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重口味心理学
1523300000017

第17章 原来是这样啊(4)

如果我们没有对一个人进行理性的判断,就随便贴了标签,这样可能会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在缺乏理性分析的情况下盲目认定其简单的论断。其实,人也会给自己贴标签。例如在进行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公司员工、是学生、是医生,说自己能够自立,自己意志薄弱,自己受欢迎或者不受欢迎等。有人会说:“其实我不擅长……”这些想法就是自己给自己贴的标签。而且许多时候我们都会被这些标签所束缚。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给自己贴标签习以为常,更有甚者也很随意地就给别人贴上这些标签。

齐齐天生个性胆小羞涩,自小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上了高中后,由于压力较大,长期失眠引起了神经衰弱,同学说她得了“忧郁症”,齐齐就更自闭了。她平时只和宿舍里的一个女生交往,别的人很少接触,尤其是男生,她见面都不敢说话。别人开玩笑说她和那女生是“同性恋”,时间久了,齐齐也怀疑自己是否有同性恋倾向,为何她恐惧和男生接触呢?“忧郁症”“同性恋”这些词困扰了她很久,让她对自己的生活都失去了信心,她觉得自己是个不正常的人。于是,她去看了心理医生,她说:“我不但患了忧郁症,而是我怀疑自己是同性恋,我该怎么办?”医生说:“你为什么说自己患了忧郁症,还是同性恋?你说说你的表现。”于是齐齐说:“我因为学习压力大,所以经常失眠睡不着,而且心情也不好,也不爱和别人说话,尤其是男生,我只和宿舍的一个女生经常在一起……”医生听完后说:“你的情况完全是自己吓唬自己。就因为失眠便认为自己得了忧郁症,就因为害怕和男生接触就断定自己是同性恋。这样轻易给自己贴标签会给自己一个暗示——我真是那样的人,所以你的失眠久治不愈。处在青春期的女生因为个性内向都害怕与男生接触,但是内心是渴望的,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同宿舍的女生成了她的一个极好的替代与过渡,这是一种很自然的青春期现象,可你却为自己扣上了一顶让人望而生畏的帽子,反而让自己在正常的男女交往中更加放不开手脚了。”听了医生的话,齐齐像是松了口气,她“忧郁”的状态渐渐好起来,学习也进步了许多,压力没那么大了以后,人也开朗多了,在与男生的接触中也不再那么畏惧了。

很多人之所以是笨蛋,就是因为别人一直给他贴上了“笨蛋”的标签,所以他们一直把自己当成笨蛋。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杰瑞是一位快递员,他虽然每天工作忙碌,有时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他对工作越来越有热情。尽管他工作服上沾满了点点污渍,双脚也越来越疼,浑身没有多大力气,但还是会把手中的物品按时送到客户手中,当客户收到自己的物品时会微笑着对他说:“真能干。”然后看见杰瑞递上来的快递单上印有这样几个字:优秀员工为您服务。客户说:“原来你是公司的优秀员工呀,怪不得这么能干。”突然间,杰瑞那种疲倦感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坏”的变成“好”的,只需要替换标签,就能做到“欺骗”大脑,改写自我意识和个体特性。如果替换成一张积极向上的标签,用一个“好”的“标签”来激励别人和自己不断进步,这样强化了“好”的行为,就能让人充满正面能量,只要能正确地使用替换标签的方法,就能让大脑变得充满活力。

你想一步达到目标?——登门槛效应

俗话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向别人提出一些请求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要求也多的话,很容易遭到拒绝;如果我们先提出一些容易的、较少的要求,对方会很容易接受,待到接受简单的要求后,我们可以逐渐增加要求的分量和数量,这样就很容易达到目标。心理学家称这样的现象为登门槛效应。

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讲了一个聪明的乞丐去一个富人家讨饭。那天晚上,风雨交加,这个乞丐饥寒交迫地走在路上,实在是无法继续走了,于是来到了一家门面装饰华丽,看起来很富有的人家准备讨点吃的。于是他对看门的仆人说:“给我点吃的可以吗?”仆人看看他说:“滚开,不要来打扰我们主人。”乞丐听后说:“你让我进去吧,我在你们的火炉旁把衣服烤干就行了。”仆人想:“这又不用给他什么东西,这点要求不算什么。”于是就让他进去了,等乞丐把衣服烤干后对厨娘说:“可以借我用一下你们的锅吗?我想煮一点石头汤喝。”“什么是石头汤?”厨娘很惊讶,她好奇石头是怎么做成汤的,于是爽快答应了。于是,乞丐在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进锅里煮,这时他又对厨娘说:“请给我点盐吧,汤里总得放点盐吧。”厨娘又给他一些盐,后来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后给了豌豆、薄荷和香菜,后来他又求得一些碎肉末。最后,这个聪明的乞丐把石头捞出来,扔到路上,然后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这个乞丐之所以能够从被拒之门外到后来美美地喝上一顿,就是因为他开始提出了一个非常小的要求,在这个小的要求被接受了以后,再进一步向厨娘提出要盐、豌豆、薄荷和香菜,都一一得到满足后,最后竟然还得到了一些肉,美美地吃了一顿。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它是指一个人先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小的要求,得到同意后再一步步增加要求的分量,这样更容易达到目标。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工作人员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询问她们是否同意将一个小牌子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基本都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询问她们是否愿意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牌子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50%的家庭主妇同意了。同时,随机访问一组新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那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牌子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登门槛效应”不但能够让别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要求,还能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据说曾国藩年轻时并不是很聪明,其他人都能背好多篇文章,而他几天都在反复背一篇文章,等到一篇背熟以后再背另一篇。虽然速度很慢,但是记得很牢。有一天晚上秉烛夜读,一个小偷潜进了他读书的房间,想等他睡着了再下手行窃。可是曾国藩对这一篇文章翻来覆去地读。小偷等了几个时辰,曾国藩还是在背同一篇文章。最后小偷等得不耐烦了,从梁上跳下来,站在曾国藩面前,把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可见这篇文章他背的次数之多,连小偷都学会了。曾国藩知道自己并不聪明,但他没有气馁,按照自己的计划一篇文章一篇文章地学习,花了比别人多许多的时间勤学苦读,最后终于金榜题名。虽然曾国藩的智力并不比常人高,可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所以每一步都迈得很稳,最后一步步走到他的人生巅峰。

事要一点一点做,路要一步一步走,“登门槛效应”在生活工作中的各处都有实用。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件大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所以,很多家长从小就对孩子高要求,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都优秀,于是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些知识,或是让其多学些特长,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开端。小妞今年5岁,上幼儿园大班。父母费尽心力将她送到一个全市有名的幼儿园,当别人问起小妞爸妈,孩子在哪所幼儿园时,他们总是很骄傲地回答:在最有名的那家双语教学的幼儿园,而且幼儿园还举办了很多兴趣班。就在今年上半年,妈妈还给女儿报了奥数等兴趣班。

别人问起小妞妈妈这样做是不是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妈妈说:“我也知道小孩子在幼儿园应该以玩为主,但是提前让孩子学点英语和奥数,培养她对英语的兴趣和数学思维,到上小学时容易跟上课程。”说到此,她还说了一个别的例子。隔壁家的儿子从小的教育方式就是“宽松型”的,从来没报过兴趣班,但现在孩子上初中了,学习成绩跟不上。这件事对小妞的爸妈触动很大,更不敢放松对女儿的“教育”了。过了不到一年,小妞的爸妈又把她转到学前班去了,认为孩子再有一年就要上小学,在幼儿园里也“学不到什么了”,所以要让孩子提前进入学前班,进行正规小学生活的预演。

等到小妞上了小学后,开始时确实很轻松,但是由于之前爸爸妈妈给让她学的东西太多,她产生了厌烦心理,而且当要学的东西一点一点难起来以后,比正常一年级的孩子要小一岁多的小妞觉得很吃力,对学习的信心受到了很大打击。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静心等花开的过程,需要给他们无限的耐心和成长空间。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才不至于事倍功半。孩子在什么年龄段学习什么课程应该与其身体和心智发育相匹配,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设计孩子学习的课程,一步步开启孩子思维的大门。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那样,只会适得其反,揠苗助长的故事也就会重演。对孩子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先给孩子制定一个短期的比较容易完成的目标,当目标完成后,他就会受到成功的鼓励,增强自信。

登门槛效应启示我们把简单的做好,一步一步增加难度,更容易实现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注定不能收获成功。但如果目标过大,超过一个人的承受范围,就会适得其反。要想达成大目标,就应学会把其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实现。这样,你可以不断地受到鼓励,继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否则,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你仍达不到目标,就会让你觉得非常疲惫,继而容易丧失信心,甚至你可能会认为没有成功的希望而放弃你的追求

成功除了需要脚踏实地奋斗外,更需要精心设计,而且先有设计,后有行动。古谚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做事情要有计划性,有计划容易成功,没有计划就会失败。成功者的经验表明,做人前进一小步,就会推动事业前进一大步。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心存奢望,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一点一滴积累学识和经验,储备做事的资本,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起点并不是成功的关键,人生的路很长,需要的是一步步地走好每一步。有计划地走向成功,你就不可无视自然规律,用心太急。揠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成功是积累的结果,“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仞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很多成大器的人并不是天生具有过人的天赋,也不是靠别人给他很高的起点,他们大都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选择了目标和方向,关键还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