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
1525500000006

第6章 做个经济适用男——男人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原理(2)

下面再看一下与之类似的拍卖,尤其是二级密封价格拍卖,也被称为维克瑞拍卖。这种拍卖方式与其他拍卖方式不同的是,保持公正性与真实性。比如拍卖一幅名画时,让每个人把愿意出的价格写在纸上装入信封交给拍卖人,而所有信封打开后,出价最高的人得到这幅名画,不过实际支付的价格是次高的出价。

也因此,在这种制度下,每一个竞拍者的最优选择仍旧是说实话。比如,一个人的真实估价是五万,如果说实话,出价五万,次高出价是四万八,他得到两千元的净收益;如果他说谎出价四万五,则净收益为零,也因此,不如说实话。如果他夸大出价五万五,而此时另一人出价五万三,那么则他要损失三千元,所以说实话要比说谎好。其实这种二级密封价格就是克拉克机制的运用,而其中具有最高评价的人为关键人物,而他所支付的克拉克税为次高评价。

常言道:“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也是转嫁成本,也就是相对于三人,水是一种公共物品,于是每个和尚都只想喝水,不过却想要别人去挑水,这也导致了三个和尚无水可喝的状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最好就是要用克拉克机制来解决了。可见,这种机制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不在于用激励的手段去鼓励人向好的真实取向发展,而是在于用惩罚的手段让人们面对现实。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克拉克机制是一种用经济手段约束对方谎言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就不敢进行一些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经济行为。这种用惩罚使人们面对现实的手段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消费PK节俭——节俭悖论

在经济不景气,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生活中,消费与节俭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选择。把钱存在银行,很多人害怕在通货膨胀下,发生了贬值,反而使自己的财富发生大幅度的缩水;而有的人选择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进行了大规模的消费。那么,现实中,是消费还是节俭呢?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曾在《蜜蜂的寓言》中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窝蜜蜂十分繁荣兴隆,原因在于,它们不仅仅勤劳,而且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这些蜜蜂碰到一位哲人,基于蜜蜂大吃大喝的现状,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否则你们的生活将面临着很大的问题。这些蜜蜂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不过,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也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蜜蜂的故事讲的其实就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很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他们对于蜜蜂这个节俭群体的衰弱非常不解。不过,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节约悖论”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必定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而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不过,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如果增加了储蓄则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这对整个社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害的;相反,减少储蓄增大居民的消费却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

众所周知,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其实,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而就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增加储蓄,减少浪费,往往可以致富。不过,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其实,从经济学上来讲,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增加储蓄,降低消费,这里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一般来讲,现实中人们的收入通常通过消费和储蓄两种手段来实现,不过,消费与储蓄呈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而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如果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若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也因此,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而反之,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萧条。其实,如果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节俭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从前,有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树下的金子给偷走了,为此,财主痛不欲生。后来他的邻居们来看他,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们就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金子吗?”

“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他回答。

邻居们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并对他说:“按你这种对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没有金子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还是感到难受的话,就在大树底下再埋一些石头,把它们当做金子收藏起来好了。”邻居们说完就走了,只剩下财主呆若木鸡地站在树下,想着被偷走的金子,越发觉得邻居讲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确实,与其把金子提心吊胆地藏起来,还不如用它们来生财,去获得更多的财富。其实,从经济学上的资金的流动性来讲,闲置和藏匿财富就等于浪费,如果用现代的理财观念来看,财主这样的“节俭”的确称得上是“现代的罪恶”。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解释“节俭悖论”:节俭减少了支出,从而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这最终也减少了个人储蓄。从宏观的角度上来讲,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对此,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经济繁荣、充分就业的阶段。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只有增加有效需求,即居民增加消费,减少储蓄,这样才可以使得国民经济恢复增长。

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也因此,正确理解节俭悖论,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而如果,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那么失业人员增加,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低保”标准和扩大“低保”范围,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其实,这些措施都是以扩大国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节俭悖论使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反储蓄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滑坡、商家和消费者变得悲观之时,消费可以说是拯救国家经济的良药。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正确地认识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也因此,对于作为经济主体的男人来说,理性的选择就是“有选择地节俭”,而不是一味地、不分场合地节俭。不过这里我们所讲的并不是要求男人们整天花天酒地进行消费,这里所提的消费当然是指理性的消费,并不是铺张浪费。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消费制约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

理性看待身边的一切——边际效用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不过让人想不到的是,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后,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了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边际效用,也被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来:“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这种效用,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

其实,这种边际效用也经常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如一家民航公司开辟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新航线,每运载一位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那么,当每次飞机有空位时,它能不能以每张130元的票价卖给学生呢?有人可能会说:“不行。”理由是每个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低于这个数目的票价将会给航空公司造成亏损。但是,如果我们用边际分析法去分析一下,便会发现,行。因为我们此时作决策不能依据全部成本(它包括飞机维修费用以及机场设施和地勤人员的费用等),而是要依据边际成本。飞机维修费以及机场设施费等的开销,不论是否搭载学生,均是要发生的,而学生在机上的就餐费和飞机因增加负载而增加的燃料支出,才是因学生乘坐飞机而额外增加的成本。若该边际成本只有30元,则边际收入130元大于它的边际成本,说明学生乘坐飞机能为公司增加利润,所以,按低价让学生乘坐飞机对航空公司是有利的。

看来用“边际效用”的分析法来看待我们生活中的经济事物,我们生活上的经济账算起来就更加明朗了。边际效用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经济学上的需求法则就是以此为依据,即:用户购买或使用商品数量越多,则其愿为单位商品支付的成本越低(因为后购买的商品对其带来的效用降低了)。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情况,例如嗜酒如命的人,越喝越高兴,或者集邮爱好者收藏一套邮票,那么这一套邮票中最后收集到的那张邮票的边际效用是最大的。

很显然,边际是一个比较学术化的词语,我们更习惯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例如工人更想赚钱,假设工人一天工作8小时,同时消费闲暇16小时。工人在工作8小时的时候,再增加1小时的工作可以换来30元人民币。但是,为了再增加1小时的工作,他必须放弃1小时的闲暇,也就是说,消费的闲暇必须降到15个小时。那么,在工作8小时(消费闲暇16小时)的时候,再放弃1小时闲暇的成本是多少?我们假设,如果工人在此时放弃1小时的闲暇,为此他的成本是30元人民币。那么,工人会增加1小时的工作吗?显然不会。为什么?因为,工人在工作8小时后,再增加1小时的工作增加的收入是30元,但为此却必须放弃1小时的闲暇,而此时,放弃1小时闲暇的成本也是30元,所以,工人不会增加工作的时间。工人是一个理性的人,如果再增加1小时的工作的收入(工资)不变(30元),同时再放弃1小时的闲暇成本不变(30元),工人理性的选择就是工作8小时。理性人的选择点是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处,在这一选择点处,他的选择是最优的。

边际效用递减率告诉我们,当我们处于较差的状态中时,一点儿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喜悦,而当我们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好时,我们的观念、需求、欲望等都会发生变化,同样的事物再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在其中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幸福感了。不仅仅是经济上,这个理论用来解释偏感性的精神上的厌倦也颇为有用,物以稀为贵嘛,越是多的越没感觉,越是少的越是珍贵。

如你追求到了自己心爱的女孩,和她在一起的第一天必然极其兴奋,第10天依然快乐,但新鲜感已经减少,第100天差不多就已经成了习惯,第200天可能已经索然无味,不过,第300天时,能不能在一起还是未知之数。当然啦,实际生活并没有那么理想化,不过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和生活化的解释。它向人们表达出了这种幸福的感觉会逐渐递减。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现实中我们之所以要学习这些经济学理论,就是为了让它指导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过得更幸福。那么,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呢?经济学的解释是资源的最优配置,因为投入得太多会使最终的收益摊得太薄。可以说,再好的东西也会有个限度。很多学习经济学的人都清楚,所谓的各种高级操作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吃力不讨好,最有效的往往是那些基本操作。

只要你了解了边际效用的概念和原理,那么,你就可以尝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它,这不仅仅在经济生活上,在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例如:如果你已经有了伴侣,一定要知道,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的接触越来越全面、真实、细致,神秘感逐渐消失,加之一系列生存问题接踵而至,这需要用边际效用去客观地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所以,边际效用是理性人作出的选择。也因此,现实中人们要善于运用边际效用的经济思维来看待我们身边的一切,以客观的眼光去分析身边的事物,这样才会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而有效率。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我们向往某事物时,当情绪投入越多,那么,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然而,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下去,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而防止出现这种边际效用的最佳方式就是不断创新,突破因循守旧的生活方式,为生活注入新的激情。

别忽视了经济背后的那只手——政府干预

在市场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经济发展,靠的是两只手,市场是无形的手,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则是有形的手。”听到这样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市场和政府被称为左右手呢?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从经济的运行周期上来讲,经济的运行并不总是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因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取决于很多个环节,当这些环节的某一个分支出现问题时,将会严重地扰乱经济的合理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出来干预经济的运行,使其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市场经济存在着两只手,一只是“无形的手”——市场,而另一只则是“有形的手”——政府的干预。市场经济就是在这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规范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经济不景气的年代,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这只手显得尤为重要。