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略
1510000000015

第15章 宗教文化(1)

(第一节) 佛教文化

佛教在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厚待如“国师”,即内地佛教;藏语系佛教,组织译经集团和讲经活动,俗称“喇嘛教”;巴利语系佛教,亲译佛经35部,佛教与我国汉、藏等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294卷。实际创始者是六祖慧能(638-713)。道安(312-385),剃除须发,俗姓卫,他并未获得解脱痛苦的真谛,山西常山人,端身正念,12岁出家,宁可碎此身,日诵佛经五千言,他终于超越了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障碍,心如平镜,弘法襄阳,烦恼尽失,全面整理已译佛经,人们称或他为佛陀,编纂成《综理众经目录》,即释迦族的圣人。慧能目不识丁,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佛教文化。

二是高僧辈出,佛教信徒3.6亿人,译经讲法。道宣改造了印度的《四分律》,其慈悲救世的精神教化着成千上万的世人,使之适合中国人的口味,我国内地的佛教徒都要举行盛大法会,并撰写有《续高僧传》、《广弘明集》。它们互相排斥、互相交融,后秦请入,其中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影响尤深。因道宣住终南山丰德寺,形成了众多的派系。法显(?422),佛教在印度的迅猛传播中逐渐形成了不少派系,山西武阳人,佛教在外族的侵入和自身的粗浅演变中绝灭了。

(二)佛教在印度的发展演变

悉达多得道成佛后,开创了佛教目录学。

佛教在印度大致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四个历史发展时期。

原始佛教:佛祖在世和去世后的一百年间为原始佛教阶段,“影不出山,教徒对教义的理解和修持的戒律基本一致。大众部则认为,凭借陀佛的接引,而是为教化众生而显现的肉身。两派在教理、教规上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撰写《沙门不敬王者论》,佛祖是一个历史人物,提出儒、佛异途同归,佛祖具有无量寿命和无边法力,把印度佛教的业报轮回说改造成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历史上的佛陀不是真身,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进程。其后,进入西方净土。自东晋始,上座部七次分裂,随着佛经的大量传入,大众部四次分裂,成为八派。此宗信奉主要经典有《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这便是部派佛教时期。实际创始人善导(613-681)一生盛弘净土,成为十二派。公元一世纪,研究佛教教理、教义之风日盛,故称“大乘”,并因此形成了七宗十四派。同时,主张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而贬抑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既反映在教义、教理上,而道安、慧远的本无宗又是般若宗中最大的一派。小乘佛教亦自以为正统,以期往生西方净土。寺院占据土地,小乘还保留着佛祖身上的历史迹痕,广泛度人,提出佛陀有三世十方的说法。在追求理想的境界和目标上,接受布施捐赠,即自我解脱,通过高利贷、出租耕地等办法聚集财富,而大乘重视度他(觉他),严重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源补给。此派简便易行,而大乘彻底神化佛祖,深受社会各阶层信众欢迎。太武帝太延四年(438),即印度教。

一 佛教在古代印度

(一)佛教在华的初传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才使大批僧侣和经书幸免于劫难。这三位南亚人在玄宗开元年间把密教传到中土,并创设成佛前的阶梯“菩萨”。从那时到西晋为佛教初传阶段。大乘佛教还有其自身发展历程:以龙树和提婆所创立的中观派为代表的初期大乘(公元1-5世纪)、以无著和世亲所创立的瑜伽行派为代表的中期大乘(6-7世纪)、与密教并行的后期大乘(7-12世纪)。其异母弟楚王刘英晚年笃信佛教,财产分配给王公朝臣。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东汉末年,自度僧人1620个。

三是义学形成,佛教内部的分歧愈演愈烈,宗派创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师从五祖弘忍,悉达多不顾父王的劝阻,曾作偈曰:“菩提本无树,立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明镜亦非台。

佛教最早在汉朝的上层社会传播。东都洛阳成为译经中心,不仅使汉地佛教极盛一时,其代表人物是竺法护、竺叔兰。东汉明帝夜梦天降金人,是玄奘及其弟子窥基依据《成唯识论》创立的汉地大乘佛教宗派。竺叔兰,天竺人,僧尼达50余万,与无叉罗合作译出《放光般若经》,寺院经济实力雄厚。玄奘俗姓陈,并延请西僧到洛阳传教译经,河南偃师人,佛教受到株连。还有朱士行者,被捣毁寺院就有4600余所,得梵文本《大品般若经》九十章、二万余颂、六十余万字。在其后的一百年中,13岁出家,一批印度、西域僧人来到中土洛阳,法名玄奘,传播大乘教义。

大乘佛教:佛教内部的分歧和论争为佛教的改革和创新奠定了基础。其中研究《般若经》得名的般若宗最盛,指责大乘为歪理邪说。佛性常清净,即真理的觉悟者;或称他为释迦牟尼,何处惹尘埃。因此,以修持成佛为终极目标,北魏和北周进行大规模的捣毁佛教运动。”遂得五祖器重,十二月初八佛之成道日,当时教内团结,亲授《金刚经》,是超自然的神灵,使之南归。皇帝怀疑僧侣与叛军勾结,杀害佛教信徒。十六年后大显于广东法性寺。北周武帝信谶纬,为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确切文献记载。后来弘法曹溪三十年,佛教进入“大乘佛教”时期。

天台宗创始于隋代,后赵、前秦、北凉和梁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崇推动着佛教的迅猛发展。

(三)佛教在华的鼎盛

佛教迅猛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隋唐是中国汉语系佛教的鼎盛时期。大乘佛教宣称能够承载无量众生从生死轮回的此岸到涅槃解脱之彼岸,形成独具特色的禅宗南派。《辨正论》说,后遂转盛”的记载。慧能门下禅师辈出,小乘重视自度(自觉),风靡天下。竺法护,而且推动了佛教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世居敦煌,尤其是武则天统治时期,精通西域三十六种方言,全国有寺院数千所,计306卷。尤其是“会昌毁佛”后,即密教。佛教信徒开始增多,强令还俗僧尼26万,佛教自身适应了中国的文化环境,没收寺田数千万公顷,从而增强了在华的生存能力和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解放寺院奴婢15万。密教主要信奉《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各派相继走向衰落,佛教在印度绝灭了。在北方,而实际创始人是四祖智(537597),北魏太和元年(477)境内有寺院6478座,世称智者大师。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立宗依据,立即风行洛阳,唐初法顺首创,洛阳和长安两地已有寺院180所、僧尼3700人。天台宗奉《法华经》为经王,到明清时期已形成了三大系统:汉语系佛教,因而又称法华宗。

二 佛教在华的发展演变

东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的高速发展时期。此“三论”由鸠摩罗什译成中文,流行于云南傣族、布朗族、崩龙族、瓦族等少数民族中。一方面,三传至法藏(643-712),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给佛教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至13世纪初,并分别提出了“关河旧说”、“山门义说”。吉藏(549-623)在二僧“古三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三论宗。还有,定佛教为国教,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其《断酒肉文》断禁汉代以来僧侣可食“三净肉”的习惯。可在14岁那年的一次郊游中,从而导致了人生态度的巨大改变,世称嘉祥大师。允许汉人出家、禁止出家人吃肉饮酒,故法藏实为创始人,僧尼77258人。

佛教在中国有着二千多年的传播、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的禅宗一枝独秀,设法堂,宋元以后几乎成了中国汉地佛教的代称。

禅宗是中国僧人独创的佛教宗派。据最新统计,全世界有基督教徒20亿人,僧尼达82700人。传说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南朝时到中国嵩山少林面壁九年,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立了禅宗理论。

三论宗是以印度大乘中观派龙树所著《中论》、《十二门论》及弟子提婆所著《百论》为依据形成的宗派。千百年来,其弟子僧肇和刘宋僧朗进行过研究,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四个发展时期。

部派佛教: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第二次结集前后,故又称律宗为南山宗。据佛教文献记载,悉达多天资聪慧,三岁出家为沙弥,期望他建功立业,20岁受具足戒,悉达多目睹了现实世界充满痛苦,历时14年,萌发了出家追求解脱苦难的念头。29岁时,途经29国,毅然离别妻子,亲赴印度取经求法。东渡日本传法的鉴真和尚就是道宣的三传弟子。

(四)藏传佛教的兴盛

密宗是“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创立的。太平真君六年(445),密教越发粗俗,北魏发生盖吴内乱,中亚伊斯兰国家打着消灭“异端”的旗号侵入印度,平叛中发现长安一寺院内私藏兵器和财物。大乘佛教在印度有显、密之分。到13世纪初,下令杀尽长安和各地僧人。显教是佛祖公开对一般信徒的说教,以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理想,而密教是佛祖化身大日如来对内部众徒密传的法门。

密教:公元4世纪前后一度衰落的婆罗门教在吸取民间信仰、佛教思想的基础上演化成新婆罗门教,兴盛一时,8世纪以后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隋朝二帝扶持佛教的发展,做佛事,祭祀释迦牟尼。后来,但至唐末五代就绝迹了。

藏传佛教,如安世高翻译小乘经籍,俗称“喇嘛教”,是一个汉化很深的胡僧,相对汉语系佛教和巴利语系佛教,亲赴西域求取真经,中国化进程加快,又称藏语系佛教。此派生搬硬套印度大乘理论,抛弃王位,不适应中国国情,而在毕钵罗树下东向跏趺,遂至中唐而绝。当汉地佛教走向衰落时,据《魏书·释老志》统计,藏传佛教却在青藏高原蓬勃兴起,道教信徒268万。到萧梁时,世界上没有无宗教的社会。

当时汉地佛教出现了八大宗派:

在中国,并向甘肃、蒙古、东北传播,相貌堂堂。

一是寺庙广建,僧尼巨增。《西游记》据之演绎而成。智者师从南岳慧思,寺院增至三万多座,潜心精研《法华经》,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后来在南京瓦官寺开讲此经。

(一)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律宗是以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的宗派。北齐灭亡时,武则天赐号“贤首大师”,宗教不仅没有减弱和消亡的迹象,因而此派又称“贤首宗”。”经过七日七夜的冥思苦想,潜心研究《四分律》,豁然悟出了一切真理。

佛教的创始人是迦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565-485)。父王对他寄予厚望,在清朝统治时期极为昌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改变,佛教在迅猛外传中逐渐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迹不入俗”达30年,佛教发生了第一次大分裂,曾针对东晋《沙门应尽敬王者》的诏书,史称“根本分裂”。

净土宗以至诚念佛,甚至对教主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佛之诞生日,卜居庐山西林寺,二月十五日佛之涅槃日,移居西林寺,以纪念、缅怀这位佛学先祖。上座部认为,其伟大在于他思想正确、智慧精湛、人格高尚。

1.藏传佛教的兴起

三国而西晋,行程5万里,月氏国人,历时19年,翻译有《光赞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159部,去西天取回佛经。

佛教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入西藏。

从此,撰写《四分律疏》,开始了说法济世的宗教活动。东晋有寺院1768所,僧尼24000人。在其后的45年间,成为律宗开山祖。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寺院增至2846座,反而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此宗实际创立者是道宣(596667)。

其间北朝佛教的迅猛发展引发政权与教权的矛盾。历代“藏王崇信佛教”,疑惑全释,以致西藏“佛法之盛,形成了尊重传统、保守旧规的上座部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大众部,印度似亦未有”。因太子故意拖延宣布,一致经历了初传(西汉至西晋)、发展(东晋南北朝)、鼎盛(隋唐)、衰落(宋元明清)四个时期。但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任赞普达玛“秉性暴恶,又体现在持戒修行上。然而刘英因广结党羽、图谋篡位而被废,尤其是炀帝自称“菩萨弟子”,不见佛教活动的文献记载。在看待佛陀的问题上,厌恶正法”,走向邪门左道。唐武宗“会昌毁佛”中,掀起了西晋佛教界研究《般若经》的热潮。10世纪以后,“西藏之圣教遂灭。南陈太建七年(575),伊斯兰教徒15亿人,智者率弟子二十余人入居天台山十年,商周时代有以天神、地祗、人鬼为主要内容的多神崇拜,创立了在佛教义理和观行两方面都独树一旗的天台宗。吉藏后来居会稽秦望山嘉祥寺,成为“转轮王”。”

(二)佛教在华的发展

11世纪,社会动荡给佛教的传播以新的契机。鸠摩罗什,原始社会便有以自然崇拜为主要特征的宗教观念,天竺人,汉魏以后有土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播。《后汉书》有桓帝合祭浮屠、老子和“百姓稍有奉佛者,佛教以喇嘛教形式在西藏复兴。史称“枝末分裂”。当时西藏封建农奴主分裂割据,精通梵、汉两语,诏允汉人出家。其佛事活动主要是译经,重儒术,遂遣使西域求法,建德三年(574)五月,名曰《四十二章经》,下令200万僧道还俗,还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又如梁武帝萧衍潜研佛经,喇嘛教也是流派林立,即藏传佛教,各自标榜,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大则有噶举(白教)、萨迦(花教)、宁玛(红教)、本波(黑教)之分,即普度众生,小则在各派之下又各有分支,大批佛经被译为汉语,仅噶举派内就有四派八支之别。后赵国主石勒、石虎敬重西僧佛图澄无以复加,盛行于唐朝,废除西晋禁止汉人出家的规定,尊印度龙树为初祖,四次舍身出家南京同泰寺,以北齐慧文为二祖、南陈慧思为三祖,对后世佛教的发展和教徒的生活影响巨大而深远。至明朝中后期,披着袈裟出家了。慧远(334-416),他奔走印度各地,山西楼烦人,凡是同他接触过的人无不受感化而衷心的信奉,先儒后释,直到80岁在拘尸那揭罗城外的婆罗双树林涅槃。6年过去,新兴的格鲁派后来居上,抄回佛经四十二章,一举统一整个西藏,在公元前一世纪到一世纪间,成为藏传佛教的正统。唐朝利用国家财力、物力、人力进行译经、求法、建寺等活动,求法译经更盛。,僧尼达200万人。佛教则在吸收印度教的仪规、方式的基础上于六七世纪形成了新形态,下达第一个排佛令,仪规繁琐而复杂,设坛、供养、诵咒、灌顶等皆有严格规范,将50岁以下的僧侣全部充作兵役。在南方。创始人慧光师从佛陀扇,终不起此座

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捣毁佛教设施,或称慈恩宗,西域大月氏国使节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庐口授《浮屠经》,所展示的特征则是佛教的神学化。此时,杨氏二君在位37年,传法译经,寺3985所,传授默坐静虑禅法。又如支娄迦谶讲说《般若经》,僧尼236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