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508700000048

第48章 川北“王皮影”的艺术(1)

朱艳杰/李浪

摘要:川北“王皮影”自清康熙初年(1666年)第一代王家禄始创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其作为四川皮影戏的一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就制作工序、造型色彩、剧本创作、音乐唱腔、表演操作等方面作一系统论述,以期为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裨益。

关键词:川北;王皮影;艺术

川北“王皮影”,是指中国四川北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民间艺术大师王文坤一家祖传八代相传的雕刻和表演艺术。它自清康熙初年(1666年)第一代王家禄始创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其作为四川皮影戏的一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多次登上国际舞台。本文就制作工序、造型色彩、剧本创作、音乐唱腔、表演操作等方面作一系统论述,以期为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所裨益。

一、制作程序

川北“王皮影”的制作工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选皮、削皮、绷皮、发汗、去灰、擂皮、裁料、保水、雕刻、着色、存放等环节。

“王皮影”皮影的雕刻一般是在刮磴上进行的。刮磴,是直径在30~40厘米的半圆形木墩。所用的雕刻工具有削刀、削磴、刻刀以及各种钻子等,大约有一两百把工具,都是王文坤自己制作并流传下来的。

由于皮影影偶是有形的物质产品,所以雕刻时所用物质材料的优劣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皮影成品的质量和美观。制作皮影的材料以驴皮为最好,因川北山乡多牛少驴,因此“王皮影”在制作时多选用牛皮。已故皮影大师王文坤根据多年的皮影雕刻经验得出:“雕刻皮影以六到十岁的嫩黄牛皮为最好,这个年龄的牛皮质嫩、韧力强、透明度高。”一般选用活牛皮(刚杀的牛皮),因其皮质透明好。首先要把皮上的牛毛、肉等刮去,再把牛皮削薄、削匀。在牛皮周围钻上小孔,套上绳子,然后将竹竿套于小孔绳上绷直、晒干。在正式雕刻前还要经过发汗(即把牛皮铺在席子下,凭借人的汗液透过席子再渗入皮子,以增加透明度)、去灰(去掉灰尘,保证干净透明)、擂皮(用光滑的擂锤反复擂擦牛皮,再用手搓揉,以保证皮子的光滑度)、裁剪(根据皮子的大小先剪去边角,不浪费材料)、保水(皮子要保持有0.2%的水分,以确保雕刻时顺手)等环节,方能进行皮影的雕刻。另外,擂皮环节相当重要,据王彪介绍,擂皮的遍数越多越好,这样擂出的皮透明度较高,皮质较好,不易变形。

买一张生牛皮需要1500元左右,但如果直接买成品牛皮只需要200元左右,而且效果都差不多。所以现在“王皮影”在制作工艺品时不自己制皮,而是从别家专门定做成品牛皮。在制作表演用或参赛用的皮影时还是要购买鲜嫩牛皮,自己制作。

“王皮影”长期以来深受川北山乡人民的喜爱,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一直在传承艺术特色,保持着原有的艺术风格,因此他们会坚持用手工制作,另外从目前的工艺水平来看,也只能用手工制作才能保持他们的艺术品位和高度。由于皮影是整个皮影戏中最有表现力的道具,就要求它必须精美又富有表现力;又因多在牛皮上雕刻,用力太轻达不到效果,用力太重则会损坏皮子,所以对艺人的雕刻技巧要求很高,也考验制作者的手眼协调能力。一个皮影的制作需要数周的时间,需要制作者有高度的技术与耐心,因此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对艺人体力和毅力的双重考验。

二、造型、色彩

皮影的制作过程需要精雕细琢,用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传达出人物的性格和皮影的艺术魅力。王皮影的影偶以人物为主,也有飞禽走兽、奇花异石、书房、花园、桌椅、车船、城门等道具。

盘龙象征荣华富贵和拥有至高无上之权利,做摆场用;菊花是梅、兰、竹、菊系列皮影中的一幅。

因川北皮影多吸取川剧精华,所以其皮影人物形象也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其下又有若干小类,如生角有文生、武生、丑生、朝代生、小生、老生、文雅型和花花公子型等;旦角有正旦、老旦、花旦、瑶旦、吹姑姑、丫鬟等;净角有朝代花脸、正花脸、反花脸之分;末类似于丑角,一般指地位比较低下的人,比如书童、家院、杂人等;丑角又有朝代丑、文丑、武丑之分。因此一个影戏箱就是一个人生大舞台,世间百态尽收其中。如下组图:

皮影头部一般是全侧面(又叫“五分脸”)造型,只有一只眼睛,但也有特殊影人,比如孙悟空,有一只半眼睛,是“七分脸”,有部分供展示用的皮影是全正面造型。

根据剧情的需要,身份等级相符的影人,其头帽是可以自由组合的。但也有一些在制作时就直接是头帽不分离的,比如皇帝、太子、贵妃、关羽、张飞、孙悟空、猪八戒等影偶的头帽是不分离的,都是固定影偶。

为了使皮影表演起来比较灵活,川北“王皮影”的影人除了头身、头帽分离外,手臂也分开,而且手臂自然的垂于腰间,符合人体正常比例。手掌的造型并不都是相同的,不同人物的身份不同,其手掌造型也是不同的,这就赋予皮影人物以不同的性格,使观众看起来觉得形象、自然。不同于其他流派的影人造型,川北“王皮影”的影人都是两只手两只脚,且两手两脚的长度是一样的。如下组图:

川北“王皮影”的服装、发饰都非常强调真实性,影人须发均为真发,雕刻出的脸谱和花纹投射到纱幕上,连头发都清晰可见。

根据身份的不同,影人的衣服纹饰也不同,比如皇帝的龙袍,在胸前和两袖口处都会有龙纹;一般的文臣胸前是太阳;武将根据级别不同,衣服上装饰的图案也不同,元帅级别的胸前有龙、袖口无龙,非元帅级别的武将一般有麒麟图案。

头饰也是区别影人身份地位的标志:比如状元头上所戴看似普通的“帽插双翎”,实际上是一个“囍”字;四大美女一般都是头戴凤冠,她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后面发髻的佩饰,只有杨贵妃和西施才能佩戴牡丹花,这是富贵的象征,其余两位则佩戴向日葵花;一般的妇人发髻上佩戴的是菊花;比较穷苦的妇人则可能什么都没有佩戴。

艺人们制作皮影,在强调真实性的同时也多运用到夸张性、寓意性手段,形神兼备,以获得完美的舞台表演效果。如寓言故事戏《鹬蚌相争》,为了适应剧情,白鹤的嘴比腿长,一下子就啄穿了蚌的肚子。

川北“王皮影”的主色是红、黄、蓝、绿、黑5种,在着色时沿用戏剧脸谱中赋予色彩以特定人物性格的意义,红脸表示忠义,黄脸象征勇猛或残暴,白脸代表奸诈阴险,黑脸象征憨直和刚正等,使人一看便知该影人的性格和处事方法。不仅如此,为迎合观众的趋吉避险的心理需求,因红色象征吉祥如意,故着色时使用较多。“王皮影”的色彩还有“写实性”和“表现性”特征,表现在:前者是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的色彩关系,如绿树红花,蓝天白云等,后者是一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意图,主观上进行色彩搭配,如穷苦人家衣服颜色以黑色为主,富贵则一般是红、黄色为主,但也会同时搭配其他颜色,已达到总体上的和谐效果。下图是“王皮影”在着色环节所使用的工具:

川北“王皮影”在发展过程中,其雕刻技巧和造型基本上都沿袭传统,只是在影人的尺寸上有所不同。继王文坤改较小的渭南影子为更大的“王灯影”后,王彪又在此基础上对皮影尺寸大胆革新。除了有身高一米八的大皮影令人称奇外,前不久还创制出身高3米的巨型皮影,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这个皮影作品有望入围世界吉尼斯纪录。在着色方面,王文坤时期承袭旧法,多用植物色(即植物的汁液)描绘,而且多用蓝、绿等色,明度和纯度都较低,这种颜料风干后色相较暗,皮影整体上有厚重感和历史感,突出朴实风格;现在多用矿物质色,涂出的影偶颜色亮丽、造型飘逸,有透明质感,且多运用红、黄色,给人温暖和华丽的感觉,还特别注重颜色搭配的自然和谐,比如影人杨贵妃的衣服颜色以明度和纯度都很高的红、黄色为主,在袖口处有花边装饰,总体上看影人是丰满、华丽的。现在的“王皮影”还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和偏好制作出不同色相的工艺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三、剧本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