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重口味心理学
1523300000016

第16章 原来是这样啊(3)

这场比赛的惨败使他们的球队在这个赛季无缘晋级,小龙这才认识到了他投篮命中率差的短处带来多可怕的后果,以前他从来不当回事,认为只要发挥出长处即可。但是在有些情况下,长处发挥不出来,短处的坏影响就会被放大,导致整体失败。从那以后,小龙一有空就去练投篮,各种角度他都会一一练习,这期间还穿插一些素质练习如引体向上、俯卧撑、变速跑等。他也不再沉迷打比赛、炫球技,而是专心练习。教练一遍又一遍纠正他投篮的动作和技巧。他自己边体会边琢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命中率果然提高了不少。

经过近半年的苦练,他们又参加了一场高手云集的篮球比赛。这时的小龙对自己更有信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短处已经弥补了许多,这样长处也就更能充分发挥。比赛开始后,他们果然打得很顺利,连着打进了好几个球,打得对方手忙脚乱,比分渐渐拉开了,小龙的手感越来越好,一连中了好几个远投,小龙还用他出众的弹跳和速度打进了几个漂亮的上篮。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也就是木桶效应。古代时做的木桶因工艺粗糙,围成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盛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短板”的长度决定其整体发展程度。盛水到一定的位置时,水总是从最短的木板处溢出,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

李经理是一家企业的老总,最近他管理公司很是头疼。最难管理的就是员工,优秀的员工天天喊着压力大,而且还总跳槽,拿着高工资还是不满意。有位员工平时工作很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公司前茅,拿着公司最高的薪水,还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而他近来却对其他同事说:“现在我心理压力大,事事都得领先,处处都要冒尖,少了很多乐趣,失去了很多自由,像是被公司无形的鞭子抽打赶着向前,真累。我想换家公司。”表现一般的员工却总是抱怨待遇不公平,表现更是不积极。所以整个公司的业绩就得靠着那些能力强的员工完成,公司赋予的重任又让这些员工倍感压力。

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员工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勤奋程度等不可能整齐划一,在企业里每个员工都是一块木板,肯定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而且每块木板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一个整体来说,“长板”是必要的,能起到带动整体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加以肯定。但是,“长板”是不是越长越好呢?人们常常关注着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希望它越长越好,可是到最后,这块长板想保持“长”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于是被压垮了。“木桶效应”告诉我们即使“长板”再长,如果“短板”总是得不到重视和发展,总是被人忽略,久之就会放弃了进取之心。忽略了“短板”,木桶所盛的水并不能看涨。也就是说企业的每个员工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相互协助,才能达到最佳储水量。否则,不利于整体均衡发展。

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时,木桶效应仍然在起作用。人无完人,总会有缺点,而缺点就如木桶的最短板。一个人发展的好坏就如同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为了容纳更多的水,我们必须补短,均衡发展。教育孩子更需要让其均衡发展,作为老师,管理一个班级,而这个班级就如同一个木桶,要科学管理一个班级,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清学生群体中的“长板”和“短板”,然后采取科学的方法,把“短板”变成“长板”,从而使班级这个“木桶”的“存水量”达到最大值。在多个人的班级中,免不了会有学习落后的学生,老师应该全面正确地看待他们,不能仅看到“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班主任在认清学生的“长短”之后,采取补“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整个班级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作为学生个人,众多学科,我们每个人重视的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的成绩水平。而往往就是一些弱势科目,使综合成绩偏低,最终想取得的成绩没能实现。

生活和工作中,许多人以为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但是,许多错误的发生恰恰因为对自己短处认识不清。一个人各个方面的能力平衡,全面发展,他的价值才会高。一个团体也是一样,团体的各个成员都有能力,达到均衡,这样团队才有竞争力。一块“短板”并非十分可怕,我们只要足够重视它,取长补短,那这块“短板”就将变长,最终我们的木桶“容水量”也必将得到提升。

贴上什么标签,就会变成什么人——贴标签效应

现在有些人很爱评价别人,习惯把复杂的社会群体、复杂的个人乃至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用一个名词代替,作为一种象征,称之为贴标签。在生活中,贴标签的情况很常见,比如说名片,这就是一种标签,“××公司××部××区经理×××”,看到这样一张名片,你就会想到对方应该是一位擅长管理和营销的人,那么沟通交流的能力就很强。这是我们对一个相对复杂的人,用一种标签——名片,来表明他的身份,这个身份会给人一个惯有的印象。有位心理学家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贴标签,也叫贴标签效应。

“贴标签效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就被心理学家利用。那时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增加兵力。没有办法,美国政府只好决定让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了让由这些犯人组成的队伍在战场上能够成为一支有力的部队,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跟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以便时时对其进行心理引导。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断“洗脑”,让其改过自新。尤其是让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好,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成为军人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这支特别的部队开赴前线。到了战场,心理专家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听指挥,敢拼搏。战后,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也是一种心理暗示。拿破仑有句名言:“将军穿上士兵的制服就会变成士兵,士兵穿上将军的制服就会变成将军!”当然,在这里“制服”并非指制服本身,而是给别人贴标签之意,暗示士兵会变成将军。

现在,各种名词满天飞,随便捞上一个给自己扣上似乎是很轻松的事,但是千万千万不要太率性而为。尤其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是什么什么,因为,往往当你把自己或者别人看成是什么样的人,你或者是别人就会慢慢地变成什么样的人。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更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尤其是正在成长的孩子,对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等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辨别能力,外界的影响对他们如何看待事物和如何看待自己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孩子会很容易接受别人给自己的评价,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这就是“贴标签效应”,就像有的家长说孩子是“好孩子”“聪明的孩子”,这给了孩子一种暗示,孩子也认定自己“聪明”。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不良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就像有的家长说:“你这淘气鬼,从来都不听话。”或是:“你怎么那么笨,别人都会的你怎么不会。”在孩子的内心中便认定自己“不听话”“笨”“不如人”,造成孩子自卑的心理,阻碍孩子发展。

圆圆今年4岁,刚上幼儿园不久,有次圆圆的妈妈向老师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情况,老师说:“这孩子很聪明,但是有一个习惯不太好,本来会做的事、会唱的歌,只要老师让她去前面做或唱,她就会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即使说服了到前面也是扭扭捏捏,或声音很低,或不敢朝前看。”圆圆的妈妈说:“是呀,这孩子从小就胆小,我有时还总说她扭捏,叫她‘胆小鬼’。”老师说:“不要随便给孩子一个代称,你总说她是胆小鬼,时间久了她胆小的症状会更加重的。”圆圆的妈妈这才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问题所在,一个无意中的称呼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正在这时,孩子下课向她们跑来,妈妈对圆圆讲:“你看,老师正在夸你呢!说你上了大班后进步可大啦,越来越勇敢。老师说你唱歌很好听,都快成‘小歌星’了。”老师也连忙附和称是,圆圆的脸上露出了很得意的神情,没想到后来妈妈这番话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以后圆圆果真变了样,过去那种忸怩的状态不见了,后来还代表幼儿园参加了全市师生声乐大赛。

孩子像一张白纸,父母和老师与孩子接触时间较长,时时处处都在有意或无意地给孩子一些评价,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有时一句话就是孩子的一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学习好,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有些家长为了刺激孩子,让其更进步,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批评孩子,比如考试没有考好,妈妈就会责骂他:“你怎么这么笨呢?”而孩子接下来的考试还是没考好,妈妈更生气了:“一点进取心都没有,以后也没大出息。”可能父母会认为这样的批评对孩子会起到“激将”的作用,并不是真的认为孩子笨或没出息,但是,孩子听了后,会有受伤的感觉,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没出息”,甚至因此而破罐子破摔。所以,在父母给孩子贴上“笨”很“没出息”“没希望”这些负面标签时,一定要慎思而后行。

尤其是当一个孩子犯错的时候,过多批评就好像给人贴上了一个否定的标签,会使人产生焦虑和自卑的心态,最终或许会使人走向消极的状态。曾有专家对少年犯进行过一次研究,结果表明,很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在小时候曾因偶尔犯错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标签引导着他们,让他们愈来愈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不良少年”,从而走上让人心痛的犯罪道路。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给他们贴好标签,好标签,即好的结论能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负面标签,即不好的结论容易引导孩子在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更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