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嘉陵江文化与区域发展
1508700000057

第57章 对发展南充地方文化的几点浅思

赵东

【摘要】南充的地方文化是一个多元共存的复合体文化。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为其地方文化之根本;遵循自然之道,期盼自足之富是其主要特征。

【关键词】南充地方文化 浅思

引语

文化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而今天我所要讨论的文化问题,主要是从纯理论的角度,从最一般意义条件下去对南充地方文化相关理论问题试作初探,谈谈浅思,以求教各位方家。

南充作为四川省丘陵地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表现众多,其具体形式呈现多样、复杂,并相互交织。归纳个人的看法是,其区域文化的外表性特征主要是:多种类、多样性、多层次、相似性、趋同性、关联性。

浅思一:地方文化的起源

南充地方文化就其起源,我认为,它应与南充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发展关系紧密,即南充文化始终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也就是说今天的南充农耕文化、嘉陵江文化(水文化)和古老的巴文化应当是南充文化的最为直接的三大历史来源。

为什么会这样认识?是因为,就地理位置而言,南充地处四川盆地的腹地,嘉陵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域,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之中,中国农业社会的历史影响尤为悠久。或者说,今天的南充文化(即无论是南充多样的城市文化,还是南充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都必须直接来源于古老的巴文化中的农业文化。当然,现在我们经常所讲的巴蜀文化,其实也是与古老巴蜀农业文明关系紧密,就其主要构成成分而言,主要分为巴文化与蜀文化两大块,蜀文化的分量和较之巴文化的分量更重,尤其在今天四川范围而言,可能是蜀文化的影响力更大;而巴文化则相对成了次要的组成部分,其文化影响力也正在逐步下降,只不过南充历史文化中的巴文化的分量更加凸显、更为主要。

需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今天的巴蜀文化中,蜀文化客观上已成为巴蜀文化中的主体,这是不用争论的文化事实,并且蜀文化还是以大量显文化方式凸显于我们的面前;而巴文化则主要以隐文化方式(部分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所以,今天我们南充就有不少同志认为:南充历史文化中是古蜀文化为主的观点。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误解,其认识不仅不全面,而且不符合文化发展历史与地方传统,恐有不尽科学之处,很值得商榷。

正因为南充长期处在农业社会之中,且还处于内陆省份相对封闭的地方,形成与农业社会相互适应的农业文化就非常自然。时至今日,南充仍是四川省的第一大农业城市的事实也可证明,其城市文化中所包括了农业文化种种成分与具体表现。据此观点,我以为:农业文化才是南充文化之根,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才是南充文化的底色和根本。南充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表象复杂,形态多样,各具特色,但从文化表现的一贯性上看,南充文化的每一种表现形式,也都存有一定特点和规律的。个人以为:比如丝绸文化,这是南充文化中最具历史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因为,3000年丝绸文化在南充历史长河中,尤其在农耕文明中有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主要以传统工艺,遵循自然为主,其产品多以自然生态、绿色环保产品居多;而在工业文明时期,同样也有其全新的表现形式,其存有各种形态丰富而多样,其历史最悠久,表现最丰富;又比如嘉陵江文化,嘉陵江自北向南贯穿全域,嘉陵江作为母亲河,世世代代润育南充人,其表现仍为多种多样,农业社会的水运是十分发达,与水运关系紧密的诸如水井文化、码头文化、茶馆文化、袍哥文化等的影响力同样是深远和具体的;至于历史文化中的三国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还有新时期的红色文化等等,其实这些具体的文化形态都与南充农耕文明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我认为:这些种类繁多的地方文化表现形式均与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关系紧密而呈现不同的表现,这可能就是南充地方文化的一贯性表现所在。

在中国,一个讲地方文化,我以为就不得不与对该地方的文化历史的遵循与传承紧密关系着。而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直接的来源,其相互渊源极深,它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根脉,又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社会发展取之不尽的宝藏。可以这样说,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永远是激发人们发明、创造和创新的动力源泉,也是任何一个领域所无法取代的。农业文明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应该拥有自己继续发展进步的空间和完善可能,只是需要对于南充传统的农业文明表现形式进行必要的改造,让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得到调整与及时的变迁,使之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我的结论是:南充的地方文化“根在农、源在巴”。

浅思二:地方文化的色彩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种复合体文化,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容的复杂性往往是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就中国范围而言,任何一个地域的地方文化,所呈现的文化色彩往往都是以多样性、复杂性、层次性表现形式居多。南充文化也不例外。

如前所述,我认为,农业文明或者说农耕文化应是南充文化的基础色或者说是南充文化的底色(也可说是主色)。在南充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或者说每一个阶段中,南充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具体内容总是丰富多彩、花样纷呈,色彩多样,绝对不是单一性色彩,而是多样性色彩。因为,据个人研究:在南充诸多文化形态中,农业文明或农耕文化始终是南充文化的主题和核心内容。我们既有古老的巴文化、灿烂的丝绸文化,又有丰富的柑橘文化(也有称果州文化、水果文化),多样的宗教文化;既有近一两百年来逐步兴起具有浓郁的川北特色的嘉陵江流域民俗文化以及地方饮食文化(即以阆中、南充、南部、营山等地方为典型代表地方名小吃);又有门类齐全的宗教文化(世界五大宗教文化和中国宗教等文化均有表现),还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文化和现代商业文化;如此等等复杂多样南充文化表现形式与内容,其实均与南充悠久的农业文明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或者说与南充的农耕文化直接关联着。对于南充地方文化的色彩问题,我始终认为,过去是多样性的色彩表现,现在是,将来仍然还会是,这正是地方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所在。对此,我们务必保持认识上的清晰和把握上的准确。因此,我的判定是:地方文化的本色在“农”、底色为“绿”(绿色环保)。

浅思三:地方文化的表现

就今天的南充文化表现形态而言,无论我们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表现上看,我认为是多种、多样、多层次的复合体和综合体表现形式。如果我们仅仅单纯用单一的文化表现形式去替代其他的文化表现形式及内容,肯定是不妥当的,至少是非常片面的。

但是,就目前南充官方和地方文化界较为一直推荐和提倡的南充文化表述方式和内容上看,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南充各方认可的文化表现方式,我认为,主要表现在这样四大主体性文化品牌的打造与完善上。即:一是丝绸文化;二是三国文化;三是红色文化;四是嘉陵江流域民俗文化。对于这四大主题文化,我的观点是,它们均与南充的农业文明的关系紧密、密不可分。这四大主题文化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已经成为或仍将可能继续成为南充文化发展的主调和流行色。关于这一点,我倒是完全赞同与认可的。

如果从目前南充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来看,还是从南充官方(主要是指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关系紧密的参与部门)的认可与尽力推荐的角度上讲,我认为:以上四大主题文化可能会成为南充文化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但是,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日益巨变并逐步趋同的新条件下,我们如果仍然只选这样四大文化主题来确定南充文化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我以为,恐怕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发展重点不突出、发展力量会分散,发展财力不集中、发展项目小而不全,地域特色不鲜明、地方传统被抛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多路出击的文化发展战略选择是值得商榷。作为后发大城市,我们要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南充市,其城市的文化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选择恰当可行的发展路径,突出城市文化发展优先战略,兼顾乡村文化难点,集中地方文化力量,主攻农业文化与农耕文明的发展方向,并长期坚持,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和发展力量,始终扭住发展农业文化和农耕文明主题,实现农业文化与农业文明发展形式的与时俱进。

而今天的南充正在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突出城市经济发展在区域发展的带领和主力军作用,区域文化的发展同样需要其发展增长极——城市文化发展的引导作用。为此,我建议:我们必须集中主要精力、集中地方财力、集中大量时间、调整文化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在传承南充农业文化背景下,我们优先发展好南充的城市文化,同时,注意建设好一批具有川东北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与文化历史古镇,让南充的地方文化具有南充特色、更具时代特征和更具完善的表现形式。南充区域中的城镇文化应该是南充地方文化建设的主战场,而特色乡村文化只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的结论是:城市文化为“主”、乡村文化为“辅”。

浅思四:地方文化人的作为

区域文化的发展既需要区域文化人的大胆作为和不断探索、创新,又需要地方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实践,这是一个地方发展地方文化的重要基础性条件。当然,最为根本的是需要地方文化人的努力和实践。因为,文化发展总是文化人的主要任务嘛!为此,我建议:作为南充人尤其是今天南充的文化人,我们需要首先明确文化人的文化责任和时代使命,在正确认识南充文化发展的现状中,去主动发挥文化人的文化自觉是每一个南充文化人的历史责任与基本义务。但怎么认识,如何把握,可谓是人者见仁。因为,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去解读同一地方文化,所得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认识也就存有差距,这是常有的事。如果我们从南充区域的经济发展、政治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区域文化的演变、巴蜀文化(重点是巴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多角度的认知之和去研究,在此基础上,去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正确梳理出其历史发展思路,这样才能对南充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和基本掌控。如果我们仅仅只从文化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和具体的时代特征、多样的表现方式等方面去具体地认知和研究,就有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目的。基于这样的观点,我认为,今天的南充文化,是昨天南充历史文化的继续与传承;今天的南充文化是明天南充文化的基石,但是,文化总是需要去不断超越历史和文化自身的局限性,而创新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综合体。客观地讲,就南充的地方文化目前研究工作和所取得成果而言,个人的判断是: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实了,而是虚了;高水平的不多,低水平、重复性的成果不少;重视不够,宣传不力;投入太少,缺乏持续关注等等。为此,今天的每个南充文化人都必须担负历史的重任,真正发挥好文化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担负起地方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认真地而不是肤浅地、仔细地而不是大而化之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科学地而不是机械性研究南充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现象,寻找出适合南充文化的科学路径。在这里面,我认为尤其需要加强地方文化的基础性理论研究,尤其需要加强大量的实证性研究,让全市上下、大家都来关注南充地方文化、关注南充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关注南充地方文化的研究,通过大量的、富有成效研究成果的不断呈现,让地方党政认可,让全体市民赞同,只有这样,让我们的南充文化研究成果才经得起实践和时间双重考验,并能去具体指导南充文化的实践和探索,从而实现南充文化人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就地方文化的研究工作而言,我认为当前须遵循的这样三项工作原则去指导好地方文化研究工作。即:一是需要党政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力量,不断增加研究投入;二是积极开展各种类型、各种题材的文化理论研究、努力扩大宣传力度、注重地方文化内外相互交流与沟通;三是坚持大力发展文化不动摇、注意学习和及时借鉴。据此,更进一步提出个人的工作建议:今天的南充文化研究,尤其需要的是多些实证,少许口号;多些合作,少许内耗;多些交流,少许指责;多些学习,少许空谈,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推进我们研究工作步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总之,一句话,我的结论是:南充地方文化的研究最需要的是“多研究问题,少谈成绩”。

总之,要全面了解、或要真正理解今天的南充文化,我以为,确有一个基本是:南充文化的过去,长期是一个农业社会,自然形成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农业文化,诸如丝绸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等,均是南充农业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表现。同时南充由于长期处于农业社会阶段,其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频率不高,加之,地处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各种信息不畅,因此,遵循自然、安贫乐道、自给自足应主要是南充传统文化最突出、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关于这一点,完全可以从南充人今天的生活中去寻找到文化痕迹和具体表象来。如我们从人际交往的角度看南充地方文化,南充人就最为喜欢的说法是“不见外”;或者说南充人的老乡观念浓,南充人都非常愿意与老乡打交道,而不愿意与外地人打交道,这从文化生态角度不正好说明一点,历史的南充人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在“熟人社会”生活之中,生活在地方“家族文化”之中吗。又比如今天的南充人就仍然非常关注吃饭问题,一方面其餐饮业十分发达;另一方面人与人见面,总是爱问上一句“你吃了吗”,以致把吃饭问题放第一位的潜意识与生活观念,是否南充人太关注吃的问题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认为:同样也只能说明,今天的南充社会中,就其文化生态与人们的生活状态,均缘故于其农业社会的痕迹仍然明显。可以这样说南充的农业文明与农耕文化关键性因素已完全渗透在世世代代南充人的血液里,随时都能呈现于你的眼前。

赵东,中共南充市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