形影的道理。”賀孫。(卷121,頁2939)

按:參卷十五“誠意是善惡關”,“誠意是人鬼關”之說,可見“轉關處”指的是事物或事理的關鍵所在,具有承前啟後或承上啟下的決定作用。此詞此義宋後有見,如明張次仲《周易玩辭困學記》卷一三《本義右第二章》:“孫質菴曰:‘吉凶皆已定之局,轉關處全在介悔兩字。’”又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卷五《答秦定叟書》:“然考《紫陽大指》中載《答何叔京三書》而評之曰:‘此三書實先生一轉關處也,則猶似未脫陽明之窠臼者。’”

【振策】

敦促,推進。1見:

如今看道理未精進,便須於尊德性上用功;於德性上有不足處,便須於講學上用功。二者須相趲逼,庶得互相振策出來。賀孫。(卷94,頁2371)

按:“振”有“敲擊”義,如《荀子·議兵》:“然而秦師至,而鄢郢舉,若振槁然,是豈無固塞隘阻也哉!”楊倞注:“振,擊也。”在此基礎上,可引申指“敦促,督促”。“策”亦有“督促”義,如南朝梁簡文帝《吊道澄法師亡書》:“宜應共相策勉,弘遵舊業。”其中,“策勉”謂督促勉勵。《朱子語類》文例中言“二者須相趲逼,庶得互相振策出來”,是說“尊德性”與“道問學”之間能相互敦促,相互推進。除《朱子語類》外,此詞此義宋文獻有見,如宋趙孟堅《彛齋文編》卷三《興聖寺蔬地記》:“愚來至之日,上漏旁穿,隳廢滋甚。愚力加振策,以經以營,逮二三年,漸漸修舉。”其中“力加振策”,是說對此事大加敦促,大力推進。又,“振策”亦有“救助,扶持”義,如明夏良勝《中庸衍義》卷四:“是年秋,有隂沴之災,而冬大饑,所以振策之者,有不備矣。”《漢語大詞典》僅釋“振策”為“揚鞭走馬”,未及此義。

【執定】

持守,把定。10見,例如:

聖人却看見這箇上面都有那隂陽底道理,故説道讀《易》不可恁逼拶他。歐公只是執定那“仰觀俯察”之説,便與《河圖》相礙,遂至不信他。渊。(卷76,頁1943)

故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盖人心倚靠不得。人心如船,道心如柁。任船之所在,無所向,若執定柁,則去住在我。璘。(卷78,頁2009)

問:“氣質之害,直是今人不覺。非特讀書就他氣質上説,只如每日聽先生説話,也各以其所偏為主。如十句有一句合他意,便硬執定這一句。”胡泳。(卷121,頁2932)

按:“執”,義即“執持,持守”,《廣韻·緝韻》:“執,守也。”如《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坐必安,執爾顏。”鄭玄注:“執,猶守也。”可見,“執定”即持守,把定。

又,“執定”此義早見於唐五代禪宗語錄,如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八八《罪行部》:“說有罪行者,但此罪行妄見境染。執定我人取着違順,便令自他皆成惡業。”又《神會語錄》:“如二乘執定,經歷劫數,如須洹在定八萬劫,斯陀含在定六萬劫。”《漢語大詞典》收列兩個義項:①猶堅持。②牢牢地拿着。兩個義項所用首例均為明代文獻,偏晚。並且,義項①、②似隨文釋義,可合併。《近代漢語大詞典》釋為“堅持,拿定主意”,欠妥;以《水滸全傳》為首例,偏晚。

【做工夫】

努力,用力,花力氣。397見,例如:

學者做工夫,當忘寢食做一上,使得些入處,自後方滋味接續。浮浮沉沉,半上落下,不濟得事。振。(卷8,頁134)

“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人更不知去操舍上做工夫,只去出入上做工夫。(卷59,頁1401)

又曰:“萬理皆具於吾心,須就自家身己做工夫,方始應得萬理萬事,所以《大學》說:‘在明明德,在新民。’”賀孫。(卷130,頁3117)

另如宋張栻《南軒集》卷二七《答戚德銳》:“須是體認公共底道理,此所貴日用間實做工夫,却不可想象臆度也。”又宋方逢辰《蛟峯文集》卷七《講義》:“孔子一部《論語》,盡是教人就起居飲食、應事接物上做工夫;孟子七篇,直敎人就心上存養。孔孟之敎人,豈有兩心二道,時不同也。”又明王陽明《傳習錄》卷中:“凡學者才曉得做工夫,便要識得聖人氣象。蓋認得聖人氣象,把做准的,乃就寧地做工夫去,才不會差,才是作聖工夫。”

按:亦作“做功夫”,如《朱子語類》卷六二必大錄:“未發時固要存養,已發時亦要存養。未發時固要省察,已發時亦要省察。只是要無時不做功夫。”又卷一一八:“嘗見一般朋友,見事便奮發要議論,胡亂將經書及古人作議論,看來是沒意思。又有一般全不做功夫底,更沒下手商量處。”例不贅。

四心理評價類

心理評價類指的是人們內在的心理情感、心理活動以及對事物的價值評判、情感態度等。本部分選取54個詞條進行考釋。

【白屋起家】

謂出身貧寒。1見:

某遂言:“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至榮顯,皆說道功名是我自致,何關於乃祖乃父?則朝廷封贈三代,諸公能辭而不受乎!”賀孫。(卷107,頁2663)

另如宋孔武仲《清江三孔集》卷一一《代越州謝上表》:“言念臣少年筮仕,今逼華顛,白屋起家,晩塵青瑣。但以樸忠而自信,未嘗苟簡以求安。”又宋袁燮《絜齋集》卷一三《龍圖閣學士通奉大夫尚書黃公行狀》:“親為朝奉大夫,命服金紫,贈中奉大夫,妣沈氏、潘氏,俱贈碩人。繇白屋起家,赫然震耀。”又《大慧普覺禪師書》卷二六《答江給事》:“人生一世,百年光陰,能有幾許?公白屋起家,歷盡清要。”又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六七《雜記》:“軒暮年謂諸子曰:‘吾白屋起家,平生不作欺心事,今位不副,夢常思其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