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先派降将晋国宝入钓鱼城劝降,王坚二话不说就斩了晋国宝,并对众将士说:“今后谁再敢说一个‘降’字,晋国宝就是他的榜样!如果我有背叛朝廷的行为,大家就砍下我的头颅!”于是城中军民人人奋发,再无人敢言“降”字。蒙哥见劝降无效,一面派将军纽磷到涪州的蔺市建造浮桥阻止宋军的增援,一面亲率大军强攻钓鱼城。王坚率军民全力守卫,还时不时在夜间出城偷袭蒙古兵营,对峙了几个月后,钓鱼城坚如磐石,而蒙古军却死伤惨重。
这期间,南宋理宗皇帝派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率战舰千艘增援钓鱼城,但行至合川附近,战舰遭到蒙古军的拦截,无功而还。蒙哥击败南宋的援军,派前锋大将汪德臣到钓鱼城下劝降。可汪德臣单人匹马来到城下,还没等喊上几句话,城上便飞下一块巨石,刚好打中他的肩膀,当天晚上,汪德臣就在营中吐血而死。
蒙哥久攻钓鱼城不下,又损失一员大将,心中十分焦灼。为了观察钓鱼城内的虚实,蒙哥命令士兵在钓鱼城前修造起一座高高的瞭望台。王坚发现蒙哥在城下亲自督建,便吩咐将士准备炮石轰击瞭望台。蒙哥不知道钓鱼城城上的情况,瞭望台建好后,便急急登台向城内望去。王坚立即命令军士发炮,结果不单瞭望台被摧毁,蒙哥本人也被飞石击中,不久便死去了。蒙古军失掉可汗,只得放弃攻城,载着蒙哥尸体返回北方。
钓鱼城地形上的易守难攻,加之主将坚决抵抗的态度,还有南宋守城部队的先进炮火,让蒙古铁蹄在这里受挫,甚至连可汗本人都被击杀,使得日薄西山的南宋王朝又得以延续了二十多个春秋。
【原文】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译文】如果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与之赴汤蹈火;如果对待士卒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士卒就可以与之同生共死。但如果仅是溺爱而不能命令,厚待而不能使用,混乱而不能治理,那就好比一味骄纵子女,是不可以用来打仗的。
【解析】这里用教育子女来比喻将领管束士卒,首先当然要真心爱护他们,其次爱护也不能无度,触犯军纪也是要毫不留情的,这样一来才能管理出合格的士兵。
【故事】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治军,与最下层的士兵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不单独睡一个营帐,而是与士兵同营居住;行军时不骑马坐车,而是与士卒一起,并且亲自背负干粮,与他们同甘共苦。有一次一个士兵生了痈疽,由于一时得不到医治,伤口化脓了,吴起亲自给他吸脓。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后哭了,旁人问她:“你的儿子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将军亲自为他吸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这位母亲答道:“不是这样。从前孩子的父亲也在吴公帐下打仗,吴公也为他吸过疮上的脓,等到作战的时候他父亲就不顾一切拼命冲在最前头,所以就战死了。而今吴公又为我的孩子吸脓,我不知道他又将死在哪个地方,所以我才哭啊!”
吴起虽然对士兵视如子弟,却又十分严明,他认为应当赏罚分明,如果法令不明、赏罚不信,虽有百万之众也无益,他曾经将一名没有得到命令就主动进攻敌军的材士斩首以明法。
吴起带兵就是典型地实践了既“视卒如婴儿”、“如爱子”,又严格以法度来要求他们,这样才会有勇敢而又坚韧的士卒。
【原文】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出击,而不知道敌人不可进攻,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知道敌人可以进攻,而不知道自己的军队不可以出击,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进攻,也知道自己的部队可以出击,然而不知道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行动起来十分清醒,战术变化无穷。所以说:既了解敌人也了解自己,取胜就不会有差池;既了解天时也了解地利,胜利就可以保全。
【解析】取胜的必备要素,就在孙子所说的这几句话里,知己、知彼、知天、知地,如果只具备其中一条,这胜利就很可能只有一半的机会实现。当然,全胜是难求的,有时候还要赌上一点运气,因为不可能每件好事都在你这边,所以打仗也需要冒险。只不过,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并尽量全面地分析取胜的可行性,总要比没有准备或者骄傲、愚蠢、大意的一方更能赢得胜利。
【故事】公元406年,东晋大将刘裕出兵准备征发南燕慕容超,从建康出发,率船队从淮水进入泗水,然后到达下坯,留下战船和辎重,步行进军来到琅邪。晋军在所到之处筑建了许多城池,并留下部分军队保护。有人担心燕人会堵塞住大岘山这个关口,或者坚守不战,晋军孤军深入,劳师无功,而且万一到时还不能安全返回,又该如何是好?
刘裕说:“我考虑很久了,心里已有数。他们鲜卑人贪婪不知足,只注重眼前利益,不知道长远地计算谋划。进攻的时候以俘获人口、财物为利,后退的时候又爱惜禾苗,他们认定我军是孤军深入,不能持久,进军只会进到临朐,退守也只会退到广固,他们一定不会守在险关坚壁清野的,我可以向大家保证这一点。”
南燕听说晋军将要来临,君臣上下在一起商量对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认为:“晋军英勇善战,速战速决对他们是最有利的,我们不可轻易与之接战,而应占据大岘山险要地形,把守关口,不让敌人进入,时日一久,敌人被拖得锐气尽失,师老兵疲,此时我们再出精锐骑兵两千人,沿海南下阻断敌人的粮道,同时命驻防梁父一带的兖州军队沿山东而下,从侧面攻击敌人,晋军腹背受敌,一定会战败,这是上策。其次,如果下令让各地官员各自凭险固守,在准备好他们够用的粮食物资后,将剩下的全部焚烧,再铲除田中的禾苗,使敌人得不到一点给养,他们既缺粮,又找不到我军接战,不出一月就会不战败走,这是中策。而再次,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关口,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
然而慕容超却不同意,说:“从天道来看,现在岁星正运行到齐,我军不用作战就能打败敌人;而从地理来看,敌人劳师远征,不熟悉地形,是客,而我们却是在家门口作战,是主,主客的形势也是有利于我军的;再从人事来看,晋军远征,士兵一路跋涉肯定会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势必不能持久。而我方有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民众,铁骑万匹,麦苗遍布原野,怎么用得着铲掉禾苗、迁移百姓、自己躲起来示弱呢!不如让敌人进来好了,我们再出动精骑攻击敌人,何必担心不能战胜他们!”
就这样,慕容超否决了公孙五楼拒关坚守或坚壁清野的建议,选择了下策来应战。大臣们纷纷劝阻进谏,然而慕容超不听。太尉慕容镇说:“陛下如果认为骑兵利于平地作战,那就应该出大岘山主动迎战敌人,如果失败还可以退守,不应孤注一掷,直接将敌人放进来深入国境,自动放弃地形上的优势啊!”然而也没有被采纳。群臣退下来后贺赖卢对公孙五楼说:“按照陛下的策略作战,我们可以看见灭亡的那一天了。”
随后慕容超便将驻守在莒县、梁父的兵力撤回,加固城池、整顿军马,以待晋军前来。
刘裕带兵顺利通过了大岘,没有碰到一个敌兵,喜悦不已,左右人问:“将军还没有看到敌人就高兴了起来,为什么呢?”刘裕答道:“我们已经过了最危险的一关,士兵们也有了必死的决心,粮食都好端端长在敌人田野里,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敌人的命运已在我股掌之间了。”
而南燕这边,慕容超先是派公孙五楼、贺赖卢、段晖等率步、骑五万人屯驻临朐,听到晋军已通过大岘,他便亲自率领步、骑四万继后,令公孙五楼等领骑兵进发并占据临朐南面的巨蔑水以控制水源。然而等公孙五楼的部队到了跟前,却被晋军的前锋孟龙符打败,公孙五楼等只得后退,刘裕乘机进发,用四千辆战车构成两翼以阻挡敌军骑兵,和南燕军队主力在临朐南展开激战,从晨至暮,双方胜负未分。参军胡藩建议道:“燕国所有的兵力都投入战斗了,临朐城中必定空虚,不如我率一支奇兵抄小道去攻取临朐,像以前韩信破赵的战术一样。”刘裕同意了,胡藩便率军绕过燕军直奔临朐,并扬言是从海上来的轻兵,一举攻下临朐,慕容超只好单骑从城中逃跑,投奔城南的段晖去了。
刘裕乘此机会指挥晋军猛烈进攻燕军阵地,燕军大败,晋军斩杀段晖等十余名将领,慕容超率领剩余的军队退回广固,晋军紧接着又攻到了广固,南燕被灭。
在攻打南燕的过程中,不得不说刘裕兵行险着,他料敌如神,知道南燕人在战略运用上的弱点,虽险但最终还是打败了对手,他正是“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料定敌人的招数,知己知彼,因此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