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有个半岛叫欧州
1507900000033

第33章 人人都说文科好

却说那个星期五晚上,我从大学图书馆出来晚了,匆匆去赶地铁,却听到后面有男女说话,那咬字吐音,那节奏缓急,英语说得像音乐那么流畅动听,我到此时才明白白居易名句“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回头一看,两个人物,果然天人一般。尤其那个女的,气质拔俗,艳若天仙,好像拉斐尔前派画中的女人。作为男人,又是文艺批评家,多注意女性或可原谅。不过我马上明白他们来自对面的伦敦大学戏剧学院,从年龄看,应是已经毕业的学生。

这一路上有不少顾客盈门的酒吧,我眼看他们走进一间,也好奇地跟了进去,但是二人中马上就少了一人,只有那个男子坐在那里。一会儿,就看见那位天仙也似女子,走上酒吧的小台,开始讲笑话。中国叫“单口相声”,西方叫“站定小丑”(Standing-Up Comedian)。我明白他们是周末“赶场子”(gigs)的演员。笑话说得不高明,跟形象不合。酒吧里哄哄闹闹,没有几个人在听。不久,女演员笑容灿然鞠躬下场,换上这个男人,拨弄吉他唱几首老歌。

下台来的女子,失去了光环,怎么看也不像仙女。我知道她是那一大群中的一个:从小做演员梦,中学里就“专攻”戏剧,此后天才地考取戏剧学院,经过四年专业训练,现在进入很实际的失业,今后多半当漂亮妈妈终其一生,或许在中学兼教戏剧课,幸运的话,做个地方上业余戏剧班子导演。

最近二十年来,西方各国大学教育开始“普及化”,同龄人几乎一半可以上大学。这个演变,对社会影响巨大,此地无法深论。中国目前尚无法做到“普及性大学教育”,但是自从高校扩招,大学的教学目标,明显朝“素质教育”方向移动——社会不会需要那么多“专业人才”。

可以说西方已经是“后现代”,成了信息社会,服务社会。但是提供的信息与服务,基本上也是在科技与金融方面。西方向全世界提供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那个时代早应该过去了。

在西方,全部西方国家,“普及性大学教育”产生一个可能没有料想到的结果:文科爆满,理工依旧。学生觉得理工科“没劲”,“缺少华彩”(not glamorous)。

针对如此需求,大学里文科花样越来越多。我校对面,是戏剧学院,后面,是美术学院,斜对门,是“斯拉夫学院”,隔一条路,是“希腊罗马古典”学院,朝南不远,是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我教书的东方学院,在文科中是比较乏味的,但是我校学生不用自惭形秽:英国的艺术学院毕业生,最后找到专业工作的,远远不到一成。实际上各种文科专业,大学毕业后能学以致用的,也至多二三成,东方学院的就职率高得多。

至于各大学英文系的“文学创作班”,成才的寥若晨星。各个出版社和文学经纪人,一直苦于来稿太多。

政府也知道社会上不需要那么多专业人才,普及化高等教育(Mass High Education),目的大致为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反正学了是为了提高素质,不是为求职,反正是终生业余,何必不学文科?

似乎没有人担心文科爆满,会使西方科学技术走向衰落:理工科只是相对学生数字减少,绝对数字依然在增加,增加不像文科那么多而已。

我曾经觉得奇怪,如果大学成了普及性素质教育,为什么不多培养有科学头脑的国民?为什么不像中国,高中分科时,尽力诱导大部分学生选修理工? 如果学理工的青年多,至少保证了最好的头脑专攻科学,保持科技领先的势头。即使弄到大学理工科毕业生也高比例用非所学,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社会上有较多的科学头脑在生儿育女,总不是坏事吧?

学生的选择无法强求,风气使然而已——西方文科爆满,总有一个理由。如果社会上没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种共识,现代化人才并不等同理工人才,那么文科的确比较有意思,尤其对不准备进入专业的人,更有意思:下一代听父母大谈宗教人生,艺术人文,总比听科技发现有趣。似乎社会已经有一致的意见:更多的人“读过”文科,可能会使公民比较容易参与 “社会交流”,社会将比较成熟——比有较多“科学头脑”的社会更加成熟。

实际上,重文轻理,已经是西方的“社会共识”。几乎每年英国都有人得诺贝尔物理化学医学奖,传媒很少提及,民众一概不知。西方大量的电视知识猜谜节目,很少有科学问题,给的题目总得让观众觉得有趣才行。

这一点,可能我们至今不太理解,或许不太愿意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