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朱子语类》词汇研究
1454700000009

第9章 《朱子語類》俗語詞研究(2)

論道家三清,今皆無理會。如那兩尊,已是詭名俠户了。但老子既是人鬼,如何却居昊天上帝之上?朝廷更不正其位次?義剛。(卷125,頁3006)

按:“詭”,《玉篇·言部》:“詭,欺也,謾也。”通過詞義引申為“假裝,冒充”,如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詭冒姓名,朋欺上下。”可見,“詭名”,也就是捏造假名。“俠户”,“俠”通“挾”,如三國魏桓範《世要論·為君難》:“臣有外顯相薦,內陰相除,謀事託公而實俠私,可不慮之以欺乎?”嚴可均校注:“《長短經》作挾,俠與挾通。”“俠户”就是“挾户”,字面義即“連帶户籍”。“詭名俠户”意思是說,不但名字是假的,連帶的户籍也是假的,即“捏造假名,虛立户籍”。“詭名俠户”現象充分反映了當時吏治之弊,對社會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如趙雅書《宋代和買絹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上户均詭名隱匿自己資產物力,以期避入下户,這是和買絹科率基準額低下的緣由。”宋史座谈会编辑《宋史研究集》第八辑,台北市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1976版,第379頁。又,“詭名俠户”一般寫作“詭名挾户”,多見於宋文獻,如宋趙善括《應齋雜著》卷三《上蘇侍郎書》:“凡有田之民,詭名挾戸,破家析産,至今其患未已也。”又宋王之望《漢濱集》卷五《論潼川路措置經界奏議》:“乃知蜀中經界不論貧富,大抵稅增者願罷,稅減者願行,皆出一已之私。而形勢户之不願者為多,蓋詭名挾户,非下户所為。”又宋胡宏《五峯集》卷三《向侍郎行狀》:“凡詭名挾户,典買推收,進丁退老,分烟析生,田畆升降,貨殖盈虛,必以時覈,實所以革欺蔽也。”又,亦寫作“詭名夾户”,如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九《論田畝敷和買狀》:“南康軍吳諒夫劄子奏:豪富之家皆為詭名夾户,規避和買,乞以和買如夏税之法,敷于歩畝,使産多者和買亦多,産少者和買亦少。”

【家保狀】

家狀和保狀的合稱,包括記寫個人履歷,鄉貫等內容的表狀和保證人填寫的相關文書。1見:

某事合當如何,這謂之“令”。如某功得幾等賞,某罪得幾等罰,這謂之“格”。凡事有箇樣子,如今家保狀式之類,這謂之“式”。賀孫。(卷128,頁3082)

另如宋孫逢吉《職官分紀》卷一〇《貢院》:“國朝主判官一人,掌授諸州解送九經、五經、進士、通禮、三禮、《毛詩》、《尚書》、學究、明法之名籍及家保狀、文卷,考驗户貫、舉數、年紀而藏之。”又宋洪邁《夷堅志》戊卷七《信州營卒鄭超》:“慶元元年八月二十一日夜半,若夢中見一人衣幘如卒長,自稱為祝太保,持文引來追取着家保狀知管。”又宋文天祥《文山集》卷一三《題家保狀序》:“進士始於隋唐,本朝沿襲不改,日引月長,弊倖浸出。上之所以關防禁制者,務盡其術,若家保狀其一也。”

按:“家保狀”包括家狀和保狀,是唐時職官制之一。宋呂祖謙《歷代制度詳説》卷一《制度》:“六年,賈餗又奏復之家保狀。會昌四年,中書門下奏,舉人於禮部納家狀後,望依前五人自相保。”關於“家保狀”的具體內容,《宋史》卷一六三《職官三·禮部》:“兼領貢院,掌受諸州解發進士、諸科名籍及其家保狀文卷,考驗户籍、舉數、年齒而藏之。”又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時事·唐選人家狀即今履歷》:“所云家狀,即今之履歷、親供也。”

【檢籍】

核實户籍。1見:

然曹有才可用,知紹興日,當聖節,吏人呈年例,店家借紫絹結甚物事。曹云:“不必借,看每年軍人緋紫衫要幾多絹。”遂檢籍所用,與此所用不爭多。揚。(卷131,頁3160)

按:“檢”,義即“審定,核實”,如《隋書》卷一三《音樂志上》:“推檢載籍,初無郊禋宗廟遍舞六代之文。”“籍”,《說文·竹部》:“籍,簿書也。”《釋名》卷三:“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可見,“籍”就是關於人事、户籍等的檔案資料,“檢籍”義即核實登記户籍。參文獻記載,晉、宋以降,户籍登記多偽而失實,“檢籍”制度應運而生。“檢籍”此義早見於六朝文獻,如《南齊書》卷四四《沈文季傳》:“是時連年檢籍,百姓怨望。”又《魏書》卷一一一《刑罰志》:“時司州表:河東郡民李憐生行毒藥,案以死坐。其母訴稱:‘一身年老,無更期親,例合上請。’檢籍不謬,未及判申,憐母身喪。”

【薦試】

宋時制舉選拔人才的一種制度。即通過薦舉方式參加科舉考試,再根據應試等第授予相應官職。1見:

秦會之嘗為密教,翟公巽時知密州,薦試宏詞。遊定夫過密,與之同飯於翟,奇之。後康侯問人才於定夫,首以會之為對,云:“其人類荀文若。”又云,無事不會。儒用。(卷131,頁3153)

按:“薦”,即“薦舉,推薦”。“薦試”作為宋時的一種選官制度,除《朱子語類》外,該詞在宋文獻中不乏用例,如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七三《哲宗》:“今盡復館閣,而薦試之法未立,校讎之職無與,則是所復虛名而已。”又宋王銍《默記》卷中:“姚鉉作浙漕,見其人物文章,薦試大科,遂知名。”又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三《正議大夫致仕龔公墓誌銘》:“召還編校史館書籍,轉都官。始在萊蕪,大臣薦試館職,以善石介不召。”宋後亦然,例不贅。

【欵情】

審理和判決案件中所參考的供詞。1見:

漢人斷獄辭,亦如今之欵情一般,具某罪,引某法為斷。淳。(卷135,頁3233)

按:“欵”即“款”,有“供詞”之義,如《宋書》卷七一《徐湛之傳》:“二十二年,范曄等謀逆,湛之始與之同,後發其事,所陳多不盡,爲曄等款辭所連,乃詣廷尉歸罪,上慰遣令還郡。”其中,“款辭”即供詞。同時,參《朱子語類》該文段前後語境,文例中“欵情”即“斷獄辭”。“斷獄”,指的是審理和判決案件,如《管子·大匡》:“令國子以情斷獄,三大夫既已選舉,使縣行之。”可見,《朱子語類》文例中“欵情”即謂審理和判決案件中所參考的供詞。除《朱子語類》外,此詞此義宋文獻中有見,如宋葛勝仲《丹陽集》卷二四《宋左宣奉大夫顯謨閣待制致仕贈特進諡文康葛公行狀》:“公閲視不移晷,呼獄吏曰:‘於若干紙外亡去一節,是必汝所匿。’吏駭汗失措,度不可隠,迺於其舍故牘中出之,果皆中款情要。吏叩頭曰:‘囚罪本不至死,某故當以死。’其所匿一節,乃囚自白明甚,懼令平反,故匿之。”其中,“皆中款情”是說所藏公文與供詞內容相吻合。《漢語大詞典》收列義項二:①真情。②指男女歡情。未及此義。

【款樣】

詞狀的格式,樣式。1見:

所謂“律”者,《漢書》所引律便是,但其辭古,難曉。如當時數大獄引許多詞,便如而今款様,引某罪引某法為斷。義剛。(卷79,頁2062)

按:“款樣”為偏正式構詞,謂詞狀的格式,樣式。後詞義發生轉移,指事物的格式、款式或樣式。參同卷義剛錄:“又問:‘本朝之刑與古雖相逺,然也較近厚。’曰:‘何以見得?’義剛曰:‘如不甚輕殺人之類。’”正因如此,在其所引具體刑律時,往往以古為依,訟詞格式等也差不多。可見,“款樣”謂詞狀的格式,樣式。後詞義擴大,泛言事物的格式、款式或樣式,如明方以智《通雅》卷三三《器用》:“司馬遷傳:‘實不中其聲者謂之款。’注:‘空也。’後人因此,見器之形製,謂之款様。蓋謂其有款而可識。”《漢語大詞典》、《近代漢語大詞典》皆以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黎氏》為首例,偏晚。

【欵司】

承辦案件文書的官吏。1見:

《春秋》本是嚴底文字,聖人此書之作,遏人欲於横流,遂以二百四十二年行事寓其褒貶。恰如大辟罪人,事在欵司,極是嚴緊,一字不敢胡亂下。寓。(卷83,頁2174)

另如宋葉適《水心集》卷二五《朝奉大夫知惠州姜公墓誌銘》:“特練吏術,得其隠姦。如款司善出入人罪,宜同推吏厚給禄,胥徒貲産中役者,當先罷而後募,皆人所未知也。”又朱熹《晦庵集》卷一九《按唐仲友第四狀·貼黄》:“重念衆軍等如有些小情犯,到州盡被款司將本身家糧全分開閣,以致老小缺食,難以存活,乞備申施行。”又明張景《疑獄集》卷六《易衣匿婦箬籠》:“未幾,髯客歸,二鄰人扭之聞官,即承準無詞。申刑部取旨,髯客處死,以款司償其弟命,州縣吏各黜籍,邑宰、郡司、理檢、覆官皆降罷。”

按:“司”有“官吏”義,《說文·司部》:“司,臣司事於外者。”《後漢書》卷六四《史弼傳》:“州司不敢彈糾,傳相不能匡輔。”其中,“州司”義即州官。“欵”即“款”。關於“款司”的具體職責,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六二:“庚寅,大理寺丞范彦煇面對,論州縣獄吏例置私名贴書,一切付之鞫獄,謂之款司。凡老姦停廢,與閭閻惡少能弄筆者,悉聽為之。”可見,“款司”一名是指承辦案件文書的官吏。

【職幕官】

謂屬下官吏,即執掌各種具體事務的官吏。1見:

若其人昏濁,則害貽一路,百姓無出氣處,故又須略重判官之權。諸判官下却置數員屬官,如職幕官之類。僩。(卷112,頁2731)

按:文例中“屬官”謂屬下官吏,“判官下却置數員屬官”,是說在地方長官的僚屬下又設置幾名屬下官吏,以輔佐政事。而“職幕官”屬“屬官”之列,自然是指執掌各種具體事務的官吏。此詞此義宋文獻中有見,如宋王栐《燕翼詒謀録》卷三《州長吏親決徒罪》:“今州郡杖罪,悉委職幕官,而徒罪必自監決,帥府則以徒罪委通判。”又宋王稱《東都事略》卷四八《列傳三十一》:“且以景徳、皇祐、治平校之,……景徳官一萬餘員,皇祐二萬餘員,治平並職幕官、州縣官三千三百餘員。”

【助米】

謂在荒年歉收等情況下捐助糧米賑濟災民,或在需要額外開支等情況下捐助糧米以充國用。3見:

如某在紹興,有納助米人從縣保明到州,州保明到監司,監司方與申部,忽然部中又行下一文字來,再令保明!……後來忽又行下來云:“助米人稱進士,未委是何處幾時請到文解?還是鄉貢?如何,仰一一牒問上來。”這是叵耐不叵耐!他事事敢如此邀求取索。當初朝廷只許進士助米,所謂“進士”,只是科舉終場人,如何敢恁地說!賀孫。(卷106,頁2650)

另如宋劉宰《漫塘集》卷二三《新淦縣社壇記》:“平糴倉與社異事,以地相比,且因社而有倉,故助米者皆列名碑隂。”又宋董煟《救荒活民書》卷上:“及獻助米二千石,並立賞格,勸諭上户出米,措置賑糶。”又宋滕珙《經濟文衡》續集卷一五《奏劾擅支常平義倉米》:“適當荒歉之後,財計匱乏,别無可以措置,己申明朝廷,乞於豐儲倉內更給助米二萬石,以濟支遣。”此三例所言“助米”,是指在荒年歉收等情況下捐助糧米賑濟災民。又《宋史》卷二六《高宗本紀》:“丁未,命發運司說諭兩浙富民助米,以備巡幸。”其中,從“以備巡幸”一語可見,“助米”指的是為應付額外開支而捐助糧米以充國用。

二社會文化類

社會文化類主要反映宋代社會生活與市井文化,包括生產經營、市井娛樂、禮儀服制、飲食文化、事物形制等方面。本部分選取23個詞作為考釋對象。

【韝扇】

古時用於鼓風的裝置。1見:

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動而不屈,虛而愈出。”橐籥只是今之韝扇耳。廣。(卷1,頁8)

按:“韝”,義即鼓風箱,《龍龕手鑒·革部》:“韝,吹火具也。”宋王安石《九鼎》詩:“冶雲赤天漲爲黑,韝風餘吹山拔木。”李壁注:“韝所鼓爲風。”《朱子語類》文例中“橐籥只是今之韝扇”,採用的是自注的形式。“橐籥”一詞早見於《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蘥。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吳澄注曰:“‘橐籥’,冶鑄所以吹風熾火之器也。”可見“韝扇”指的是用於鼓風的裝置,猶今之風箱。另如宋陶穀《清異錄》卷上《花韝扇》:“俗以開花風為花韝扇,潤花雨為花沐浴。”

【冰壺散】

一種清熱消毒的解暑藥。1見:

元城劉師閔向張魏公督軍,暑藥以薑麪為之,與今冰壺散方大概相似。儒用。(卷136,頁3240)

按:“冰壺散”之名源于宋徽宗時詔令醫家編纂的醫學方書《聖濟總錄》,該書卷三四列有方劑名及藥物配備。明朱橚《普濟方》卷二〇一《霍亂門》引《十便良方》:“冰壺散,治備急霍亂,吐痢不止。”

【布襖】

有襯裏的上衣,即布襖子。1見:

若上面著布衣,裏面著布襖,便是內外黑窣窣地。賀孫。(卷64,頁1598)

另如宋劉誼《居茅山作》詩:“三茅得夢全清瘦,頭髮鬅鬙布襖寛。”又宋徐積《寄范掾》詩:“昨日沽酒典布襖,今朝所典未可保。”又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九《太平懃禪師法嗣》:“撥動祖師關捩,抖擻多年布襖。是非毀譽付之空,豎闊橫長渾恰好。”

【厨子】

放置東西的櫥箱或櫃子。1見:

某在漳州,豐憲送下狀如雨,初亦為隨手斷幾件。後覺多了,恐被他壓倒了,於是措置幾隻厨子在廳上,分了頭項。送下訟來,即與上簿。合索案底,自入一厨;人案已足底,自入一厨。賀孫。(卷106,頁2647)

按:“厨”即“櫥”,如《南齊書》卷三九《陸澄傳》:“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厨也。’”《朱子語類》文例中言“於是措置幾隻厨子在廳上,分了頭項”,是說在廳上放置幾個箱櫃,將狀紙分類存放。此詞此義在宋及以後文獻中有見,如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一六九《帝王部》:“九月,兩浙錢鏐遣使錢詢貢方物,銀器、越綾、吳綾、越絹、花櫚木厨子、金排方盤龍帶御衣、白龍瑙紅地龍鳯錦被、紅藤龍鳯箱等。”其中,“花櫚木厨子”即用花櫚木做的櫥箱,“花櫚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部二·櫚木》:“木性堅,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又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二六《職貢異物》:“日本貢馬、盔、鎧、劒、腰刀、鎗、塗金裝綵屏風、灑金厨子、灑金文臺……”其中,“灑金厨子”指裝飾有金花的櫥箱。

又,“厨子”此義宋前已見,如《南史》卷四一《衡陽元王道度傳》:“先是貴人以華釵厨子並剪刻錦繡中倒炬鳳皇蓮芰星月之屬賜鈞,以為玩弄。貴人亡後,每歲時及朔望,輒開視,再拜鯁咽,見者皆為之悲。”“華釵厨子”,指裝放飾物的箱篋。《漢語大詞典》釋“厨子”為“舊時指厨師”,未及此義。

【蕩節】

竹節。古時信使持之作為憑證。1見:

《周禮》中有以玉為竹節。又有竹符,又有英蕩符。蕩,小節竹,今使者謂之“蕩節”也,刻之為符。卓。(卷57,頁1338)

按:“蕩”同“簜”,《後漢書》卷一一六《百官志三》劉昭注引晉干寶曰:“蕩,竹箭也。刻而書其所使之事,以助三節之信。”《朱子語類》文例中,朱熹釋“蕩”為“小節竹”,義同此。“蕩節”此義屢見於宋文獻,如宋沈遼《雲巢編》卷一《和穎叔西園春宴》詩:“今此駘蕩節,衆樂茲無窮。”又宋李曾伯《滿江紅》詞:“蕩節將行,願隰盡、花氈鋪白。”又宋方夔《富山遺稿》卷三《蘇武》詩:“中郎出玉門,蕩節照絶域。”《漢語大詞典》收“簜節”,“蕩節”一詞形未見收錄。

【骨袖手圈】

束袖用的繩。1見:

“解雜亂紛糾不控拳。”拳,音絭,攘臂繩,今之骨袖手圈也。言解鬥者當善解之,不可牽引絭繩也。僩。(卷134,頁3203)

按:從上下文語境看,“骨袖手圈”也就是“攘臂繩”,“絭繩”。《說文·糸部》:“絭,纕臂繩也。”段玉裁注:“臂袖易流,以繩約之,是繩謂之絭。絭有叚帣爲之者。”由此可見,“骨袖手圈”即束袖用的繩。

【魂帛】

宋時喪禮,在靈座前結白絹,以示束帛依神,謂之魂帛。1見:

曰:“古人多用主命,如出行大事,則用絹帛就廟社請神以往,如今魂帛之類。”賀孫。(卷25,頁627)

按:舊時喪禮,為死者立牌位稱之“主”。《禮記·曲禮下》:“如喪,曰天王登假,措之廟,立之主,曰帝。”鄭玄注:“《春秋傳》曰:‘凡君卒,哭而祔,祔而作主。’”“魂帛”之說,宋司馬光《書儀》卷五《喪儀一·魂帛》載:“魂帛亦主道也,禮大夫無主者束帛依神。今且從俗,貴其簡易,然世俗或用冠帽衣屐,裝飾如人狀,此尤鄙俚不可從也。又世俗皆畫影,置於魂帛之後。”又朱熹《家禮》卷四《喪禮·靈座魂帛銘旌》:“設椸於尸南,覆以帕,置倚卓其前。結白絹為魂帛,置倚上。設香爐、香合、珓杯,注酒果於卓子上。侍者朝夕設櫛頮,奉養之具,皆如平生。”可見,“魂帛”就是指在靈座前結白絹,這也是宋時喪禮文化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