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1454700000034

第34章 《朱子語類》特色詞研究(5)

【起模畫樣】

模仿前人,裝模作樣。1見:

曰:“曾子事雜見他書,他只是要聚做一處看。顏子事亦只要在眼前,也不須恁地起模畫樣。而今緊要且看聖人是如何,常人是如何,自家因甚便不似聖人,因甚便只似常人。就此理會得,自是超凡入聖!”淳。(卷29,頁758)

按:文例中“起模畫樣”,義即“裝模作樣”。此詞此義多見於宋禪宗語錄,如《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第四《示妙心居士》:“不見先德有言,說個學道,早是接引之辭耳,又何曾教爾起模畫樣。”又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文殊真禪師法嗣》:“德山入門便棒,猶是起模畫様。臨濟入門便喝,未免揑目生花。離此二途,未審洞山如何為人?”理學家朱熹援佛入理,亦用此詞,如朱熹《晦庵集》卷四三《答林擇之》:“要須把此事來做一平常事看,樸實頭做將去,久之自然見效,不必如此大驚小怪、起模畫様也。”

又,此詞亦作“畫樣起模”,如《古尊宿語錄》卷一八:“論功紀德,巳是埋沒前賢,畫樣起模適足糊塗。後學若是頂門有眼,甚處與雲門相見。”《禪宗詞典》收“畫樣起模”,袁賓等《禪宗詞典》收錄“畫樣起模”一詞,釋為“指模仿前人、裝模作樣的虛妄言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頁。未收“起模畫樣”。

【傾此於彼】

猶輪回。佛家認為,事物的本質在於彼此間不斷地交替流轉。3見:

“禪家言性,猶日下置器”,謂輪回也,如以蟻性與牛,是傾此於彼。方子。(卷97,頁2501)

問禪家言性“傾此於彼”之說。曰:“此只是‘偷生奪陰’之說耳。……他說傾此於彼,蓋如一破弊物在日下,其下日影自有方圓大小,却欲傾此日影為彼日影。它說是人生有一塊物事包裹在裏,及其既死,此箇物事又會去做張三,做了張三,又會做王二。”夔孫。(卷126,頁3032)

按:“傾”本指“傾出,倒出”,引申指事物的流轉。“傾此於彼”是禪家對性的認識,“性”,即事物的本質,佛教語中與“相”相對,如《大智度論·釋初品中十八空》:“性言其體,相言可識……如火,熱是其性,煙是其相。”參《朱子語類》卷一二六可學錄:“問說禪家言性,太陽之下置器處。曰:‘此便是說輪回。’”

又,“傾此於彼”一說源於伊川先生語,《二程遺書》卷三《謝顯道記憶平日語》:“禪家之言性,猶太陽之下置器,其間方圓小大不同,特欲傾此於彼爾。然在太陽幾時動?又其學善遁,若人語以此理,必曰‘我無修無證’。”

【使棒使喝】

佛教禪宗用語,猶“棒喝”。謂禪師以棒打或口喝的方式來受承機緣,暗示教義,使人得以觸機領悟。1見:

禪家便是如此,其為說曰:“立地便要你究得,恁地便要你究得。”他所以撐眉弩眼,使棒使喝,都是立地便拶教你承當識認取,所以謂之禪機。僩。(卷35,頁937)

按:從文例上看,“使棒使喝”作為禪機之一,是指禪師通過棒打或口喝的方式或手段使人覺悟。另如《大慧普覺禪師住徑山能仁禪院語錄》卷四《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師云:‘這裏使棒使喝,掀倒禪牀,引經教說理事。’”

亦作“一棒一喝”,如《朱子語類》卷一〇四廣錄:“某常謂,人要學禪時,不如分明去學他禪和一棒一喝便了。今乃以聖賢之言夾雜了說,都不成箇物事。”另如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德山遠禪師法嗣》:“問:‘一棒一喝,猶是葛藤,瞬目揚眉,拖泥帶水。如何是直截根源?’師曰:‘速。’”

亦作“一喝一棒”,如《朱子語類》卷一二六:“禪學一喝一棒,都掀翻了,也是快活。却看二程說話,可知道不索性。”另如元王蒙《王叔明天真上士像並題》詩:“能空一切有為法,可斷百年無了緣。一喝一棒,贏得機先。不立文字,却用贊詮。”

另,亦省作“棒喝”,如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一二《薦福古禪師》:“僧曰:既云於祖佛言句棒喝中學,何故有盡善不盡善者?古曰:一切言句棒喝,以悟為則。但學者下劣不悟道,但得知見。”《佛教大詞典》、《漢語大詞典》收“棒喝”,未收“使棒使喝”、“一棒一喝”、“一喝一棒”。

【剔脫】

自在,灑脫。1見:

且以眼前言,虛實真偽是非處,且要剔脫分明。祖道。(卷13,頁228)

按:文例中“剔脫分明”,是說人對虛實、真偽、是非等的理解要達到一種灑脫自在的境界。另如宋黃震《黃氏日抄》卷六三《墓銘》:“《寶月塔銘》:醫僧也,剔脫處可法。”其中“剔脫處可法”一語,是對醫僧寶月禪師的高度評價。“剔脫”一詞多見於宋禪宗語錄,如《大覺禪師語錄》卷下《送僧行脚》:“索性兩頭都剔脫,草鞋緊俏趁秋風。”又《定慧明光佛頂國師語錄》卷五《冬夜謝茶筵》:“了知夢想救迷情,才立了知解礙成。寤寐兩邊俱剔脫,闡槍疋馬入重城。”又《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八:“上不見有諸聖,下不見有凡愚。淨裸裸赤灑灑,一念不生桶底剔脫。”

【做功德】

謂請僧誦經禮懺,超度死者。1見:

因言“僧家虛誕。向過雪峰,見一僧云:‘法堂上一木球,纔施主來做功德,便會熱。’某向他道:‘和尚得恁不脫灑!只要戀著這木球要熱做甚!’”賀孫。(卷3,頁54)

另如宋晁元禮《滴滴金》詞:“從來薄命多阻隔,未曾有恁相識。除非燒香做功德,且圖消得。”又宋陳淳《北溪字義》卷下《佛老》:“常人所惑死生罪福之説,一則是恐死去,隂司受諸苦楚;一則是祈求為來生之地。故便能捨割,做功德、做因果,或庶幾其陰府得力,免被許多刑憲,或覬望其來生作箇好人出世,子子孫孫長享富貴,免為貧賤禽獸之徒。佛家唱此説以罔人,故愚夫愚婦皆為之惑。”

按:宋車若水《脚氣集》:“喪禮,則有所謂七次之說。謂人死後遇第七日,其魂必經由一隂司,受許多苦。至于七七,過七个隂司,又有百日,有三年,皆經隂司。本是欺罔愚夫,惑其説。遇此時,亦能記得父母,請僧追薦,謂之做功德。”其中,“請僧追薦”就是指請僧誦經禮懺,超度死者。《漢語大詞典》以《水滸傳》為首例,《近代漢語大詞典》以《水滸全傳》為首例,皆稍晚。

三道教詞

朱熹在講學中,亦充分融匯道教學說,《朱子語類》文本中自然涉及了一定的道教詞彙。具體言之,主要有四類:①基本概念。如神仙、出神、長生不死、丹頭、歸根、黃籙、鉛汞、龍虎、三清、三清大帝、虛無、修養家、五雷法、方士、大醮等。②修養方式。修養、清淨、清靜無為、存想、觀復、煉丹、生腰坐、死腰坐、尸解、三住、銷化、數息、修煉、厭禳等。③道教教義。如《陰符經》、《度人經》、《北斗經》、《丹經》、《清淨經》、《參同契》等。④道教人物。如锺離權、呂洞賓、劉高尚、隱峰、张天觉等。下面選取5個道教詞進行例釋。

【出神】

猶靈魂出竅。謂靈魂脫離自身肉體。2見:

浦城山中有一道人,常在山中燒丹。後因一日出神,乃囑其人云:“七日不返時,可燒我。”未滿七日,其人焚之。後其道人歸,叫罵取身,亦能於壁間寫字,但是墨較淡,不久又無。揚。(卷3,頁44)

“奪胎出世”之説有之。釋道專專此心,故神。道出神,故能奪胎;釋定,故死而能出世。釋定,故能入定;道定,故能成丹。揚。(卷126,頁3013)

除《朱子語類》外,此詞此義宋文獻中屢見,如宋張伯端《悟真篇·自序》:“其中惟閉息一法,如能忘機絕慮,即與二乘坐禪相同。若勤而行之,可以入定出神。”又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五:“劉快活,信之黥卒也,不知何地人。始以倡狂避罪入山中,適有所遇,遂能出神,多作變怪。與人言,率道人吉凶,雅有驗。”

按:“神”,義即“靈魂、魂魄”,如《荀子·天論》:“形具而神生。”楊倞注:“神謂精魂。”“出神”往往謂修道之人道力深厚,能讓靈魂脫離自身肉體。此詞此義宋前已見,如唐呂岩《七言》詩:“藥返便為真道士,丹還本是聖胎仙。出神入定虚華語,徒費功夫萬萬年。”《漢語大詞典》以宋彭乘《續墨客揮犀·獻香雜劇》為首例,《近代漢語大詞典》以《夷堅志·甲志》為首例,皆稍晚。

【丹頭】

本指精煉而成的丹藥,喻決定事物發展變化的決定因素。1見:

又云:“集義是養氣底丹頭,必有事便是集義底火法。言必有事者,是養氣之法度也。養得這氣在此,便見得這箇自重,那箇自輕。”卓。(卷52,頁1267-1268)

除《朱子語類》外,“丹頭”的此種用法宋後文獻有見,如明周宗建《論語商》卷上《志道章》:“從其志時游之,即為志道;從其據時游之,即為據徳;從其依時游之,即為依仁。此徹上徹下之工夫,千古論學之丹頭也。”又清李光地《榕村語錄》卷一《大學》:“慎獨即誠意。獨乃意之處所,如言人得而聞行,人得而見意,惟獨知而已。慎者,誠之下手丹頭也。”

按:文例中“集義”與“必有事”之說源自《孟子·公孫丑上》:“‘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朱熹分别以“丹頭”和“火法”為喻,說明“集義”是涵養浩然之氣的決定因素,“必有事”又是讓行為合乎道義的關鍵標準。又,“丹頭”一詞宋前已見,如唐呂岩《忆江南》詞:“内藥還如外藥,内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温養兩般作用。”

【煉丹】

古道教法術。謂將朱砂置於丹爐中煉制。3見:

學者為學,譬如煉丹,須是將百十斤炭火鍛一餉,方好用微微火養教成就。今人未曾將百十斤炭火去鍛,便要將微火養將去,如何得會成!恪。(卷8,頁137)

顔子工夫至到,只是少養。如煉丹火氣已足,更不添火,只以暖氣養教成就耳。明作。(卷34,頁905)

學者理會道理,當深沉潛思。又曰:“讀書如煉丹,初時烈火鍛煞,然後漸漸慢火養。又如煮物,初時烈火煮了,却須慢火養。”(卷114,頁2766)

按:從文例中可見,朱熹以煉丹為喻,說明讀書為學的功夫,這也是理學在發展過程中對道教思想加以融匯的具體體現。“煉丹”一詞宋前已見,如《晋書》卷七二《葛洪傳》:“從祖玄,吳時學道得仙,號曰‘葛仙公’,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隐。”

【修養】

謂道家修道炼氣等修行活動。17見,例如:

曰:“固是。道家修飬,也怕昏困,常要直身坐,謂之‘生腰坐’;若昏困倒靠,則是死腰坐矣。”僩。(卷121,頁2946)

因論道家修飬,有默坐以心縮上氣而致閉死者。曰:“心縮氣亦未為是。某嘗考究他妙訣,只要神形全不撓動。故老子曰:‘心使氣則强。’”淳。(卷125,頁3003)

人説孟子只闢楊墨,不闢老氏。却不知道家修飬之説只是為己,獨自一身便了,更不管别人,便是楊氏為我之學。明作。(卷126,頁3009)

按:參《朱子語類》卷一二一僩錄:“有侍坐而困睡者,先生責之。”故朱熹以僧家坐得自直以提起此志和道家修養常直身而坐為比,進一步說明敬業習學的重要。又,此詞此義宋前已見,如唐張籍《贈閻少保》詩: “辭榮戀闕未還鄉,修養年多氣力强。半俸歸燒伏火藥,全家解説養生方。”又唐呂岩《憶江南》詞:“學道客,修養莫遲遲。”

【修養家】

謂修煉的道人。3見:

理不是在面前别為一物,即在吾心。人須是體察得此物誠實在我,方可。譬如修養家所謂鉛汞、龍虎,皆是我身內之物,非在外也。廣。(卷9,頁155)

“三反晝夜”之說,如修養家子午行持。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做得愈熟,愈有效驗。人傑。(卷125,頁3004)

若參禪修養,亦皆是專一,方有功。修養家無底事,他硬想成有;釋氏有底,硬想成無,只是專一。然他底却難;自家道理本來却是有,只要人去理會得,却甚順,却甚易。賀孫。(卷96,頁2471)

另如宋林希逸《莊子口義》卷三《內篇應帝王》:“猶今修養家以舌間為天津,以頂上為泥丸之類,此是生意萌動而上之意。”又宋陶穀《清異錄》卷下《器具·木齒丹》:“修養家謂梳為木齒丹,法用奴婢細意者執梳理髮,無數日,愈多愈神。”又元俞琰《席上腐談》卷上:“修養家存神於泥丸,則丹田之氣上升,蓋神之所至,氣亦隨之而往也。”又明謝肇淛《五雜組》:“修養家謂梳為木齒丹,云:‘每日清晨梳千下,則固發去風,容顏悅澤。’夫人一日之功,全在於晨,晏眠早起,欲及時也。頭梳千下,廢時失事甚矣,縱能固發悅顏,何益?”

按:“修養”指道家修煉,如煉氣煉丹等活動。文例中所言“修養家”,是指修煉的道人。朱熹在講學中往往將參禪修養與理會義理進行比較,從而說明釋道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