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历程
发展,其目标是使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和公民权利的需要与欲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经济增长所强调的主要是物质生产方面的问题,而发展则是从更大的视野角度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环境的变迁、进化(或进步)状况。发展所要求的是“康乐,是人的潜力的充分发挥”,发展的含义不仅在于“物质财富所带来的幸福,更在于给人提供选择的自由”,即人的个性的创造性的公平、全面发展的自由。
发展是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增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从工业革命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前。第二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第三阶段,从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追求与社会要素(政治、经济、文化、人)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将发展看作是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和在全球取得共识为标志。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新趋势、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概念的正式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而提出来的。
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在赴广东地区考察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1日,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7月28日,在《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坚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在江西考察期间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概念,即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10月14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明确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二)科学发展观地位作用的最早阐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对科学发展观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03年11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到“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的高度。
(三)科学发展观的正式形成
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他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正式表述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党中央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释。
(四)科学发展观战略地位的重要提升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6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2006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从而成为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五)科学发展观理论框架的初步概括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重申和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理论体系和基本要求。主要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初步总结和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七大报告除明确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理论体系外,还进一步明确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六)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充实完善
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作了深刻阐释。2010年12月28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切实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发展之路。”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进一步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的时代本质和基本要求,是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和科学理论体系的新阐释、新拓展。
(七)科学发展观指导地位的最新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