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508700000042

第42章 提升文化软实力,把嘉陵江的故事讲好(2)

如果我们把视角缩小,应该承认,嘉陵江文化的提出和升华滞后于附近的区域文化,例如中原文化,楚文化,蜀文化,云贵文化,藏羌文化等等,她的知名度、历史厚度和对于海内外省内外的吸引力弱于我们所熟知的其他亚文化。因此,只有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嘉陵江文化的传播领域和传播速度,高度重视文化市场和文化品牌效应,才有可能提高嘉陵江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的传播总是需要软硬两个方面。硬的方面很多,比如城市状况,古代遗迹保留,传媒设备先进程度,技术实力等等。软的方面也很多,比如城市市民的文化自觉和城市精神的细化,古代遗迹的合理组合、深入研究和科学宣传,政府对于活跃传媒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聚集,创作队伍生存环境和喷发能力等等。如果硬的不硬,软的不软,条块分割,交流整合不好,整体效能就难以发挥。

(三)加强交融层面的工作以提升文化的创造力

一方面,创造和创造力提升是困难的,但另一方面,创造也不是没有普适规律性的。有时,创造力是由几个亮点发出巨大光芒而形成的,但更多的则是由众星汇聚而成,是靠许多方面的参与和交融呈现的。我们在最近几年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和世博会、在几部政治性艺术性都很强票房收入也很高的大片上都可看到这种文化交融的成功案例。

由于历史的原因,嘉陵江文化无论传统部分还是现代部分似乎都还没有看到可以独树一帜独挑大梁的文化品牌,这就使得提升嘉陵江文化的软实力必须破解两个现实难题,一个是要使国内外“由不知道到知道”,一个是要使自己“由不交融到交融”。国内外对于巴文化以及嘉陵江文化知之甚少,不了解、不理解、不欣赏,而我们自己没有成体系成规模的推出嘉陵江文化和巴文化也是形成这种文化冷漠的内因之一。

因此有必要把嘉陵江区域的所有可以动用的元素有机地组合起来,交融起来。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合起来;把源于民间的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结合起来;把嘉陵江流域各个城市有机组合起来;把旅游资源组合起来,把自然资源组合起来;不断创造出令人信服的各类适合现代人学习、享受或消费的文化产品,不间断地提升各类已有文化产品的质量,体现出文化源源不竭的创造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市场和文化的交融。文人常常不善经商,商人又常常不长文化,两个体制机制相互缺少共同语境和管道,这样的时代应该尽早翻过去。文和商的合作既可能是我们今天遭遇的窘境,也可看成我们创新明天的起点、产生巨大创造力的原动力。

(四)加强理论层面的工作以提升文化的影响力

无疑,理论的不断追问是完全必须的。嘉陵江文化没有理论的支撑和不断提升,就不会有足够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也就无从说起提升软实力。只是说,理论要能指导实践,理论要能不脱离现实,理论要能为操作者接受、有大众的认可和参与,就一定要从书斋中走出来。和中国的文化元素在世界文化舞台上还不能算作奇葩一样,嘉陵江文化的诸多元素在整体上目前也还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佼佼者,在一定程度上或许只是博物馆里的东西,教科书某一页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如前述,她已经沉寂得几近灭绝了。而唤醒她,振兴她,旺盛她的原动力是首先在理论层面的振兴。

如果说文化理论是一条很长的链,那么,从纯理论到探索性实践,对于提升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影响力都是极其需要的。多年来嘉陵江流域各个城市都做了可喜的尝试。比如:各地陆续展开的理论高端论坛并产生积极影响;开展全国性的消费文化和休闲文化活动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现代包装;对流行文化开展研究和运作,是当下理论界重要而新颖的课题。最后,不断深入并发现新的文化元素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

只有理论站住脚,才会产生影响力;只有产生影响力,嘉陵江文化才会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舞台上讲出好的故事来。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软实力所涉及的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以及我们讨论涉及的教育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一样,一定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共同体,不是机械的、相互孤立的体系。

三、提升嘉陵江文化的路径探讨

刘云山同志指出,要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讨论嘉陵江文化,不但要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更应该试着提出可操作的路径,哪怕这种建议并不完整系统、或者并不都对,我们也应该有始终面对实践的勇气。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具体建议。

(一)立即建立起吸引人的嘉陵江文化网络

这个网站应该是文化网站,美丽而快捷,富含巴文化的内涵。不但应将散于各地的旅游网链接起来,更应该把政府网中对外开放的板块以及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板块放在首要地位,要有文化味道和亲和力。这样的网,完全可以引信息化企业进行商业运作,努力打造一片“云”或参与到更大的“云”中去,使嘉陵江文化整体性推出在技术层面的传播渠道、手段和方法上都能以崭新面目体现新文化的魅力,让世界知道今天的我们。与此相适应的是各类媒体风格的改变,这里就不详细提到了。

(二)运用政策杠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各类文化公益事业蓬勃快速发展

以南充各地为例,科学规划并快速扶持、组建和命名上(数)百个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古迹、综合或特色博物馆、文艺团体、书画院、图书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地,形成有序的、“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应该活跃有志愿者、专业人员和普通公民,生动讲述南充不断更新的故事,与海内外、省内外和市内外的游人和孩子交流,这是展示嘉陵江文化软实力最易为人接受的手段,也是提高城市文明的成功办法。

(三)邀请专家、学者和撰稿人,深度挖掘历史和生活

高端策划具有巴文化和嘉陵江文化的代表性大型文艺类节目或高收视率的影视节目。把当地文化元素有意识地组合起来,按照市场原则,先易后难地对书画,戏剧,小说,摄影,民间工艺,川菜等文化产品进行企业化包装和经营,力争短期突出一些特色品牌,走出国门,形成影响,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充分注重和运用好假日经济

整体协调嘉陵江经济区域和自然区域,策划好各类观光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四日游的路线图,整合旅游行业和演出行业,尤其要把面向成渝的假日消费经济放在相当的研究高度,“抱团取暖”。在此基础上,尝试推出一个稍长时间段的嘉陵江文化旅游节作为品牌。

(五)加强城市文明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完善具体措施,领导带头提升城市文化氛围

尽早策划2012至2014年的高端论坛,吸引海内外关心巴文化的学人不断的理论关注。在理论上深化对于巴文化和嘉陵江文化的研究,尽快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理论课题和成果。

(六)做开放的、合作共赢的文化,不做封闭的文化、固步自封的文化

有胸襟和气魄主动和国内外其他经济区域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借势借力,引进资金和开发商,做大文化产业。例如:可利用自己的资源比如大片城市绿地、河段,与品牌文化企业合作,开发中大规模的综合性休闲型旅游景点和文艺类演出;可以川东北几大城市合作协调,通畅互动,形成更大更长远的文化品牌。打破行政区划的概念,实现多元化的文化合作,多层次的文化服务。

(七)保护好嘉陵江的生态环境

嘉陵江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没有一条美丽动人的嘉陵江,绝不会有美丽动人的嘉陵江文化。对母亲负责,对今天负责,对嘉陵江的子孙后代负责,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使命。

提升嘉陵江文化的软实力,不只是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创造性实践问题。一个城市、一个经济区域、一个自然生态区域如何才能不断有生命力,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的新课题。物质利益得到相当程度满足以后的老百姓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价值的追求,而价值追求的不断形成,必须由文化来产生和营养。因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把嘉陵江的故事讲好,特别要期望各级领导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发自内心热爱嘉陵江文化,担忧嘉陵江文化的未来,这恐怕是最基本的要点了。

冯文广,四川省侨联主席。

向玉凡,成都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