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508700000043

第43章 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耦合”性浅析

邱亚明

[摘要]文化与城市发展虽为两个系统,但二者的发展具有耦合性,特别是文化对城市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化是城市增强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孕育城市精神的重要元素,只有文化元素深深融入城市之中,城市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关键词]文化城市发展软实力城市精神

城市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反映出人的本质力量,其物质形成与文化风貌从不同的角度显示出生命创造力的伟大。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城市文化的建设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一条重要路径。一个城市没有发达的经济一打就垮,一个城市没有先进的文化不打自垮。中共十七届六次全体会议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化与城市的“耦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元素。

“耦合”是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方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是在各子系统间的良性互动下,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文化、城市发展各自的领域、范围及运行规律不同,但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与城市发展已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结合,特别是文化元素已深深融入城市发展之中,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本文借助这一概念,将其尝试性地运用到文化与城市发展关系中,进而阐述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增强城市的软实力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经济社会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发展的看法,从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经济总量、人口数量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内涵、城市形象、城市精神等无形的“软实力”。如果我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那么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既包括社会、经济、价值体系,又包括哲学、法律、语言、宗教、艺术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软实力”。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升华。经济是一个城市硬实力的体现,文化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象征。没有经济的发展,文化振兴必将艰难;没有文化的提升,经济发展难以持续。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文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一座城市缺乏文化支撑,经济实力也较弱,文化不仅具有精神属性,也具有物质属性。

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现阶段,城市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竞争,文化内涵已逐渐发展成城市竞争的重要砝码。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文化赋值”的时代,城市经济发展中涉及的文化内涵越多,文化底蕴越深,城市所生产的物质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就越强。比如,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浙江横店,曾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小镇,通过建设影视拍摄基地,就业率达到80%。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的寒山寺,面积不大,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这些城市的发展都因文化元素的融入而提升了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文化符号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靠记忆而存在,记忆靠载体来展示。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仅注重功用和美观,由钢筋水泥建造的“城市森林”,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古城新城一个样,城市发展缺乏文化符号。笔者认为,文化符号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形象。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力往往超越城市本身。因此,今后的城市建设要体现文化的含金量,城市布局要考虑文化资源,城市建筑要体现文化内涵,城市设施要彰显文化品位,城市景观要展示文化特色,以实现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地方特色与文化特色共性和谐。特别是在城市地标的打造上,不能单纯地讲个体的高和大,应包含清晰的文化指向、丰富的文化故事,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罗马的斗兽场一样,把城市地标建成文化地标,只有这样才能流传于世、众口皆碑。同时,要注重运用文化和艺术的手段营销城市品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平遥古城声名鹊起,电视剧《乔家大院》使晋商文化风靡全国。南充的嘉陵江文化有许多历史名人的故事,要广泛搜集整理、强力宣传推介,用艺术的感染力产生情感共鸣,不断增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文化主题打造城市特色

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主要通过主题文化来体现。比如,西安以“东方神韵”为主题再现大唐神韵,山东曲阜挖掘“圣人”文化举办国际孔子节。文化艺术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应首先强调文化的竞争力,然后才是产业的竞争力。特色文化资源,大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是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对于后人探寻先辈文化,研究历史发展脉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因此,发展四川南充文化产业应在深入挖掘丰厚的“三国文化”、“丝绸文化”、“古城文化”、“嘉陵江文化”、“川北民俗文化”的资源上狠下苦功,着力打造具有南充特色的文化品牌,使这些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领域重现生机和活力。南充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是“三国文化”源头和“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绸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有“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的美誉。因此,要使南充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应在深入挖掘丰厚的“三国文化”、“丝绸文化”、“古城文化”、“嘉陵江文化”“川北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上狠下苦功,着力打造具有南充特色的文化品牌,使这些传统文化在更广阔的领域重现生机和活力

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要靠产业来支撑,文化产业已成为未来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发达的国家,文化消费比重越高,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文化产业直接拉动消费、创造GDP。在美国,娱乐业是仅次于航天工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娱乐业的经营收入已经超过汽车的工业收入,英国创意工业也仅次于汽车工业,同时文化观念的变化推动新产品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今世界的畅销产品和知名品牌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绿色文化”、“生态文化”等新观念带来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的兴起。据预测,我国现阶段文化消费总量为7000多亿元,而正常的文化消费应在4万亿元左右,缺口高达3万多亿元,增长空间极大。文化产业从最初的“以文补文”发展到“多业助文”,再发展到“产业兴文”,从过去只追求单纯社会效益到以经营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业特征日趋突出,产业属性日趋明显,产业规模粗具雏形,基本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广播影视、网络文化、动漫游艺、群众文化等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档次品位高、场所分布广、门类品种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发展,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模式,使文化产业逐步走上自我积累、和谐循环轨道。用项目推动的理念盘活文化资源,包装一批像成都锦里一样浓缩地方文化的精品项目,盘活现有的文化设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文化因素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五、文化孕育城市精神

一座城市的发展,既需要经济实力的增强,也需要人文精神的升华。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构成了城市整体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精神是其最直接的体现。它通过思想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管理、生产方式、制度构建,乃至市民的价值判断及行为方式。值得提出的是,国内很多城市提炼并积极宣扬自己的城市精神,在城市外部形象塑造上大力推广,但却忽视了城市内部精神的培育。一个国家需要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譬如,上海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重庆城市精神是“重山重水,重情重义”。成都城市精神是“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每一个表述,都包含了深刻的人文历史、时代精神和理想信念,不仅凝聚着城市的思想灵魂,代表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城市的特色风貌,也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全国一级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精神,越来越多的二级城市也在开始征集自己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四川省南充建城2200多年,但究竟孕育和传承了什么样的城市精神,非常值得提炼和培育。打造城市精神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刻了解。城市精神不是靠简单的提倡就能建立的,它需要在有保障的、和谐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慢慢地萌发、孕育和发展。此外,城市精神也不直接作用于城市发展,它需要先为广大市民高度认同,并成为一种趋同的行为意识,然后通过市民行为的积极变化最终带动城市管理制度、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等综合实力的整体跃升。考察全球城市,它们在城市精神上有某些共同的特质,譬如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谐性、流动性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我国社会结构复杂化、思想意识多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个具备文化竞争力的城市需要塑造出强大创造力的城市精神。这就要求必须立足于尊重文化差异、包容文化多样的基础之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吸收世界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不断探索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这一过程需要借助于学术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繁荣发展社会科学,通过整合城市知识资源,提升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双边和多边研究合作的层面与范围,增强理论创新对城市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提高市民及他者对城市核心价值的认同和吸引力。

邱亚明,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