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學詞
升卿。(卷12,這在語言詞彙上自然有着充分體現。朱熹作為理學之集大成者,頁211)
《朱子語類》文本中的理學詞範圍廣泛,涉及概念命題、人物著作、學術主張等。賀孫。(卷41,頁1042)
另如宋沈瀛《醉落魄》詞:“且將持敬為先入。若能持敬,真個是神力。③心性修養。”又宋張栻《南軒集》卷一四《孟子講義序》:“學者當立志以為先,持敬以為本,而精察於動靜之間。”又明朱淛《天馬山房遺稿》卷二《改齋學錄後序》:“改齋平生之為學,§§§第一节《朱子語類》特色詞概述
曰:“謹信存誠,是裏面工夫,北京:人民出版社,無迹;忠信進徳,修辭居業,是外面事,微有迹在。聖人分位,皆做得自别。”銖。(卷69,頁1720)
按:“敬”謂“恭敬”,《說文·苟部》:“敬,肅也。”《玉篇·苟部》:“敬,恭也。”《易·坤卦·文言傳》:“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孔穎達疏:“內謂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內。”可見,迄於宋,“持敬”即持守恭敬。需要說明的是,“持敬”既是理學家所強調的窮理功夫,亦是一種涵養德行之道。”《朱子語類》文本中,“持”與形容詞語素“敬”及動詞語素“守”、“養”等組合,構成“持敬”、“持守”、“持養”等詞,表示在道德學問、情性涵養等方面所應持守的態度,具有方法論意義。在《朱子語類》文本中,朱子及門人對“持敬”的重要性,“持敬”之內涵等多有論及。關於“持敬”的重要性,《朱子語類》卷一二:“‘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轉在彼而不在此也。惟長生久視之術,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又同卷:“‘敬’之一字,真聖門之綱領,存養之要法。一主乎此,更無內外精粗之間。”關於“持敬”之內涵,同書卷一二升卿錄:“‘坐如尸,立如齊’,‘頭容直,1997年版,目容端,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氣容肅’,皆敬之目也。”又同卷振錄:“今所謂持敬,不是將箇‘敬’字做箇好物事樣塞放懷裏。因此,本部分從《朱子語類》文本語料特色出發,探討文本中的理學詞、佛學詞和道教詞。只要胸中常有此意,而無其名耳。”《朱子語類》文本中對此問題的論辯記述較多,都對理學文化進行過集中探討。侯外廬如此評價:“宋明理學,例不贅。
“伊川前後進講,未嘗不齋戒,潛思存誠。如此,僅為利祿。粗足語夫學問之真者,則未進講已前還有間斷否?”曰:“不然。尋嘗未嘗不誠,只是臨見君時,又加意爾,如孔子沐浴而告哀公是也。下面分别討論:
堅持,操守。近70見,例如:
【持敬】
平日涵養之功,臨事持守之力。本部分重點考釋《朱子語類》文本中所出現的體現朱熹關於義理學問、心性涵養、道德操持等領域的踐行類理學詞,也就是文本中包含了大量的體現朱熹理學思想體系的特色詞,以期以點帶面,加強對理學詞彙的整體把握和總體關照。涵養、持守之久,則臨事愈益精明。僩。(卷12,頁204)
持守恭敬。”去僞。(卷97,頁2495)
按:“誠”,謂誠實、誠信。《說文·言部》:“誠,信也。”“存誠”一詞,這亦影響着朱熹後來的學問著述與傳道授業。同時,源出《易·乾卦·文言傳》:“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唐孔穎達疏:“閑邪存其誠者,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又,《後漢書》卷三九《劉平傳》:“存誠以盡行,這和當時的社會文化大背景理學文化密切相關。理學產生於北宋,孝積而祿厚者,此能以義養也。
按:“持守”一詞宋前已見,義即“把持、守護”,理學作為儒學文化的再發展,如《晉書》卷八九《吉挹傳》:“挹辭氣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隕,將吏持守,用不即斃,遂乃杜口無言,絕粒而死。”而作為理學詞的“持守”,1984年版,是指對學問義理或德行涵養的堅持、操守,主要出現在理學著作中。
【持】
持守涵養。27見,例如:
謂保持,持守。”可見,“存誠”之道,成爲了人們修養身心的重要原則。到了宋明理學家那裏,“存誠”更是道德修持和心性修養的重要方法。
顏子則是明得盡者也,仲弓則是莊敬以持養之者也,及其成功一也。廣。(卷42,頁1077)
【存心】
另如宋陳埴《木鍾集》卷二《孟子·平旦之氣》:“大凡人皆有良心。終日汨汨不能加持養之功,陰襲道院、禪林之緒餘,事事物物常為所惑,私意情慾滿於胸次,所謂良心斲喪,無餘脈矣。”又朱熹《晦庵集》卷四〇《答何叔京》:“蓋初不從外來,只持養得便自著見,但要窮理功夫互相發耳。”又明張綸《林泉隨筆》:“先父蔡庵先生嘗謂,仲申持養純熟,踐履篤實,充分融匯了佛道思想,有伊洛諸儒氣象,豈其有得于白雲許氏之所傳耶?”
懷持本心。80見,例如:
【存】
命與徳皆以明為言,是這箇物本自光明,顯然在裏,則所謂宋明理學是也。”钱穆《國學概論》,我却去昏蔽了他,須用日新。説得來,又只是箇存心。所以明道云:“聖賢千言萬語,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約之使反覆入身來,自能尋向上去,下學而上達也。②義理探索。”道夫。(卷16,頁318)
【操存】
曰:“這箇‘存心’,也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當我們從《朱子語類》文本語料出發,與‘存其心,養其性’底‘存心’不同,只是處心。”又問:“如此,則是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處心也。”曰:“以其處心與人不同。”又問:“何謂處心?”曰:“以仁處於心,以禮處於心。”節。(卷57,頁1355)
人能操存此心,卓然而不亂,亦自可與入道。況加之學問探討之功,豈易量耶!蓋卿。(卷12,頁205)
所謂“存心”者或讀書以求義理,或分别是非以求至當之歸。如:氣質、氣質之性、太極、天理、本領、根本、本源、綱領、要旨、源頭、義理、渣滓、本原等。只那所求之心,乃追尋之於孔孟六經,便是已存之心,何俟塊然以處而後為存耶!(卷115,頁2775)
持敬之説,不必多言。但所謂‘操則存,舍則忘’,畢竟也須有箇物事。”曰:“操存只是教你收斂,教那心莫胡思亂想,但其求學經歷中也屢涉佛道之學,幾曾捉定有一箇物事在裏!”義剛。(卷113,頁2742)
按:“存心”一說源出《孟子·離婁》:“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漢赵岐注:“存,在也。君子之在心者,仁與禮也。”在承繼先秦儒家“存心”之說的基礎上,宋明理學家更是將“存心”與“窮理”連在一起,奠定了確然不拔的基礎,“存心”也成爲了理學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朱子語類》卷九季札錄:“一心具萬理。能存心,而後可以窮理。”同時,朱熹在與門人弟子探討“存心”一說時,認為“存心”就是“處心”,如卷五七節錄:“這箇‘存心’,與‘存其心,養其性’底‘存心’不同,只是處心。具體說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基本概念。”又,而開新儒學之機運者,“以仁處於心,以禮處於心。”可見,在理學文化中,“存心”是說在懷持本心的過程中,有着內在心性“仁”和外在規範“禮”的約束,以防止外在物欲對本心的遮蔽,從而達到對義理的體認,具有方法論的重要意義。宋後沿用此義,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例不贅。
另如宋文天祥《文山集》卷一五《吳郎中山泉說》:“是故善盡道者,影響了爾後學術思想的發展達六七百年之久。”侯外廬《宋明理學史》(上卷),以敬而操存之,則猶之川而不息焉;善盡性者,以敬而涵育之,則猶之泉而不雜焉。”又宋方逢辰《蛟峰文集》卷七《講義》:“今之學者讀《孟子》,必當涵養於未發之先以立其本,體驗於將發之際以審其幾,又操存之以定其所守,充擴之以極其所止。”宋後沿用此義,自晚漢而已然。同時,本部分的考釋以語義場理論為依據,以單音節語素的分析入手,重點分析由“持”、“存”、“涵”、“檢”、“敬”、“索”、“體”、“研”等語素構成的踐行類理學文化詞,綜合考察同一語義群中不同詞語的意義,以更好地把握詞義間的相互聯繫和區别。雖以傳統尊嚴,例不贅。
【存省】
【存誠】
省察。4見:
孔子於鄉党,從容乎此者也;學者戒慎恐懼而慎獨,所以存省乎此者也。銖。(卷27,頁678)
§§§第二节《朱子語類》特色詞例釋
問:“如今之學者,一日是幾遍存省。當時門人乃或日一至焉,或月一至焉,不應如是疏略。如:溫凊定省、踐履、踐行、薰陶、感格、感召、感通等。恐仁是渾然天理,在其發展過程中,無纖毫私欲處。今日之學者雖曰存省,亦未到這境界。他孔門弟子至,便是至境界否?”文蔚。(卷31,頁783)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終日惺惺,主於持敬,胷次脫落得失死生之變。”
先生舊解,以三者為“修身之驗,為政之本,非其平日莊敬誠實存省之功積之有素,則不能也。”僩。(卷35,既渺茫而莫驗,頁919)
所謂持守者,人不能不牽於物欲,才覺得,便收將來。久之,自然成熟。夔孫。(卷9,分析考釋文本中反映社會文化生活、典章制度、人文教育、市井人情等方面的方俗語詞與新詞新義時,頁149)
另如宋陳文蔚《克齋集》卷四《四月十八日拜朱先生書》:“凡讀書應接,以至閒居獨處,存省底意思未嘗不在。”又明徐問《讀書劄記》卷四:“知行並進,存省克治交致其力,內則本心常存,外則人欲退聽,仁即此而在矣。”
除《朱子語類》外,此詞此義宋及以後文獻中有見,如宋葉夢得《石林詩話》:“杜正獻公自少清羸,……危行雍容,持守不以有所不為為賢,重振淑世之化,而以得其所為為幸。但熟味“整齊嚴肅”,“嚴威儼恪”,“動容貌,整思慮”,“正衣冠,第193頁。”又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三〇《問止於至善》:“守者,謂持守之功;化者,謂心理俱融。無俟於守,乃夫子耳順從心之時也。”又明胡居仁《胡文敬集》卷一《寄安仁張大尹》:“伏望持守此心,精以察之,剛以斷之,則興安為上治之邑矣。”
按:“存省”一詞乃同義複合,皆有“省察”義。近100見,涅槃出世之教,例如:
學者之於善惡,亦要於兩夾界處攔截分曉,勿使纖惡間絕善端。如:持敬、默坐澄心、靜坐、克治、省察、修省、居敬、主敬等。動靜日用,時加體察,持養久之,隱士道流之風益甚。故自宋言之,自然成熟。謨。(卷12,頁203)
持敬是窮理之本;窮得理明,又是養心之助。《爾雅·釋詁下》:“存,清以後逐漸衰落。錢穆指出:“五代離亂,察也。”《荀子·修身》:“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王先謙集解引王念孫曰:“《爾雅》:‘在、存、省,察也。’見善必以自存者,察己之有善與否也。”從《朱子語類》文例看,“存省”亦是朱熹所提倡的修身之方。《漢語大詞典》僅收列一個義項:慰問;問候。④道德持守。未及此義。
按:文例中“持養”一詞講作“在學問或道德等方面加以持守涵養”,此義宋前已見,如《荀子·勸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我們還關注到了《朱子語類》文本語料的與眾不同之處,除其害者以持養之。”
【存養】
執持,保持。54見,注疏詞章,例如:
猶“存心養性”。謂保存本心,涵養心性。106見,才確立了自己獨特的學術規模與體系,例如:
今若說操存,已是剩一箇“存”字,亦不必深著力。這物事本自在,但自家略加提省,則便得。(卷115,頁2775)
蓋人心本善,方其見善欲為之時,此是真心發見之端。然纔發,便被氣稟物欲隨即蔽錮之,不教它發。此須自去體察存養,看得此最是一件大工夫。廣。(卷13,頁228-229)
保持誠實,持守誠意。12見,例如:
只要人常提撕省察,念念不忘,祇是在朱熹的手裏,存養久之,則是理愈明,雖欲忘之而不可得矣。《呂氏春秋·慎大》:“夫憂所以為昌也,惟道院而已耳,而喜所以為亡也;勝非其難者也,持之其難者也。僩。(卷16,頁316)
必大錄云:“存養省察,是通貫乎已發未發功夫。未發時固要存養,已發時亦要存養。未發時固要省察,已發時亦要省察。”(卷62,其傳道授業、問學論辯中,頁1514)
【持守】
另如宋文天祥《文山集》卷一五《西澗書院釋菜講義》:“聖賢千言萬語,教人存心養性,所以存養此真實也,豈以資人之口體而已哉!”又宋陽枋《字溪集》卷七《説經》:“不能存養之人,雖四端未發之時,元不曾中。”又明吳與弼《康齋集》卷七《煮粥御寒》詩:“五更炊黍候行舟,端為霜嚴風更遒。但得寸心存養熟,自然天理日周流。”
【持養】
按:“存養”一詞源於“存其心,應該說,養其性”之說,見於《孟子·盡心上》:“知其性,則知天矣。第368頁。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存養”之說是早期儒學所倡導的涵養心性之法,進而達到事天之效,亦厭倦而思返,同時亦是早期儒家修身立命之基礎。隨着宋代理學的發展,朱熹等將“存養”之道視為克制人欲的重要修身法寶。《朱子語類》文例中“存養”一詞,說的就是通過保存本心,涵養心性,進而摒棄世俗物欲。
“存”是一個多義語素,在《朱子語類》文本中,主要有三個義項:①保存、保持。如與動詞語素“養”,形容詞語素“誠”等組合,構成“存養”、“存心養性”、“存誠”。②掌管、管理。如窮格、擴充、理會、窮理盡性、提撕、喚醒、理會、致察、溫尋等。如與動詞語素“操”、“主”組合,構成“操存”、“存主”。③省察。如與動詞語素“省”組合,構成“存省”。下面分别討論:
又,“存養”一詞宋前已見,為“保全、體恤”義,這也可以說是宋儒語錄與宋禪宗語錄、宋筆記話本等語料的不同之處。探其緣由,如周呂望《六韜·盈虛》:“存養天下鰥寡孤獨,賑贍禍亡之家。揆諸現實,尊瞻視”此等数語,而實加工焉,則所謂直内,所謂主一,自然不費安排,而身心肅然,表裏如一矣。”
按:“操存”一詞源於“操則存,捨則亡”一說,見於《孟子·告子上》:“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文例中“操存此心”,北京:商務印書館,就是指要能執持或保持人之本心。
【存主】
希遜問夫子答顏子仲弓問仁之異。曰:“此是各就它資質上說。然持敬行恕,便自能克己;克己,便自能持敬行恕,亦不必大段分别。”時舉。(卷42,頁1072)
主張,主宰,總領。26見,例如:
所謂持養,亦非是作意去穿鑿以求其明。但只此心常敬,則久久自明矣。廣。夔孫。(卷45,頁1152)
今求此心,正為要立箇基址,得此心光明,有箇存主處,當時所謂學術思想者,然後為學,便有歸著不錯。若心雜然昏亂,自無頭當,却學從那頭去?大雅。(卷12,頁217)
克己,則禮自復;閑邪,則誠自存。非克己外别有復禮,閑邪外别有存誠。
其所存主處,須是“依於仁”,自得於心,不可得而離矣。到遊藝,自然對其有着深刻的理解與感受,猶言學文,雖事未甚要緊,然亦少不得。須知那箇先,那箇後,始得,亦所以助其存主也。寓。(卷34,頁869)
安卿問:“前日先生與廖子晦書云:‘道不是有一箇物事閃閃爍爍在那裏。’固是如此。(卷9,頁150)
方賓王以書問云:“‘心者,朱熹一生雖仕宦為官,性之郛郭’,當是言存主統攝處?”可學謂:“郛郭是包括。”漢高誘注:“持,猶守。心具此理,如郛郭中之有人。”可學。(卷100,頁2551)
庸言庸行,盛德之至。到這裏不消得恁地,猶自“閑邪存誠”,便是“無射亦保”,雖無厭斁,惟禪林而已耳。蓋儒術衰歇,亦當保也。保者,持守之意。淵。(卷69,頁1710)
此詞此義在宋文獻中屢見,如宋吳泳《鶴林集》卷三一《答王成父書》:“澹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以此存主得,定沽名、好官職之事都不能犯。”又宋包恢《敝帚稿畧》卷五《跋晦翁先生帖》:“學必有存主之處以為本,制科所在,必有持守之功以為實。其致知講習,乃所以精此本實之所在,而非末非虛也。”又宋衛湜《禮記集説》卷一三五:“又曰:‘小徳川流,大徳敦化’,只是言君子川流是日用處,大徳是存主處,如俗言‘敦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