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1474400000020

第20章 脾胃论译注 卷下 (6)

右七味,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餘四味搗爲細末,卻與三味同拌, 研令細,用好蠟匱[1](蠟匱:包裝丸藥的蠟殻。)和,先將蠟六兩溶化作汁,以重綿濾去渣,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内煮蠟溶,滚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秤開[2](秤開:秤定量分作小鋌子。)丸。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於銚[3](銚:有柄的一種煮鍋。)内熬令末[4](末: 當作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作汁,就鍋内乘熱拌和前項藥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兩五錢;用煎煮熟作汁和匱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5](鋌子:紡錘形的條子。),以油單紙裹之,旋丸[6](旋丸:用手捻轉制作成丸。)服耳。

上七味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外,余四味捣成细末,再与前三味同拌,共研细末,用蜡壳拌和。制作时先将蜡六两溶化成汁,以两层丝棉过滤去渣,再用好酒一升放在银器或石器内煮蜡溶化,煮沸后倒出,待酒冷却后蜡自浮于上,漉取浮蜡秤好备用。春夏制丸时,用清油一两于有柄煮锅内,煎熬使泡沫散去,油香而熟。再放酒煮蜡四两溶化成汁,在锅内乘热和前药末拌和。秋冬制丸时,用清油一两五钱,用前法煮熟酒蜡成汁和药末拌和成剂,把药分开搓成小条子,以单薄的油纸包裹药, 捻转作丸待服。

神应丸

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1](潼乳:乳汁。)、酪水[2](酪水:酪,用牛、羊、等乳煉制成的食品;水,漿水,如酒、果汁等。),腹痛腸鳴,米穀不化。

治疗因进食冷水、冷物及羊乳、酪水食品所致腹痛肠鸣,消化不佳。

丁香 木香以上各二錢 巴豆 杏仁 百草霜 乾薑以上各五錢 黄蠟二兩

丁香 木香以上各二钱 巴豆 杏仁 百草霜 干姜以上各五钱 黄蜡二两

右先將黄蠟用好醋煮去穢。將巴豆、杏仁同炒黑煙盡,研如泥。將黄蠟再上火,春夏入小油[3](小油: 小磨的植物油。)五錢,秋冬入小油八錢,溶開入在杏仁、巴豆泥子内同攪,旋下丁香、木香等藥末,研匀搓作鋌子,油紙裹了旋丸用,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日三服,大有神效。

上药先将黄蜡用好醋煮去渣秽,将巴豆、杏仁同炒至黑烟尽,研成泥沫,将黄蜡再上火。春夏加入植物油五钱,秋冬加入植物油八钱,溶化后加入杏仁、巴豆泥内同搅拌,再加入丁香、木香等药末,研匀搓作条子,用油纸包裹捻转成丸。每次服三五十丸,饭前用温米汤送服,日服三次,大有神效。

白术安胃散

治一切瀉痢,無問膿血相雜,裏急

治疗一切泄泻、痢疾,不管脓血相

窘痛,日夜無度。又治男子小腸氣痛,及婦人臍下虚冷,並産後兒枕塊痛[1](兒枕塊痛:産後瘀阻不行引起的少腹疼痛有塊。),亦治産後虚弱,寒熱不止者。夹杂,里急后重、腹痛,日夜发作。又可治疗男子疝气痛,及妇人脐下虚寒腹痛,产后瘀阻腹痛有块,也治产后体虚, 寒热不休者。

五味子 烏梅取肉炒乾以上各五錢 車前子 茯苓 白术以上各二兩

米殻[2](米殻:即罌粟殻。)三兩去頂蒂穰醋煮一宿,炒乾

五味子 乌梅(取肉炒干)以上各五钱 车前子 茯苓 白术以上各二两 罂粟壳三两(去顶蒂、穰,醋煮一宿,炒干)

右爲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溫服。

上药研成末,每服五钱,加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腹温服。

圣饼子

治瀉痢赤白,臍腹撮痛[1](撮痛;如手指掐痛。),久不癒者。

治痢下赤白相杂,脐腹如手指掐痛,久久不愈者。

黄丹二錢 定粉 舶上硫黄[2](定粉:鉛粉。舶上硫黄:産自海外的硫黄。) 陀僧以上各三錢 輕粉少許

黄丹二钱 铅粉 进口硫黄 密陀僧以上各三钱 轻粉少许

右細剉爲末,入白面四錢匕,滴水和如指尖大,捻作餅子,陰乾,食前溫漿水磨服之,大便黑色爲效。

上药锉磨成细末,加入白面四钱匕,加水调和捏成指尖大小,捻转制成饼子,阴干,饭前用温浆水送服,至泻出黑便为有效。

当归和血散

治腸澼下血,濕毒下血。

治疗痢疾下血,湿毒蕴肠下血。

川芎四分 青皮 槐花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术以上各六分 當歸身

昇麻以上各一錢

川芎四分 青皮 槐花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术以上各六分 当归身

升麻以上各一钱

右件爲細末,每服二三錢,清米飲湯調下,食前。

上药研成细末,每服二三钱,用清米汤饭前调服。

诃梨勒丸[1](訶梨勒:即訶子。)

治休息痢[2](休息痢:下痢經年累月,屢止屢發,故名。),晝夜無度,腥臭不可近,臍腹撮痛,諸藥不效。

治疗休息痢,昼夜不止,腥臭难闻,脐腹如手指掐痛,用诸药治而不效者。

訶子五錢去核梢 椿根白皮一兩

母丁香[3](母丁香:本品分公、母兩種,花蕾爲公丁香,氣味較濃而力優;果實爲母丁香,氣味較淡而力薄。)三十箇

诃子(去核、梢)五钱 椿根白皮一两 母丁香三十个

右爲細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陳米飯湯入醋少許送下,五更[4](五更:黎明時分。),三日三服效。

上药研成细末,用醋、面糊成丸药, 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陈米饭煮汤加少许醋送服,黎明时空腹服,三天服三次见效。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十四難”曰: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又云:夫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倉廪之本,營之所居,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出入者也。若飲食,熱無灼灼,寒無愴愴,寒溫中適,故氣將恃,乃不致邪僻。或飲食失節,寒溫不適,所生之病,或溏泄無度,或心下痞悶,腹脇脹,口失滋味,四肢困倦,皆傷於脾胃所致而然也。腸胃爲市,無物不受,無物不入。若風、寒、暑、濕、燥一氣偏勝,亦能傷脾損胃,觀證用藥者,宜詳審焉。

《难经·十四难》说:损伤了脾的人,应注意饮食调节,食物的寒温适应。人的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库之本,为营气所产生的地方,其功能像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主持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如果饮食,吃的东西不要太烫热,也不要太冰凉,寒温适度,所以保持胃气不受伤,不会导致邪气侵袭。设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所产生的疾病,或出现泄泻不止,或出现心下痞闷,腹、胁胀满,口中乏味,四肢困倦乏力,都是由脾胃受伤所导致的病症。肠胃好像一个集市,各种食物进进出出。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也能损伤脾胃,治疗时应根据证候来用药,要详细审察。

脾胃(右关所主其脉缓)如得

弦脈:風邪所傷。甘草芍藥湯、黄芪建中湯之類;或甘酸之劑皆可用之。

候脾胃之气,诊在右关,正常时常见缓脉。如诊得弦脉,脾胃为风邪所伤,可选用甘草芍药汤、黄芪建中汤之类,或者甘、酸之剂均可使用。

洪脈:熱邪所傷。三黄丸、瀉黄散、調胃承氣湯;或甘寒之劑皆可用之。

如诊得洪脉,脾胃为热邪所伤,可选用三黄丸、泻黄散、调胃承气汤,或甘、寒之剂均可使用。

緩脈:本經太過,濕邪所傷。平胃散加白术、茯苓、五苓散;或除濕滲淡之劑皆可用之。

如诊得缓脉,为脾胃本经之气太过致病,被湿邪所伤,可选用平胃散加白术、茯苓,五苓散,或除湿淡渗之剂均可使用。

澀脈:燥熱所傷。異功散加當歸、四君子湯加熟地黄;或甘溫甘潤之劑皆可用之。

如诊得涩脉,脾胃为燥热所伤,可选用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汤加熟地黄,或甘温、甘润之剂均可使用。

沉細脈:寒邪所傷。益黄散、養胃丸、理中丸、理中湯,如寒甚加附子;甘溫之劑皆可用之。

如诊得沉细脉,脾胃为寒邪所伤,可选用益黄散、养胃丸、理中丸、理中汤,如寒甚加附子,甘温之剂均可使用。

前項所定方藥乃常道也,如變則更之。

前面所确定的方药为常用法则,使用时应根病情变化加减。

胃风汤

治大人小兒,風冷乘虚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1](注下:注,泄瀉如注,形容來勢急迫;下,滯下,裏急後重。),腹脇虚滿,腸鳴痛[2](痛:腹中急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併宜服之。

治疗大人、小儿感受冷风侵袭肠胃,水谷不消化,泄泻如注,里急后重,腹、胁胀满而软,肠鸣腹痛,以及肠胃湿毒内蕴,泻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不止,均宜服之。

人參去蘆 白茯苓去皮 芎窮 桂去麤皮 當歸去苗 白芍藥 白术以上各等分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川芎 肉桂(去粗皮)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以上各等分

右爲麤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大盞入粟米數百餘粒,同煎至七分,去渣稍熱服,空心食前,小兒量力減之。

上药研成粗散,每服二钱,加水一大盏及粟米数百余粒,同煎至七分,去渣稍热服,空腹饭前服,小儿根据体力减量。

三黄丸

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亦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不美飲食;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癰癤瘡痍[1](瘡痍:瘡癤和皮膚創傷。),及五般痔疾[2](五般痔疾:指牡痔、牝痔、腸痔、脈痔、血痔。),糞門腫痛,或下鮮血。

治男子、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上冲,眼目红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饮食乏味;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生疮疖及皮肤疾患、各种痔疮,肛门肿痛,或下鲜血。

黄連去蘆 黄芩去蘆 大黄以上各一兩

黄连(去芦) 黄芩(去芦) 大黄以上各一两

右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3](熟水:煮沸水。)吞下,如臟腑壅實加服丸數,小兒積熱宜服之。

上药研成细末,炼蜜成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煮沸水冲服。如脏腑之气壅实不畅,宜增加剂量,小儿积热也宜服用。

白术散

治虚熱而渴。

治虚热口渴。

人參去蘆 白术 木香 白茯苓  人参(去芦) 白术 木香 白茯去皮 藿香葉去土 甘草以上各一兩

乾葛二兩苓(去皮) 藿香叶(去土) 甘草以上各一两 干葛二两

右件爲麤末,每服三錢至五錢,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如飲水多者,煎與之,無時服,如不能食而渴,潔古先師倍加葛根;如能食而渴,白虎湯加人參服之。

上药研为粗末,每服三至五钱,加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喜饮水者, 煎与服之,无定时。如不能食而口渴, 遵张洁古先师法加倍用葛根;如能食口渴,用白虎汤加人参服之。

加减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脇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氣短,嘔噦惡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黄,肌體瘦弱,怠惰嗜卧,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1](五噎:據《外臺秘要》載:氣噎、憂噎、食噎、勞噎、思噎。八痞:指榮衛不和,陰陽隔絶,…… 氣血壅塞不通而成痞(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八痞候》)。)八痞,膈氣[2](膈氣:胸膈氣滯。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反胃。

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乏味,胸满气短,呕哕恶心,呃逆吞酸,面色萎黄,形体瘦弱,倦怠嗜卧,肢体沉重,关节酸痛,经常泄泻,或发吐泻,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

甘草剉炒二兩 厚朴去麤皮,薑製,炒香 陳皮去白以上各三兩二錢 蒼术去麤皮,米泔浸,五兩

甘草(锉炒)二两 厚朴(去粗皮、姜制炒香) 陈皮(去白)以上各三两二钱 苍术(去粗皮,米泔水浸)五两

右爲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乾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或去生薑、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風寒冷濕四時非節之氣。

上药研成细末,每服二钱,加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或去生姜、枣,带热服,饭前空腹,加入盐少许,沸汤点服也可以。经常服能调气温胃,化宿食,消痰饮,驱风寒冷湿四时不正之气。

如小便赤澀,加白茯苓、澤瀉。

如小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

如米穀不化,食飲多傷,加枳實。

如米谷不化,食饮伤胃,加枳实。

如胸中氣不快,心下痞氣,加枳殻、木香。

如胸中气郁不快,心下痞气,加枳壳、木香。

如脾胃困弱,不思飲食,加黄芪、人參。

如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加黄芪、人参。

如心下痞悶腹脹者,加厚朴,甘草減半。

如心下痞闷腹胀,加厚朴,甘草减半。

如遇夏,則加炒黄芩。

如值夏季,加用炒黄芩。

如遇雨水濕潤時,加茯苓、澤瀉。

如遇雨水湿润时节,加茯苓、泽泻。

如遇有痰涎,加半夏、陳皮。

如有痰涎,加半夏、陈皮。

凡加其他藥時,除蒼术、厚朴分量不變外,其餘依例加之,如一服五錢,有痰加半夏五分。

凡加时,除苍术、厚朴外,依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用半夏五分。

如嗽、飲食減少、脈弦細,加當歸、黄芪。

如咳嗽、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当归、黄芪。

如脈洪大緩,加黄芩、黄連。

如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

如大便硬,加大黄三錢、芒硝二錢, 先嚼炒桃仁爛,以藥送下。

如便硬,加大黄三钱、芒硝二钱,先嚼烂麸炒的桃仁,用药汤送下。

散滞气汤

治因憂氣結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雖食不散,常常有痞氣。

治疗因忧思气机郁结中脘,腹皮内微微隐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或虽能勉强进食而呆滞不化,常常有痞气。

當歸身二分 陳皮三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一錢 半夏一錢五分 生薑五分 紅花少許

当归身二分 陈皮三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生姜五分 红花少许

右件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忌濕面酒。

上药锉碎如麻豆大,都作一服,加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饭前服,忌食湿面、酒。

通幽汤

治幽門[1](幽門:胃之下口。)不通上衝,吸門[2](吸門:指會厭。)不開,噎塞[3](噎塞:吞咽時有梗阻堵塞的證狀。),氣不得上下。治在幽門閉,大便難,此脾胃初受熱中,多有此證,名之曰下脘不通。

治疗幽门不通胃气上升,会厌不开,吞咽梗阻堵塞,气不得上下。治疗幽门闭塞,大便艰难,这是脾胃初受邪热,多见此证,称作下脘不通。

桃仁泥 紅花以上各一分 生地黄 熟地黄以上各五分 當歸身 炙甘草 昇麻以上各一錢

桃仁泥 红花以上各一分 生地黄 熟地黄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 炙甘草 升麻以上各一钱

右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之,食前。

上药切碎,都作一服,加水二大盏, 煎至一盏,去渣,饭前稍热服。

润肠丸

治飲食勞倦,大便秘澀,或乾燥閉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風結、血結,皆能閉塞也,潤燥、和血、疏風,自然通利也。

治疗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大便秘结,或干燥闭结不通,不思饮食,由风燥致结、血燥致结,都能导致大便闭结,用润燥、和血、疏风法治疗,大便自然通利。

大黄去皮 當歸梢 羌活以上各五錢 桃仁湯浸去皮尖一兩 麻子仁去皮取仁一兩二錢五分

大黄(去皮) 当归梢 羌活以上各五钱 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 麻子仁(去皮取仁)一两二钱五分

右除麻仁爲研如泥外,搗羅爲細末,煉蜜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白湯送下。

上药除麻仁外研如泥末,捣成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用白开水送服。导气除燥汤

治飲食勞倦而小便閉塞不通,乃血澀致氣不通而竅澀也。

治疗饮食劳倦而致小便闭塞不通,此由血涩导致气机不通进而前阴闭塞不畅。

滑石炒黄 茯苓去皮以上各二錢

知母細剉酒洗 澤瀉以上各三錢 黄檗去皮酒洗四錢

滑石(炒黄) 茯苓(去皮)以上各二钱 知母(细锉、酒洗) 泽泻以上各三钱 黄柏(去皮酒洗)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