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508700000046

第46章 嘉陵江音乐文化发展战略研究(2)

其次,在初步梳理出四川荷叶艺术的基本形态、基本风格、基本表演特征、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区域等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揭示出荷叶发展所需要的文化语境与内外部动力。在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嘉陵江文化生态系统形成了自身的生态规则和生态语境,对外来文化形式和本体艺术形式的演变都具有一定的包容、过滤作用,这些多文化艺术相互融合后的精髓便以一种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形式继续前进。因此,思考这种艺术形态的可行性方案,进一步探索它的保护与传承途径,就成为对嘉陵江流域的四川荷叶进行研究的重点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如何立足于嘉陵江文化生态系统对荷叶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并进一步拓展它与区域内其他特色艺术进行交流的视阈,应该成为一种共识;在这一互补性的探索过程中,逐渐深化的研究与应用,又使得在保护与发展这些民间文化艺术时,能够挖掘出民间音乐之精华。

最后,通过对嘉陵江流域文化体系中的四川荷叶的研究和解读,重新建构巴蜀地域的文化认同意识,是研究与发展巴蜀音乐的新观念。嘉陵江文化建构的核心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构”,二是“重构”。文化认同的建构论首先需要对当前系列民族艺术研究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等因素进行必要的、深刻的反省和批判。解构,简单地说就是分解当前和传统的荷叶艺术,对于荷叶的各种要素和特征进行细致的剖析与研究,注重对于“人”的因素的认识和重估。“人”是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而话语是艺术与生活进行连接的媒介,因而将人作为关系的决定物进行解读,更有助于对艺术主体进行艺术文化发展方面的诠释。重构,是一种文化自身的再生,也是一种“人”与“关系”的再次组合的过程,是各种解构后积淀下来的有利因素,在新的“话语”条件下的一种全新解读。关系是处在不断解构、同时又不断建构中的关系。关系、话语、知识都是文化历史发展的遗留和产物,不可能超越时空、历史和文化的制约。而对于传统有利因素的认同和对于部分因素的改变与抛弃,也是文化新生与再生的必要过程和发展需要。因而,对于四川荷叶等民间艺术的特征进行人的因素方面的诠释和解读,就可以很好地解构历史上的某些研究观点,同时树立全新的、基于比较基础上的、符合现代艺术发展精神的建构理论,有助于人们对文化认同的多种因素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也有利于重新建构嘉陵江文化艺术生态体系,使其在地方文化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促进四川荷叶等民间艺术的良性发展。

同时,有必要对文化认同的多种因素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对于荷叶艺术的研究和传承,必须和发展其他民族艺术一样,需要对其进行有建树的改造和取舍,文化生态和社会关系生态的变化,决定了人的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在这样的语境下,荷叶艺术的发展,更是离不开这种意义的关系与话语的解构与重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各种艺术要素达到一种均衡与“中和”,从而以一种特殊的形态和生发意义进行历史的选择和文化的自我更替,实现文化的自觉和艺术发展动力与系统的自我修复。所以,没有解构,就不会有对传统艺术精华的透彻了解和研究,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创新与改变,就无法适应当前的语境发展和“人”的审美需求及价值取向的变化;同样,没有对四川荷叶艺术的解构与重构,并涉及其关系和泛理论的文化认同,也不会再有荷叶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发展与新生。而新生,则是一切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过程和规律,也是一种文化的自我修复,是其新生动力的来源。荷叶艺术的发展,涉及社会上、艺术上以及人的各种关于“人”的关系的变化与发展,也是一种解构与重构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对于文化中的精华与传统的积累,是一个民族艺术种类和任何本土文化艺术发展与创新的必要源泉和经历。

三、重构嘉陵江艺术生态体系在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如上所述,重构的意义在于确立荷叶艺术的发展路径和具体实施,也是发展与创新嘉陵江文化的核心理念,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的必要路径。植根于民间土壤之中的四川荷叶,其生存与发展也会随着核心文化观念的增强与认同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更新。在嘉陵江文化艺术生态体系重构的过程中,所必备的要素是基于整体之上的文化及其历史语境,这也是荷叶研究中比较直接的思路。以荷叶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如何发展四川其他传统文化艺术,从而有效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它们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则又是地域文化艺术发展的扩展性课题。并且,对于嘉陵江文化艺术生态体系的重新解读和诠释,就是对巴蜀历史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再认识,是一种关于“人”的主题要素的再认识,也是人类学、音乐学研究中对于“关系”的体现形式——社会和组织的一种再认识。因此我们认为,对于荷叶艺术的发展和保护,只有通过对包括嘉陵江地域文化艺术的保护方式、实施路径、发展方案等在内的要素进行深入的探索、比较,才能够进一步深化在新世纪语境下如何对各地、各族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认识,从而在另一层面上发挥地域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辐射效应与作用。

在重构的视野下,以四川荷叶的本体特征为主要出发点进行研究,探索四川荷叶这种艺术形式的音乐特点、创作特点、表演特点、发展与传承特点等本体相关的文化内涵,同时进一步细致研究现实中有关传承的体制、生态系统的构建、商业运作手段以及传媒途径的选择等诸多问题。从全局上看,嘉陵江艺术生态体系能否成功建设,牵涉到荷叶艺术等民间艺术形式能否在商业大潮中得以存在、发展并传承下去的问题,其中的文化与艺术精神能否得到有效的延续的问题,因而需要对与之相关的诸多艺术、文化样式进行比较研究,对诸多的主客观要素进行解读、分析,打破艺术研究的分裂状态,打破对主客体研究的封闭状态,为地域文化艺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就四川荷叶而言,以往走的是传统的民间路线,但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就必须对其进行多方位的发展规划和设计。在重构过程中,还需要运用音乐人类学的视野和方法、方式对本课题中的主要研究对象——四川荷叶进行充分的、多角度、多方位的实际考察与整理,将其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系统进行归纳与概括,从而得到其发展所需要的实际“温度与土壤”,最终得到其存在与发展所需要的外在环境与内在动力。

同样在重构的视野下,还需要对宏观的背景进行“超视距”的研究,这种宏观的背景与多种手段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多元化、跨视角的研究思维,也体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的学术研究背景。我们需要对四川荷叶这种文化遗产的艺术特点、文化精神、社会价值,以及存在与发展的历史机制、信息传媒机制等问题展开充分探讨,寻找在嘉陵江文化与艺术生态体系中的保护措施与手段,并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与路径,将从多层面上促进四川荷叶及其他传统艺术的发展。上述这些研究思路、理念和方法,将对巴蜀文化的认同和解读产生新的影响,而在转变视野和角度的情况下,对于嘉陵江流域文化艺术的研究,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解读,从而走出传统与现代对立的怪圈,实现跨学科、超视距的文化语境中主客体关系的重构与文化艺术生态的重构。

结语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显现形式,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音乐是不可想象的,同样没有音乐的文化也是缺失的。因而关于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活动,都成为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也是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些本土文化形态中,蕴含着诸多的历史人文信息,是人类自身的一种历时性的意义生发与心路历程。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体现出了人类关注自我发展的人文情愫和初衷。

对于四川荷叶艺术的发展,必须注重对于荷叶艺术自身的诸多文化信息的解剖与研究,还有必要对其外在语境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在全面审视文化生态系统、结构传统体系和文化语境的情况下,寻找对传统精神和艺术文化亮点的体系重建,寻找更能反映当前及未来艺术发展的动力和文化信息,是我们要继承与发扬民族艺术的具体步骤和可操作的具体思路之一,也是对于“人”的关系与存在的再认识。

王瑞,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