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译文】地形,是用兵打仗的必要辅助条件。判断敌情,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应该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然后去指挥作战,必定能够胜利;不懂得这些去指挥作战,必定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说不打,也可以打下去;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说打,也可以不打下去。所以,进不求胜利的名声,退不避失利的惩罚,只求保护国民,符合国君的利益,这是最可宝贵的。
【解析】孙子对地形的利弊和正确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十分重视,从战前庙算到两军对峙,如何占据有利地形,形成己方优势,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他每篇都在反复强调根据不同的地形制定相应作战原则和战术方法的基本思想。
【故事一】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晋文公相继离世,戍郑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秦穆公报告,请穆公攻打郑国国都,由他们做内应。于是秦穆公不顾上大夫蹇叔和老臣百里奚的再三劝告,任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人为将,准备远袭郑国。出发前,蹇叔哭着告诫儿子:“我看着你们出发,再也看不到你们回来了。这次远征,晋国人一定会在崤山截杀你们。崤山有两座山,南边的山是夏王皋的陵墓,北边的山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你一定死在这中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
第二年春天,秦师经过国都城的北门,此时尚幼的王孙满看到秦师轻佻无礼的样子,料定他们一定会吃败仗。
其后,秦师经过滑国,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去周都城做买卖,一看秦人要来攻郑,他便假扮作郑国的使者,向秦军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一面又派人回郑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客馆察看,果然见杞子等人收拾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于是将他们逐出了郑国。
孟明视原来打算去偷袭郑国,现在一听郑国已经有了防备,于是只好灭掉滑国,班师回国。
晋国得知秦军远袭郑国的消息,十分愤怒。如今见秦军无功而返,自然不愿意放过消灭秦军生力军的机会,于是晋军在东崤山、西崤山之间和崤陵关裂谷两侧的高地设下了埋伏。
疲惫不堪的秦军从滑国返归本国,抵达崤山时,崤山地形险恶,山路崎岖狭窄,特别是东、西崤山之间,人行走都很吃力,车马行进更是难上加难。孟明视正率领部队小心地进入山谷,突然,金鼓齐鸣,一支剽悍的异族部队率先杀出——原来,这是晋国南部羌戎的兵马,羌戎是晋国的附庸,一直听从晋国的调遣。随后,在晋襄公的亲自指挥下,晋军大将先轸率晋军一涌而出,以排山倒海之势将秦军分割、包围、消灭。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都成了晋军的俘虏。
险峻崎岖的山道两边最容易设下埋伏,出发前蹇叔都已经预见了晋人将在崤山设伏攻击秦军,然而仍然没能避免。所幸后来三位将领都被放回,秦穆公将一切过失归咎于自己,并不追究他们兵败的责任。
【故事二】诸葛亮五出祁山伐魏,本来一路顺利,伏击了司马懿,大败魏的西凉援兵。后来魏派间谍造谣说东吴准备袭击蜀国,诸葛亮只得下令撤军。由于撤退十分匆忙,为防魏军追击,诸葛亮精心布置了一番:令杨仪、马忠分别领兵埋伏在剑阁和木门道,约定炮声为号,塞断道路,两下夹击追兵,又命魏延、关兴引兵断后,还在卤城城头虚设旗号,作出没有撤退的样子。然后诸葛亮才领着祁山大寨的兵马退回西川。
魏军这边,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撤退后,高兴地问手下部将:“蜀军已退,谁愿去追击?”张郃主动请缨。但司马懿摇摇头:“你性子太急,不能让你去。”张郃又再三恳请,司马懿终于答应了他,给了他五千人马,又让魏平率两万部队押后、三千人马接应。出发前再三对张郃说:“一定要小心蜀军在险要的地方设下的埋伏。”
张郃领军追赶蜀军,走了三十多里,忽然一声大喊,树林中闪出一支队伍,原来是魏延的部队。张郃与魏延交战,不一会儿魏延就败走了,张郃领兵直追,又走了三十多里,蜀军将领关兴又冒出来阻挡他,张郃也将他杀得大败而逃。此时魏延又抄到魏军前面拦截,双方又战,过不多时魏延又败退了,蜀军还丢下许多衣甲辎重,魏兵纷纷下马争抢。如此这般,魏延和关兴轮番拦截张郃,且战且退,将张郃惹得愈加愤怒,奋起直追。
到了傍晚,魏军追击到木门道口,忽听一声炮响,西边山上火光冲天,大石檑木不断从山上滚落下来,阻断了前进的山路。张郃大惊,急忙引兵后退,然而已经晚了,后退的山道也被木石塞满了。魏军被堵在山道中央,进退维谷,忽然一声梆子响,西山上万箭齐发,张郃手下一百多个部将全都被射死,随后赶来救援的魏军也被杀得大败。
佯败、且战且退,将敌人引入伏击圈,是屡试不爽的招数。
【故事三】公元1132年,由金扶持的伪齐政权,将都城由大名府迁移到东京,征集乡兵十多万,沿黄河、淮河布置防线,又在陕西、山东等地区驻扎,进窥南宋。两年之后,1134年,岳飞上书建议对金用兵,他认为襄阳六郡地理位置紧要,要想收复中原,先得据此为基本立足之处。高宗同意了此意见,但命岳飞只准收复六郡,不得进一步越界用兵。四月,岳飞率三万人马从江州出发,经鄂州渡江西进,与此同时,高宗还命韩世忠领万余精兵屯戍泗上,以牵制敌人的力量,又命刘光世出陈、蔡二州以作声援。
岳飞的军队士气高昂,首先攻克了伪齐政权境内最南端的郢州,五月,岳飞又领兵打到襄阳,金人见状忙从河东河北调来援军,与伪齐军队一起对阵宋军。襄阳城左边是襄水,右边是平原旷野,伪齐军主将李成自恃军队人数是宋军的好几倍,竟然违背“步兵利险阻,骑兵利平旷”的原则,将骑兵布防在江边,将步兵驻扎在平原。岳飞侦知了这一情况,遂下令让部将王贵率步兵攻击李成的骑兵:“江边乱石林立,道险路窄,正适合步兵发挥优势,你可用长枪攻击敌人骑兵。”又让部将牛皋率骑兵攻击对方步兵:“敌方步兵列阵于平原,你可率领骑兵反复冲击他们的阵势,不获全胜不得收兵!”
战斗一开始,王贵这边,在险狭的江滩上用一支支长枪专刺敌人的马腹,前面的战马一匹匹倒毙,后面的战马被堵得无法行进,也纷纷跌倒,许多马匹不得不跳入水中,李成的骑兵很快便被打败。而牛皋这边,在开阔的平原上,一队队骑兵风驰电掣地杀入敌阵,强大的冲击力瞬间将所到之处的阵地冲垮,这样来回反复冲杀,李成的步兵也很快溃不成军。
李成大败,只得弃城而逃,岳飞干净利落地一战收复了襄阳城。
根据地形来判断有利于骑兵还是步兵作战,敌军在布置兵力上的重大失误给了南宋军队一个绝好的机会。
【故事四】公元1129年十月,金兵第三次南下入侵长江地区,攻破建康,大肆掳掠一番之后,第二年开始撤退回北方。宋将韩世忠料想金军不能久驻江南,便赶造战船,准备在金军北撤时在途中进行截击。后来听说金军由临安经吴江、平江向镇江撤退,韩世忠忙率水军八千人,抄在金军前面赶到了镇江,将金军截击在焦山、金山之间。于是宋金双方在长江展开激战,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助威,宋军士气大振,重挫金军。金军溯江而上,宋军一路追击,终于将金军迫进一条已经淤塞的湖荡——黄天荡。
黄天荡水道年久淤积,是一条死路,能进不能出,金军不熟悉地形,进去之后才后悔不迭,而后路又被宋军封住,金派来的援军也被韩世忠打败,于是金军只能困在黄天荡,一共困了四十多天。后来有一乡人献计说,黄天荡北面十多里有一条老鹳河,可以直通秦淮河,因年久淤塞,无人知晓,如果能将它凿通,引水入内,就能出去。
金军捞到这条救命稻草,遂在一夜之间凿通老鹳河故道三十里,逃出了黄天荡。
远征的金军不熟悉南宋地形,被宋军逼入死胡同,援军也被打败,要不是后来那名乡人献计(可能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缘故),金军这次一定会被全歼。
【故事五】
蒙哥继位做了蒙古可汗后,采用迂回的策略,绕道西南,向南宋发起进攻。蒙哥先派其弟忽必烈攻克了云南,然后亲率西路主力四万人马,经六盘山进入四川,苦战一年,抵达钓鱼城下。
钓鱼城地处嘉陵江、涪江、渠江的汇合之处,城的四周尽是悬崖绝壁,犹如刀削,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蒙哥企图越过钓鱼城,进军重庆,与蒙古南路军会师,直取南宋都城临安,因此此地成为蒙哥的必争之地。然而钓鱼城的守将王坚忠于南宋朝廷,矢志抗敌,早在蒙哥到达之前就已储备了足够的粮食,开拓了水源。钓鱼城中有百姓约十万人,守城将士也有一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