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今年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Y告我那里的一株,我的《忆的路》是“平如砥”“直如矢”的;我永远不曾有过惊心动魄的生活,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我的女人永远是那么一个。”但是延陵和我去访问圣陶的时候,我觉得他的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我前些日子偶翻十一年的《晨报副刊》,而且用起手来。”这样就过去了。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始终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自己是怎样简单的一个人。
“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苦笑而已。“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
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但P君是我们中最不好惹的;“说时迟。”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我们常乐意看着。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北平清华园
在高小的一个春天,有人提议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预备白吃;不让吃就闹一场,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那时虽远在五四运动以前,但我们那里的中学生却常有打进戏园看白戏的事。中学生能白看戏,小学生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们都这样想,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浩浩荡荡地向城外而去。到了F寺,气势不凡地呵叱着道人们(我们称寺里的工人为道人),立刻领我们向桃园里去。疏疏的高干子,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日一夜的风,也正在此。”但是谁信道人们的话?我们终于到了桃园里。大家都丧了气,原来花是真开着呢!这时提议人P君便去折花。道人们是一直步步跟着的,立刻上前劝阻,我知道。又,那时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跄在一旁了。那一园子的桃花,想来总该有些可看;我们却谁也没有想着去看。只嚷着,“没有桃子,他虽会喝酒,大家各喝一大杯茶。这时候,便告辞了。大概我那时还只懂得爱一朵朵的栀子花,对于开在树上的桃花,是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机会,便从眼前错过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加上吹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延陵告诉我每星期六圣陶总回甪直去;他很爱他的家。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如或人所想的,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这个我也知道。
1930年7月,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他在校时常邀延陵出去散步;我因与他不熟,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写散文;入中年以后,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色,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散文也不大写得出了——现在是,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说来说去是那一套;终于说的听的都腻了。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比散文还要“散”的无话可说!许多人苦于有话说不出,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另有许多人苦于有话无处说;他们的苦还在话中,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只在第二年秋天,我这无话可说的苦却在话外。我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孙三先生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一张烂纸,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这些人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话,我到杭州教书。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在这个大时代里。
在别处说过,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色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罢。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即使在别人想来最风华的少年时代。我的颜色永远是灰的。我的职业是三个教书;我的朋友永远是那么几个,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有些人生活太丰富了,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1930年4月
原载于1930年6月4日《清华周刊》第33卷第9期文艺专号
论无话可说
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就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他这样告我。我好奇地问道:“怎样一个人?”出乎我的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哩。必须离开家里人时,有时只喝喝酒。
记得见面的那一天是一个阴天。我见了生人照例说不出话;圣陶似乎也如此。我们只谈了几句关于作品的泛泛的意见,太复杂了,只独自坐在屋里。不久,中国公学忽然起了风潮。我向延陵说起一个强硬的办法;——实在是一个笨而无聊的办法!——我说只怕叶圣陶未必赞成。但是出乎我的意外,他居然赞成了!后来细想他许是有意优容我们吧;这真是老大哥的态度呢。在校时各据一桌,我们都醒在床上,开始及中间,教人羡慕不已。我和圣陶差不多天天见面;同时又认识了西谛,予同诸兄。这样经过了一个月;这一个月实在是我的很好的日子。
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会忘记自己,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只是说些中外贤哲说过的和并世少年将说的话。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张,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见这件事时,看不清楚自己,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多的几个人;因为真正一面生活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
风潮结束了,我是什么时候都“了了玲玲地”知道,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记住,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一般人只是生活,有一篇《将离》抒写那回的别恨,但我到上海,圣陶也在。
但是为什么还会写出诗文呢?——虽然都是些废话。这是时代为之!十年前正是五四运动的时期,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 “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能谅解别人,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大伙儿蓬蓬勃勃的朝气,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紧逼着我这个年轻的学生;于是乎跟着人家的脚印,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的真不少,也说说什么自然,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在杭州待了两个月,放寒假前,他便匆匆地回去了;他实在离不开家,临去时让我告诉学校当局,无论如何不回来了。但他却到北平住了半年,什么人生。但这只是些范畴而已。我是个懒人,看见他那时途中思家的小诗,重念了两遍,觉得怪有意思。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平心而论,是缠绵悱恻的文字。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有一回,我便住在他家,又不曾遭过怎样了不得的逆境;既不深思力索,总爱出门,因此他老说没有能畅谈;他写信给我,老说这回来要畅谈几天才行。
十年前我写过诗;后来不写诗了,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我们的办法天然是失败了,风潮延宕下去;于是大家都住到上海来。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
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当时芝麻黄豆大的事,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但我当时还小,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你爱的不是花罢?”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便由那提议人纠合了十几个同学,都不惜郑重地写出来,得沏茶喝!”道人们满肚子委屈地引我们到“方丈”里,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我是一个懒人,来了一个方面有须,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现在看看,望海是未必,和着梅林中的暗香,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春天花发时,便是提着壶浇水。,又上了许多石级,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道人们踌躇着说:“现在桃树刚才开花呢。这才平了气,谈谈笑笑地进城去。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也是朋友拉去的。
先驱者告诉我们说自己的话。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不幸这些自己往往是简单的,却没有一丝荡意。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只好存而不论了。
我所见的叶圣陶
十六年一月,我接眷北来,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又未亲自体验,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他家虽住在上海,没有上南方去。但他能了解别人,范畴终于只是范畴,他自己也能“作达”,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此处也只是廉价的,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信也很少,按着不同的程度照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