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1525100000025

第25章 投资的逻辑(2)

7.黄金

黄金属于贵金属的一种,其价值含量比较高,自古以来就是保值增值的有效工具,民间向来就有“藏金于民”的风气。近年来,黄金投资不菲的收益率让不少人对它刮目相看,逐渐成为更多的人投资理财的备选产品,古老的黄金重新焕发了“第二春”。

但是古时候那种把黄金捂在枕头底下秘密藏金的方式实在太“土”,现在可以投资的黄金产品非常丰富,有纸黄金、实物黄金、黄金期权等。纸黄金是指投资者按报价,在账面上买卖“虚拟黄金”获取差价的一种投资方式;实物黄金是指个人购买金块、金条等实物的投资方式;黄金期权是指购买将来能以一定价格获得一定数量黄金的权利。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策略选择黄金产品,如进行短线投资,则纸黄金比较合适。我们要进行黄金投资,就必须有一点经济头脑,要能找对合适的时机,如果预测各个国家大量释放流动性,预期货币贬值的话,那么黄金的总体升值趋势就不会改变,那就是投资黄金的好时机。

以上我们谈到了几种投资理财的方式,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比如信托、期货、国债、古董等。在这么多投资途径中,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对投资产品的熟悉程度、风险与收益的预期等因素,来综合考虑投资哪些产品。如果大家都能选好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那么未来我们中国人积累财富将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投资中常见的几个心理误区

前面讲到了咱们老百姓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之后,去投资赚钱,让钱生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抵抗通货膨胀、使财富保值增值的手段,那么你为将来的投资做好准备了吗?

在前面我们介绍了一些投资的途径,那么即使你已经有了这些知识,难道这些就够了吗?不,咱们才刚上路呢!下面咱们就要谈谈一般人往往会有的几个心理误区,这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要彻底摆平它,很难。但是,我们首先要去认识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慢慢去体会它,慢慢去修正我们原先的惯性。

1.过于自信

首先我们来谈最普遍的一种情况,那就是过于自信。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经常犯“过于自信”的毛病,觉得自己是料事如神的投资者,或者是有菩萨保佑,就算从未作过那些乱七八糟的分析,也能把握住股票的价格走势,而其他人都是后知后觉的。这样的人在做投资的时候,常常会高估自己投资的知识和能力,只要偶然幸运地成功一次,就会把自己当成投资家,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你可能会很无辜地说:我没有啊!但是,请相信这个结论是有科学的数据作为支撑的,你可能已经在潜意识中犯了那样错误,而你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

大家知道,开公司是一个很冒险的行为,事实上大多数新公司都可能会倒闭,但是一个对近3000名新公司老板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到他们的成功机会时,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成功的机会有70%,事实上这是不符合实际统计结果的。这就是过于自信的心理在作怪。

当人们认为自己能够控制结果的时候就更可能过于自信,尽管这可能并非事实。例如根据有关“无聊”人士的统计,当人们在赌抛到空中的硬币下落会出现几次正面和背面时,大多数人在硬币抛出之前下的注会比较大;也就是说,如果硬币已经抛出而结果没有公布的时候,人们下注往往会比较小。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他们似乎认为自己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抛硬币的结果。其实他们的这种对于结果控制的想象只是一种“意淫”而已。同样这种想法在投资行为中也大量存在,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投资(投机)跟赌博也差不离。即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一般也会认为自己所持有的股票肯定比自己没买的股票好,然而这又仅仅是一种错觉而已。

过于自信的心理会增加投资者交易的次数,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过于自信,他们更相信自己对股票的评估而较少考虑其他人的观点。而这个周转率对投资净收益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经纪人不是慈善家,你通过他买卖股票是要交佣金的。有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统计,他们按周转率的高低把投资者分成不同的组。周转率最高和最低的两个小组之间的净收益率相差了7个百分点,这说明,对于财富积累来说,受过于自信心理影响是很不利的。甚至还有调查统计数据表明,过于自信的心理不仅会使投资者频繁交易,把钱浪费在支付佣金上;而且使投资者卖出表现好的股票,却买入表现不好的股票。

2.避免懊悔和追求自豪

那么再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想买入一支新的股票,但手头上的现金不足,因此必须出售你所持有的部分股票以筹钱买进新的股票。这时你可以出售你所持有股票的两只中的任意一只。从买入以来,股票A已经盈利了20%,但股票B却已亏损了20%,你会出售哪一只股票呢?

如果你选择出售股票A,那么我要恭喜你:你跟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样,是一个“正常”的人。可是,正常的人的选择就是理性的吗?就是财富最大化的选择吗?未必。

首先,这样做意味着你选择继续持有业绩差的股票却放弃了业绩好的股票;其次,在一些国家,比如美国,是对资本收益征税的,那么出售亏损股票就可以合理避税,是一种财富最大化的选择。可是有趣的是,无论美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都趋向于出售盈利的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这是为什么呢?

从主观上来说,一般人都会努力避免那些可能产生懊悔心理的行为,积极寻求那些能够产生自豪心理的行为。懊悔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因为认识到自己之前作出的决定是一个糟糕的决定;而自豪是一种快乐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因为认识到自己之前作出的决定是“英明神武”的。出售盈利的股票,落袋为安就会使你产生一种自豪的情绪:你看,我炒股赚了钱了!虽然你可能意识到其实那只股票往往还有上涨的空间,但是你可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借口:我这是为了安全,我追求的是“稳”。而出售亏损的股票就逼迫你承认这么一个事实:自己原先买入那只股票的决定是错误的,喂,老兄,你醒醒吧,你离“股神”还差得很远!这实在是一个糟糕的感觉,于是你选择继续持有,自我安慰说:咱这是在做长线!你天真地认为,自己持有的股票总有一天会反弹,你是一个做“长线”的“价值型投资者”,无数的股民就是这样自己被自己套死。事实证明,做“长线”的幻觉是不靠谱的,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心理彻底崩溃,再也扛不住了,在一个更低的价格“割肉”。

咱们再假设你在连续几个月里,每周都坚持买同样一组彩票号码,但至今连个“安慰奖”都没得过,很郁闷。这时你的一位朋友建议你选另一组号码,那么你会选择新的号码吗?显然,旧号码和新号码的中奖几率相同,但是你往往会选择继续买旧号码:这么长时间了,总能中一次吧!其实这里有两种导致你懊悔的可能:一种情况是,你坚持买旧号码但新号码中奖了,这可以叫“不作为的懊悔”;另一种情况是,你买了新号码但旧号码却中奖了,这种可以叫“作为的懊悔”。往往是你买了新号码然而旧号码却中奖了这一情况会让你感觉更痛苦,毕竟它是你坚持买了几个月的号码,有感情了啊!投资通常会很后悔采取了某种行动,却较少后悔没有采取行动。股市中当你忍痛“割肉”退场的时候,被你卖掉的股票居然又涨回来了,正所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而如果你没有买一只会上涨的股票,你可以把它归结于“疏忽”、“这就不是我该得的”,痛苦程度远远没有那么严重。

所以请你记住:避免懊悔和寻求自豪的心理往往导致人们过于长期地持有亏损的资产,而过早地出售盈利的资产。

3.风险感知

好了,咱们继续来谈谈另一个误区:风险感知。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赌博游戏:如果抛出正面你就赢10元,如果抛出反面你就输10元。你愿意赌一把吗?如果你之前已经赢了100元了,现在你还愿意赌吗?如果你之前已经输掉了20元,还愿意赌吗?

许多人会在已经赢的情况下,愿意玩这个游戏,而在输的情况下却不愿意玩。但其实之前赢钱和输钱并没有改变游戏内容,这个赌博的期望值没有变。在以上两种情况下,赌博的风险没有发生改变,奖金也没有变,所以说,改变的并不是客观条件,而是人们对风险的反应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水平似乎是变化的,在评估当前的风险决策时,过去的结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简单地说,在赢得收益之后,人们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相反,在遭受损失之后人们会不太愿意去冒险。

在人们获得收益或利润后,他们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赌博者将这种感觉称为用赌场的钱赌博。在赢了一大笔钱之后,业余赌博者不会将新赢来的钱完全视为自己的钱,他们在用赢来的钱时,似乎在用赌场的钱赌博,所以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还有一种解释可以说明一个人在承担了亏损后会变得更不愿冒险,那就是所谓的“蛇咬效应”。蛇通常不会攻击人,但偶然发生后,人们会变得更加小心。同样的,当有些人非常不幸损失了钱后,他们常常感到晦气还会跟着来,所以设法规避风险。你可能会说了,不对啊,有很多人输了钱之后并不是规避风险的,反而更加愿意赌博了。

不错,这里还有另外一种效应:试图翻本效应。往往可能的结果是,不管是赢钱的人还是输钱的人,现在都更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赌博。赢钱的人冒险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用赌场的钱玩,输钱的人冒险是因为他们想找机会翻本,之前没有大赢大输的人则一般不太愿意冒险。

我们可能都听过“买低、卖高”之类的投资建议,首先我们承认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建议,正确到这似乎就是一句废话,因为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其中的道理,但是如果你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那你绝对是投资领域的一位大师级人物了。为什么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这种心理“缺陷”。

比如受到“赌场的钱”效应的影响,投资者寻求更冒险的投资,这常常体现在投资者会买入已经大幅上涨的股票。而这个时候你对股票的期望值过高了,风险很大,所以事实上你买高了。如果股票一下跌,你就又会感觉到“被蛇咬”,于是你就慌忙卖出,就又卖低了。你看,这两种效应加起来让你的行为与“买低卖高”的建议正好相反!

这种效应反映到整个市场上就是:由于受到“赌场的钱”效应的影响,产生了忽视风险的心理偏差,这就容易导致市场泡沫的产生;而受到蛇咬效应影响后产生规避风险的心理偏差,则会导致泡沫破灭后股价继续下跌,这就是以前我们谈到过的“超调”现象。其实如果我们能够认清这种规律,就可以利用其他人的这种心理偏差来帮助我们赚钱。

4.心理账户

我们可以从“赌场的钱”来引出另一种心理误区:心理账户。假如买股票的钱是辛苦工作赚来的,心理上便会更为在意;但如果是另外的投资所得,就会觉得损失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原来就不是我的钱”。人们通常会把每一笔钱按照其相关的成本、收益、来源等情况划分到不同的类别里去,这就类似于公司会用会计账户来追踪、划分和归类流动资金。其实,这种心理是不对的,因为无论是工作赚来的钱还是投资赚来的钱,它们都是自己的“血汗钱”,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处理的态度也不应该有任何差别。

讲到这儿我们可以再谈谈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概念——沉没成本。传统的经济理论预测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考虑到现在和将来的成本与收益,而不应该去考虑过去的成本。但是大量的观察却发现,当人们在决策将来的行为时,总喜欢考虑那些已经过去的、不可挽回的成本,这种行为模式常常被称为“沉没成本效应”,这个效应指出:一旦人们为某些投资付出了金钱、时间和努力,他们就会倾向于不断努力。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假设你们家得到了几张篮球赛的门票,而正好是你们非常想去看的那场比赛的,门票价值400元。可惜在比赛那天,一场暴风雪来临了。虽然你们还可以去看比赛,但是暴风雪带来的不便大大减少了你们看比赛的乐趣。你们在哪种情况下更愿意去看比赛,是花了400元钱买的票呢,还是免费得到的票呢?

一般说来,如果票是要花钱买的,你们会更愿意去看比赛。虽然门票的400元成本其实并不会影响看球的乐趣,但是人们在考虑不去看的时候往往将沉没成本计算在内。如果他们不去看比赛的话,他们就感觉自己“浪费”了400元。而如果门票是免费得到的,他们不去看球赛就不会感到那么“痛苦”,因为反正是白得的,浪费了也不心疼。这其实就是心理账户在捣乱,同样的一张票,买来的和免费得到的在你心理账户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5.成本和收益的匹配问题

通常情况下,人们喜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付款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将成本和收益紧密相连。这种方式确实非常简单有效,但是经济的复杂性决定了有时候我们是不能采取这种方式的。当成本和收益不相配套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假设6个月后,你计划为自己的新居添置一台洗衣机。这台电器需要1200元,你可以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之一支付:A是在买下洗衣机之前的6个月,每个月支付200元;B是在买下洗衣机之后6个月,每个月支付200元。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呢?

根据一项调查,84%的人选择方案B,也就是滞后的支付方式。这一点与平衡成本和收益的心理预算一致。买入洗衣机之后的几年时间里都可以使用它,因此滞后支付的行为可以使成本和收益直接相对应。而且我们会发现方案B正好符合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因为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人们就是应该选择方案B。但是咱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假设你计划在6个月后去一个地方旅游,旅游花费要1200元,你同样有下面两种支付方式:A旅行前的6个月里,每月支付200元;B在你旅行回来后的6个月,每月支付200元。可以看到这个例子和上面的例子仅仅是购买的东西变了,而其中的主要差别在于:旅行的好处只能享受很短的一段时间,而洗衣机在买来之后几年都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