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1502700000008

第8章 人性教育,把自由还给孩子(2)

一次语文月考,有个成绩一贯倒数的学生出乎意料地取得了中等的分数。老师在班上表扬了他的进步,并指出只要努力谁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们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他更挺直地坐着,专注地听着讲课,眼睛里充满了喜悦和兴奋。课间,老师又安排全班同学把订正试卷都交这位同学批阅,要求他先订正好自己的试卷,不是一般地完成,而是要做出最好的答案。听了老师的安排后,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的声音,既惊讶又羡慕。这位同学把订正好的试卷给老师看,老师不由眼睛一亮:他不仅订正好了试卷中的错误,而且有些被批正确的答案又重新做了新的答案,甚至还有几种答案,书写又是那样工整、清楚,俨然是优秀学生的做风。老师心里暗暗地高兴。微笑地问他乐意不乐意做一回小老师,帮助老师做好订正检查工作。他说:“老师能相信我,您就放心,我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平时在老师面前总是沉默寡言的这位同学,终于也能在老师面前不拘谨了。事后,在他日记中写道:还问我乐意不乐意呢,我简直乐开了花。我终于领会到了自豪的含义,虽然我还没能取得什么成功和胜利,但我似乎已享受到了成功和胜利的喜悦。想不到我取得一点进步,老师就这样重视我。我要加倍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这件事情上,学生高兴了,老师也高兴了,因为尽管要订正的地方不多,检查订正也只是举手之劳,但它的意义已不在事情本身,而是以事情为纽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接触,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鼓起了学生与困难作斗争的干劲。由此看来,教师有时有必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为自己作举手之劳:登一下考试分数,在黑板上给大家写两条题目,临时安排一次值日等等。特别要多给差生机会,以创造转变的切入口。当然,捕捉“小事”同样需要灵感,需要机智,让谁做也值得推敲,因为同样的小事给不同的学生做会带来不同的心理作用和教育效果。在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中,学生常常因为自己顾了“小事”的主人而感到满足。这是学生能为老师做事而自豪的满足,是受到老师注意和重视的满足,是自尊心更是上进心的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这种满足,而且年级越低,这样的渴望越强烈。不信吗?假如有个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到她班里借用小刀,学生一定争着借给老师,而未被借的学生一定很觉遗憾,甚至觉得受到了冷落。学生这种奇妙的心理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并应得到科学利用。所以,举手之劳的小事,如果精心考虑,安排恰当,就能起到其他教育途径难以替代的作用。当然教师也要善于为学生作举手之劳。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师生间的相互信任,深厚情谊,创造更多的育人机会。我们教师,如果既不善于自己为学生作举手之劳的小事,也不善于让学生为自己作举手之劳的小事,那无疑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所以说,要想表达对学生的尊重,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就不妨让学生帮帮自己,这是最尊重学生的方法。因为,在学生眼中,你这种做法,无疑是将他当成了一个与你等同的个体,他的自尊心也会得到空前的提高,自然也就更能奋发的学习。

5.多给孩子以机会

对于成功的人们来说,机会只有一次。对于孩子,我们却必须永远给他们以机会。

下面这位老师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

那天,我正在办公室向校长汇报班上的情况,忽然,班长急冲冲地跑进来,气喘吁吁:“老师不好了!李军又和别人打架了。”

我一听,“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这个李军调皮得出奇,人长得牛高马大,成绩不好,却爱捣蛋打架。我教育过他几次了,他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每次都很诚恳地保证:“一定改!一定改!”我也不知给过他多少次改正的机会了。怎么又打架了呢?我的气愤可想而知了;这次可不能那么和气,一定得狠狠批评他一顿。我对班长说:“去把李军叫来!”

旁边的老校长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小何,耐心点,鸭子越急越赶不上架,你再给他一次改正错误的机会吧!”

我冷静下来,深感自己的性子太急。教育是一项必须耐心、持久的工作。孩子的心地是善良的,本质并不坏,犯错误后经过教育,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并且要求改正缺点。但由于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意志和感情控制能力不强,或者认识不够,难免再犯错误,但过后他的心里一定很内疚,这种关头,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使他产生反感、不满的心理,效果适得其反。

我想,如果能够宽容他,再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那么孩子就会自责,就会从内心里对过失和错误进行检讨,产生一种赎罪感,促使自己在以后改正缺点,弥补过错。大人们都懂得“百忍成金”这个道理,对于孩子,我们又何尝不能容忍一下,多给他几次改正的机会呢?绝对不能一盘否定,一次不行,第二次,二次不行,第三次……百忍一定出黄金。

想到这里,我有了主意。

果然,李军进来了,他耷拉着脑袋:等待着一场批评。我却温和地说:“你知错了就好,老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一定要改正哟!”李军的脸红了,头低得更深了。

从那以后,李军再也没有打过架,成绩也好了不少,还被选为班上的体育委员,整个儿变了样。我非常高兴,完全没有料到他变得这么快。私下里有学生告诉我,那次谈话后,李军曾在同学中间说;“老师这么相信我,我不改正行吗?”

可以说,作为教育者,我们给孩子的永远不能有最后,因为教育无疑是必须持久耐心的工作,孩子们再冥顽不灵,也毕竟只是孩子,到达一定的尺度,他们自然会为老师的真诚而感动。

6.向孩子学习学习

孩子们对老师的抱怨过多的就是老师不懂得他们的难处,只知道派给他们任务。这个时候,教师如果能蹲下身子做一做学生们常做的事,向他们学习学习,那教育的效果很可能有意外之喜。

偶然听一个男孩子挺动情地说:”那次我匆匆跑出去买铅笔,把桌子上的暖瓶碰翻了,爸爸不但没生气,倒埋怨自己没把暖瓶放好……”显然,爸爸以宽宏的气度承担了儿子的责任,把摔暖瓶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诚恳”的自责胜过直接指责孩子,孩子永远记下了这次粗心的教训。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向这位孩子的爸爸学习,也让“责任迁移”的教育艺术在班级内绽放光彩。例如上课前擦黑板、整理讲桌是值日生的职责,可小学生却经常忙于课间10分钟的活动而疏忽了,或匆匆了之。针对此事,解释、表扬、批评……往往难以奏效。然而用一用“责任迁移”的方法却会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一位老师刚走入教室准备上课,但他一看教室里面,心里立马不舒服起来。实在太刺眼了!许多学生正忙着掏课本、笔记,几个同学还没坐下;黑板上呢?上节课的板书齐刷刷的,一字不少;讲桌上也铺了一层薄薄的粉笔灰……

早有机灵的学生跑上来要“补偿劳动”,但这位老师却连忙制止住了他,不动声色地说:“同学们上了三节课,够辛苦啦!好不容易到课间10分钟,还没来得及轻松呢。这回呀,也该轮到老师擦擦黑板了……”说着,他拿起黑板擦,一板一眼地擦起来。一边擦,一边“请教”学生怎样擦得最干净最卫生;擦完黑板,用抹布轻轻地擦掉讲桌上的粉笔灰,摆好教案教具;随后,他微笑着“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合格吗?”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之后,他又乘胜追击:“以后,老师一定提前到教室,多帮同学们擦黑板,让同学们安心地上好课。请同学们监督老师,好吗?”最后的问话,学生们都静静地听着、思考着,竟忘了回答。

就这样,老师一边示范一边叙谈,把对学生的理解及诚恳的“自责”无声地传递给学生,把擦黑板的责任悄悄地迁移到老师身上。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课前擦好黑板的重要性。以后,每次上课前讲台上都是一股清爽气息,这位老师再也没找到擦黑板的机会。

向孩子学习主要是让孩子去体会老师的那种宽容与平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当然,这种学习,这种蹲下身子的行为必须是老师自愿的、诚恳的,不能带有丝毫的欺骗。

7.老师要敢于说不知道

在我国的课堂教育中,很少有学生敢于与老师当堂争论,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也很少回答“不知道”的。仿佛觉得老师在学生面前就应该什么都知道似的,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实在不可取。反观国外教育,正好相反,老师的坦然与诚实往往能更让学生们信任,更加积极的进行学习。

我国教育哲学博士杨之岭、林冰二位学者应邀访问美国的教育状况,感触很多,当有人间美国小学教师“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二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感慨:是美国教师的那种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一方面,鼓励学生提问,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问题,他们总是认真对待,给予尽可能完美的解答。如果学生所问刚好是教师不懂、不知、不会、有疑问的,就十分干脆地回答:“不知道。等我查查资料,再考虑一下给你答复好么?”

我们为美国教师敢于说“不知道”拍案叫好!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与自己平等地、共同探讨问题的人,允许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相反的、甚至是错误的见解。美国教师被学生问住也是常有的事,他们绝不会为此而脸红。他们经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懂的事情要比懂的事情多得多。有次上课,一位学生问老师如何使用图书馆里的资料,这位教师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我们最好还是去请这方面的内行。”到下次上课时,那位教师干脆把学生带到图书馆,指着图书管理员对同学们说:“在这方面他是你们的老师,我和你们一样都是以学生的身份来请教他的。”

在美国中小学读书,如果你课堂上不提问题,就别想得到优异成绩。

一天课间,有位数学教师问他的一个学生:“给你的成绩评为B,你有意见吗?”还没等那个学生回答,这位老师接着说:”你应该有意见,因为从卷面上看,你完全应该得A(全优)。可你又不应该有意见,因为在课堂上,你没有提出过问题,也没有发表过见解。这样,我怎么知道你弄懂了难点没有?你看了参考书没有?你的思路是否对头?我讲的程度深了,还是浅了?”

与美国教师的这种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神相比,我们有不少教师在遇上回答不出的问题时,就是不愿意说“不知道”这三个字,好像说了就会丢掉老师的面子似的。有的老师往往说些牵强附会的话,以搪塞过去,以致给学生带来不少的不必要的麻烦;有的老师是当学生拿着书中的正确答案去证明老师的答案错了的时候,他竟然还振振有词,不肯服输。学生为了不伤老师的面子,也只好违心地点点头而去。

当今社会的学生,不仅希望老师成为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引路人,也非常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真诚、坦率、无话不说的挚友。他们喜欢那些敢于把自己真实地毫不掩饰地放在人们面前的人。

在这方面,山东农业大学的简方老师有一段感人的肺腑之言。他说:“不知别的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被学生问倒过。可是,我做教师以来,却让学生问倒过好几次,好不尴尬回答不来怎么办?只好讲‘不知道’。这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无须大惊小怪,更不值得大书特书。可是,在我第一次忐忑地说出‘不知道’三个字时,却出乎意料地赢得了学生们的赞许和信任的目光,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感情上的距离,使我深受感动。自那以后,我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学习和讨论。他们常常海阔天空地向我提出各种问题,自然也常会得到我‘不知道’的回答。可是,他们却愿意问我。他们说:在这所高等学府中,你也许算不上第一流的教师,却能算上是一个诚挚的教师,我们对敢说‘不知道’的老师更信任、喜欢。自然,我并没有以敢说‘不知道’为荣的意思。我在默默地努力工作和学习,争取尽量地少说‘不知道’,以真正对得起信任我的学生们”。

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说“不知道”,并不是什么很丢人的事,孔子不说过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很诚恳,很真实的工作,因为它面对的是那些纯真的孩子们,因此老师一定要敢于说“不知道”。

8.千万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自尊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增强,这个时候老师如果对其加以保护,充分的尊重孩子,他们往往会激发出最大的自信心和上进心,相反,如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则往往给他们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陶陶小时候长得异常的小巧活泼,聪明但却很粗心,所以成绩并不是很好。再加上在课堂上又坐不住,因此老师很不喜欢她。于是便找了个借口把她从第一排调到了最后一排,而把后排一个听话的“尖子生”调到前面,这时的陶陶虽已上五年级,可身高却只有一米多点,小小的她坐直了身子也只能看到前面同学的后脑勺。因为年龄太小,还不懂自律,所以看不见黑板就睡觉或搞小动作。也许她对语文有某种天份,成绩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数学却开始直线下降,一次考试居然考了零分。这下可激怒了那位老师,他把陶陶叫到前面,不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训斥了她,而且让她举着那张零分的考卷在讲台上站了一节课。从那以后,她就变得分外自卑和敏感。

后来她勉强地考上了初中。但经过中学六年的艰苦努力,她成了一所名牌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陶陶谈起幼时这段经历时说:不管我现在怎样试图去理解我当年的那位老师,但他给我幼小的心灵造成的创伤却已无法愈合。说真的,如果他不采取那种方式惩罚我,我也许不会放弃数学。其实小时候,我也曾喜欢过那些阿拉伯数字,也曾有过考百分的自豪,也曾有过当科学家的美好理想。可自从那次以后,我所有的梦都破灭了。现在虽然考上了大学,但那个刺眼的红红的零分还时常走入我的梦里,像一张讥讽嘲笑的脸,每做一次这样的梦,好几天心情都调整不过来。

的确,小学生毕竟还只是一棵尚未成材的小树,一株待开的花,需要整枝,打杈,但更需要精心的呵护。对她们的教育不能采取这样简单而又粗暴的方式。她们还很稚嫩,还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她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致留下终生抹不去的阴影,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谨慎,千万别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9.要让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

孩子是成长中的花朵,它离不开阳光的温暖,而老师就是孩子成长的那束阳光,它能给孩子以希望和动力。因此,真正称职的好老师都应该永远的让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不要轻易的摧毁他们的梦想。

先看看下面这位老师的一次经历:

我与赵牧同学第一次见面时,他母亲也在场。那是我刚走上工作岗位,第一天给孩子们注册报到。“朱老师,这孩子的基础很差,又贪玩。真过意不去,给您添了一个‘包袱’。”他母亲深表歉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