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1474700000001

第1章 总序

冯其庸

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简称,它应该是包罗宏富的。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及诸子学,以屈宋为代表的楚辞学,以左迁为代表的史学,以韩柳欧苏为代表的文章学,以《诗经》、乐府、李杜韩白苏辛周姜为代表的诗词学,以周程张朱为代表的理学,以关王白马高孔洪为代表的曲学,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学,还有其余相关的如古文字、音韵、训诂学、目录版本学等诸种学问,应该是国学的主要内涵。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多民族团结融合的国家,我们不能把国学局限于某一局部,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国学也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在不断丰富发展,唐代的国学总比秦汉要丰富,后代往往胜过前代,国学经典著作的解读,也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有所深化、有所革新,国学的典籍、文献资料也有所扩展增添。近百年来,大量甲骨文的发现,青铜铭文的发现,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简牍、古籍的发现,敦煌宝藏大量经卷典籍的发现,西部大量古文书简的发现,不是使我们的国学、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容都大大地丰富了吗?使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吗?所以,国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思想、民族意志的共同载体,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是我们伟大民族顶天立地的思想根基、力量根基,也是我们不可被战胜的强大自信力量的源泉。

从内容上看,国学与传统文化部分内容是重叠的,但国学并不能完全等于传统文化研究。西方文化进入以前,中国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学术文化传统,形成了一个自己的体系。在西方文化大举袭来的情况下,近代中国产生了“国学”的观念,来应对西方文化进入后的文化格局,作为一个与西学、现代学科相区别的一个分类,来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其范围就广得多,既包括学术的形态,也包括非学术的形态。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要比国学的内涵大,国学是一种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从研究的态度上看,国学的特殊性首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搞国学的人之所以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为了个人的生计、名利,也不是为了某种具体的功利,而是要自觉地担当起保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古代先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济世安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学宗旨,应该首先得到继承和弘扬。在研究方法上,国学研究不排斥学习、借鉴、引进外来的研究方法,但更强调对传统研究方法合理因素的吸收和继承,或者说,它是在传统的训诂、考据、义理、词章方法基础上,去吸收、融合西方现代的学术研究方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学不仅是在现代西学冲击下对固有知识体系的一个简称,同时也因为这个固有的知识体系里面它有一些内在的脉络,一些固有的体系结构,而对此是不可以用西方文史哲的研究方法来简单处理的。相反,只有既立足于中国学术传统,又具有现代学术意识,才有可能在国学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自2005年创办起,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工作,不辜负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希望。近三年来,我们循序渐进,择要取精,在教学、科研上对国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们不提倡对“什么是国学”作定义式的讨论,甚至陷入旷日持久的争论之中,而是鼓励我们的老师在教学、科研中去摸索国学的基本内涵,搞清国学自身的规律及特点。读者看到的这套国学研究文库,便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部分老师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收入了一定数量来自社会的稿件,每部稿件都经过专家的严格审定,达到了该领域的较高水平。本文库将每年推出几部,希望能持之以恒,积少成多,对方兴未艾的国学事业添砖加瓦、推波助澜。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礼记·中庸》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世说新语·文学》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周当路,与尼父争途矣。

——《文心雕龙·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