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可以实施对孝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1.把“德孝城”的建设纳入孝泉镇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重新布局。结合灾后孝泉镇城市重建,实施文化产业重建。在市镇街道总体布局上,要充分考虑以孝为核心的文化元素。与“德孝城”临近的街区,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式样,尽可能保持以小青瓦、木结构铺面为主的错落有致的旧式川西民居街区,形成以“德孝城”为核心的古镇风貌。这需要以牺牲现有的现代商铺利益为前提。一旦规划通过实施,必须从严把握。一切现代建筑设施,可以集中规划到与江苏对口援建的孝德镇周边,从总体分区上,形成新城与古镇相呼应的城市格局。
2.强化古镇中重要古迹的周边文化氛围。孝泉舍利塔,是古镇中十分重要的“闪光点”。舍利塔周边的现代建筑应撤除或搬迁,古镇中的所有建筑的层高,必须在其之下,以突出这座元塔的历史价值。这可能要牺牲目前舍利塔附近的孝泉师范学校的部分利益。对于包围舍利塔的三孝园,在当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客观上保护了古塔,另一方面,它又是孝文化的重要载体。目前其园林面积较小,植被、绿化有限,档次较低,在古镇规划上,应将其纳入“德孝城”景区,扩大其园林范围,并加重其孝文化氛围。
3.对于已经建成的“德孝城”景点,应逐步去粗取精,保留和打造重点建筑,使其成为精品,对于一些表现手法粗俗、建筑质量较差的景点,应逐步更换。应走出当前围城式的封闭园林格局,形成开放式的古镇街区,使景点融入到街区之中。在孝文化雕塑中,也要打造精品。将艺术水准较高的突出表现孝文化的人像或群像组合,有目的地布置在园林或街道之中,使孝文化思想更直接面向民间。不要千篇一律地将“一门三孝”的故事置于庙堂之中,避免本身是人性化的“孝”,变成神话中的“怪”,避免形成人为制造的“神人”之间的距离和“造神”现象的蔓延。
三、使孝泉古镇与孝德新城融为一体,成为城乡统筹,产业互补的新型景区
汶川地震以后,在灾后集镇的重建进程中,与孝泉镇一街之隔的孝德镇,由于属于地震极重灾区的绵竹市,国家政策扶持的力度和资金支持的力度远远大于地震重灾区旌阳区。由江苏省苏州市援建的孝德镇中小学、卫生院、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公共文化设施已经交付使用。这批公共建筑总投资近亿元。根据绵竹市的总体规划,“5·12”地震后,靠近旌阳区的孝德镇将取代原汉旺镇,成为绵竹市的工业重镇。
如何使孝泉古镇与孝德镇在城乡建设上一体化,形成产业互补、资源互补,成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格局,是当前摆在孝泉镇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孝德镇的灾后重建,受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发展速度快,现已经进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快车道,其经济优势是孝泉镇所不能比拟的。走进0.6平方公里的孝德新城,一座“川苏合璧”的现代化小城镇扑面而来。苏州路是苏州援建孝德镇中心镇区7条道路中的主要干道,东连孝德大道,西接德茂公路,长520米、宽32米,总投资1200万元。目前,这条路已建成通车。苏州对口援建绵竹指挥部明确指出:将在上级规定的时间内,在孝德镇完成投资10亿元的7条大街的建设。孝德镇射箭台村是绵竹远近闻名的年画村。帮助绵竹发展壮大年画产业是两地经济协作的重要课题之一。苏州将投资3000万元在射箭台村规划建设一个集年画制作、旅游、交易于一体的年画产业基地,主要建设年画村入口、年画广场、年画路小景及绿化、景区节点、水乡长廊及沿路民房改造、综合接待办公室、年画湖、民间年画坊等标志性建筑项目,预计2009年底将设施全部完成。
孝德镇是绵竹的南大门,德茂公路、成青路以及未来的成什绵高速、成兰铁路都将经过孝德镇,可以说孝德镇是绵竹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是外界了解绵竹的一个窗口,因而孝德镇的灾后恢复重建显得非常重要。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镇环境、提升经济发展角度入手,孝德镇在农房重建中采用以年画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打造了近十个城镇化定位的农村集中居住点。同时,孝德镇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在苏州的援建下已经全面铺开。
孝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是孝泉镇的城市名片,这种文化名片是孝德镇在城市建设中所不具有的。孝泉镇的这种优势是历史的积淀,短期内不可能再造或消失。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利用孝泉镇的区位优势,尤其是与孝德镇相同的地理位置,利用德茂公路、成青路以及未来的成什绵高速、成兰铁路经过孝泉镇所带来的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优势,打好孝文化这张牌;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对旌阳区作为汶川地震重灾区所给予的政策扶持,用好有限的灾后重建的资金和社会援助,以及在重建中德阳市、旌阳区所给予的资金倾斜和政策性扶持,把以前“德孝城”的建设从单方面的乡镇行为,变为地方政府行为,在规划设计上高起点筹划,在资金准备上政府、社会资金多渠道给予倾斜,管理上变目前孝泉镇德孝城管委会管理为地方政府管理,从而提高理和建设水平,孝泉古镇建设是大有希望的,其前景无限光明。
在处理和孝德镇建设和谐发展的关系上,孝泉要立足于双赢互补;在总体把握上,要注意和孝德镇的建设保持对接,和一路之隔的江南建筑风格大体协调。孝泉古镇建设的总体把握,应是与孝德镇的灾后苏州援建的现代新城相辅相成,成为现代江南式样风格形态的补充,成为现代园林中的古镇,作为建筑体系上的补充。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总体功能上,要显示出与孝德镇建设的不同思维方式。孝泉镇的建设要突出孝文化观念,吸引孝德镇的眼球,吸引到德阳、到孝德、到绵竹的人来孝泉观光。在街区设计与命名、旅游纪念品、地方特产、重点建筑的建设等方面均可以突出孝文化品牌,使德阳、成都、绵阳的各界人士为浓郁的具有乡土气息的孝文化所吸引,从而使孝文化和灾后重建的新集镇相得益彰。
2.营造与孝德镇建筑风格互补的人文环境,而不是去赶超孝德镇的建设规模与速度。孝泉镇的建设,要增添大面积的园林绿化,同时逐步增加一些中档树木,大部分古镇街道改为石板路,使古镇的环境与江苏对口援建的孝德镇那种江南现代风格建筑式样相一致,共同表现出互补的小城环境,使两种类型的建筑风格统一于中国南方建筑体系之中。
3.牢固树立文化品牌意识,利用传统节日,举办与孝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如目前开展的以弘扬孝道为主题、以孝为轴线的传统庙会,就是充分运用地方积传的风俗习惯,并且已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民俗活动。从清初就已开始的至今依旧延续未断的“上九会”,就是此类地方民俗活动的突出表现。“上九会”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七至初九举行,历时三日。“上九会”期间,有仿古式铁器帮、木竹帮、五金帮、药材帮、铜器帮、饮食帮、字画帮、花草帮八大表演,马戏团,唱戏曲的,说评书的,样样齐全,热闹非凡。可谓四方宾客云集、八路高朋满座,将其贯穿以孝文化主题,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社会效益。近年来,每年九月份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评比孝媳(婿)、孝子(女)活动,已经成为地方具有吸引力的新型文化活动,它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孝道文化紧密结合,丰富了孝文化的内涵。这些活动,也为孝德、孝泉地方民众所喜闻乐见。
总之,充分利用灾后文化重建的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良机,充分利用和发挥孝文化在孝泉古镇建设和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可以预言,一个新的、充满魅力的“中国德孝城”,必将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推进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范小平:四川省德阳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