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
1525500000005

第5章 做个经济适用男——男人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原理(1)

隐藏在时间背后的价值——时间成本

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经济社会,也因此有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说法。时间是财富的象征,谁掌握了时间,谁就获得经济上的主动权。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讲,这里就出现了时间成本。那么,现实中男人又应该怎么来解读经济学的时间成本呢?

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时间成本准确地说,叫“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产差额。通常来讲,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现实中,它所反映的是时间因素的作用,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

一般来讲,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货币增值,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数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也越大。因此,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大,这也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

由于货币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一般来讲,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不会产生时间价值的,同样,一个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肯定会赚得比原始投资额要多的资金,闲置的资金不会增值,而且还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也因此,在现实中,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必须好好地利用这笔资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将资金投入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发生增值,否则将在无形中给自己带来时间成本的损失。

企业的投资往往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可以被占用多长时间,均是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因为,一项投资虽然有利益,但伴随着它的还有风险,如果决策失误,将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比如,你计划投资制药厂,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现在开发,马上可获利50万元,如果五年后开发,由于药材价格上涨,可获利80万元,此人该选择什么时候投资呢?有人主张在五年后投资,因为80万元明显大于50万,有人主张应将货币时间价值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投资获利50万,这50万又可以进行新的投资,当时社会平均获利率是15%,那么五年后50万可变成100万[50×(1+15%)×1.15×1.15×1.15×1.15=100万],金额显然大于80万。这样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后,你赚的钱又多了,如果不考虑,你的制药厂投资虽然不至于失败,但肯定不是最科学的。

也因此,现实中,节约时间,就是节约成本。时间竞争的现实要求考虑时间的经济性。随着时间成为新的竞争重点,这就要求很多企业提高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和交货速度,加大了对时间的投资。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曾经说过:“时间是企业家最大的敌人!”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现实中很多企业老板都没有时间成本的概念,如果你问一个老板,你的时间值不值钱,他一定会给你回答:“很值钱!”不过,当他要花费一点儿小钱作一些决策的时候,他却始终会考虑钱而不是时间。哪怕是只要几百块钱,他都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没有真正拥有时间成本的概念。

其实,现实中,出现这样的思想和行为背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时间到底值多少钱。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对一般的工人来说,时间只值很少的一点儿钱,一天只有五六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对一个普通管理者,一天值两三百到五六百元不等。然而对于一个企业老板,企业越大,他的时间就越值钱。甚至说未来他想做得越大,他的时间成本观念就应该越强。

不过,很多人都被很多琐碎的杂事缠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把自己最值钱的时间花在了最不值钱的小事上面了。结果这些小事浪费了很多人很大一部分财富,而这些人还茫然不知。现实中,一个企业开一次会议,就要耗费少则几百,多则上万的时间成本,而这些都是看不见的。这也是经济生活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时间成本的浪费。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假如某企业一年的利润是1 000万,如果老板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公司如何发展上,那么这个企业的第二年的利润是2 000万。不过,当他被公司管理的琐碎的杂事羁绊,脱不开身的时候,可能第二年他的利润实际是1 100万,这样,他这一年损失的时间成本就是900万元,平均到每一天大约是25 000元。其实,对于这样的企业来讲,也就意味着老板每天的时间成本都是以万计的。

其实面对样的情况,你完全可以请一个咨询公司,这样就可以节约企业老板大量的时间成本,同时还可以借助外力,把外来的时间成本变成自己的财富,这些都是大多数老板看不见的。因为外来的咨询公司可以使企业的效益加速翻倍,这种外来的时间成本和企业老板自己的时间成本往往不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乘积关系。

可见,时间成本在经济生活中的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谁重视时间成本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一个男人要懂得时间成本的计算和运用,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经济财富。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经济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不管你是公司的决策者还是公司的经营者,一定要注意时间的价值量,作好时间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压低时间成本,为自己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让你的选择“利益最大化”——机会成本

阳光明媚的午后,喝杯下午茶休息一下吧,喝咖啡还是喝茶?来点豆沙糕还是巧克力薄饼?类似这种“鱼还是熊掌”的问题,被难倒的人里面,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种选择实际上就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思考。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曾用热狗公司的事例来说明机会成本的概念。热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时,但不领取工资。到年末结算时公司获得了22 000美元的可观利润。但是如果这些所有者能够找到另外其他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们所获年收入达45 000美元,那么这些人所从事的热狗工作就会产生一种机会成本,它表明因他们从事了热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他获利更大的机会。对于此事,经济学家这样理解:如果用他们的实际赢利22 000美元减去他们失去的45 000美元的机会收益,那他们实际上是亏损的,亏损额是45 000-22 000=23 000美元。虽然实际上他们是赢利了。

在经济学上,机会成本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既虚又实的成本,它又被称为替代性成本。机会成本主要应用在投资过程中。在投资决策中,放弃次优方案而损失的“潜在利益”,是选取最优方案的机会成本。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进行一项投资时不得不放弃另一些投资。而这些投资的最大获利就是该项投资的机会成本。选择投资和放弃投资之间的收益差是可能获取收益的成本。如投资者仅有一份资金,投资股票时必须放弃国债与基金。不管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还是职场生活中,机会成本总是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我们每天都在进行选择与放弃。

比如我们有买一套服装的预算,但同时看中了两套各具特色的衣服;我们攒了一笔钱,准备添置新的家具,是买一套组合柜呢,还是买一台录像机;我们有一笔资金,是投向计算机软件业,还是投向音像出版业等等。这些问题都等着我们去作决策,只不过决策的内容有大有小。

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的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机会成本具有的比较优势。简单地讲,可以理解为把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例如:你购买一套房屋全部用于居住,则不能再出租获利,也就是居住的同时也失去了用于出租等获利的机会;反过来说,你若出租,你则不能再居住。

但有时两种方案的成本收益完全一样的情况也是常见到的,更多情况下它们优劣相近,难分伯仲。这时我们就要费心权衡。假如在你找工作时甲、乙两公司均愿意每月付给你1 200元的工资,如果你接受了甲公司的工作,从而得到每月1 200元工资的同时,你就会失掉乙公司每月付你1 200元的机会,因此你获得1 200元收益的机会成本也是1 200元。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选择,要懂得放弃,更善于衡量,比较两者的机会成本,使自己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中找到更加符合自己经济效益的选择。

“机会成本”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作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这也就要求人们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事先考虑存在的机会成本,这样才能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让你做一个不说谎的男人——克拉克机制

西方一个哲人曾经说过:“吹嘘是男人的一种天性。”也因此,看到男人在吹牛的时候,我们常说“吹牛不上税”。不过假设我们要使“吹牛者上税”,那么,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谁是“吹牛者”或者说谁是撒谎者呢?确实,人天生有说假话的习性,真是没有办法。能不能通过一种机制使人说真话呢?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方案,人们称之为克拉克税或克拉克机制。

克拉克机制的思想是缘于人们一种古老的想法,那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对别人造成损害时,就应该给被伤害的人一定的补偿。这种伤害补偿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而克拉克机制的现实运用也特别广泛。

一个大学宿舍要购买一台电视机,宿舍中住了三名学生小张、小黄、小陈,三人显然要合伙购买。电视价值3 000元,我们假设小张、小黄都愿支付500元,小陈则愿意支付2 500元,或许小陈更愿意看电视,也可能他更有钱。因为三人评价之和3 500超过了3 000元,所以电视应该购买,因为收益大于成本。不过如何能知道每个人的真实评价(效用)呢,这确实是个难题,克拉克机制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们让三个人平均分担成本3 000元,每人必须支付1 000元,然后要求三人报告自己的效用,你可以说谎,不过在下面的机制下,那对你没好处,还不如说真话对自己更有利。让三人都了解克拉克机制,三个人报告的各自的效用减去每人必须负担的成本1 000元,得到每人的净效用,即每人从购买电视得到的净收益,然后把三个净收益加起来,如果是正值,即表明从整体来看是有收益的,购买;如果是负数,即说明总成本还抵不上净收益,则不购买。不过还没完,在这三人中我们要找那些损人利己,转嫁成本的人,假如先找到小张,看小张报告的自己的效用加上小黄与小陈的净效用之和,改不改变总净效用的符号,即改不改变最后电视的购买决定,如果改变了,则小张转嫁了成本,或者说对小黄与小陈造成了伤害,使二人的净效用难以实现,所以我们要对小张损害别人的行为收税,税收额为小张对他人的总损害,即他人净效用的总和,以此来打击他说谎话、损人利己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其说真话。与之相似,可以再分别考查小黄与小陈,如果有转嫁成本的行为则对其收税,这种税即称为克拉克税。

具体到本例中,小张如果真实地报告自己的效用500,从而净效用为-500,此时,给定小黄、小陈都说真话,从而净效用之和为-500+1500=1000,显然小张的报告加上去不改变电视购买与否,从而小张不是一个关键人物,不用交克拉克税,因为此时他未对别人造成损害。不过,最后小张的净效用是负数,购买电视相对于他实在是不利,于是他有积极性说谎,比如说谎报其效用为-500,则其净效用为-1500,此时-1500+1000=-500小于零,从而最终不能购买电视了,对小张有利。小张此时显然损害了小黄与小陈,使其净效用之和1000化为泡影,于是对小张要收取1000元的克拉克税,从而小张最终所得为-1000;显然比说真话最后得-500更差,索性还是说真话好些。对于小黄,因为与小张的地位完全相同,从而结果与小张一样。对于小陈,给定小张与小黄都说真话,如果小陈说真话,报告真实效用2500,其净效用为1500,此时小张与小黄净效用总和为(-500)+(-500)=-1000,为负数,两人总意愿是不买,小陈的净效用加上去,改变了符号,变为500大于零,从而小陈损害了小张与小黄,因为二人本来不想购买,但因小陈的行为使得要购买了,小陈是一个关键人物,他必须付出税收1000,则小陈最终所得为500。如果小陈说谎夸大个人效用为2600,为了使最终能买成电视更保险一些,则净效用为1600,给定小张、小黄说真话,小陈仍是一个关键人物,要付出克拉克税1000,从而最终所得仍为500,虽然费力说谎,却并未使最终处境变得更好,何必呢?不如干脆说实话。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出小张、小黄、小陈在知道克拉克机制后,理性的选择显然是每人都说实话。

在现实中,克拉克机制巧妙之处就在于,它能避免人们说假话。克拉克机制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某一主体所报告的偏好改变了全体的最终选择,则他必须缴纳一笔金钱,其数额相当于他给其他主体带来的损失。也因为这种不损人不利己机制的存在,促使人们不敢去说假话,他们生怕这样会给自己带来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