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1454700000035

第35章 《朱子語類》詞彙的研究價值(1)

《朱子語類》作為講學語錄,體大思精,誨人講學皆備其中。本文從《朱子語類》文本中的俗語詞、新詞新義、特色語詞等的研究入手,力求從整體上描寫《朱子語類》詞彙系統面貌,但所做的工作與龐大的230萬字的語料本身相比,可謂微乎其微。但不可質疑的是,《朱子語類》文本充分反映了1170年至1270年這100年間南宋語言的實際,記錄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展現了獨具特色的社會文化。加強對《朱子語類》詞彙系統的研究,必將進一步促進語言學、朱子學等相關語言及文化領域的研究,其重要的研究價值不容低估。下面從兩個方面分類考察:

§§§第一节《朱子語類》詞彙與語言學

《朱子語類》文本輯錄了朱子及其門人關於常俗言語、語詞音韻、文字義理等問題的探討,從語言學角度看,這些材料對於研究宋代漢語語音、詞彙、語法以及建構宋代漢語史等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當我們從《朱子語類》詞彙研究入手,其研究成果對進一步的文本整理、辭書編纂、方言研究等亦有着重要參考價值。

一文本整理

要加強古籍的文本整理,除了參校不同版本外,正確解讀文本中的語詞尤其重要。以本研究使用的黎靖德本《朱子語類》為例,該本由王星賢點校,參讀文本,點校甚善,但也有不敢從同之處,茲舉六例:

①通鑒說,有人適外國,夜熟一羊脾而天明。義剛。(卷1,頁7)

按:朝鮮本“脾”作“胛”。此條材料的版本校對由徐時儀先生提供,謹此致謝。參中華本《朱子語類》卷八六人傑錄:“北方地形尖斜,日長而夜短。骨里幹國煮羊胛骨熟,日已出矣。”又《新唐書》卷二一七《回鶻傳下·骨利幹》:“骨利幹,處瀚海北……其地北距海,去京師最遠,又北度海則晝長夜短,日入烹羊胛,熟,東方已明,蓋近日出處也。”又宋陳造《書懷》:“百年羊胛熟,萬事虎頭癡”。可見,“夜熟一羊胛”是當時俗語,用以形容時間短暫。故,“脾”、“胛”二字形近而訛,“羊脾”當爲“羊胛”之誤。

②昔有人在淮上夜行,見無數形象,似人非人,旁午克斥,出沒于兩水之間,久之,累累不絕。賜。(卷3,頁38)

按:“克斥”疑當作“充斥”。從文例語義看,本語段是弟子就“世之見鬼神者甚多,不審有無如何”發問時朱熹所作答,全句是說這些似人非人的形象四處充滿,數量眾多,在兩水之間出沒。 其中,“旁午”謂四面八方,那麽,“旁午克斥”應表達到處都是,四處眾多之義。查考文獻,“克斥”一詞基本未見。又,參《朱子語類》卷一二七:“是時閩中盜賊正充斥,乃降旨令開閩中路,闊丈五尺。”其中,“充斥”為“眾多”義。又,《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寇盜充斥。”杜預注:“充滿斥見,言其多。”俞樾《群經平議·春秋左傳二》:“充斥連文,其義一也……充斥並訓大,故亦並訓多。寇盜充斥,言寇盜之多也。”故,疑“克”、“充” 二字形近而訛,“克斥”當爲“充斥”之誤。

③張定叟尚書云,青城每郊用木十五萬攏縛幕屋,事已,撤去,皆諸璫得之。其費出於臨安。渠知府日,嘗奏乞從本府出錢蓋屋,庶免逐郊費用,不從。閎祖。(卷128,頁3084)

按:“攏”疑當作“緡”。根據上下文語境,“嘗奏乞從本府出錢蓋屋”,可見,“十五萬攏”與下句“其費出於臨安”詞義相承,應指開支數額。又,參宋謝采伯《密齋筆記》卷四:“張定叟尚書云:青城毎郊,用十五萬緡縳幕屋,事已撤之,皆諸璫得之。嘗奏乞從本府出錢蓋屋,庶免逐郊費用,或惜其議不行。”考之異文,“攏”字在《密齋筆記》中作“緡”。查考文獻,“攏”字幾乎不用於表錢目的量詞義。而在《朱子語類》文本中,用“緡”作為表錢目量詞的有七例。另,《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原來唐時使用的是錢,千錢爲‘緡’。就是用銀子准時,也是以錢算賬。當時一緡錢,就是今日的一兩銀子,宋時卻叫做一貫了。”我們由此推測,《朱子語類》文例中“十五萬攏”當為“十五萬緡”。

④且如楚子侵中國,得齊桓公與之做頭抵攔,遏住他,使之不得侵。齊桓公死,又得晉文公攔遏住,如橫流氾濫,硬做堤防。僩。(卷55,頁1318)

按:“做頭抵攔,遏住他”,此處斷句有誤。“做頭抵”是一個慣用語,義即“做對頭,做冤家”,“攔遏”是一個詞,故“攔”字應屬下句。又,本文段下一句“又得晉文公攔遏住”可證。本段斷句應為:“且如楚子侵中國,得齊桓公與之做頭抵,攔遏住他,使之不得侵。”另,徐時儀在《〈朱子語類〉中的白話語料探析》一文中談及“《朱子語類》中的口語詞”以“頭抵”一詞舉例時,亦指出此文段標點有誤。徐時儀指出:“例中‘頭抵’是宋時的口語詞,有‘對頭、對手’義,如不明其義就會影響文意的理解。如中華本:‘且如楚子侵中國,得齊桓公與之做頭抵攔,遏住他,使之不得侵。’(55、1318)據文意當標點為‘且如楚子侵中國,得齊桓公與之做頭抵,攔遏住他,使之不得侵。’”見《第十四屆全國近代漢語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0年,第449頁。

⑤或言:“趙岐孟子序卻自好。”曰:“文字絮,氣悶人。東漢文章皆然。”僩。(卷78,頁1984)

按:“文字絮,氣悶人”,疑斷句有誤。“絮氣”是一個獨立的詞,參同書卷五一卓錄:“陳丈言:‘孟子,趙岐所記者,卻做得好。’曰:‘做得絮氣悶人。東漢文章皆如此。’”故,中間的逗號應刪去,該句為:“文字絮氣悶人。東漢文章皆然。”

⑥曰:‘正要理會聖人之心如何得恁地。聖人之心更無些,子渣滓。故我之心淘來淘去,也要知聖人之心。’恪。(卷34,頁883)

按:“聖人之心更無些,子渣滓”,此處斷句有誤,逗號應刪去,全句為“聖人之心更無些子渣滓。”

由此可見,加強《朱子語類》詞彙研究,將對文本的校勘與整理等提供有益的參照,也將進一步完善文本的校注整理工作,逐步做到對文本的精校確釋。

二辭書編纂

近年來,隨着語言研究的深入,辭書編纂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被譽為漢語辭書“雙璧”的《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便是最典型的代表。這其中,《漢語大詞典》因其主張“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着重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加以全面闡述。所收條目力求義項完備,釋義確切,層次清楚”,見《漢語大詞典·前言》且容量浩大,成為了人們經典閱讀中訓解詞義的主要憑藉。雖然如此,《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也不能羅盡浩如煙海的各類文獻中的語詞,加之書成眾手,其中疏漏遺失自然難免。同時,隨着近代漢語研究成果逐漸豐碩,反映一個時代語言面貌的近代漢語斷代語言詞典的編纂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龍潛庵主編的《宋元語言詞典》、江藍生主編的《唐五代語言詞典》、袁賓主編的《宋語言詞典》、李崇興主編的《元代語言詞典》、高文達主編的《近代漢語詞典》、許少峰主編的《近代漢語大詞典》等應運而生。這其中,《宋元語言詞典》“收錄宋元時代的詞語(包括當時流行的舊詞新義的詞語)上起五代、宋初,下迄元末明初。收錄範圍以戲曲小說為主,旁及詩、詞、筆記、語錄及雜著。舉凡俗語、方言、市語、習語、外來詞等,均予收錄”,見《宋元語言詞典·凡例》而《宋語言詞典》“收詞原則以宋代新詞、新義為主”,見《宋語言詞典·凡例》兩本斷代語言詞典的詞條語料選擇都涉及到了《朱子語類》,主要針對其中的新詞新義和方俗語詞。由此可見,《朱子語類》作為近代漢語體系中具有白話色彩的文本語料,方俗口語性強,再加之有豐富的理學詞彙等等,在宋代語言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也對語言詞典的編纂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下面以《漢語大詞典》、《宋元語言詞典》、《宋語言詞典》、《近代漢語詞典》、《近代漢語大詞典》為主要參照,從詞目收錄、義項羅列、詞義訓釋、書證列舉等四個方面明晰《朱子語類》詞彙研究對辭書編纂的意義和影響。

(一)增列未收詞目

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發展變化都會帶來語言的發展更新,在更多層面上表現為舊詞的消亡和新詞的產生或者舊詞產生新義等等。南宋雖偏安江南,但經濟上都市文化繁榮,百工技藝發達,文化上承北宋理學遺風,形成了完整嚴密的理學體系。可以說,朱熹一生為學仕宦、授業著述、發展理學,見證了南宋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也集理學文化之大成,根據其講學語錄輯錄而成的《朱子語類》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的變化及理學文化的發展,其中的新詞卻未被相關辭書所收錄,如:

【不徑不竇】

吳伯英問“柴也愚”,因說:“柴嘗避難於衛,不徑不竇。使當時非有室可入,則柴必不免,此還合義否?”曰:“此聖人所以言其愚也。若夫子畏於匡,微服過宋,料須不如此。”壯祖。(卷39,頁1017)

用之問高子羔不竇不徑事。曰:“怕聖人須不如此。如不徑不竇,只說平安無事時節。若當有寇賦患難,如何專守此以殘其軀,此柴之所以為愚。聖人‘微服而過宋’。微服,是着那下賤人衣服。觀這意如此,只守不徑不竇之說不得。”賀孫。(卷39,頁1017)

按:謂恪守教條,死板不靈活。“不徑不竇”,語出漢劉向《說苑》卷一四:“子羔為衛政,刖人之足。衛之君臣亂,子羔走郭門,郭門閉,刖者守門,曰:‘於彼有缺!’子羔曰:‘君子不踰。’曰:‘於彼有竇。’子羔曰:‘君子不遂。’”除此外,《孔子家語》卷二《致思》亦有記載。朱子及其門人弟子遂以“不徑不竇”喻嚴守教條,死板不靈活的行為。亦寫作“不竇不徑”,如《朱子語類》卷三九賀孫錄:“張忠甫不出仕,嘗曰:‘只怕國忌、聖節,去拜佛不得。’這也如不竇不徑相似。”

又,此詞此義還見於宋及以後文獻,如宋趙順孫《論語纂疏》:“《家語》記其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泣血三年,未嘗見齒。避難而行,不徑不竇,可以見其為人矣。”元許有壬《至正集》卷五五《贈承務郎天臨路同知湘潭州事朱君墓碣銘》:“安化君父子積善于躬,而合班投足正途,不徑不竇,以底于成,蓋植於前而實於後也。”明謝遷《歸田稿》卷四《古愚齋銘》:“彼巧我拙,彼佞我默。不徑不竇,不逆不憶。志則移山,心靡轉石。”清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一三《從子雲路字說》:“澹臺滅明行不由徑,高子臯避難而行,不徑不竇,彼謹小以慎微,懼毫釐以千里,是故畢生無邪曲之累。”

【摶謎子】

或言:“某人如搏謎子,更不可曉。”曰:“然。尾頭都不說破,頭邊做作掃一片去也好。只到尾頭,便沒合殺,只恁休了。篇篇如此,不知是甚意思。”僩。(卷139,頁3314)

按:謂猜謎。此詞還見於宋禪宗語錄,如《大慧普覺禪師書》卷二八《答汪狀元聖錫》“而今學者往往以仁義禮智信為學,以格物忠恕、一以貫之之類為道,只管如摶謎子相似。”亦作“摶謎”,如《朱子語類》卷一〇五:“説編《通鑑綱目》,尚未成文字。因言:‘伯恭大事記忒藏頭亢腦,如摶謎相似。又,解題之類亦太多。’”《漢語大詞典》、《宋語言詞典》收“摶謎”,未收“摶謎子”。

【杌上肉】

問:“趙忠簡張魏公當國,魏公欲戰,忠簡欲不戰。忠簡以為劉豫杌上肉耳。……”曰:“忠簡非是。殺得劉豫了,又却抵當虜人,有何不可?劉豫亦未便是杌上肉在。若以趙之才,恐也當未得那杌上肉,他亦未會被你殺得,只是胡說。”卓。(卷131,頁3142)

按:謂砧板上的肉,喻任人宰割。“杌”,義即“砧板、案板”,如唐牛僧孺《玄怪錄》卷二《曹惠》:“宣城常云:‘我才方古詞人,唯不及東阿耳。其餘文士,皆吾杌中之肉,可以宰割矣。’”可見“杌中之肉”,就是指案板上的肉,隨意任人宰割。“杌上肉”此詞此義宋及以後文獻有見,如宋林栗《周易經傳集解》卷二二:“桓彥範不殺武三思,以為杌上肉耳,此則無號之凶也。”又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六五《薛用丕列傳》:“允章執用丕手泣曰:‘天乎冤哉!老夫今日猶杌上肉耳,分為仇人所烹。但恨邕昌幼不知我冤,俟其長,公可為我吿之。”又,《漢語大詞典》收“俎上肉”、“機上肉”、“幾上肉”,未收“杌上肉”。

【湧坌】

譬如煎藥:先猛火煎,教百沸大羈,直至湧坌出來,然後卻可以慢火養之。。(卷8,頁138)

按:“湧坌”乃同義複合,義即“噴湧、湧出”。另如明羅洪先《念菴文集》卷一七《謁南嶽文》:“其雲霧湧坌,風力剛烈,扃户不密,即几席皆莾瀁之區。而又千巖萬壑突見側出,嶄絶深伏之態,使人心眩而膽悸。”亦寫作“坌湧”,如《後漢書》卷八○《禰衡傳》:“飛辯騁辭,溢氣坌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漢語大詞典》收“坌湧”,未收“湧坌”。

(二)糾正不確釋義

隨着詞彙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以及辭書編纂事業的興盛,辭書釋義的準確性成了人們衡量辭書價值的重要參考標準。蘇寶榮指出:“辭書釋義的準確性是辭書釋義原則的核心,是衡量辭書釋義水準的根本標誌。”蘇寶榮《詞義研究與辭書釋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24頁。結合《漢語大詞典》、《宋元語言詞典》、《宋語言詞典》、《近代漢語詞典》、《近代漢語大詞典》等釋義訓釋看,由於種種緣由仍有一些不周不確之處,參照《朱子語類》文本詞彙用例,則可進一步糾正其中所列條目釋義不確現象,提供可供參證的語詞釋義。茲舉例如下:

【巴攬】

《宋語言詞典》:拉扯到一起。《朱子語類》卷一二一:“今公輩看文字,大概都有個生之病,所以說得來不透徹。只是去巴攬包籠他,元無實見處。”又:“今公們只是扭掜巴攬來說,都記得不熟,所以這道理收拾他不住,自家也使他不動,他也不服自家使。”(頁5)

《宋元語言詞典》:包攬。《朱子語類》卷一二一:“今公輩看文字,大概都有個生之病,所以說得來不透徹。只是去~包攏他,元無實見處。”(頁183)

《近代漢語詞典》:包攬,兜攬。《朱子語類》卷一二一:“今公輩看文字,大概都有個生之病,所以說得來不透徹。只是去巴攬包籠他,元無實見處。”(頁11)

《近代漢語大詞典》:猶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朱子語類》第一二一卷:“今公輩看文字,大概都有個生之病,所以說得來不透徹。只是去~包籠他,元無實見處。”(頁26)

《漢語大詞典訂補》:猶言包攬。《朱子語類》卷一二一:“今公輩看文字,大概都有箇生之病,所以說得來不透徹。只是去~包籠他,元無實見處。”(頁425)

按:以上所釋不確。“巴”,通“把”,《說文·手部》:“把,握也。”又,《釋名·釋姿容》:“攬,斂也,斂置手中也。”“巴”與“攬”義近,“巴攬”成詞,義即執持、依附。參同書卷九十七去偽錄:“人於敬上未有用力處,且自思入,庶幾有箇巴攬處。‘思’之一字,於學者最有力。”其中,“有箇巴攬處”指的是有個依附處。此詞此義在宋文獻中多見,如宋馬永卿《元城語錄解》卷上:“今乃絶之,不以告人。既不能絶,而人誤食之,死矣。先生又曰:‘巴攬兩字,賢可記取,極有意思。’”其中,“巴攬”謂要執持或把握(一定的度)。宋趙善璙《自警編》卷六《公正》:“老先生嘗云:‘人主之勢,天下無能敵者。或有過譽,人臣欲回之,必思有大於此者巴攬之,庶幾可回也。”其中“巴攬之庶幾可回也”,是說執持或把握好其中的度或許能加以迴避。另,李敏辭《〈朱子語類〉口語詞釋義》李敏辞《〈朱子语类〉口语词释义》,《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第106頁。一文中釋“巴攬”為:“即‘把攬’,把持的意思。巴同把,把、攬均有執握義,同義聯合成詞。”似欠妥。

又,“巴攬”亦指“巴覽子”,即巴旦杏,果實名。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三九《拂菻》:“言其國地甚寒,土屋無瓦,産金、銀、珠、胡錦、牛、羊、馬、獨峰駝、梨、杏、千年棗、巴攬、粟、麥,以蒲萄釀酒。”其中“巴攬”即“巴覽子”。 亦作“巴榄子”,如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巴榄子如杏核,色白,褊而尖長,来自西蕃,比年近畿人種之亦生。樹似櫻桃,枝小而極低,惟前馬元忠家,開花結實。後移植禁御。予嘗游其圃,有詩云‘花到上林開’,即謂此也。”

【籠篋】

《漢語大詞典》:竹箱。大的稱籠,小的稱篋。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二:“世傳陳執中作相,有壻求差遣。執中曰:‘官職是國家的,非臥房籠篋中物,壻安得有之。’竟不與。”(卷8,頁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