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1454800000018

第18章 建设新型孝道也须综合治理的一点思考(1)

袁志广

在中华大地绵延千年的孝道文明,当今出现了滑坡。这引起了许多学人志士的警觉、深思,并积极行动起来以“察民风,知得失”,激励改革、理性求进的精神,对其现状抽样调查和实事求是地研究,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学的泰斗钟敬文先生“知识分子应当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临终遗言。我们今天召开的“孝道文化学术研讨会”也正是这一遗言所代表的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急国家之急,是为了使社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积极努力。

国家实行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点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它雄辩地证明着我们今天的社会作为一个充满阳光的新世界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合理性。孝道文明的滑坡现象不过是这个大环境中出现的一个实际问题,是阳光下的一个黑影,是信仰危机、道德沦丧的一个较为集中、突出的表现。因为每一种社会的每一个历史发展时期都有它本身的问题和矛盾,利弊相随,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这是规律性的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然而,这毕竟是道德的“根基”出现了纰漏,对于有良知的国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理工科的思路、商业化的心理、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解决不了所有的社会问题,甚至不但不能解决,相反有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患,使后人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关于我国孝道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社会价值体系,以及孝道文明当今出现滑坡的现状等方面,已经有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只是对孝道滑坡的现实原因和如何应对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和一点思考,目的不仅在于求教,而且希望在这个浮躁而又五颜六色的社会生活中多一点冷静、多一点理性、多一点责任感、多一点唯物辩证法,再多一点正义感、多一点民本思想、多一点是非观、多一点公德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把人们更多的注意力拉回到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和深思上来。因为孝道文明的过去已成为历史,我们的目的是创建孝道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健康,更加光辉灿烂。

出现问题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面对。面对社会问题和矛盾,如同对待人体上的疾病,首先是要看到病症,承认有病,引起重视;其次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多视角地诊断,这是对症施治的前提。换一种方式说,就是要了解国情、民情、区情、族情和民心之所虑所急,引起强烈的责任感和治疗的紧迫感;再次就是辨证施治,以治本为主,调养紧随,标本兼顾。这三个环节缺了哪一环,都将于事无补,难见成效,或收效甚微。

孝敬父母,是“人伦大道,仁德根本”,是社会公德意识的基础,是人之德的底线。孝道的滑坡,说到底就是思想道德的滑坡,就是心灵美的贬值,也就是人之良知的模糊。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外部的,有内在的,但本文认为其主要根源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简要地说,一是贫富两极分化,大多数家庭相对贫困而尽孝难的现实,在乡村更为突出;二是在老龄化社会中“四二一家庭”尽孝难的现实,特别是在城市;三是父母在儿女媳妇都不得不“远游”,中年妇女和老弱留守看家种地,儿童上学求知,人人各奔“前程”,生活压力大,自顾不暇,无人尽孝的现实,在乡村较普遍;四是以我为中心的“小皇帝”、“小太阳”、“富二代”不断孳生和利他主义精神越来越缺失的现实;五是社会养老保险机制跟不上老龄化社会脚步的现实;六是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浊流不断泛滥蔓延,只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不顾社会效益的商业广告及媒体的某些片面宣传和不少影视作品为此推波助澜,不断为人性的弱点加码,太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是非观,人文环境严重污染,“空气质量”指数急剧下降的现实;七是有神论和迷信越来越猖獗,用“文化”来模糊甚至掩盖它非科学、非理性的本质,还在为此煽风点火的现实;八是放纵的色欲和混乱的爱情观横流蔓延,笑贫不笑娼的现实;九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铜臭弥漫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坑蒙拐骗偷令人防不胜防,总有人把爱心、善良当作欺诈的伪装,见利忘义的现实;十是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不能积极主动发挥作用,当有为而不为,把“弱势者”常常推到艰辛的司法途径了事,或者如果没有新闻记者暗访揭露曝光,就不闻不问,装聋作哑,不推不动,有时推也推不动,尤其是各级质检部门严重失职,不能为百姓把关的现实;十一是司法领域里生搬硬套一些资本主义世界里流行的那些维护有钱人利益的教条,虚伪地强调所谓“证据”、“程序”和“个人隐私”之类的概念,扩大它的内涵和外延,客观上袒护犯罪、放纵邪恶,甚至见钱“网破”,“心不正,剑则斜”,置法律的正义性与尊严于不顾,造成坏人不怕、好人不敬的现实等等。这些现实的存在,直接或间接,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相互渗透,纵横交错,相依并行,蚕食着人们的良知,扭曲着人们的灵魂。它们以内在的、千丝万缕的逻辑联系方式造成了孝道文明的滑坡。就是说,金钱至上、个人享受为先,放纵私欲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使现在的中国社会再也不是血缘联系非常紧密,以家国同构为特点,以崇尚道德和思想觉悟来维系人际关系的中国传统社会了。

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我们必须认识到,孝道的滑坡只是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一个负面效应。“不杀贫人不富”这个民间俗语虽然那么平实,但它却揭示了经济学上一个深层的规律和必然造成如此后果的普遍现象。看看我们周围,改革开放到现在,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现了多少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因贪污受贿千万元巨款而落入法网或潜逃甚至逃亡国外的人又有多少!几十年来,举国上下口诛笔伐的腐败现象,正像人们所说的正向单位化、集团化、黑帮化、家族化发展,社会上的财富如此这般积聚于极少数人的私囊而暴富,造成了千百万家庭和十多亿人的相对贫困,这是我们耳闻目睹、切身感受和心照不宣的事实。我们总习惯于以纵向比较来证明我们今天的成就有多么辉煌,生活有多么幸福,也习惯于有意无意地忽略其背后的代价和那来得缓慢但必将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恶果。可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横向比较才能知道贫富两极分化的事实和其间的巨大差距以及社会分配机制的某些不公所造成的社会心理的失衡以及种种连锁反应。就社会的分配来说,不同行业一般职工收入之间的差距也是有目共睹的一个事实。谁碰上什么就能拿到什么,碰上多少就拿多少,碰不上只能自认倒霉。国家通过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再次分配达到基本合理的职能机制体现在哪里?很多人为造成的“运气”,让好多人深感无奈,只好相信神学家们宣扬的“天意”“命运”之说,只能困惑、激愤。倒闭企业的下岗职工的状况更无法一一比对。不平则鸣,人活着总得找机会宣泄在那所谓“天意”压抑之下积蓄已久的不平之忿,一旦有了时机和目标,特别是有了软弱可欺的对象,便暴发了出来——骂娘骂爹,情绪冲毁了理性的堤坝,还考虑什么报恩与孝敬的人伦之道呢?

同时,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与社会的消费心理之间也形成了尖锐的反差。各种媒体制作的商业广告,为了掏出人们口袋里的钱,通过各种刺激人们感官的方式,从不同层面和角度误导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应和、纵容和煽动人性的欲望,如同风助火势、火乘风威一般不断助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其泛滥蔓延,任其淹没良知,去摧毁道德的底线。于是,在许多家庭里,丧失劳力吃闲饭而又总在眼前晃动的“弱者”——父母,如果他有钱便成了盘剥索取的对象,去啃老祖;如果没有钱,就被看做是包袱和累赘,克扣供给,甚至作为泄愤的对象虐待、迫害,这些都是暴富不成、享乐不够、欲壑难填、焦躁难平的心境所使然。正因为如此,同时也出现了孝道的“畸形儿”,比如利用公职之便刮民血汗,贪赃枉法,挥霍巨额公款,为父母置别墅、购卧车,享受豪华生活的所谓“孝子孝女”。有人说这是新型的“愚孝”。其实对这类人来说,孝敬父母只是自己罪恶行径暴露之后的一个遁词而已,是对丑陋灵魂的掩饰。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型孝道,大力提倡敬养父母、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不仅符合中国国情、民情,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还较低,国家社会保障机制还很不健全,司法体系也不够完善,这直接决定了我国目前需要保持家庭养老敬老传统的必要性,使人人老有所归、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也老有所为,这对于解决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无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以市场经济为基本特点的改革开放实行以来,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很多新的变化,其积极因素固然是主流。但我们必须冷静、清醒地看到随之而来的问题,如前面所提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唯钱是图的利己主义、吃喝嫖赌的享乐主义已经从“暗流”变成“公开的旋涡”,泛滥成灾,造成了许多危害。青少年犯罪、女性犯罪、公职人员犯罪、知识分子犯罪、高科技犯罪日渐走高,各省市“特大”经济案件、凶杀案件屡屡发生,“文化流氓”招摇过市也听之任之的事实也是无争的明证。这些罪犯的主体往往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昨天的所谓“小皇帝”、“小太阳”、“富二代”,他们的父母往往也是人性多于理性的暴发户或高薪家庭,只知道生养和物质上的满足,没有教育孩子的理念以及正确的思想和方法。他们的经济地位高了,但知识修养和思想境界还停留在蛮荒时代;衣领“白”了,也住进了敞亮的豪华住宅,但科学和理性的阳光还没有或者完全不能照亮他们的心灵世界。这类人和家庭灌输给孩子的多是一夜暴富的“生意经”,更何况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根本就抵不过社会上五颜六色的感官刺激和各种邪恶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诱惑对天真稚嫩心灵的熏染力呢!人创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而且后者的作用力更强。特别是占领人们主要业余生活的影视、网络和报刊等媒体上各种形式的不健康内容和误导,并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力无孔不入、铺天盖地。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尤其是跟着沉溺于“享受生活”的父母在麻将桌旁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于捞油水、占便宜,有钱自己花,有好吃的往自己嘴里塞,继承了许多陋习、恶习、不良意识和精神垃圾。那么,他们的父母随着岁月的流逝,事过境迁,必然也落到受子女蔑视、歧视和虐待,晚景凄凉的下场。常言道“贫贱是非多”,看眼前有钱人家的是非就少吗?也就是说,不尊老不爱幼决不是穷困家庭或社会下层的“专利”。这类人造环境和环境造人的恶性循环,当然是对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文明古国的辱没,更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我们有必要从根本上加以认识和改变。但这种改变谈何容易。从根本上讲,这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多层面、多方位、全社会来切实关照的巨大工程,也是本文题目“综合治理”才能见效的基本思路。依我之见,最起码应当从这些方面做起:

第一,家教为先,父母为师。任何父母都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任何家庭都是为成员个体塑造健全人格打基础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熏陶,父母的榜样作用即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影响力往往是原生态型的遗传,在灵魂深处留下的大有可能是一生都难以消退的烙印。对于父母不知感恩,不懂孝敬,无异于禽兽;难道对于子女只养不教,甚至压根儿就没有如何教育子女的理性认识就有区别于畜生了吗?这是一个矛盾紧密相连的两环,你如何对待父母和他人,那么你的子女也将会如何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人的邪恶与正直善良,利他与自私,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社会性的,首先是由父母以“传染”的形式留在下一代血液里的一种基因。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为人父母者都明白,要培养他们的这种社会意识和人应有的是与非的良知。连这种道德感和意识都没有,还谈什么责任、义务和做人的尊严!要知道文明也是一个择优汰劣、长期熏陶、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这里本文强调两层意思:一是孝道教育要从孩提时代抓起;二是提高当今父母的道德意识和对子女的正确的责任意识。

第二,强化学校教育中的感恩思想,培养孩子的国民意识、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以及“社会免疫力”。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在当今社会,没有国民意识和公德意识的人,至少是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国家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如何贯彻落实这一纲要,如何借这股东风,造就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新人,弘扬新的孝道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真正的作用力将是多弹头的,发散式的,决不仅仅限于对父母的孝敬。因为一个人最初的责任虽然只是对父母的爱和感恩,但人的道德成长正是把这种爱的责任感不断扩充、升华而形成了对他人及社会的爱与责任。新型的孝道教育,实在是培养中国人道德素养的起点和源头。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新型的孝道郑重其事地纳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对于全面提高全民人格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决不可掉以轻心,或流于纸上谈兵。时代的要求提醒我们,孝道这个道德范畴也决不能留在过去时代,更不能让封建主义独占,而应当以“先求其有,再求其善”的原则来批判继承,去粗取精,提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孝经”,并大力践行。因为支撑传统孝道的社会结构、社会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要把它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到现代社会中来也是不现实的。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孝道教育都应当有连续性,对不同年龄段的适应性、针对性和形式上易于被接受的多样性、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