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508700000005

第5章 嘉陵江河源考

常崇信

摘要:嘉陵江是长江的重要源流之一。关于嘉陵江的河源,历史典籍和权威的江河文献已有共论。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河流发地源有了新的认识,嘉陵江河源,特别是正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基于对嘉陵江流域的多次考察,认为嘉陵江为多源型河流,正源为陕西凤县黄牛铺秦岭东北东峪沟凉水泉,中源为西汉水,西源为白龙江。

关键词:嘉陵江河源考证

关于嘉陵江正源,史籍和现有官方文献均有记载及表述。近年来有关嘉陵江正源的不同说法不断见诸报纸杂志,一时成为业界议论热点。笔者根据有关史料和实际科考,就嘉陵江河源进行一些探讨。

一、嘉陵江流域概况

嘉陵江,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其正源起源于陕西秦岭山脉代王山南侧的凤县黄牛铺秦岭东北东峪沟凉水泉,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7°00′,北纬34°10′,分水岭海拔高程2596米。20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嘉陵江河源有东西两源。东源出自陕西省凤县东北东峪沟凉水泉,西源出自甘肃省天水寨子山,称西汉水,东源为正源。正源发源后经过陕西省凤县,与甘肃天水的西汉水汇合,再流经略阳,穿大巴山,在四川广元昭化镇与白龙江汇合,再经过南充进入重庆,在合川与涪江、渠江汇合,最后在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20公里,落差2300米,河道平均比降2.05‰。嘉陵江上游段从源头起到四川省广元市昭化镇,河道长442.48公里,平均比降5.23‰。陕西境内属嘉陵江干流上游,全长243.8公里。其中宝鸡市凤县境内干流全长102公里,河流平均比降7‰。

据有关资料记载,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地跨北纬29°18′~34°30′,东经102°33′~109°00′,北侧及东北侧以秦岭、大巴山与黄河、汉江为界,东侧及东南侧以华蓥山与长江相隔,西北侧经龙门山脉与岷江流域接壤,西侧及西南侧与沱江流域毗连。全流域面积15.98万平方公里,涉及甘肃省天水、陇南、甘南3市(州)的13个县,陕西省汉中、宝鸡2市的6个县,四川省广元、绵阳、遂宁、德阳、阿坝、广安、达州、巴中、资阳10市(州)的49个县(市、区),以及重庆市的8个县(区)。陕西境内集流面积9930平方公里,其中宝鸡市2472.4平方公里,汉中市7457.6平方公里。

嘉陵江属于长江水系左岸一级支流。水系呈树枝状,主干明显,支流发育;有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11条,其中西汉水、白龙江、渠江、涪江的流域面积都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嘉陵江上游段宝鸡境内一级支流密集,主要有南安沟、麦苋沟、将龙沟、场坊沟、黄牛沟、候沟、三岔河、北星沟、红花沟、龙王沟、蒋家沟和油房沟等。

嘉陵江出口控制站——北碚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659亿立方米,5-10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80%,非汛期11月至翌年4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20%。实测最大年径流量1072亿立方,渠江罗度溪站为217亿立方,涪江小河坝站为145亿立方米,分别占北碚站的14.8%、32.9%和22.0%。

二、嘉陵江命名由来

考证嘉陵江之源头,必须从其名字的由来追溯其根源。

嘉陵江古称阆水、潜水、渝水、故道水、西汉水等。嘉陵江战国时称潜水,秦以后一度称西汉水,因其源头流入故道川,因而又叫故道水,其下游隋代称西汉水(非现在称谓的西汉水),其下游唐代称嘉陵江,唐代以后通称嘉陵江。之所以叫嘉陵江,有其历史渊源,自古以来别称甚多。

先秦、战国时期,嘉陵江既称潜水或潜;又称汉或汉水,还兼称为桓或羌水(后来又称白水江或白龙江)。此时期,汉水所经地,已在楚怀王时因河水名而建汉中郡,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又置汉中郡,表明东流的汉水的称谓已正式称汉或汉水;但是,南流的汉水仅以潜水为名。

秦汉时期,《汉书·地理志》始将汉水分为东汉水和西汉水。《禹贡·导水》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东汉水即现在的汉江;西汉水即为现在的嘉陵江,但并非现在的西汉水。

北魏时,郦道元《水经注》:“汉水南入嘉陵道为嘉陵水”。 西汉时汉水流入嘉陵道时,才称嘉陵水,即嘉陵江。至此,西汉水正式与“嘉陵”名称相连。但当时的西汉水是嘉陵江的通称。北周之际,嘉陵水过阆中段,称阆中水。

隋唐时期,隋朝改巴郡为渝州,遂将所至的西汉水或嘉陵水称渝水。自唐,嘉陵江一名用于指略阳以下至朝天门的江段,嘉陵水已称嘉陵江,嘉陵江流经四川阆中,称阆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中西汉水与嘉陵水二名交替出现。杜甫在阆中作《阆水歌》,已直言嘉陵江。

宋代《太平寰宇记中》则称嘉陵水或嘉陵江。《清嘉庆一统志》称嘉陵江“亦曰闻水、巴水、渝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认为“古称间水,渝水”。

另据《九域志》《甘肃新通志》《四川通志》等所言:嘉陵江因“源出大散关西南嘉陵谷”而得名。又一种观点认为嘉陵江因经古代关中入川要道之一——嘉陵道而得名。据黄盛璋《陕西交通的历史发展》一文,由褒斜道、子午道等推之,是先有“水”名而后有“道”名,即嘉陵江先于嘉陵道。“嘉陵道是古代关中入川最早的一条道路”。《水经注》记:“扦水出周道谷在故道县南”,而西周青铜器之散氏盘中亦有周道。周散国在今散关一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凤县北,宝鸡市渭滨区秦岭北坡。周道即《水经注》周道谷之周道,可见此道甚古,故道水因此而得名(汉初称此道北部为故道。《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明嘉陵道在今略阳境内。西汉嘉陵道在今陕西略阳县)所以又名故道水。

所以,从宋代始这条江一直叫嘉陵江。至此,嘉陵江再无别称。

为什么取名嘉陵江?经过研究考证,嘉陵江的名字跟人文始祖炎帝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论据主要有二:一是宝鸡是炎帝故里,炎帝生于距市区10公里秦岭山脚下的濛峪沟,因误尝断肠草,遇难于天台山。为缅怀他,唐代在天台山莲花峰修建了陵墓和庙宇,至今还留有遗址。而与此对应的唐代《元和郡县图志》中便出现了“嘉陵水”之名。二是嘉陵江的名字有着特殊的含义,嘉为善、美及最好的意思,陵为陵墓,江为水。源头之处,是炎帝尝百草活动范围内。而自唐代江名中“陵”字的出现与秦岭北首修建的炎帝陵密切相关。而宋代在唐代“嘉陵水”的基础上,取名“嘉陵江”,一直使用至今,定名时仍是充分考虑了人文始祖炎帝陵的因素。把“嘉”、“陵”、“江”三个字意思合在一起,全意为从最美最善的陵墓——炎帝陵于斯,润泽万物的江水发源于此,江名的含义直接佐证了此江跟人文始祖炎帝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和人文渊源。古人对地名、江河名的起名非常严谨,名字的由来有地理因素,更有文化、历史的渊源。“嘉陵江”三个字,重点在“陵”字上,而所有江湖中,以陵取名的非常罕见,而能解释唐以前西汉水、渝江等名字的陵墓,沿江只有人文始祖炎帝陵。

关于嘉陵江名称的演变,据郭沫若所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嘉陵江在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时期才有名称,称作潜水,此后自西汉至唐(公元前206年至公元907年),整个嘉陵江称为西汉水。据《元和志》“西汉水,一名嘉陵江”,故唐后沿其名,因而“嘉陵江”名称已有近千年历史了。

三、正源考析

现存史料及志书典籍均表述,嘉陵江源有东西两源。东源出自陕西省凤县秦岭东北东峪沟凉水泉4个水泉。西源出自甘肃省天水寨子山,称西汉水。历来以东源为正源。发源于秦岭的陕西凤县黄牛铺东北东峪沟凉水泉,是一股涓涓细流,纳秦岭山山沟沟溪流行成浩浩正源,在甘肃天水纳西汉水,再流经略阳,穿大巴山,在四川广元和白龙江汇合,再经过南充进入重庆,在合川和涪江、渠江汇合,最后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全长1120公里。

《辞海·地理分册·中国地理》345-346页载: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在四川省东部。源出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西南流到略阳县北纳西汉水,到四川省广元县昭化纳白龙江,南流经南充市、合川县到重庆市入长江。长1119公里,流域面积15.98万平方公里。上游水急多滩,下游在合川县城附近纳渠、涪两江后水量大增,横截华蓥山处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温塘、观音)。广元以下可通航。”

《辞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623页载:嘉陵江“源出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西流经甘肃省徽县,会驼骆水;复南入陕西省,至略阳县北,西汉水自西北来会;又西南入四川省经昭化县纳白水江,至合川县东北会渠江,再东南会涪江,名三江口;再东南流入巴县东,入大江。西汉水与白龙江为入此江之大川,故此江亦称西汉水及白龙江;又以此江流注阆中,故亦称阆水;流经旧渝州(今巴县),亦称渝水。”

《辞源》544页载:嘉陵江“古称西汉水。《水经注·二十·漾水》‘汉水又南入嘉陵道而为嘉陵水’。江名由此而来。源出陕西凤县嘉陵谷,至重庆入长江,全长1119公里,为四川省大川之一。”

《巴蜀文化大典》298页释载:“嘉陵江源于秦岭,有东、西两源。东源起自陕西凤县玉皇山嘉陵谷,为主源;西源出自甘肃天水市平南川,属汉之嘉陵道。两源于陕西略阳的白水江镇汇合,向南经阳平关入四川省境。流经广元、阆中、南充、合川等县市,在重庆注入长江。全长1119公里。唐代以后始称嘉陵江。其得名,一说因嘉陵道,一说因嘉陵谷。古称阆水、漾水、巴水、渝水。”

《阆中县志·帝制时期》28页:“嘉陵江,即西汉水,一名潜水。源出陕西宝鸡县大散关之阳(现宝鸡市渭滨区),西过凤县嘉陵谷为嘉陵江,因此得名。”

《太平寰宇记》卷86载:“‘嘉陵水又名西汉水,又名阆中水’。《周地图》云‘水源出秦州嘉陵因名之,经阆中即为阆中水’。”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081页载:嘉陵江“合西汉水与白龙江而成。故亦称白水。《水经注》‘汉水南出嘉陵道为嘉陵水。’今江名本此。源出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西南流至略阳县北。与西汉水会。又西南流入四川境。至昭化县东南。与白水江合。又至合川县东北。会渠江。(即巴水)至合川县东南。会涪江。名三江口。又东南流至巴县东北,江北县南入于长江。四川境内之巨川也。亦曰阆水。以流注阆中也。亦曰巴水。以水流曲折也。亦曰渝水。以历渝州(今巴县)而名也。”

正源这一定论是历史的定论,也是人文的结论,符合河流发育之规律和地理之现实。说是历史的定论,是因为自唐朝以后就有正式命名,已有千年历史。

目前,历史和地理教科书中,都采用了嘉陵江起源于秦岭陕西凤县黄牛铺的结论。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凤县境内的东峪沟 ,早已是国内外公认的事实,所有权威典籍记载无二。 2010年元月,由水利部部长陈雷作序出版的目前国内最新最权威的水文专著《中国河湖大典》中对嘉陵江源头的定义为:“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山脉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南侧的东峪沟,自源头向西流,至凤县东河桥折向西南……”。

四、几处源头辨析

嘉陵江正源近几年有了三源甚至四源之争。除了历史定论的秦岭陕西省凤县境内的东峪沟处,还有甘肃省天水市寨子山的西汉水和白龙江源头之说。在白龙江之说中有甘肃省甘南碌曲县郎木寺镇西约75公里的曲哈尔登泉的水群和四川纳摩大峡谷两种观点。从地理位置看,西汉水、白龙江都在正源之西。

西汉水之说。古籍文献记载中,汉水流域有两个嶓冢山,位于陕西宁强县之北的嶓冢山(也称汉王山)的漾水称东汉水。甘肃天水市的齐寿乡也有一个嶓冢山,其源流之一也叫漾水(古名犀牛江)是西汉的水源头,流域面积10100平方公里,属高、中山地带,地形西北高于东南。上游流域东侧干支流发源地一带,间有黄土丘陵,海拔1750~2000米;北侧与黄河渭河水系相邻,分水岭西高东低,西侧支流清水江发源地山峰海拔3550米,在此与白龙江分界。中游流域内山峰海拔2000~2500米,下游流域山势逐渐降低,与支流窑坪河汇口间山峰海拔1414米。西汉水有南北两源,南源发源于甘肃天水县大门镇之寨子山海拔1920米,俗称南河;北源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平南乡齐寿山,在天水镇与南源南河汇合后始称西汉水,在陕西省略阳县汇入嘉陵江,河长279公里,流域面积1010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889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5亿立方米。历史和现实上,人们把西汉水作为嘉陵江源头之一,而非正源。

白龙江之说。白龙江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古名恒水、羌水、葮明水等。流域地处甘肃东南部和四川东北部,呈西北-东南向狭长梭形,西北部隔着西秦岭与洮河流域相接。东北部以岷峨山为分水岭和西汉水相接,西部以岷山为界,南部与涪江流域为邻,流域面积31808平方公里,河长570多公里,自然落差2789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4亿立方米。关于白龙江为嘉陵江正源之说有两种,一是曲哈尔登泉之说。有人提出,甘肃曲哈尔登为源头的嘉陵江全长可增至1250公里。符合“唯远唯长”的原则,认为嘉陵江源头在甘肃甘南碌曲县郎木寺镇西约7.5公里的曲哈尔登泉水群。曲哈尔登有几处泉眼,这股泉水形成白龙江源头。二是四川纳摩峡谷之说。此观点认为,嘉陵江起源于四川纳摩大峡谷中的一处泉水。这股泉水流入郎木寺镇一条约2米宽的小溪,如果将纳摩大峡谷作为嘉陵江的正源,嘉陵江全长可增到至1245公里。

五、结论

一条河流有几个源头其实也很正常。因为沧海桑田,地貌会发生变化。判断正源,一般有“从长、从量、从直”3个标准。从世界上许多著名河流的源头认定来看,这3条也不是唯一的准则,许多流程长、水量丰的河源并未被认定为正源的实例比比皆是。河流认定在考虑河流长度、水量、与主流方向一致性及流域面积的同时,还应该而且必须考虑河流的发育期及历史渊源。从嘉陵江流域整体情况来看,应该是一个多源头河流。从河流走势来看,上游河源呈Y形分布状态,主干流基本呈北南走向,即秦岭陕西凤县黄牛铺东峪沟到重庆朝天门与长江相汇。主干以外的两大支流都是从北向西流向,汇入主干。西汉水在陕西略阳县入嘉陵江干流,白龙江在四川广元昭化镇入嘉陵江干流,两条支流恰似主干上的两撇。两个重要支流使河形呈“双Y”形分布。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嘉陵江正源是秦岭陕西省凤县黄牛铺东北东峪沟凉水泉,白龙江为西源,西汉水为中源。陕西、甘肃、四川三省沿秦岭岷山相关地区为河源区。

常崇信,陕西省宝鸡市水利局正高级工程师,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