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政策导向和理论观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之相适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日趋复杂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进社会共识,牢牢占领意识形态这块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4个方面内容构成。这4个方面内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体现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全国人民遵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增强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安定,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揭示了维系全党、全社会共同理想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并已经得到了社会大多数成员认可、接受并自觉践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尤其是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共创和谐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凝聚全国人民共同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增强全民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从而让人们超越血缘、语言、习惯、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增强实力,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稳定因素,减少不和谐稳定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我国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和谐文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稳定因素,减少不和谐稳定因素,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对策措施和答题思路
十八大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体现在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工作实践中,体现在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上,体现在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上。
◆始终不渝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着力培育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取向
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强化理论武装工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围绕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为群众解疑释惑;加强新闻宣传,关注网上舆情,坚持正面舆论引导,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回应人民的期待,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转变作风,消除腐败,不断增强全国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始终不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要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认真开展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和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挖掘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和城市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群众分清荣耻、顾全大局、热爱祖国、关心他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全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始终不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着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更多地借助文化的力量。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文艺作品,积极反映人民群众良好的精神生活和道德风貌,反对和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和消极颓废倾向;弘扬民族文化,重视传统文化资政育人的作用;大胆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抢占新的文化高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开放意识,大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
◆始终不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着力打造思想过硬、作风端正的干部队伍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员干部是决定因素。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应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干部的教育培训、选拔任用、晋级晋职、考核奖惩的全过程,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中,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使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勤政为民,忠于职守,争当德才兼备的好党员好干部。
◆始终不渝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在政策法规的制定执行中,着力构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良好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撑。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时,既要通盘考虑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又要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价值追求和利益调节统一起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评价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形成完善的机制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一)政策导向和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