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508700000049

第49章 川北“王皮影”的艺术(2)

川北“王皮影”的剧本有自己编写的,也有从其他皮影班社借鉴来的。其剧本多来源于历史演义小说,如出自《封神演义》的有《哪吒闹海》《土行孙和邓婵玉》《破桃山》《万仙阵》《楼台宴》等;出自《西游记》的有《收妖龙》《闹天宫》《盗扇骂魔》《猪八戒招亲》等;出自《三国演义》的有《收姜维》《火烧濮阳》《单刀赴会》《青梅煮酒》《空城计》《斩蔡阳》《火烧赤壁》等;出自《聊斋志异》的有《双莲花》等。还有一些来源于民间传说故事的,如《阴阳扇》《清风亭》《白蛇传》《清官祠》《春林借妻》《杜十娘》《麦里赠金》《嫘祖》《梭罗镜》《传书除霸》《补锅匠审堂》等。此外,“王皮影”还根据现代生活排演了不少现代戏和儿童剧,如《抬驴》《钻刺笆》《张三行医》《不讲卫生的猪八戒》《书记推磨》等;还有为结合阆中市发展旅游文化而专门创作出的宣传阆中市人文典故的剧目,比如《张飞审瓜》《张飞戒酒》等等。这些剧目在令人伤心欲绝或捧腹大笑之余,还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都是川北地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的体现。以下是川北“王皮影”的老剧本图片:

作为当时山区人民排解精神需求的一种主要方式,皮影戏注定要有娱乐性。辛勤耕耘的农民在观看皮影戏时,希望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而不是紧张、严肃的气氛。为了吸引观众,“王皮影”在创作剧本时就要充分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作为一个地方戏曲,王皮影的剧本大部分描述的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的也多是与民众相连的普通人的情感,尽管也有不少的神仙鬼怪戏,但这些神仙鬼怪也都被赋予人性,都遵循“人情人理”,比如在剧目《破桃山》中,为了救母亲逃出桃山,杨戬不怕与天庭对抗,甚至打败了法力无边,有七十二变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并最终成功救出母亲,母子二人终得团圆。

在娱乐性和人情味并存的川北“王皮影”剧目中,还具有道德教化的意味。剧本中一般在人物形象塑造时就有强烈的审美标准和伦理道德意识,这并不是为了探讨道德本身的问题,而是为了对观众施加道德影响,可谓是“用心良苦”,正如川北皮影戏艺人杨天福说的那样,“通过演戏,加深影响,叫人晓得啥子是忠奸好坏,明白哪些事做得,哪些事做不得”。

剧本中的唱词格式比较多样。除了常见的七字句外,也有三字、五字、八字、十字句,而且根据剧情的需要还可以加、减字数,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唱词一般由几个上、下互相连缀的句子组成,非常注重和声押韵。

七字句是影戏唱词的基本结构,最为常见,例如:

上句:炮响三声出营房

下句:谁人不称老蔡阳

这其中也有加、减字的结构,一般根据剧情的需要,或是艺人演唱时顺口,例如:

上句:我跑遍江海千(千)万

下句:寻得一颗万仙丹

三字句一般表现人物比较激动的情绪,例如:

上句:妇人心

下句:真残忍

四字句的也是表现人物比较激烈的情绪或动作时所用,例如《螺祖》中:

上句:蚩尤就擒

下句:大快人心

五字句的例如:

上句:头戴紧箍咒

下句:身穿战虎裙

八字句的也有,一般用来详细叙述某事,例如:

上句:我师傅名叫惧留孙

下句:是他送我这药五瓶

十字句例如;

上句:老舅父做的事真乃短见

下句:这一阵气坏我杨凤歧山

也有不规则唱词,这种唱词并无规律可循,例如《收金龙》里有一段:

上句:香烟袅袅,蛙声阵阵

下句:一声声,一声声揪着我的心。

这些是剧本里固定的唱词,也有根据演员的心情来加、减字数的情形。通常在观众很多,掌声、喝彩声不断时,演员们有很多的临场发挥;如果人少、观众不认可演员的表演,这时候演员会应付了事。

王文坤的代表性表演剧目有《收三怪》《梭罗镜》《阴阳扇》《清官祠》《罗成招亲》《帝王篡》等,当时表演的多为连台本(即一个完整的剧目),表演一个小剧目一般需要2-3个小时。王彪除了继承《千里走单骑》(又名《斩蔡阳》)《劈山救母》《张飞审瓜》这些优秀剧目外,还根据时代特色和观众审美情趣创作出《迪斯科》和现代消防演习等节奏欢快、能让观众参与进来的剧目,娱乐性更强。另外,王彪还把节目压缩在十分钟以内,采取多说少唱的形式,以适应现在的快节奏生活方式给观众带来的消费需求上的变化。

四、音乐唱腔

川北“王皮影”音乐曲牌分为唱腔、唢呐、锣鼓三个部分,以唱腔为主,其他为辅,三部分并不排斥,综合使用。艺人在运用同一只曲牌时,虽然基本的音调很相似,但根据唱词和情绪的不同而又有变化,各呈异彩。变化手法多样:有改变节奏、速度的;也有搭配不同的衬字和装饰音的;强调抒情情绪时则尽量美化旋律线条,叙事时则又连说带唱。另外在唱法上,则主要根据需要自由变化,或喜、或忧、或风趣、或悲伤,不拘一格。像【佛经调】,本来源于佛教音乐,在运用时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的变化、发展着原曲牌。有天干时,农民祈求苍天下雨的,就会改成【祈雨调】:“岸上禾苗干垮杆,南瓜不把藤藤牵。芋目头死一半,田里秧子点火燃。祈求老天早开眼,喜降大雨到人间”的唱段,情绪上比较虔诚、悲惨,充分表达了农民们顶礼膜拜、渴求上天降雨的真实情感;批评家里懒媳妇,就会有“李子开花串搭串,接个媳妇不把家,五黄六月抄手耍,栽秧打谷就回娘家……”的唱段,音乐语言较为利落,大多一字一顿,斩钉截铁、毫不客气地指责懒媳妇;还有老人和媳妇互相谩骂的:“桐子开花砣对砣,我家有个老人婆,七八十岁还不死,留在世上凑人多……这个唱段连说带唱,情绪上是冷漠无情,咬牙切齿。这些都可以说明川北“王皮影”的音乐在运用曲牌时是手法多变的。

“王皮影”的音乐伴奏采取川剧锣鼓及板胡、京胡、二胡等乐器,唱腔受川剧影响较深,大多借用川剧高腔(即昆、高、胡、弹、灯,分别来自于昆曲的昆腔、江西弋阳腔的高腔、安徽徽调和湖北汉调的胡琴、北方梆子腔的弹戏、四川民间音乐的灯戏),但也有自创的曲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新作的曲调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形式:

王文坤时期,新作的曲调大多来自道教、佛教和民间音乐。

现在的“王皮影”在音乐、唱腔上基本无变化,一直坚持用四川话演唱川剧高腔。但形式上主要是“少唱多说”,一个剧目里最多唱上两、三句,已基本改为“说”戏。在一般的表演中已取消了以前用乐器现场伴奏的形式,多是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光碟,这样就节约了演出成本,而且多借鉴流行音乐和一些快节奏的曲子,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五、表演操作

皮影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它的影偶角色在光亮的幕布上活动起来,皮影戏的演出由唱腔、音乐、伴奏以及影人在影幕上的表演等组成。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提走(操纵)影人,它需要皮影艺人以饱含情感的唱腔和节奏分明、恰到好处的娴熟操作使小影人在舞台上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别的流派的皮影戏班一般有七至九人,而“王皮影”戏班是三到五人,一个人为提手,其余为伴奏者。演出的成功与否,与提手的表演技巧有很大关系。皮影的提走,主要是三根棍子(一根主棍和两根副棍)和若干关节线。“王皮影”的主棍,武角在后颈处,文角在胸前最上颗扣子稍微向下一点,副棍有两根分别拴在影人的左右手。关节线有十处,肩膀、左右手肘、左右手腕、上身、左右腿,左右手心也各有一根。利用三根棍子和若干关节线,一个拦门将可以提走一个人物,也可以同时提走两个人物,令影人根据剧情做出各种动作,如推、拉、摆、抖、仰、俯、躬、挺、立、走、踢、点头、摇头、整冠、理须、撩袍、端茶、点火等,惟妙惟肖,同时伴以拦门将演唱和乐器伴奏,让观众得到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

川北“王皮影”艺人在数代的艺术实践中,潜心研究、不断创新,将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屏幕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手、口、心”三者合一的境界。王文坤认为演唱“须得力于‘人活、口活、心活、脚活’方能形象生动、唱做俱佳。”

王彪、王访在继承爷爷王文坤高超的表演技巧的同时,尽量克服掉爷爷表演时的局限,进行表演技巧上的革新:他们一般是两个人同时表演,即使没有对白的影人也会有一些相应动作,达到整个场面的动态效果。

川北“王皮影”的表演生动细腻,老人体弱、成人稳重、生旦活泼、妖魔癫狂,影人或掸袖而舞,或举步而蹈,或对打混战,宏大的场面里,影偶的身法、指爪都分寸不乱。

皮影表演要想达到“三合一”的境界,唯一的办法就是勤练、多练。作为皮影世家的川北“王皮影”,无论是在王文坤时期,还是现在的王彪、王访时期,只要有空,不但自己多练,还要自己学皮影的儿孙们去练。

六、小结

川北“王皮影”从雕刻到表演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独立的审美文化亮点,这正是它的艺术魅力所在。影剧中的誓言名句随着故事的发展,通过影人之口说出,深入民众心中,再经祖辈传承,就变成了民众的安身立命之本和教育后代的典范,皮影戏的教化功能可见一斑。至于影戏中诸如愚昧、迷信、轮回等思想,与当时的生活水平不无相关,但随着生活进步和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些因素会有所好转,这也是生活与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

如今的“王皮影”,无论是配器、操作、灯光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过去,这无疑是一种时代的进步。然而,为了适应现实,招徕观众,川北“王皮影”一味地增强操纵技巧、演出激烈的武打场面而淡化了演唱这一影戏的本能,或许这些会冲淡影戏的精髓。

(感谢吴佩林教授对本文写作的指导)

朱艳杰,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浪,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