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动物奥秘追踪
1499100000008

第8章 动物的爱恨情仇(5)

蝴蝶鱼生活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礁盘中,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它艳丽的体色可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体色的改变主要在于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展开或收缩,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通常一尾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所需要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尤其当它们遇到紧急的情况时,变色仅需几秒钟。

许多蝴蝶鱼都有着非常巧妙的伪装本领,它们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许多蝴蝶鱼的尾柄部有一个醒目的黑色“伪眼”。“伪眼”常使捕食者误认为是其头部而受到迷惑。当敌害向“伪眼”袭击时,蝴蝶鱼便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经过观察发现,蝴蝶鱼是一夫一妻制,对爱情忠贞专一,大部分都成双入对,好似陆生鸳鸯,它们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戏耍。当一尾进行摄食时,另一尾就在其周围警戒,总是形影不离。

动物界最懒的丈夫

在海洋的深处,是感觉不到昼夜变化的,因为阳光不能透过深深的海水照到这儿,所以这里始终是“黑夜”笼罩。处在这深海之中,就像是置身在墨水中一样。

然而,黑暗的深海世界并不是生命的禁区,仍然有不少动物在这里生存,这里同样存在着生存竞争。

在海底深处,一些微弱的光亮若隐若现。这黑漆漆的深海世界中,怎么会有星星点点的微弱亮点呢?有的亮点基本固定不动,有的亮点在做小幅度的摇晃,有的亮点则四处游动。原来这是一些海洋鱼类发出的光线。可它们为什么要发光呢?原来,有的鱼发光是在向同伴打“信号灯”,以便于确定彼此的位置;有的鱼发光,则是利用一些鱼虾的趋光性,实行诱捕。

这是一条有点怪模怪样的鱼。一张嘴大大的,那背上的鳍更是与众不同:一般的鱼背鳍是连在一起的,可它的背鳍前面的几根鳍条却是彼此分开的,特别是最前面的一根,又细又长,一直伸到大嘴边,真像一根“鱼竿”。更让人感到新鲜的是那“鱼竿”的末端,放出淡黄色的荧光,一闪一闪的,极像一只小小的“灯笼”。这就是鮟鱇鱼,也叫“灯笼鱼”。

这鱼笨“手”笨“脚”的,根本抓不到那些游动迅速的鱼虾。不过,“笨”鱼自有笨办法,看看它的“高招”。这条鮟鱇鱼把自己埋进了海底的沙子中,只留带“灯笼”的“鱼竿”露在外面,还不断地摇晃着。几条小鱼小虾见到那晃动的小亮点,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纷纷游拢过来。一条鱼为了抢先,不顾一切冲上去要吃掉那小亮点。时机到了,鮟鱇鱼忽然张开大嘴,一股水流直往它嘴中涌,那“鱼竿”也被它猛然吸进了嘴中。小鱼身不由己,就这样被吃掉了。这次“垂钓”结束后,鮟鱇鱼又将身子埋进沙子里,重新开始等新的猎物来上“钩”。

鮟鱇鱼还能自己“关灯”。当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或遇上敌害,它就把“钓竿”一收,把探照灯含在大嘴里,周围顿时便漆黑一片了。

鮟鱇鱼是欺软怕硬的,当它遇到一些凶猛的鱼类时,就不敢和它们正面交锋了。它会迅速地把自己发光的“钓竿”塞回嘴里,趁着黑暗转身就逃。

雄性鮟鱇鱼是海洋动物里最懒惰的丈夫。它一旦找到合适的对象,就此“许配终身”——将牙齿深深地扎入“妻子”的身体,并依附在“妻子”身上,终身随着雌鱼一起漂泊、生息。它依靠直接吸取“妻子”的体液维持自己的生命,成为“好吃懒做”的丈夫。科学家发现,这种奇异的婚配,在生物中或许是绝无仅有的。

知恩图报的少女鱼

少女鱼又叫二带双锯鱼,是一种小型的热带珊瑚鱼,它的颜色明亮鲜艳,中间还有两条白色的缎带点缀,十分漂亮,就像一个花枝招展的少女,因此得名“少女鱼”。

美丽的少女鱼是海底世界的弱者,它身体呈柱状,没有骨骼。身长大约两尺,身体的一端附着在海中的岩石或其他物体上,称为基盘;另一端有口,呈裂缝状,口的四周长有几圈触手。它们有橙色、绿色、橘红色,喜欢群生在海底的岩石上,触手经常在海水中轻轻拂动,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菊花。它的每一根触手上都布满了有毒细胞,只要其他鱼类一碰上,它马上会喷出毒性麻醉剂,把那些来敌毒倒,然后用触手把这些倒下的鱼儿送入口中。

海葵也和少女鱼一样,它的捕食方式和少女鱼相同。少女鱼和海葵本来如猫和老鼠一样是敌对的,但它们在海底却和睦相处,过着亲密的“互惠共居”的生活,这的确让人匪夷所思。原来,海葵那用来攻击其他鱼类的毒性麻醉剂也能伤害自己和临近的海葵,为了避免自伤,海葵还能分泌出另外一种黏液。当这种黏液遍及身体时,便不会再被自己的毒液刺伤。这是海葵的秘密,也是海葵的弱点。但这一弱点却让少女鱼发现了,于是少女鱼就学会了利用这点来保护自己。一条决心和海葵共生的少女鱼,总是先谨慎地去碰撞海葵的触手,同时,极力忍耐住刺痛,将海葵分泌出的保护液蹭到自己身上。一旦少女鱼得到了这种保护液,它就获得了终身免疫,而不用担心被海葵麻醉。

因此,少女鱼可以随时出入海葵丛中,显得很亲昵的样子;少女鱼经常钻进海葵的体内,逃避敌人的追赶;最为有趣的是,少女鱼还能巧妙地将追逐自己的鱼类引到海葵触手所及的范围内,由海葵将这些敌人擒住;少女鱼还常常把自己吞下的大块食物丢进海葵丛中,以报答海葵的“救命之恩”。动物的这种知恩图报精神也令研究者感到有趣。

动物界的相濡以沫

你见过会跳舞的伞吗?

在蔚蓝色的大海里就生活着一种会跳舞的“伞”——水母。水母的整个身体就像一顶透明的圆伞,“伞”下面还长着一些细长的触手。触手有的很长,相当于一条大鲸的长度。当水母在水里游动的时候,细长的触手跟着美丽的圆“伞”一起飘动,好像是在翩翩起舞,姿态优美极了。

水母体形庞大,不过它的游泳技术却是超人的。水母的上半身是一团可以任意伸缩的胶状体,水母游动时先张开伞部将水吸入,然后收缩伞部肌肉,再将水喷出。它就是依靠水的反作用力来前进的。

水母总是漂浮在海面上,因此它会受风向、风力和海洋流的支配。水母的听力超群,长在“伞”缘处的特殊的“耳朵”能听到风浪引起的次声波,使水母在风浪到来之前就悄悄地隐藏在水下,以免被风暴激起的巨浪击碎。

别看水母在水里非常美丽、自在,可是没有水它就无法生存。水母身体含水量达98%,它进食、消化、排泄都必须在水中才能完成。没有水,水母的身体就会变小和变得很难看。

水母虽然长得很美丽,但它的性情却非常凶猛。它的触手上隐藏着极为秘密的武器——刺细胞,像粘在触手上的一颗颗小豆。刺细胞能够射出有毒的液体,当遇到“敌人”或猎物时,就会射出毒丝,把“敌人”吓跑或将其毒死。在全球最毒的十种动物排名中,一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箱水母名列第一。这种箱水母的触手一旦碰到人体的任何部位,都会让人在30分钟内就死亡。

别看水母这样凶狠,但它也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就是小牧鱼。小牧鱼身材很小,但它可以随意游弋在水母的触须之间,却一点儿也不害怕。遇到大鱼游来,小牧鱼就游到巨伞下的触手中间去,当做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利用水母刺细胞的装置,巧妙地躲过敌害的进攻。有时小牧鱼甚至还能将大鱼引诱到水母的狩猎范围内使其丧命,这样还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零渣碎片。那么水母触手上的刺细胞为什么不伤害小牧鱼呢?这是因为小牧鱼行动灵活,能够巧妙地避开毒丝,不易受到伤害,只是偶然也有不慎死于毒丝下的。水母和小牧鱼共生一起,相互为用,水母“保护”了小牧鱼,而小牧鱼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栖息的小生物。

威猛而致命的水母也有天敌。一种海龟就可以在水母的群体中自由穿梭,并且能轻而易举地用嘴扯断它们的触手,使它们只能上下翻滚,最后失去抵抗能力,成为海龟的一顿“美餐”。

观察中发现,水母虽然是低等的腔肠动物,却三代同堂,令人羡慕。水母生出小水母,小水母虽能独立生存,但亲子之间似乎感情深厚,不忍分离,因此小水母都依附在大水母身体上。不久之后,小水母生出孙子辈的水母,依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大马哈鱼的乡愁

说起“大马哈鱼”,会很容易联想到“马大哈”。大马哈鱼可不是马大哈,不会像小马虎这样,就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正好相反,它们就是远隔千里万里,也要想方设法回到家乡。

大马哈鱼的家乡在太平洋的北部,那儿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都很冷,大马哈鱼就在那儿出生。由于河水常常是冰凉冰凉的,可以吃的东西就少了,大马哈鱼为了填饱肚子,年纪小小的就开始了“流浪”生活。它们顺着河流,一直来到大海中。大海中可以吃的东西真是多极了,大马哈鱼一个劲地吃,身体也一天天长大,原来的“小宝宝”也要做爸爸妈妈了。

把孩子生在哪儿呢?对,应该让孩子在家乡出生。于是要做妈妈的大马哈鱼成群结队,一起又从海洋,行程几千千米,往曾经的出生地方向游去。

大马哈鱼有特别坚强的意志和超强的记忆力,非常善于逆流抢渡。当它们逆江而上的时候,遇到急流险滩或瀑布,竟能跃起四五米高,从容跨过,然后继续前进,直到找到自己的出生地为止。这是一般鱼类不可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