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孝道文化新探
1454800000019

第19章 建设新型孝道也须综合治理的一点思考(2)

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我们还必须坚决地高举环保主义的旗帜。这也符合我国政府关于“净化文化环境”的经常性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净化与保护,有利于我们机体的健康;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环保却有助于心灵的健康,二者都不可或缺,都不可偏废。在动物界有健美的机体就足够了,如果在人类社会也只求外形而不顾心灵的健美、思想境界的高尚,那等于是丢失了作为人应有的尊严和起码的人格。特别是在像我们这种具有古老文明传统的国度里,只重皮壳娇艳,轻视心灵纯正,只看是否钱多腰粗,不计是否守德笃诚、爱国遵法,那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而是色相和金钱至上主义。变得如此浅薄、市侩、庸俗,这实际上是丧失自我的一种耻辱和倒退。美,应当是表里统一的一个整体,理智上应当更侧重于后者。在这一点上,本文特别希望也特别呼吁报刊影视、网络等媒体和“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多一点道德感,多一点正义感,多一点社会责任感,让你们生产的“精神食粮”里少一点“甲醛”。猥亵决不是爱,畸形和怪异决不是美,爱情里可能有性,但性决不是爱情的全部,更不能等同于爱情;提倡健康道德的人生也不是跟商业化相对立的,商业化未必就要庸俗化。请把手放到胸口看看二三十年来的许多作品和种种表演,再比对一下近年来我国各家电视台播映的韩国连续剧,再想想不管男女老幼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看韩剧?我觉得这些韩剧耐看,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个字、一句话——干净:剧情干净、画面干净、语言干净、形象干净、主题干净,如《人鱼小姐》、《威尼斯恋人》、《说不出的爱》、《我叫金三顺》等,尽管也有不合常理、粗糙之类的瑕疵,但污染智者的眼睛和耳朵、毒害幼者心灵的“声响”与“气味”几乎没有,包括日本连续剧《冷暖人间》虽然也反映了爱情,反映了家庭琐事,表现了人间的冷暖、沉浮与喜怒哀乐,也反映了种种社会弊端,但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东方国家和民族重礼仪、赞美道德、称颂善良的特点和含蓄美的性格,作家与导演的心理倾斜是理性的,是有社会责任心的,是向着文明的,一家老少都可以在同一时空观看、评论,其乐融融,直至剧终。这些作品虽然没有见缝下蛆式地把性暗示和描写当作必不可缺的“佐料”滥用,不是同样很有收视率吗?!三鹿奶粉毒害婴幼儿童,我们可以将其法人和有关责任人逮捕法办,使其企业倒闭关门,受到应有的惩治。但对于不可须臾或缺的“精神食粮”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甲醛”难道就一笑置之、习以为常,任其流布蔓延、逞凶肆虐吗?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所造成的危害是直接的,显而易见的,其恶果也是可以计量和用数字来表示的;而后者所造成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是缓慢的,无时空界限的,是很难量化的。但不能因此就看不到它对我们人文环境的污染,给我们的生活空间所造成的更深层、更大面积的毒害。还值得一提的是,酒宴上用于助兴的“黄段子”,已经弥漫大江南北,到了不分场合、不分贵贱、不分朝野、不分性别和年龄的地步。这种现象令人不得不联想起曾被揪出来鞭笞过的“裤裆文学”、“厕所文学”。为什么人们的才智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乐此不疲?为什么人们的乐趣就集中在“那里”,笑得那么开心?人类遵循自然和社会的法则,都要按照一定的形式婚配,生儿育女,保持自身的延续,性应当有它的科学地位。但不能因此就把它总吊在口头上,挂在屏幕上,摆在餐桌上,更不能把它当作旗帜不分时间地点地挥舞,呐喊“不穿裤子就是解放,就是自由,就是文明”吧!任何真理超越它的范围一步就是荒谬。合理合法的婚配是人对自然法则的顺应、契合,包含在真正爱情圣地里的性本来也可以说是圣洁的,对它进行一定范围内的研究,也是无可非议的;但它如此泛滥,并充斥在精神生活空间里到处弥漫,不是低级趣味、庸俗下流又是什么?近来画家李壮平以自己的亲生女儿为裸模的报道和他们父女俩合作的画册《东方神女》引起了争论。当然,单纯地看,在“澄怀观道,静照忘求”者的心目中,那《东方神女》永远是清丽俊逸、美轮美奂、高雅绝尘的艺术佳作;那父女的行为也永远是超凡脱俗的壮举,令人感佩。但那“神女”和她的“神父”不是生活在“神界天国”而是在现实。就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国民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实际状况来看,在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历史性、积淀性和相对稳定性等因素融为一体的民俗文化的哺育、模塑下成长为社会人的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那父女的行为无疑是对人伦道德的忤逆,是伤风败俗的丑行,更何况真正的动机还不是高尚的艺术追求,而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急于发财的心理呢?那“女神”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也是用神圣的光环圈起来的一个扫除不净的“黄”、擦拭不掉的“色”。至于在因“性骚扰”而从天宫被贬到人间仍屡教不改的猪八戒以及将他炒作为“性情中”的可爱男人,并借“思想解放”、“性解放”之名,行“一夫多妻”之实的那部分人色迷迷的眼里,特别是靠感官刺激来振奋雄威并以此为乐子的一些人的心灵深处,那“神女”不过是秀色可餐的一块“天国牛排”而已,哪有对女性人格的尊重!哪有什么艺术鉴赏!我们理当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者,对于眼前那真实的社会效应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这一点上,也不能不合时宜地、一味地赞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挑战就是一种勇敢行为,见“另类”就赞口不绝,超出真理性范围,眉毛胡子一把抓,一概而论。总之,文化环境的乌烟瘴气和精神上的堕落现象,足以说明意识形态领域受到污染的广度和深度,这应当启迪我们审视自身和反省良知。总而言之,就是目前对于法网网不住的“坏人坏事”以及恶行丑事的批评与斥责,应当引起重视,也理当常常揭开它那华丽、炫目甚至神圣的伪装,拉到阳光下暴晒消毒,不能扩大、歪曲“没有什么对和错”、“宽容”、“理解万岁”、“多元文化”和“隐私”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将之当作禁条来束缚和麻醉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理性而去掩盖、纵容邪恶和丑陋。要知道,那对无知的群体实在是魔鬼“撒旦”的误导、引诱啊!我们是崇尚科学的,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应当符合我们“科教兴国”的口号吗?净化文化环境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确实存在的风险性,恐怕也是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这一英明预见的智慧所在吧!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我们应当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理直气壮地、坚决地举起环保主义的旗帜与利剑。

第四,加快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的步伐。经济是基础,物质保障是根本。孝敬父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是传统中国社会人生的终极价值准则。但是,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道德准则也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物质和精神,二者互为表里、互为因果、互为消长的辩证关系,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我的具体想法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日益显露的问题,国家在健全相关的法令和制度的同时,是否应该多创办一些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体制或形式的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养老院呢?迈入老年后,每个个体的境遇不同,但大致上可能有这样三大类:有的有钱或儿女愿意出钱,但身边无人朝夕相伴侍奉,这一类因有经济实力可以选择雇佣保姆或进老年公寓,自行解决;有的没有经济来源,无子女奉养,生活又完全无保障,需要由社会福利来救助,只有被敬老院收容奉养;难办的是第三种,就是自己没有钱,儿女又抛弃不管,或表面上照顾奉养,实际上克扣虐待。这类老人面广,数量大,状况相异,难以具体操作,需要国家职能部门出台一些强有力,并且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法令或规章制度。同时各级基层部门或组织应做些认真细致地调查研究工作,酌情处理,施加道义上的压力。对于不奉养父母甚至虐待迫害的现象,要强化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和基层组织的多层监管,强化必要的制裁力度,尽快改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拖延现象。

第五,社会主义新型“孝经”的模本建设,也不容拖缓。建议和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如主管教育的部门立即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财力着手办理,具体落实。不能满足于几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几位领导和权威人士的讲话等一般性的动员和号召。造声势,引起更多方面的关注和重视,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没有比较稳定的组织形式,没有相对完善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字模本的建设,不能给学校和宣传部门尽快提供参照依据,这同样也容易流于形式。因此,至少教育厅要有专人常年抓,各大专院校的人文学院、社会科学系、图书馆等部门要打头阵,采用向社会广泛征稿和专业部门的有识之士专门研究撰稿等形式相结合,有点有面,点面相济,全面开花,分工合作;有了初步成果,再取各家之长,连写带编,拿出较为科学的蓝本,全面推广,在实践中继续求精完善。新型“孝经”的建设,是新道德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重要举措,既要扬弃传统孝道中为封建政治服务、压抑晚辈个性成长、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性,又要批判继承作为人类自然亲情关系上知道感恩、敬养父母的合理因素;在认识论方面要力避过分强调和扩大传统孝道的阶级性、时代性,并将之与人民性、民族性尖锐对立起来的那种简单化、教条化、极端化和僵化的认识,以及或以今非古,反传统、非前代,或以古薄今,或以古讽今,或把学术问题当政治问题,上纲上线,不碰南墙不回头、钻牛角尖的片面性。那样我们的这一工程就会陷入忽左忽右,徘徊不进的泥潭。我们一定要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他为我用的原则,立足于华夏大地,着眼于中国的今天与明天的立场;在内容方面要有超前性、长远性、知识性、稳定性、说服性(说理性)、真理性和层次性、适用性等特点,体现新型孝道的义务性、感情性,强调觉悟性、自律性,主张互敬性、互益性;在形式和语言方面,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喜闻乐见、好懂易记,以便使其尽快深入人心,变成人们的行动,蔚然成风。

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必须心到手到,赶快动起来。只有干起来,才能缩短那艰辛的里程,早闻花香,早尝蜜果。实干永远强于清谈!

本文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的冲动中纵笔驰骋而成,痴狂之语、浅陋之见在所难免,恳请批评指正,但更希望引起思考,激发行动的紧迫感。2008年汶川突发千年不遇的大地震,在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中,国内外华人所表现的那种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使我坚信,随着人文环境的净化,风气的好转,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的健康发展,全民觉悟、素质的提高和相关机制进一步的完善,孝老爱亲、慈幼敬老的文明也一定会回归,更多的老年人将笑颜常开,夕阳霞满天!

(袁志广: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