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
1455200000013

第13章 虚实篇(1)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①,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③。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④;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⑤。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注释】①处:占据。佚:同“逸”,从容、安逸。②趋战:仓促应战。趋,同“促”,仓促。③致:招致,引来,这里是调动的意思。④利之:以利引诱敌人。⑤害之:设置困难阻止敌人。害,妨害、阻碍、阻止。

【原文】出其所不趋①,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②。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③,至于无形;神乎神乎④,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⑤。进而不可御者⑥,冲其虚也⑦;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⑧。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⑨;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注释】①出:出击,攻击。不:这里是无法的意思。趋:奔赴,奔向。②不攻:指无法攻取的地方。③微:微妙。④神:神奇。⑤司命:命运的主宰。⑥御:抵御。⑦冲:袭击,攻击。虚:指敌方空虚之处。⑧速:快速。及:追赶上。⑨必救:指必须救援的要害之处。画地而守:指不设防就可以守住,比喻防守非常容易。画,画出界限。乖:违背,背离,这里是改变的意思。之:往。

【原文】故形人而我无形①,则我专而敌分②。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③。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④;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注释】①形人:用“示形”的方法使敌人暴露。②专:专一,集中。③约:少,寡。④备:防备。

【原文】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①,越人之兵虽多②,亦奚益于胜败哉③?故曰:胜可为也④。敌虽众,可使无斗⑤。

【注释】①度(duó夺)估计,推测。②越:越国,当时越国与孙武所在的吴国是敌国。③奚:疑问词,什么。益:补益。④为:这里是创造、争取的意思。⑤斗:战斗。

【原文】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①,作之而知动静之理②,形之而知死生之地③,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④。故形兵之极⑤,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⑦,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⑧,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⑨,而应形而无穷。

【注释】①策:策划,谋划,这里是分析判断的意思。得失之计:指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得失。②作之:挑动敌人。作,兴起,这里指挑动。动静之理:指敌人活动的规律。③形之:以假象诱惑敌人。死生之地:指敌人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的情况。④角(jué决):较量,这里指试探性进攻。⑤形兵:指军队部署过程中的伪装佯动。⑥深间:隐藏很深的间谍。窥:窥探,刺探。⑦因形:根据敌情灵活应变。错:同“措”,放置的意思。⑧形:形态、形状,这里指作战的方式方法。⑨复:重复。应:适应。形:指敌情。

【原文】夫兵形象水①,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②,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③,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④。故五行无常胜⑤,四时无常位⑥,日有短长⑦,月有死生⑧。

【注释】①兵形:用兵的规律。形,方式方法,这里含有规律的意思。②制:制约、决定。③常势:固定的方式方法。④神:神奇,这里指用兵如神。⑤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人把这五种物质看作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并认为它们之间相生相胜(相克)。⑥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⑦日:白天。⑧死生:指月亮有亏盈的变化。

【译文】孙子说:凡是先占据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到达战场而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使敌人自动上钩的,是用小利引诱它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前来的,是设置困难阻止牵制它的结果。敌人安逸时,就设法使它疲劳;当敌人给养充分时,就设法使它饥饿;当敌人驻扎安稳时,就设法调动它。

出兵要攻击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奔袭敌人无法预料的地方。行军千里而不劳累,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防守的地方;进攻而必定能够取胜,是因为进攻的是敌人防守疏漏的地方;防守而必然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无法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者,能使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守者,能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微妙啊,微妙到看不出一点痕迹!神奇啊,神奇到听不到丝毫声音!这样,就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是由于袭击到敌人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是由于行动迅速而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军要想打时,敌人即使坚守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和我交战,是因为进攻了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军不想打时,即使画地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方设法使敌人改变了进攻的方向。

所以,要示形于敌,使敌人暴露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兵力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却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这就能用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去攻击敌人,从而造成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从而他们所要防备的地方就越多;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我军所要进攻的敌人就少了。所以,注意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都防备,就处处兵力都薄弱。兵力所以薄弱,是因为处处去防备敌人的结果;兵力充足,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防备我军的结果。

所以,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地点,预知同敌人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跋涉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如果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交战,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交战,就会导致左边救不了右边,右边救不了左边,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远在数十里,近也在数里呢!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胜负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使他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

所以,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来了解敌人作战计划的优劣和得失;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活动的规律;通过以假象诱惑敌人,来摸清敌人所处地形的有利与不利;通过试探性进攻,来探明敌人兵力的虚实强弱。所以,示形诱敌的方法运用到极妙的境界,就能达到不露一点行迹;不露行迹,那么就是深藏的间谍也无法窥查出我方的底细,即使老谋深算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能知道我取胜的方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样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而取得胜利的。所以,每次作战胜利,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敌情,变化无穷的。

用兵的规律就像水,水的流动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流去,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敌人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形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取得胜利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四季轮回更替,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有短有长,月亮也有缺有圆。

在本篇中孙子突出地论述了“避实而击虚”的作战指导原则,认为进攻作战,要正确选择攻击时机、攻击对象和攻击目标,避开敌人的强处,而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从而战胜敌人。

公元1519年六月,明朝的藩王宁王朱宸濠在南昌(今江西南昌)杀了巡抚孙燧和按察副使许逵,发动武装叛乱,集兵号称十万,很快攻破了南康(今江西南康)和九江(今江西九江)。

这年七月,朱宸濠率六万大军,乘船出鄱阳湖,沿长江东下,兵临安庆(今安徽安庆)城下。朱宸濠派人招降,遭到了安庆守将杨锐、张文锦的拒绝。于是朱宸濠指挥大军日夜攻城,安庆形势危急。

当时,在吉安(今江西吉安)的巡抚南赣都御使王守仁和吉安知府伍定文一起起兵讨伐朱宸濠。他们从附近各州府征集了八万人马,号称三十万。

大军行至丰城(今江西丰城),王守仁召集众将会商军事。

推官王晖说:“听说宁王攻打安庆,连日未能攻下,估计他的兵马必定疲惫,士气也会低落。如果这时带领大军前往救援,与安庆守军前后夹击,一定能战胜敌人。宁王大军一败,他的老巢南昌自然也可以不攻而下了。”

听了王晖的话,众将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这时王守仁说道:“王推官所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试想我军要想救援安庆,就必须经过南昌,其困难且不必说。就算是到了安庆,与朱宸濠在长江上对垒,即使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胜负也难以预料。何况安庆城内守军经过连日激战,一定也是疲惫不堪,不足以支援我们。到那时,如果南昌敌军从我军背后出击,断绝我军粮道,而南康和九江两地的敌军又合力向我军进攻,使我军腹背受敌,那不是自入危险境地吗?依我的意见,不如直接攻打南昌。”

王晖听了王守仁的话,有些怀疑地说:“宁王经过十几天的策划,方才出兵。他以南昌为根据地,防守一定十分严密。我军如果攻打南昌,未必能够很快攻下。到那时,安庆被困日久,没有援兵,很容易被敌人攻陷,而南昌又打不下来,弄得骑虎难下,那怎么办?”

王守仁对王晖说:“你太看重反贼了。朱宸濠率大军出征,精锐兵马大部分都已经随行,南昌城内守军肯定不多,而且也不会是精兵。而我军刚刚集结,气势正锐,不难攻破南昌。朱宸濠如果得知南昌危急,担心失去经营多年的巢穴,一定会带兵返回,安庆之围自然可解。而等到朱宸濠回到南昌,我军早已将南昌攻下。这样一来,敌军士气会非常低落,我军再在这时候趁势出击,必定会大获全胜。”

听了王守仁一席话,王晖和众将官个个心悦诚服,一致同意出兵南昌。

这时,有探马来报,朱宸濠临行之时,曾在南昌城南预先埋伏下了人马,以支援南昌城。王守仁得报,立即派一名将官率领五千骑兵,连夜出发,从小道潜行,去袭击敌军的伏兵。

王守仁自己率大军来到南昌城下,立即命令攻城。果然不出王守仁所料,南昌守敌人数不多,而且大部分是老弱残兵。在王守仁大军的猛攻下,守城敌军很快支持不住了。城南敌人的伏兵本来准备前往救援,不料又被王守仁派来的五千骑兵冲得落花流水,四散溃逃。

王守仁命令将士将安抚百姓的文告用箭射入城中。城中百姓看了以后,纷纷呆在家中,不帮助敌军守城。经过几天激战,王守仁军终于攻破了南昌城,占领了宁王朱宸濠的老巢。

朱宸濠在安庆日夜督军攻城,由于守军的顽强抵抗,战事没有丝毫进展。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得知了王守仁进攻南昌的消息,心中大惊,急忙命令撤军还救南昌。

谋士李士实劝朱宸濠道:“南昌守兵势力单薄,一定不是王守仁的对手,我军现在赶回去救援,恐怕已经来不及了。我们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立即起兵直取南京(今江苏南京)。”

朱宸濠听了,沉吟半晌道:“南昌是我的根本重地,金银钱谷积储了很多,我们如果失去了这些储备,到哪里再去取得军用呢?我无论如何要夺回南昌,保住根本,然后再说别的吧。”李士实见朱宸濠主意已定,只好不再说什么,默默地退了出去。

朱宸濠率军登舟,溯长江而上,直抵阮子江口。朱宸濠先遣精兵二万急行军回救南昌,自己带领大军随后接应。

王守仁闻讯后,派军在长江上把敌人的先锋船引进埋伏圈,然后出奇兵大败敌军于黄家渡。

朱宸濠见不能取胜,就调集南康、九江的兵马,在八字脑与王守仁决一死战。王守仁得知朱宸濠增兵,马上也调整兵力部署,双方再战,朱宸濠军又败了。

朱宸濠接连吃了两个败仗,退到樵舍(今江西新建东北)。他收拢各部船只,在江面上结成一个方阵,准备固守。

王守仁见敌军将船只密集地排在一起,就决定采用火攻。他派部将余恩、邢珣、徐涟、戴德等四人,率部埋伏在敌阵的前后左右,又派人携带发火工具,潜入敌舟阵中放火。

朱宸濠正在船上接受群臣的朝见,嚷着要把作战不力的人斩首。忽听卫士报告,阵中起火,不禁大惊,急忙推开舱门一看,只见前后左右的船都已经烧了起来;又听到四面杀声震天,原来是王守仁的伏兵四面杀来。朱宸濠的兵将见大势已去,纷纷弃船跳水而逃。

朱宸濠见此情景,吓得差点昏倒,他在侍卫的搀扶下回到舱中,与众妃嫔相对而哭。此时,王守仁军登上朱宸濠的大船,将朱宸濠父子及伪丞相、伪元帅等大小官员数百人一起俘获。

这一仗王守仁大获全胜,杀敌三千余人,溺水而死的约有三万人,胜利平定了朱宸濠叛乱。

在本篇中孙子还提出了“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军事原则,认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要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争取克敌制胜的主动权。东汉时,班超在出使西域鄯善国时,采用先发制人的方法,取得了制胜的主动权,使鄯善国归附了汉朝。

公元73年,汉明帝派遣大将窦固统领大军征伐匈奴。班超跟随窦固出征,在军中担任代理司马。大军出酒泉塞(今甘肃酒泉一带),北至天山,大败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夺取了天山北路的门户伊吾庐(今新疆哈密西),深入沙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返还。

班超在这次战争中,机智勇敢,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深得窦固的赏识。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孤立匈奴,恢复汉朝同西域的友好关系,窦固决定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带着三十六名随从先来到鄯善国。鄯善国是汉朝通往西域南北两道的出发点,在塔里木盆地的东边,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

鄯善王原来归附匈奴,这时由于汉朝新破了匈奴,鄯善王失去了依靠,所以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汉朝派来的使者。

可是没过几天,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怠慢起来,便起了疑心。他对随从说:“你们不觉得鄯善王对我们变冷淡了吗?”

随从漫不经心地回答道:“人家变得冷淡,可能是我们住久了吧,大概没有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